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历经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建立起清王朝政权和统一中国,是清朝开国到“康乾盛世”期间一位关键性人物,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一位卓越女性。她的生平被纷纭的传说和留言遮蔽,她的形象更被丛出的历史剧不断重塑,最广为传播的便是连续剧《孝庄秘史》中的“大玉儿”。纪连海老师做客《文化中国》栏目,为观众去芜存精,整理线索,支撑起一个丰满而可信的孝庄形象。本书便是在此基础上的整理稿。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说孝庄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纪连海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孝庄太后历经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建立起清王朝政权和统一中国,是清朝开国到“康乾盛世”期间一位关键性人物,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一位卓越女性。她的生平被纷纭的传说和留言遮蔽,她的形象更被丛出的历史剧不断重塑,最广为传播的便是连续剧《孝庄秘史》中的“大玉儿”。纪连海老师做客《文化中国》栏目,为观众去芜存精,整理线索,支撑起一个丰满而可信的孝庄形象。本书便是在此基础上的整理稿。 内容推荐 《百家讲坛》人气主讲人纪连海老师继《说康熙》之后,再度推出“清史点评”系列的《说孝庄》一书。孝庄太后历经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尽心尽力地辅佐皇太极、顺治、康熙建立起清王朝政权和统一中国,是清朝开国到“康乾盛世”期间一位关键性人物,也是充满了神秘色彩的一位卓越女性。她的生平被纷纭的传说和留言遮蔽,她的形象更被丛出的历史剧不断重塑,最广为传播的便是连续剧《孝庄秘史》中的“大玉儿”。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纪连海老师做客《文化中国》栏目,为观众去芜存精,整理线索,支撑起一个丰满而可信的孝庄形象。本书便是在此基础上的整理稿。在本书中纪老师将触碰这那一个个谜团:身为蒙古贵胄,为何要去嫁给满洲的皇太极作侧室?而且她当时只有十一岁?孝庄是不是真的成功说服洪承畴降清?想出反间计去陷害袁崇焕的是她吗?特别是她与多尔衮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谜团,纪老师更着重梳理,提出富有说服力的解释来! 若读纪连海的《说孝庄》一书,可以使读者对种种故事和戏说而有忽忽豁然领悟之感! 目录 楔子 孝庄皇太后——一个非比寻常的女人 第一集 孝庄皇太后出身之谜 第二集 12岁新娘的秘密使命 第三集 努尔哈赤接班人[难产]之谜 第四集 努尔哈赤传位 第五集 计除袁崇焕 第六集 皇太极称帝 第七集 姐妹恩怨之真相 第八集 招降洪承畴 第九集 叔嫂情感纠葛 第十集 皇位之争的背后 第十一集 清朝政权稳定之谜 第十二集 清军入关之谜 第十三集 清初政策之谜 第十四集 太后下嫁(上) 第十五集 太后下嫁(下) 第十六集 汤若望受宠与顺治皇帝死亡之谜 孝庄生平扫描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布木布泰与多尔衮的一见钟情 很多朋友都以为,本来多尔衮和“大玉儿”应该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关系,后来他们的这种关系被皇太极硬生生给破坏了!看了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之后,更加深了他们的这一印象。 什么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呢? 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是指两个人从小就经常在一起玩耍——这里的“很小很小的时候”最起码应该指的是十来岁以下。 不过,如果您仔细看了电视连续剧《孝庄秘史》的话,就知道他们两个人之问不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关系了。为什么呢? 在《孝庄秘史》中,多尔衮与“大玉儿”(实际上应该是与布木布泰)是在蒙古大草原上偶然相识的,多尔衮对美丽的“大玉儿”可谓是一见钟情——不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哟! 下面的内容,就出自《孝庄秘史》: 话说有一天,皇太极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当时年纪尚小、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拜见自己的岳父大人。大人们正说着话,孩子们则在玩耍。这个时候,在蒙古大草原上,多尔衮与大玉儿偶然相识了。 多尔衮说道:“真不愧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你的骑术好得很啊。” 大玉儿说道:“放开我!” 多尔衮说道:“不放!” 大玉儿生气地说:“你不是我们科尔沁人,放开我!” 多尔衮非常认真地说:“就是不放!” 我们从电视上看,多尔衮与大玉儿的这次见面,应该是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看来,多尔衮与大玉儿两个人之间不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关系,而是很有些一见钟情的意思! 当我看到这段电视剧的时候,差一点就被他们的真情打动了。 为什么会差一点呢? 因为我是学历史的,知道这个情节在历史上其实是不可能发生的。 问题在于,历史上多尔衮与美丽的布木布泰到底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还是一见钟情呢? 首先,我们要说,多尔衮与布木布泰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是不可能的! 因为当时的多尔衮在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当时在今天辽宁省的东南部),布木布泰在科尔沁蒙古(科尔沁蒙古当时在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他们两个人的家庭相距几百里之遥。 