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它以中国历史上有迹可存的历史名人为线索,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名人的遗迹、逸闻。将历史、名人、胜迹结合在一起,伴随着一段段历史、一张张图片,我们无疑经历了一趟历史之旅。山水之美,人杰之秀,令人心临其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隋唐五代卷上)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行国//夏培卓 |
出版社 | 中国画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独一无二的书,它以中国历史上有迹可存的历史名人为线索,展现了隋、唐、五代时期名人的遗迹、逸闻。将历史、名人、胜迹结合在一起,伴随着一段段历史、一张张图片,我们无疑经历了一趟历史之旅。山水之美,人杰之秀,令人心临其中。 内容推荐 五千年的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一出出,一幕幕,皆烟消云散。历史虽在远去,记忆却不会随时间湮灭。 一段城墙,一节墓碑,一方牌楼,无不见证了社会变迁,沧桑世事。 本卷选取隋、唐、五代时期有历史遗迹留存下来的名人,通过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段段史海勾沉的往事,告诉人们,历史曾这样走过。 目录 大唐王朝的序幕 李家大厦的基脚 短命隋朝开国皇帝 隋文帝 长安:血色禅让/建康:胭脂井里见一统/励精图 治曾有日/隋文帝面面观/隋文帝的情与欲,独孤氏的 独与孤 敲剥天下之骨髓 供奉一人之淫乐 千古暴君亡国皇帝 隋炀帝 扬州:英姿勃发的青年杨广,天下皆称其贤/金龙 摩天,谋夺东宫/仁寿宫:杨广弑父血溅御屏/大业年 的大业/“以巡游亡天下”/大运河:千古论未休/扬 州:迷楼之谜/隋炀帝的诗情与血腥/扬州:“好头颅, 谁将斫之” 莲花片片皆心血 贝叶行行鬼神功 “国之重宝”——房山石经创刻者 静琬 引子:让国宝再回到地下/石经山云居寺:千年刻 经史不断/智泉寺:慧思为徒儿赐法号静琬/白玉坡:刻 经之路好难啊/云居寺:迎来了刻经的第一天/断粮/ 雷音洞:垂世之仪/云居寺:隋炀帝钦赐牌匾/衣钵传灯 智勇兼备的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奠基人 被儿子“请”下丹墀的大唐开国皇帝 唐高祖 雀屏中选/晋阳宫:逼反李渊/长安城:高祖奠基/虎 牢关:削平群雄/引狼入室/大安宫:被儿子“请”下丹墀 /献陵:石犀石虎伴千秋 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 风尘侠士、盛唐战神 李靖 开篇:风尘三侠传奇/战神之“神”/江陵:弃 舟降萧铣/平突厥、吐谷浑:战神经典/在政治漩涡 中沉浮/李靖墓:“依汉卫霍故事” 直言进谏铮铮良臣 刚正不阿青史留名 一代名相魏徵 魏徵被唐太宗收纳/魏徵向唐太宗“谏诤”/长 乐不当“乐”/“会当杀此田舍翁”/以史为鉴/明 月与春雨/ “魏徵殂没,遂亡一镜矣” 一生行医民间 著述医经之宝 道门药王、医药学家 孙思邈 药王的一生/ 《千金方》:中医百科全书/耀 州:药王山上药王庙/洪洞孙真人庙:救李世民于危 难/峨眉山:真人炼药遗址/济源孙真人墓:王屋 山上伫千秋/孙思邈救死扶伤的传说 出将入相 历事三朝 “纯臣” 李勤 瓦岗寨:乱世出英雄/黎阳:举地归唐/碛北: 大败薛延陀之战——6000骑兵大败20万众/齐州平 叛/李勐与唐太宗:扑朔迷离/不亏名节/李勐的 历史争议/李勐墓:身后的殊荣与风波 文治武功经天纬地 开创盛世“贞观之治” 用兄弟鲜血奠基的旷世明君 唐太宗 雁门:16岁智解帝围;太原:18岁勇救父困/玄武 门之变:用兄弟的鲜血祭奠帝王的宝座;把弑兄杀弟的行为 披上一件正义的外衣,借以逃脱历史罪责/唐太宗的统 御术/“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杰作,封建治世的榜样/ 贞观亮点——纳谏/善始而未能慎终:一个真实的唐太宗 /书法家唐太宗是高级扒手? /唐太宗逸事/昭陵:因 山为陵的典型 西游舍身求法 东土弘佛译经 法相宗创立者、翻译家、佛学家 玄奘 洛阳:出家净土寺,大器显端倪/玄奘故里:圣迹名 地/不到天竺,绝不东归一步/印度:玄奘纪念堂/ 长安:万人空巷迎玄奘/玄奘灵骨之谜/唐僧寺与唐 僧墓 断案决狱神手 传奇小说主角 大唐名相 狄仁杰 断案如神,百世流芳/北斗以南一人而已/几经宦 海沉浮,机谋死里逃生/天下桃李,悉在公门/匡复唐 室,千秋褒扬/千秋狄公祠 绝代女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铁血强人浑身流淌政治冷血 