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需要几座灯塔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傅佩荣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成功励志,经典人生,即将登陆CCTV“百家讲坛”开讲。

傅佩荣先生精彩的演讲菁华。内容显明易懂,文字清晰流畅,包括对自我潜能的激发,为现代人分析自我成长的途径,开拓现代人的心灵空间,引领心灵的自由与创意。作者的人生智慧在本书中完整呈现,精辟的分析指引,宛如人生的光明灯塔,为黑暗中摸索,茫然无措的现代人,展露一线曙光。

内容推荐

人生需要几座灯塔?一个人有了信仰,生命中便有了浩然的光明。反败为胜之道,只有回归自我,调整努力的方向与方法。最苦的考验,往往是最美的成功的开始。真正成功的人,是可以不断重新出发的人。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的限制,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凡是拥有了就会让你厌倦的东西,都不足以称作真正的快乐。

目录

反败为胜的人生观(代序)

辑一 自我潜能的激发

认识自己

改造自己

从自我出发

[结语]创造一个更理想的自己

辑二 自我成长的途径

生命要求成长

自我成长的方向

自我成长的方法

人生的境界

[结语]心灵成长无限制

辑三 自我安顿的休闲观

不要疏忽身边美事

真正的休闲观

面对工作的态度

[结语]反劳苦、反目的、反我执

辑四 开拓心灵空间

培养心灵独立的世界

开拓心灵的空间

[结语]潜力可以无限开发

辑五 心灵的自由与创意

外在自由

思想自由

心灵自由

现代人不能享受自由的原因

迈向心灵自由的道路

[结语]做自己生命的艺术家

解惑篇

试读章节

三、意志的抉择

意志方面,就要设法做自己的主人,这一点是最难的。多少次下定决心做一件事,最后还是做不到。我们常常喜欢写座右铭,有没有做到呢?有一天我女儿跟我说,她很崇拜孟子。我一听很兴奋,就问她为什么会崇拜孟子,她说因为她很佩服孟子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说完这段话,脸上正气凛然,我听了实在是很高兴,也很惊讶!我们的教育居然有这么伟大的成果。她还告诉我,她特别喜欢“动心忍性”这四个字,然后用毛笔写成大字,放在桌上当座右铭。

但是,什么叫座右铭?所谓座右铭就是做不到的事情。所以,列了座右铭,表示你还做不到,还是一大堆毛病,怎么办呢?没有关系,人只要曾经有心立志,写个座右铭,本身就值得我们去欣赏。怎么可能要求一个人成为圣人呢!我们从小到现在,写过太多座右铭了,如果都做到的话,早就是圣人了。事实上,我们都没有做到,但是至少努力过了。尝试做过而失败,至少要比没有尝试过好一百倍;因为失败了,至少知道自己的短处,就会谦虚,就会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做,而不会好高骛远。

所以,要激发自己潜能,还要选择正确的座右铭,这是很具体的方法。以我个人来说,最近几年以来,座右铭有三个:

第一个座右铭:“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要改变命运,先改变性格。”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我个人认为,性格可以改变,因为性格包括性向与风格,性向不能改变,风格绝对可以改变。风格是后天所培养的做人做事的原则与他的行为表现。培养风格要靠教育,透过教育,可以让自己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换句话说,风格是包括知、情、意方面所融合成的人格特质。一个受教育到研究所毕业的人,与一个没有机会念书,只凭经验去学习的人,假设他们的教育是有效果的,他们表现的风格应该是不一样的。所以,风格主要是透过教育而养成的,但是教育不单是学校教育而已。我们都知道,今天的学校教育不太理想,因此特别需要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就是:了解自己,给自己做好生涯规划,然后一步一步去实现,发挥知、情、意三方面的潜能,久而久之就会发现,自己做人做事有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如果持续下去的话,就会形成风格。譬如,我们对一个人有信心,任何事情,只要他答应,就绝对做到。另外一个人,我们对他没有信心,他如果说好,我们就知道恐怕有问题了;他说不行,我们反而相信他。这两个人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因此,透过教育培养自己的风格,让性向与风格结合起来,再成为一个全新的自我,全新的自我出现之后,命运就改变了。