因此,他们两个人之问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是不可能的! 那么问题又出现了,既然我们否定了他们两个人之间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关系,那不就肯定了他们两个人之间是一见钟情了么? 话不能这么说,他们两个人之问也不是一见钟情! 因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根本不是这样的。 问题在于,在现实当中,他们第一次见面的话应该是什么情形? 难道真的是从12岁的布木布泰被迫嫁给皇太极、成为庄妃以后,多尔衮才结识她的么? 您猜错了,他们两个人还真是小时候就认识了,只是还没有到达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程度而已! 根据我的考证,多尔衮和布木布泰两个人之间的第一次见面最有可能的应该是在1615年——也就是后金政权建立的前一年!那时候多尔衮3岁,布木布泰2岁! 因为就在这一年,多尔衮的父亲努尔哈赤又结婚了!就在这一年,努尔哈赤又娶了科尔沁部台吉洪果尔之女为妻。台吉,蒙古语的意思是世袭贵族。这是一场规模庞大的婚礼,双方都动用了很多人马。 因此,多尔衮和布木布泰两个人应该都参加了这场婚礼。不过,他们两个人都是小孩子,还不太懂得男女婚姻,也就是一块玩玩而已!婚礼一结束,两个小孩也就随着双方的家长各奔东西了。 应该说,这次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应该没有给双方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从这个角度说,也就谈不上什么一见钟情——当然,更谈不上什么两小无猜、青梅竹马。 实际上,多尔衮和布木布泰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还有可能更早一些。早到哪一年呢?只能早到1614年了。不能再早了,再早的话,布木布泰还没有出生呢! 1614年这一年,布木布泰的亲姑姑、莽古思的女儿哲哲嫁给了皇太极做大福晋。 可惜的是,这个时候的布木布泰太小了,1岁的她不太可能记住前来迎亲的人们里面是否有多尔衮这个人。1岁的她也不太可能记住前来迎亲的皇太极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而这个皇太极不但是自己的姑父,而且将来居然还会是自己的丈夫! 多尔衮也太小了,2岁的多尔衮也不太可能记住他是否参加了这场他哥哥的婚礼。即使他参加了前去迎亲的队伍,他也不太可能记住那个1岁的小孩子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 P21-23 序言 有这么一件事。去年暑假期间,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纪连海老师到上海,为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录制电视节目,他夫人也一起南下,在纪老师录节目那几天,纪夫人去杭州游览。在杭州他们参观了一个展览会,有一个参观者看着茅盾先生青年时代的照片说:“我第一眼看上去还以为是北京的纪连海老师呢。”其他的参观者也都说历史照片上的青年茅盾很像纪连海。而且也没有人问纪连海是谁,好像地球人都知道。这时在一旁的《文化中国》栏目组的女编辑就忍不住“爆料”,说这位就是纪老师的夫人。参观的人们先是感到惊讶,在得到证实以后,马上就围住了纪夫人,又是合影,又是签名。纪夫人也过了一把明星瘾。 纪夫人遇到的这么一件小事所反映的是2006年中国的一大文化现象。 2006年,中国电视造就了一批学者明星。一批教授、学者走出了校园,走上了荧屏。过去他们声称自己不看电视或少看电视,而现在很多的观众在电视上看到了他们,看到他们口若悬河,风趣而又睿智,他们对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生动讲述,成为2006年中国电视荧屏的一大亮点,而且他们做电视节目的讲稿也受到各出版社的青睐,编印成一本本的畅销书。其中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的出版发行就是2006年出版界的一大盛事。 他们被称为学者明星,网上称他们为电视知识分子。当然学者明星并非2006年才新鲜“出炉”,以往就有,但明星之路不一样,比如余秋雨先生通过著书立说,成为学者明星,然后“客串”电视。而易中天教授、纪连海老师等是在电视上走红,攒足人气,出书反而成为衍生产品,所谓墙外开花墙内香。电视造就学者明星是2006年中国文化的一种风景。 一种文化现象成为气候,这后面一定有一种强大的文化需要和诉求。央视的《百家讲坛》和SMG旗下纪实频道的《文化中国》造就了一批学者明星,这表明了中国的电视媒体与中国人民的文化追求同行。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这是三毛的歌。英雄不问出处,这是江湖上的行话。但是一个民族必须有鲜明的文化标识,这就需要有文化的传承。我们正在进入一个经济文化的全球化时代,我们更加需要把中国文化之根留住。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人们把海外华人的后代称为“香蕉”孩儿。如果生于中国长于中国的中国人也成“香蕉”,那是说不过去的。文化一旦断裂,我们就会失去自我。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话我们都在说。不过外国人却是实用主义,拿来主义。君不见,海湾战争时期,老布什总统的办公桌上就放着《孙子兵法》。而老子的《道德经》在海外的发行量也仅次于《圣经》,《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全球十大作家之首。其实像孔子、老子、孙子等不仅仅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站在人类智慧的巅峰,这种人类最高的智慧属于人类所有的时代。 有一位南京的学者说,对于中国历史文化来说,大多数的中国入则是中学生。此话怎么讲呢,就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系统学习在中学时代就学完了,主要还是为了考试。大学时代虽然还有大学语文的公共课,但是主要也是学一些名家名篇,当然大学历史系的学生除外。而学外语必须学到读硕士做博士。当然走出校园以后,有些人也喜欢翻翻历史传奇故事,现在,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也不少,是真是假,是不是历史文化之精髓,这就难说了。这位南京的学者还说,如果现在要求大家都去读二十四史,那也太苦了。