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主编个人所喜爱的100篇随笔、杂文等文章。文字清新,所写内容均为大众所关心;语言朴素、明快,思维清晰,文字相对较短;文风犀利,所写内容有针对性,尤其是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有独到、精辟、发人深省的间接。全书共分九辑,具体包括了:文化视点、世象万千、直抒胸臆、热点聚焦、社会杂评、生活感悟、温柔一刀、烽火狼烟和见仁见智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好看好读好酷(2006年最值得欣赏和关注的好文章100篇)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红孩 |
出版社 | 学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精选了主编个人所喜爱的100篇随笔、杂文等文章。文字清新,所写内容均为大众所关心;语言朴素、明快,思维清晰,文字相对较短;文风犀利,所写内容有针对性,尤其是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有独到、精辟、发人深省的间接。全书共分九辑,具体包括了:文化视点、世象万千、直抒胸臆、热点聚焦、社会杂评、生活感悟、温柔一刀、烽火狼烟和见仁见智等。 内容推荐 “好看”,是指文字清新,所写内容为大众所关心;“好读”,是指语言朴素、明快,思维清晰,文字相对较短;“好酷”,是指文风犀利,所写内容有针对性,尤其是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有独到、精辟、发人深省的见解。 所谓“好看”、“好读”、“好酷”,并非完全界定得那么清楚。简单地说,“好酷”一定“好读”、“好看。总体上来讲,这100篇文章文体大部分接近于随笔、杂文,但又不完全是,也有相当多的属于时评、读后感、采访记,甚至就是理论文章。按过去广义的文体划分,这些都应该称作“散文”,即“无韵之文”。 目录 第一辑 文化视点 1贾樟柯获奖,象征意义大于现实意义 2名人博客:一面矫情无比的橱窗 3论大学 4谁是今天的“产业工人” 5谁来终结大片的“黄金魔咒” 6文化可以打造吗 7“文坛”究竟是个什么“坛” 8“粉丝”:挑战庙堂文化 9如果把鲁迅“还原”为文学家 10文学咋不关注农村 11高贵者未必高尚,卑微者未必低贱 12张颐武推崇的为什么恰好是章子怡 第二辑 世象万千 13熟人越来越多,朋友越来越少 14是谁“消费”了我们的文化遗产 15孔雀的悲哀 16“烧画”就能“烤”到美协体制吗 17面对冷漠,需要愤怒的咆哮 18惨遭痛贬的北大副教授哭穷 19高考中的“裸”与“不裸” 20练习鼓掌与“做戏的虚无党” 21女大学生当“性家教”何罪之有 22娶木子美的可行性报告 23女网友,脱裤子你也成不了“卡夫卡” 第三辑 直抒胸臆 24北大学者呼吁叫停战机突起天门洞的公开信 25“冥王星事件”的时代新意 26大学生能到总理身边实习吗 27比论文格式化更可怕的是思维 28当生命完全折合成钞票 29站着还是躺着 30残局“马后炮”不如开局“当头炮” 31看谁更低俗:收视率指挥棒下的畸形 32巩俐的泪水和“委员”的责任 33谢有顺撞了贾平凹的腰 34鸡汤类散文的游戏该歇了 第四辑 热点聚焦 35重拍《红楼梦》的冒险之旅由选秀开始 36失去了位置也就失去了灵魂 37“现代私塾”应该缓行 38足疗成为支柱行业的启示和反思 39金庸武侠剧能永远笑傲江湖吗 40超女的雅俗和话语的霸权 41反抗强奸:涉乎权利,无关贞操 42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昕” 43“国学短信”与传统文化普及 44保护狼还是保护羊 45李银河收费,有何不可 46“明天/我/也是/诗人/啦” 第五辑 社会杂评 47中国最好的大学校长在哪里 48中德官员对话录 49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作家 50当每条老街都被毫无生机的符号占领 51中国足球是社会阵痛期的一个缩影 52考你个汗流浃背 53害怕感动 54人生在世,你总得藐视点什么 55“仇富”的根子是“仇不公” 第六辑 生活感悟 56我们的理想齐剥剥 57人……其实也是一只羊 58名字的幽默 59原来《红楼梦》还可以这样读 60憋急了 61如此多“焦” 62婴孩有不出生的权利 63不是天下母亲都无需回报 64老妈的找乐生活 65满足男人一生痴心妄想的七个女性角色 66女人遭遇理想男人的数字想像 第七辑 温柔一刀 67俺们的提案“高薪养贼” 68王蒙是文学大师吗 69今后去银行,出门前带上“尿不湿” 70《辞海》拒收“超女”,伺错之有 71法庭院深深深几许 72为艺术献身,我怕谁 73一位学生家长致某市长的信 74官员为伺乐于“题字” 75农民工的“情人节” 76对一位底层人物的采访 77我的祖国太有钱了 第八辑 烽火狼烟 78谭盾凭什么要我让道 79奥运会开闭幕式为伺迷信张艺谋 80北大校长为何敢说谎 81为什么我们总是“典型” 82孔圣人不让离婚 83卖国岂分大小 84结婚证该不该设有效期 85《夜宴》:缺少7最可贵的“人味儿”。 