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所亲历的胡风案(法官王文正口述)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作者 沈国凡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由来?这桩冤案持续时间之长,涉案人员之广,乃历史之罕见。“三十万言书”所述是何内容?为何引引如此轩然大波?在揭批清“胡风反革命集团”过程中,胡风等人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与暗潮?历时三十余载,胡风冤案才告终结,这起悲剧留给我们怎样的思索与启示?

胡风案审理法官王文正解密历史其相。

内容推荐

震惊中外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事件就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这件曾经震憾过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事件似乎离开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但是,历史是永远不会被割断的。这件开国之初的冤案在中国大地上引起的余波几十年来没有平息过。

为了让人们记住那一段沉重的历史,作者通过胡风案审理法官王文,记录下了一部我们子孙都不能忘记的真实的历史!

目录

序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一部 接手惊天大案

第一章 内部秘密调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全国大搜捕(上)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章 全国大大搜捕(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四章 上海紧急行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二部 三十万言书的前前后后

第一章 恩恩怨怨二十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二章 胡风上书三十万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章 灾难既将降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三部 面对沉重的历史

第一章 令人费解的“胡风分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二章 审讯“少帅”张中晓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三章 有关“军统特务”疑案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四章 来自“中美合作所”的“特务”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五章 从朝鲜前线回来的“罪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六章 罗洛的命运与爱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七章 一个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的悲剧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八章 屈死的“国民党军官”阿垅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九章 梅志的苦难岁月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尾声

第一节

第二节

后记

试读章节

胡风万万没有想到,他后来会成为这个他所感激与歌颂的党和社会的“罪人”,成为一个令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反革命集团”的“头子”。

1955年5月16日,对于胡风和家人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抹去的日子。

这天傍晚,胡风和家人正在吃晚饭,房门是敞开着的。有几个人来到他们家,这些人他只认识一个人,就是全国作家协会领导人之一的刘白羽。

胡风忙与刘白羽答话。

孩子们见家里来了“客人”,知道大人有事,急忙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碗筷,独自到外面去了。

这几个人将胡风单独叫到一间屋子里。

在此之前的5月13日,《人民日报》公布了胡风写的《我的自我批判》和《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一些材料》(舒芜),这主要是一些解放前胡风写给舒芜个人的信件摘录。这些公布的信件,成了胡风“反革命”的“铁证”。

拘捕胡风的行动是在5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出决定之前,当时到底是中央的指示还是公安部的决定,在我所接触的材料中,都没有见过文字记载。现在根据我所经历和了解的史实可以肯定,胡风是在被秘密拘捕两天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正式做出拘捕决定的。

拘捕胡风的行动由公安部执行。公安部事先将此秘密通知了全国作家协会有关领导,并由作家协会派一名熟悉的领导随同。为了不惊动更多的人,公安部的人穿便衣,将汽车停在门外,装着找胡风有事的样子,趁吃晚饭的时候外面活动的人比较少,来到了胡风家里。

胡风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几个人会将他的生命之舟,带向另一个完全陌生而又充满着险滩和惊涛骇浪的海洋。

几个人在屋子里谈了一个多小时。

方法仍然同以后拘捕其他“胡风分子”一样,先由本单位的领导出面谈话做工作,然后就由公安机关的人员对其宣布拘捕。

胡风的夫人梅志一个人坐在客厅里,怀着忐忑不安的心听着里屋的动静,不知道眼前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胡风只有八岁的小儿子这时从外面跑了进来,天真地对梅志说: “妈妈,我们家外面有很多人,还停着汽车。”

儿子这一说,更叫梅志心里不安起来。她感到这间小小的屋子,仿佛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自从胡风的“自我批判”材料和胡风在解放前写给舒芜的信5月13目在《人民日报》公布后,胡风和他的友人们就被称为“胡风反革命集团”了。胡风夫妇为此吃惊,为之苦恼。说他有点个人主义,有些小团体主义,有些宗派主义,或者说对建国初期的文艺发展有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些他都会承认。可说他是反党,这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的,这可是天大的冤枉啊!扪心自问,他从来都没有过这种想法。

他们感到了一种惶恐与不安。

可是后来冷静下来想一想,他们也就没有完全放在心上,总认为迟早会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顶多在文艺界或报刊上开展一些批判,只要思想转过“弯”来,认真地进行自我批判,是会得到谅解和信任的。

胡风对自己的被捕感到很突然。

从13日到被拘捕的16日,全国上下都在“学习”那些报上的“材料”。而胡风本人则同过去一样地开会、会见朋友和练拳,他根本不可能想到自己与文艺界领导的这种在文艺思想上的不同认识,以及那些与友人交往的信件,会发展成为一件共和国历史上的惊天大案,一个全国上下数亿人都投入的运动,各行各业都会对他进行声势浩大的声讨和批判,除了自己之外,还会牵连到两干多名无辜的人们。  我当时曾认为,公布胡风在全国解放之前的这些信件,怎么能说明解放以后的思想呢?当然,这些信中对于后来成了党的文艺领导的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有某些错误的评价,也有一些甚至谩骂的言语,这当然是不对的。但是,这些信件中所谈的尚属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可在党内、行政上作出教育处理较好。单凭这些信件中的内容,特别是在还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断定“胡风和胡风集团中的许多骨干分子很早以来就是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国民党的忠实走狗,他们和帝国主义国民党特务机关有密切联系”,因此就动用了专政手段将他们逮捕起来关进了监狱,严重地混淆了敌我矛盾。