古人况且说十年寒窗,今人再读更有语言的隔阂。 现在,北有《百家讲坛》南有《文化中国》,这些电视文化类栏目的开办实在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好就好在用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一批专家、学者借鉴汲取了说书人的方法讲述中国历史文化的真谛和精髓,使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完美的结合。而电视人要通过各种电视手段把节目做得好看好听,使广大的观众能够轻松读历史,快乐品文化。有一位电视人说,我们办电视文化栏目就是门槛放低,把台阶铺到广大观众的脚下,把他们领进中国历史文化的宏伟殿堂。我们赞成这样的比喻。 现在的电视荧屏上不仅有娱乐明星,而且还有学者明星,这是可喜的文化现象。上海辞书出版社和SMG纪实频道同心协力,出版《文化中国》系列丛书。我们期待着,希望自己成为第一批的读者。 2006年学者明星出现的这一文化现象的背后,是电视人和出版人的文化追求和历史使命感。 《文化中国》栏目组 2007年4月 后记 清史点评系列《说康熙》、《说雍正》、《说孝庄》现在已经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 说起我的这套系列书,就要从我和上海电视台的结缘谈起。 2006年3月,我意外地接到了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制片人余永锦先生的电话。电话中,他约我与《文化中国》栏目做一档有关揭示时下流行的清宫戏的历史背景的节目。我当时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答应了余先生的邀请。这样,就开始了我和纪实频道的友好合作。 我为什么要犹豫呢?主要原因是如下几点: 第一,不了解历史类的电视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是毛主席早在几十年前就说过的话。而我这个人,是很少看电视的。即使偶尔看看电视,也是看一些轻松娱乐的节目——为了放松自己嘛。因此,对于各种“正说”、“戏说”的历史剧很少了解。你不了解别人的节目,怎么点评别人的节目呢? 第二,没有时间。当时的我,最为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我在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四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这可是人家孩子一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啊。何况,高三四个文科班的历史教学工作,对于我来讲,也是从来没有过的工作量——太沉重了。另外,我还要准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的20集节目《正说多尔衮》的录制工作,20集的《正说多尔衮》是《百家讲坛》栏目开播五年来单个历史人物最长的一个节目,这足以引起我的高度重视。当时的第三个任务就是整理我在《百家讲坛》讲过的人物,把他们整理成书,出版发行。 第三,我的思维方式。我一直以为,人嘛,看到人家的优点的时候,多宣传一下是可以的;但是,如果看到了人家的缺点或者不足,自己知道了就可以了,大不了也就是小声直接告诉人家自己的想法就得了。到电视台去说人家的不是,这我完全没有想过。而且,历史剧,毕竟也属于艺术。艺术,就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嘛。何况,人家历史剧的编导实际上是在借古人的口,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是说,历史剧不等于历史,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嘛。如果有人把历史剧当成了历史,那是观众自己的问题。历史剧的编导是不应该为此负责任的。这有什么可说的呢? 话说到了这里,有的人会说了:那,您为什么又答应了人家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的邀请呢?我想,促使我答应此邀请的原因一定要比上述三点更为重要。这些更加重要的原因如下: 第一,告诉电视观众真实的历史,这是我们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毋庸讳言,我们广大的电视观众,不管他们的学历有多高,不管他们在社会上的位置有多重要,除了专业学习历史的极少数人之外,绝大多数的电视观众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都只是停留在初、高中阶段。因此,向广大的电视观众继续深入地普及历史知识,本身就是我们史学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有义务做这项神圣的工作。 第二,占领电视这个阵地,也是我们史学工作者继续生存的需要。毋庸讳言,电视媒体简直是太重要了。电视媒体要远远比我们的纸质媒体重要得多。它的生动形象是传统的纸质媒体永远不可能企及的。换句话说,未来是属于这样的媒体的。如果我们不去占领这个阵地,它自然就要被别人占领,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地适应电视媒体——这个未来的朝阳产业。 于是,就有了我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的友好合作。因此,就有了我在上海最早的新朋友——副总监汪求实先生、制片人余永锦先生、主持人今波先生、编导李澜女士、普郁小姐、周雯华女士等等。 因此,就有了我与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友好合作的结晶——《<孝庄秘史>大揭秘》、《揭秘(康熙王朝)》、《揭秘(雍正王朝)》、《揭秘(乾隆王朝)》等等。 因此,就有了我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结缘。 因此,就有了我的这套清史点评系列丛书。 《说雍正》是清史点评系列丛书之一,它的出版,首先要感谢上述的诸位先生、女士、小姐;其次,要感谢上海辞书出版社社长张晓敏先生和第一副总编刘文祥先生,本书的主任编辑蒋惠雍女士和责任编辑刘征先生,是他们的支持和努力,促成了我的这本书及早地与读者朋友们见面;当然,最应该感谢的是所有我的观众和读者朋友们,我知道,你们才是我的上帝。 纪连海 2007年4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