玩大唐江山于股掌的中国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 平庸帝王 唐高宗 皇泽寺:巴山飞出金凤凰/“二圣”的政治婚恋:最 大限度地开发青春美貌资源/为换凤冠,当娘的亲手扼 杀自己亲生女儿/大周革命:血迹斑斑女皇路/无毒不 则天:残暴的血腥恐怖政治/春心不老,面首不让粉黛 /以悲剧谢幕:她是李武氏,而不是武李氏/乾陵:中 国唯一的两位皇帝合葬陵/进不去的陵门 行住坐卧无非佛事 举手投足皆是道场 佛教改革家、禅宗六祖 慧能 黄梅:五祖寺拜师/五祖寺:秘传衣钵南下隐遁/ 法性寺:说法示衣显露真容/宝林寺:中国佛教翻开了 崭新的一页/卓锡泉与传世袈裟/只欠你黄金,不欠你 人命/ 《坛经》:人人皆有佛性/南华寺:情系曹溪 开元丰碑 血染风采 风流天子、奇异帝王 唐玄宗 绝代佳人杨贵妃 开启“开元”的血光:连连宫廷政变中杀出位英雄君主 /历史奇观一一一让皇帝/奇异帝王唐玄宗之最/音乐皇 帝,梨园祖师/旷世情种的畸恋/华清池:温泉水滑洗 凝脂/泰山:治世吹鼓闹封禅/跌落的唐玄宗:骄奢淫 逸纵情声色/杨贵妃唐玄宗笑料/马嵬坡:香销玉殒恨 未了/杨贵妃墓:倾国何须怨玉环/渔阳鼙鼓,巴蜀避 寇;皇太子“另立中央”宣告玄宗时代的结束/兴庆宫: 满腔悲苦衔恨去/泰陵:一位历史风云人物安息于冷清 墓地 盲目航东海 精诚照太清 “过海大师” 鉴真 大明寺:博学高僧/6次东渡/东瀛10年/鉴真 纪念堂:鉴真回国“探亲” 后记: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鸣谢 试读章节 “贞观之治”: 唐太宗的杰作,封建治世的榜样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改元贞观。李世民以隋朝覆亡的教训为鉴,按照“民为邦本”的原则治理国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方面,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人称为“贞观之治”。 千百年来,“贞观之治”一直是人们交口赞誉的封建治世的榜样。“贞观之治”的内涵非常丰富,广开言路,选用贤能,依法办事,是其中最基本的特色。 由于执法如山,使社会安定,政府官吏都能做到清正廉明,王族贵戚都不敢违法乱纪,欺压百姓。由于法制严明,犯法的少,被判死刑的也很少。贞观三年(629年),全国判处死刑的只有29人。贞观六年(632年),全国在押死囚犯仅390人。 唐太宗积极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即位之初,他就宣布免除全国一年租税,免除遭受战乱灾荒严重的地方两年租税;尽量减少徭役的征发。 面对因隋末战乱灾荒造成的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的状况,唐太宗推行当时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经济制度;注意轻徭薄赋,不误农时,兴修水利,增加户口,发展生产;同时大力戒奢崇简,精简机构,以减轻人民负担,节约财政开支。贞观年间,社会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呈现升平景象。 由于唐太宗实行的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发展生产的积极措施,使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回升。从贞观三年(629年)开始,全国连续出现农业大丰收,粮价下跌,由原来的1匹绢换1斗粮食,下跌到1匹绢换10斗粮食。社会秩序趋于安宁,以往成群结队的流浪灾民不见了,人民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全国户口,由高祖武德年间的180万户,增加到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的380万户,增长l倍还多。史传贞观中期,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一片升平景象。 “贞观之治”的显著特点是“用人”和“纳谏”。 贞观亮点——纳谏 目睹隋炀帝拒谏饰非、一意孤行,终落得身死国亡的下场,唐太宗对魏徵“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话非常欣赏。他鼓励臣下直言进谏,注意广开言路,虚怀纳谏。为了兼听博采,他还在某些制度方面做了改进,把封建时代“君臣相得”的民主努力制度化。 一次,他下诏将一个叫元律师的人处死,当时主管刑律的大理寺少卿孙伏伽上书表示反对,认为这是量刑失当,元律师罪不至死。唐太宗见孙说的有道理,接受批评,并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园赏赐给孙。