岁月总在无情的流逝。我到四十岁才开始觉得生命慢慢在走下坡,心里有点紧张,甚至无法忍受五十岁、六十岁的我,我二十岁的时候,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四十岁。但是又不能够让时间停下来,怎么办呢?与其诅咒时间的无情,还不如好好计划未来,以超越时间的压力。时间是非常公平的,如果想要掌握,可以睡眠减少一点,设法集中注意力等等,因为生命的品质显然比生命的量更重要。

第二个座右铭:“任真”。让自我真正的本性能够活出来。人生实在很短暂,不论你今天做哪一行,都必须接受职业的规范,自主性很少,但还是要设法在能够掌握的范围之内活得真实,只有活得真实的人,才会快乐。我没有看过一个人虚伪而能快乐的。有一句话,我们觉得有点危险,就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其实应该加几个字:“只要我喜欢,又不妨碍别人,有什么不可以!”但是许多人就是不喜欢加中间那几个字,觉得加了之后,好像这句话没有什么力量了。那么,我们应该说:在我自己的天地里面,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就是任真的意思。

“任真”要注意不要伤害别人。不能自己爱怎么做,就怎么做,结果伤害了别人。要分辨清楚:什么事情做了之后,不会伤害别人,而我又很快乐,然后就专门做这些事情。因此,一个人活在世间,年纪到一个阶段,成就到一个程度,就必须设法争取自己的时间、空间,给自己的生命作一个区隔。

激发自己的潜能之后,还是要回到这个现实世界,我想提出几个观念,供各位参考:

一是生命周期。我们的生命,就表面来看就是生、老、病、死,只有一次。但是,如果你懂得生命周期的观念,就可以有三到五次的生老病死,甚至可以不断的生老病死。你可以设定一个比较大的目标,努力的去做,一旦达成会觉得筋疲力竭,就是说,我一旦达成这个目标,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多少力量去奋斗新的目标了。这时候你就要休息,如同已经结束了。然后,再重新出发。

真正成功的人,是可以不断重新出发的人。别人看他,好像是用尽全部力气,以为人生只为达成某个目标而活的,最后他达成了,达成了之后,我们以为他就要出局了,结果又发现,一段时间后,他又重新站起来,继续往前走。这样的人,生命的密度很强,生命的内涵很丰富,自觉性很高,他不会有松散的时候、迷迷糊糊的时候、浪费时间的时候,这是由于生命周期的增加,使他生命的密度增强。如此的生命还要透过宗教、艺术与哲学,才能更为完整。哲学不能解决问题,哲学只能够说明问题,真的要解决问题,需要靠宗教与艺术。

我们比较喜欢谈艺术,因为艺术不需要信仰上的皈依,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的。我在出国以前,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潜能,可以通过美国耶鲁大学的考验,因为耶鲁大学实在很难念。也因为我拿到耶鲁大学的博士,有了自信,才彻底改掉口吃的毛病。考验太大了,会变成两个极端的情况——不成功便成仁。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经过这样的考验,是悲剧,还是喜剧呢?说实在的,我认为应该是喜剧,但是怎么知道不可能成为悲剧呢?有的人到美国念书,最后精神崩溃了;也有些人没有拿到学位,最后在美国终老异乡。问题出在他们没有想过:自我的潜能到底是什么?到底有多大?潜能可以培养、可以激发,激发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保持高度的自觉。

各种考验的形态不一样,要求也不一样,就看你怎么去衡量内在、外在的条件中,没有人可以指出一条路之后,说这样走就一定成功。我认为成功的,你不一定认为成功,每一个人的想法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要想活得从容,就要设法了解自己,才能够超越困境。从事长期的奋斗,一定需要某些秘诀。拼三天、开夜车,把一本书念完去考试,可以!但如果要拼四年而不崩溃,要不要先改变性格?这是需要自己先去思考的问题。所以,“从容”就成为我的第三个座右铭。虽然我现在有一点小小的成绩,但是我不会停下来,我知道前面还有更高的山峰。

有人问我崇拜哪一个偶像,我说崇拜孔子。这并不是因为我是老师,而是我确实欣赏孔子的生命情调。试想,一个人到了五十六岁,还肯辞官去周游列国。我认为我做不到,我会想我需要保障啊!退休金怎么办呢?所以我比不上孔子。孔子为什么这样做?理由何在?在于他有更高的抱负。工作与职业的保障并不是生命唯一的要求。他那种对自我的期许,已经到达治国平天下的程度,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做到的。他设法去做,所以虽然碰到各种困难,也照样每天弹琴唱歌,跟弟子们在一起很愉快,好像没有什么压力。但是,心里面的自我要求一直存在。因此,一个人要过得快乐,就不可能停下来休息。