我作为一名直接参与这件案子的公安干部,这些看法当时不敢说,也不能说,说了就成了“右派”,这就是当时的现实情况。

同牛汉、耿庸、贾植芳一样,与胡风一个多小时的谈话自然没有任何结果。

公安部人员将胡风和梅志分别隔在两个屋子里,不让他们接触和交谈。公安部人员向梅志出示了搜查证,便对胡风家里进行了搜查。

屋子里的书很多,搜查人员一本一本地翻过去,根据要求,对屋子里的信件搜查得特别仔细,只要是信件,都被集中放在一个地方,便于最后带走。

一家人的饭还没有吃完,放在外面的桌子上,几双筷子横七坚八地散乱在上面。这样一直搜查到半夜,公安部的人员才将胡风从里屋里带出来。

胡风夫妻相对看了一眼,面对突然发生的一切,他们都有些不解,眼神里也有些惊慌,但都没有说话。

公安部的人员要将胡风带走,胡风这时才给梅志打了个招呼。

胡风被带走的时候,还回过头来,看了看桌上自己没有吃完的半碗饭。

夜色中,屋外响起了一阵汽车发动机的响声。

胡风从此开始了他漫长而痛苦的囚徒生涯。

公安部留下的人员,对这里再次进行了一遍搜查。

此时,屋外已升起了夜雾,浓浓的,凉凉的,带着细细的水珠凝在玻璃窗上。

P20-22

后记

2005年5月,震惊中外的“胡风反革命集团”事件就已经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这件曾经震憾过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事件似乎离开我们越来越遥远了。但是,历史是永远不会被割断的。这件开国之初的冤案在中国大地上引起的余波几十年来没有平息过。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终于从实践中认识到了这件事情所带来的影响,在粉碎万恶的“四人帮”之后,对这件冤案进行了彻底的平反——虽然这个平反的过程是那样的曲折,那样的艰难,那样的缓慢,但最终给予历史、给予我们这个民族以及当年为此受到这件冤案牵连者的回答是满意的,是充满着阳光、欢笑和温暖的。

为了让人们记住那一段沉重的历史,许多获得新生的冤案受害者写过不少的回忆,读后令人泪下。也有一些学者撰文对此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受害者和研究者都无法了解到整个案子的起始及经过的详情,更无法知晓办案的全过程,因为这些当时都没有留下文字的记载。就我所知,至今还没有一个当年的办案者对此写文成书,对于中国现代史和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都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

前年,我在对于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特别法庭审判员王文正进行采访时,发现这位参加审判“四人帮”的大法官,在建国初期竟然还参加过对“胡风反革命集团”案的预审工作,亲历了整个“胡风专案”的全过程。

我为此感到兴奋,决定再次对他进行采访。

于是,我曾多次顶着寒风和江南的绵绵春雨,来到这位老人简朴的家里,细听他对于这段历史事件的回忆。

这是几次令我感动的长谈,这位共和国历史的见证人,记忆力出奇的惊人,许多亲历事情的时间、地点以及相关人员,他张口就能说出来。由于年轻时曾干过秘书工作,他十分意对于历史资料的保存,我们一同从那些纸箱里取出了发黄的珍贵资料,他一边回忆,一边一页一页地翻给我看。

听老人亲历的回忆是愉快的。

我在小本上飞快地记录着,有时一谈就是近五个多小时,饿了就在老人的家里吃一口面条,累了就躺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老人知道我是自费采访,怕花费太大,不让我到楼下的招待所去住,晚上就在家里搭了一张钢丝床……

就这样,前后经过近一年多的时间来来回回的采访,我终于对这件历史事件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决定将她奉献给广大的读者。

于是,我便投入了紧张的写作。

由于长时间的写作,我的腰部和颈部都患有疾病,有时累得连头都无法抬起来,腰也有时累得不能弯下去,我就只好在床上躺一会儿,然后再起来坐在电脑前……

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写完了这部稿子,然后再请王老对稿子进行一点一点的审阅。 

王老审完稿子后对我进行了夸奖,说我认真负责,说我严谨虚心,说我文笔不错,说我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我对此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不是对我个人的夸奖,而是这位历史的亲历者对于这部极具价值的书稿的肯定。

这部书稿完成后,中共党史出版社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和专家经认真审阅,同意让它与广大读者见面,作为作者,我在此深表感谢!

因此我有理由相信,读者一定会喜欢这本书的,因为这里记录的是一部我们子孙不能忘记的真实的历史!

沈国凡

付梓之前于常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