86凭什么炮轰自考生 87领导“降级”评劳模 88学术界之无耻,是谓国耻 89对林则徐的苛责是一种文化暴力 第九辑 见仁见智 90唐僧:史上最牛的“海归” 91查无此兄,查无此弟 92孔子塑像的“标准”与哈佛雕像的“谎言” 93杨振宁也搞师生恋,为什么不开除 94官场熟衷开会的经济学分析 95苦译六十年,稿费知多少 96如何给作文《贪官检讨》评分 97屈原“代言”猪饲料委屈吗 98城市为何容不下玉米和西瓜 99看局长脸色的学问 100“穷劳模”该不该捐慰问金 试读章节 是谁“消费”了我们的文化遗产 据有关媒体报道,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的大型石窟群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到处都可以看到“某某到此一游”、“某某在此观光”、“某某在此留念”等等字样,洞内精美的壁画旁留下了众多肆无忌惮的“大手印”,这些已经成了克孜尔千佛洞“永远的伤痛”。据调查,这些“伤痛杰作”基本上都是国内游客所留,国外游客反而非常规矩。 在首个“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之际,与那些纷纷曝光的文保大案相比,这些似乎实在引不起人们的多少注意。对这种刻字留念的批评,我们好像已经基本“麻木”了:在什么地方看不到诸如“到此一游”的字迹呢? 但问题是:为什么国外游客就能规规矩矩? 是啊,为什么同是游客,国外游客就少有劣迹?是因为国外游客的素质比我们国内游客的素质高吗? 不,这里并不是什么简单的素质高低的问题,而是心态问题。这里是一种“消费文化”和“享受文化”的差异。一个人在抱有“消费”的目的时,他抱有的最大的愿望是“占有”,而当一个人在抱有“享受”的目的时,他最渴望的则是彻底的“融人”。在“占有”欲望的驱使下,游客更重视现实性和物质性,刻字、留印等自然成了最具标示意义的行为。而在“融入”愿望的视野里,游客更看重的是其精神性,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长久的美好的记忆,而不是暂时的肤浅的“刻字炫耀”。报道中的国内游客和国外游客的差别,刻字留印与不刻字留印的反差,其实就在这种内在的旅游目的追求的差异上。 那么是谁养成了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消费”习惯而非“享受”习惯? 关于旅游文化生态,看看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单位是怎么做的。且不说许多声名远播的文化遗产门票的昂贵,单说说那些似乎在一夜之问冒出来的什么名人故居、历史遗迹之类,门票动辄就是数十元。高价的门票只能让人相信那是一个“隆重”的商业行为,而不是精神的洗礼。那种“重金之下的参观”自然也就成了最大限度的掠夺。有人信誓旦旦地说什么高价门票是为了更好地去保护文化遗产,我说:文化遗产保护不相信高价门票! 门票最容易为我们所注意,所以社会关注较多,但高价门票只不过是一些相关单位整个商业操作中的冰山一角。如果我们细心留意,会看到那些在文化旅游景区内兴建的一座座宾馆、饭店,也会看到一间间古建筑的盲目翻新和扩建,至于古寺里烟熏火燎之类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了。在大多数的文化遗产旅游地,我们看到的不是干干净净的精神胜迹,而是被一个又一个的商店和一声又一声的叫卖搅得乱七八糟的商业集会。一些不负责任的单位和个人对文化遗产正在进行的最大限度的商业开发,这才是对文化遗产最大的“消费”,也是对文化遗产最具杀伤力的“伤害”! 对于问题,我们动辄就归咎到国人的素质上,这从来就不是理由,也从来就不应该被相信。事实上,国人与外国人在素质上的那种差异是大可忽略的。那些在事实上消费了我们文化遗产的国内游客只是无根的盲从者,刻字、留印之类的真正“罪魁祸首”是那些掉进钱眼里儿、干什么都以商业和经济利益去衡量的一些地方政府、相关机构和有关领导。 国外游客的“规矩”何来?正是相关政府机构的态度养成他们对于消费文化的排斥和对于享受文化的推崇。比如墨西哥,作为拉丁美洲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它拥有极为丰富的文物古迹,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有21项,世界自然遗产两项,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较多的国家之一。在国内某些地方政府领导和相关部门的眼里,这该是一块多么大的肥肉啊。但墨西哥的文物古迹的门票价格极低,他们认为文物保护所需经费应由政府专门拨给,不应该靠门票收入,因为门票收入是远远不够的,他们更看重它们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商业价值。而正因为他们的这种态度,文化遗产保护效果才较好,从而吸引了大量国际会议和活动的举办,客观上反而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 国内外为人们提供榜样和引导的政府机构与相关单位之间存在的差异,值得我们认真反思。我们的悲哀,并不是国人正在消费文化遗产,而是许多相关单位并没有为人们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和引导。 “遗产搭台,经济唱戏”,唱掉的是什么?是我们万千民众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心,是使我们血脉相连的民族认同感,是我们的先人辛辛苦苦留下的可以缅念的生活记忆。 中国的文化遗产再也经不起如此“消费”了! (载2006年6月8日“人民网”) P49-51 序言 记住一篇好文章的N个理由(代序) 红 孩 这个题目是我突然想到的。