有人说赏赐太厚了,唐太宗说:“我登基以来,没有敢批评朝政的。这次厚赏孙伏伽,就是为了鼓励大家关心朝政,多提意见。”当上书奏事提意见的人多了,内容条款也多起来,唐太宗便把它们贴在屋壁上,进进出出都观看思考,以尽量详尽地了解情况,改进朝政,有时要到半夜三更才能睡觉。 在君臣之间,一般性意见大臣们敢提,君主也好接受。一些重要问题,敢说特别是敢于直说的人就少了。因为君主难以接受,弄不好就会引来杀身之祸。针对前代的这种情况,唐太宗提倡臣下敢于“批逆鳞”。陕县县丞皇甫德参上书奏事,言辞较为激烈,“触了逆鳞”。太宗看后大为恼火,认为这是皇甫德参有意诽谤朝廷。这时魏徵进言道:“过去贾谊在汉文帝时上书奏事,其中说:‘有可以为君王痛哭的,有可以为君王长声叹息的’。自古以来,上书奏事,通常多激烈而迫切的话,如果不这样,就不能打动人主的心。”太宗听后省悟过来,反而赐给皇甫德参20段帛。 贞观时期的盛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贞观一代的谏臣济济。其中最杰出的当数魏徵。魏徵敢于直言,即使是太宗大发雷霆,魏徵也“神色不移”,太宗最后也总是息怒改容。魏徵犹如一道坚固的堤防,使太宗虽有放纵的欲望,却无法泛滥成灾。李世民对这严厉的宰相也畏惧三分。 关于纳谏,有一个“回天之力”的故事。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并且表扬了张玄素,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徵,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P142-145 序言 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给全人类留下了自成体系、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名哲先贤、科学巨擘、文化大家、骚人墨客、政治豪杰、军事奇才、民族英雄、革命先驱层出不穷,光芒四射。他们不仅给后世留下永不泯灭的精神财富,而且在中华大地的青山绿水、乡镇市井间到处留下令人缅怀的足迹。我们在享受着如许文明的同时,也渴望与他们近距离的接触,奈何时光是不可跨越的长河,我们只能追忆历史,探寻他们的历史足迹。《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与历史创造者对话的机会。 出于对祖国悠久历史的热爱,出于对历史创造者的崇敬,作者不辞辛劳,历经20余年的时间,踏遍祖国大江南北,遍访各地风土人情,用笔和相机记录那些尚存于世的名胜古迹,其资料收集之丰令海内外业者惊奇。为了编纂这套书,作者还搜集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作者对一丝一毫的史料都不肯放过,力求尊重史实,还历史原貌,最终打造出这套凝结作者多年心血的《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本套书以中国历代名人为线索,以名胜古迹为对象,展现中华传统文化,图文并茂,形象直观,构思奇特,融历史于趣味之中,便于读者学习和阅读。 为了使这套书更好地呈现给读者,我们与作者多次研讨,最终确立了写作风格和体例。作者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让我们倍感钦佩。我们尊重作者的观点和见解,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与作者几经斟酌,获得首肯后,方去修改。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此方面的书籍汗牛充栋,本书仅是其中之一。作者博学多闻,见解独树一帜,我社本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态度,允许各有识之士存有不同的见解。这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为后世子孙留下更为详尽、全面的史实资料。因编辑水平有限,书中有不足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后记 说不尽的故事——我和“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有些话是“老调”的重弹。 “人生路漫漫,一步复一坷;但得不停滞,回首笑自多!”当我放下手中完成了“中华名人名胜”的稿件时,不禁想起了1992年春天外出拍照时写的这首小诗,它是我写作的写照,也是我人生的写照。 