一个人要培养无待于外的精神,就是说:不管别人是否肯定我,我要设法先肯定自己,这是很难的境界。做到这一步的时候,即使整个世界都对你印象不好、兴趣不大,你也不会觉得遗憾,因为你内在充实圆满,内心有一个世界了。同样的,我们所有的外在世界愈来愈小,因为我们共同分享这个世界,但是不要忘记,内心的活动空间是自己要负责的。

P20-26

序言

反败为胜的人生观(代序)

人生是一个从自我出发,再回归自我的过程。

年轻时,为了出发之前的准备,难免在摸索中跌跌撞撞,吃些苦头也受些委屈,多少理想淡化为梦幻,只差没有坠入虚无的陷阱。表面上,我们凭着青春的朝气,继续大声欢笑与高歌,内心里却悄悄竖起了白旗,叮咛自己只要“苟全性命于乱世”,平安平凡的过一生就不错了。

然而,就像《侏罗纪公园》里的一句名言:“生命总是会找到出路的。”对恐龙尚且是如此,何况是我们身居万物之灵的人类呢?人类之灵,不在外表与体能,而在内心的丰富矿藏。这种矿藏有一个特色:若不善加开发,就会蕴蓄成灾。这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没有妥协的余地。譬如,对于某种领域的知识,你是站在门槛内还是门槛外?然后,对于关感的领悟,对于善行的实践,都是非有即无的。承认自己的虚欠,是诚实的表现;但是这种诚实,如果不能引发自我充实的动机与动力,则毕竟仍是闪烁的借口。

由此看来,人生的基本责任就是激发潜能,让自己可以不停地成长与发展。但是,新的问题来了: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如何测知自己的成败呢?社会期许与大众评价无疑是标准之一,并且往往是唯一的标准。于是,我们注定了坠入另一个陷阱,就是:失败的机率千百倍于成功;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失败必定使人痛苦,而成功却未必保证快乐。这不但不是赢的策略,而简直是输的策略了!

反败为胜之道,只有回归自我,调整努力的方向与方法。我的建议向来都是一样的,就是由“知、情、意”着手,我能做的也只是描写美好的远景,使人因为向往而愿意自行前往。几个钟头说得清楚的道理,做起来却要一生一世。眼看漫漫长途,多少人可以坚持信心呢?

我们即使没有陈子昂那么深的感慨,说什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但是心中的茫然与惶恐依然是挥之不去的。在此不妨调整视野,想一想自有人类以来即是如此,再想一想周围的朋友们也莫不如此,然后心理会较为平衡。我称这个阶段为“忍受”,就是人的宿命所造成的“非此即彼”困境,是我们必须承受的现实。

忍受之后,就要“接受”,以较为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每当我定下目标,奋斗一段时日,想要半途而废时,就会想起“强行者有志”这五个字。天下岂有唾手可得的志向?志向与有恒是联袂而来的,为了做到有恒,除了“勉强自己”以外,还有什么秘诀?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身体的惰性简直就是我们的天敌。那么,勉强而行吧!开始时万般无奈,形成习惯之后,不看看书、听听音乐、做做好事,竟会觉得生活不踏实。这是许多人的心得,其中当然有值得我们参考的地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自我成长的重要性,不如去追求自我成长;然后,追求自我成长,不如以自我成长为平生乐事。既然“乐”字出现了,就表示达到反败为胜的目标了。这个时候,千回百折,蓦然回首,发现自己还是自己,差异是内在的潜能开发了不少,有如点燃心中火炬,不仅光明而且温暖,必要时还可以指点别人的迷津呢。这时就由忍受、接受,进展到了“享受”。

我在大学教书,谈的多是理论;在社会上演讲时,就须配合生活经验。过去几年有些讲稿的主题相近,包括:自我潜能的激发,自我成长的途径,自我安顿的休闲观,开拓心灵空间,心灵的自由与创意。讲稿变成文字,再加斟酌修订,还是相当口语化,并且有些重复的例子也难以删除。不过,据出版社的执行编辑说,这些讲稿念起来一气呵成,自有不同的阅读趣味。书名取为《人生需要几座灯塔?》则是想邀请大家一起省思这个很有意义的问题。

傅佩荣

一九九八年八月于台北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8: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