我相信,大凡认识文字,喜爱阅读的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想想也是,在信息传媒异常活跃的今天,人们没有理由不去广泛阅读各种文章。请注意,我在这里说的文章并不专指某一题材和某一体裁。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专读一种类型文章。那么,世界上有没有人一生专写一类文章呢?肯定也没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一些人对某一类文章的热衷阅读和写作。否则,就不会有诗人和小说家。 人类发明文字,为的是进行个人情感的表达,以及人与人的交流和对事物留下记忆。很难想像一个人如果不认识字该怎样生存。2006年秋天,我有机会到温州的瑞安东源村亲眼目睹木活字印刷的全过程。据说,这个木活字文化村是全国仅存的一处关于木活字印刷的“活化石”。尽管当地的谱师只用这古老的印刷术印制些宗谱家谱一类的东西,但它依然对我产生了强烈的震慑。我想,不论今天的人们怎样地熟练掌握电脑、激光照排技术,都应该从内心深处向我们的前人——毕舁们表示崇高的敬意,是他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印刷印的当然是字,但如果只印刷一个字,或几个不相关联的字,意义就不大。只有把那些独立的字连接起来,组成句子,再由句子组成文章,才会实现印刷的意义。文章之所以被大量地印刷,目的是要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人们为什么要看文章?一是获得信息的需要(包括获取各种知识),另一是审美的需要(包括沟通思想)。在印刷之前,首要的问题是印什么?这不需思考,当然是印文章。那么,接下来就该有印谁的文章、文章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按现在的说法,你写的文章要发表,有两种选择:要么是公开面向社会,要么是内部交流。倘若公开发表,就要大量流通,就要有一定的市场价格。于是,在生产、流通、消费之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济运营体系。在这三者之间,不能轻易说哪个环节最重要,应该说哪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它是一个整体,离开任何一个环节,这个产品都没有存在的可能。 照以上说法,似乎在此专门讨论文章的好坏就有些偏颇。非也。相反,我倒觉得抓住其中的一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再以联系的观点呼应其他两点,不但不会出现偏颇,反而更能加深我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说这本《好看好读好酷》,大约在一年前,我在与出版社编辑的一次聊天当中,无意中说到当前各种年选文章文体太专,而很多观点鲜明、新闻性较强的作品却往往被忽视的现状时,编辑朋友说你是这方面的专家,既从事文学创作,又长期从事媒体工作,不妨考虑编选一套。我说“专家”咱谈不上,但想法还是有的。回到北京后,我经过慎重考虑,便向出版社提出编选这本“三好”书的设想。 所谓“好看”、“好读”、“好酷”,并非完全界定得那么清楚。简单地说,“好酷”一定“好读”、“好看”。总体上来讲,这100篇文章文体大部分接近于随笔、杂文,但又不完全是,也有相当多的属于时评、读后感、采访记,甚至就是理论文章。按过去广义的文体划分,这些都应该称作“散文”,即“无韵之文”。也许有人说,比起那些文体清晰的年选,你这里所编选的是否有点过于冗杂了。我说不是这样。我以为,从读者考虑,大多数人当打开一份报纸、一本杂志时,他是不会考虑文体和文章作者的名字的,他所关心的是这篇文章是否好读。好读的文章就是有吸引力。吸引力就是一个人喜爱文章的理由。由此可以说,我们编选的这本“三好”书,不是给专家看的,而是给普通读者看的。我觉得,在中国需要有这样的一种书。 当然,读者喜爱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总是有一定理由的。我不能要求所有的读者都喜爱我编选的这100篇文章,我喜爱的并不等于别人就喜爱,如果我喜爱的别人也喜爱,说明我们英雄所见略同。我要说明的是,我喜爱的不一定我同作者的观点就一致。也就是说,一个人喜爱一个人或喜爱一篇文章,他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理由。我所以喜爱这些文章,一日“好看”,是指文字清新,所写内容为大众所关心;二日“好读”,是指语言朴素、明快,思维清晰,文字相对较短;三日“好酷”,是指文风犀利,所写内容有针对性,尤其是对当下发生的事情有独到、精辟、发人深省的见解。为了使读者能更多地看到不同风格的文章,在本书的编选过程中,原则上一个作者只收入一篇文章。即使这篇作品在本年度并不代表作者的最好水平,也只能如此抱憾了。另外,有的读者在看过本书后也许还会提出,在你定位的每一辑里,还有某某篇如何好,要是能收入就更好了。我对此也非常理解,只是一个人的阅读量非常有限,这里所选的只是在我的目力所及的范围。来年,我将进一步加大自己的阅读量,同时,我也希望广大读者、作者能够积极与我联系(Email:honghai1967@sina.com),及时向我推荐您所看到和创作的“三好”文章。因此,我相信新一年度的选本一定会组织得更好。在此,先表示感谢了。 2007年4月于梨花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