也许是因为出生在“海客谈瀛洲,烟波微茫信难求”的蓬莱仙境;也许是因为成长在有着全国最著名的风景古迹的五朝古都;也许是因为有过在北京四中教地理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有个“王行国”的名字——意味着对祖国的山河有着一种特殊的热爱,我就像命里注定了似的,不但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要探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 “为中华山河立传,为炎黄风流讴歌”,成了我人生的志向。 为“立传”,为“讴歌”,我选择了“中华名人名胜”为研究课题,提出了“名人名胜”的学术概念,赋予了它科学的内涵,在《地理知识》、《地球》杂志上和中国旅游地学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过学术论文。 我这人有个特点,要干什么就一定要干到底,山东人嘛,说好听了是“执着”,说不好听了是“固执”,说什么都行,反正我认准了的事就非干不可,要干就非干得有点模样不可。 于是,我从“见铅字”到有了30多部著作,我有生之年最钟情的还是这部关于“中华名人名胜”的书。 它纵向串连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横向串连了中华大地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山河,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表现中华文化的辉煌,中华山河的壮丽。 完成这么大部头的书,要拍照片,要搜集和研究资料,要发掘名人和名胜的关联,要撰写和进行编辑加工,无疑是一项大工程,个人搞起来很不容易,超出想像的艰苦。 近50年的时间里,我收存了卡片44万多张,分成了1000多种类别,装在了3个高高的卡片柜里。这些资料是我的宝贵财富,也是我能撰写出这本书的基础之一。 再有是照片,我这本书是以照片为基础,而这些照片都是我从1981年以来亲自拍摄的。 我拍了多少照片?20多年来共有5万多张胶卷片(近年拍的数码片未计),也是满满的3柜子。 拍照片首先遇到的是花钱的问题,我是个靠微薄工资吃饭的人, 于是,常常遭遇尴尬。 我不能忘,80年代初,虽然涨了几次工资,经济上好了一点,但还没钱买相机。一次要出差,心想借这机会照点照片吧,就在出差的前一天晚上,壮了壮胆到了个亲戚家,想借他的傻瓜照相机用用,谁知碰了一鼻子灰,人家不借,那滋味就不用说了。后来还足一个老同学救了急。现在想起来,那傻瓜照相机不过才200元钱,跟我现在的“尼康”没法比,可当时都穷,宅贝着呢。 照相都是自费,从未沾过公家一分钱,总得算计着花钱。出去不能像别人那样遍尝当地的名特产品不说,一个景点常常是照个一二张“代表”片就得打住了,然而,有的地方这一生再没有机会去了,现在想起来真是懊悔不已。后来有了稿费做摄影“基金”,才有了点“扩大再生产”的条件。 再有,拍照片有很多难处。 对于那些著名的景点,我自然不会放过,那些一般不为人知的叽哩旮兄的地方我更是要追踪寻觅,但往往是大失所望,徒劳往返。有的因为资料上的一亨之差,枉费了不知多少书贵时间。 岳阳的小乔墓,载有多少风流佳话,多少书上都写得活灵活现,地址也写得确确凿凿,然而,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却遍寻不见,最后是一位中学教师带我来到校园里,指着面前的菜地说:“那就是!”(报载近年已复建) 长沙的贾谊故宅,在旅游交通图上占了好大一块,该是有丰富内涵了,结果乃是幻觉一片,那一带只有一口水井,算是早年问留下来的。 北京的于谦祠、康有为故居,都在门墙上有文物保护标志,然而也仅此而已,两处院落里加盖的小房如迷魂阵似的到处“曲径通幽”。 南京的颜鲁公祠、林则徐故居,我当年费尽周折找到的时候,是连标志也没有的大杂院(近年有修复)。 陕西宝鸡市的神农祠,《中国名胜词典》上明明写着是在渭河南岸的峪家村,我们顺着渭河南岸从上午转到下午,转了好几个来回,肚子饿得咕咕叫,也找不到那个“峪家村”,真让人丧气。最后好容易搞明白了,那是“峪泉村”,是不是编资料的人误把“泉”字写成了“家”?你说上哪儿说理去!而找到的神农祠,只是遍地垃圾中的一问简陋的红砖小房,让人怎么也无法和书上介绍的建筑,和心日中的伟大的先人挂上号。 如今出门常常令人神经紧张,小偷是防不胜防,不免给我制造点麻烦。在北京,放在车后架上的书包不翼而飞,里面装有一架不错的相机。 在成都,我两次受到了小偷的青睐。第一次还算幸运,在通往火车站的16路车上,我上衣兜里的记者证和几十元钱便宜了小偷。两年后的1987年,再次经过成都,我备加小心,川少出版社的朋友特意嘱咐我:“王老师,这回可小心点!”结果更惨。还是在16路车上,只坐了4站地,我紧紧夹在腋下的摄影包,被人从后面割了个大口子,包里的75毫米~200毫米的长变焦镜头没了。我都快晕了。这是我出门前刚刚跟别人借的啊!回家后夫人笑我:“小偷回去后准得乐坏了,说这个王行国真好,不远千里又给我送个长变焦镜头来!” 尴尬。 平头百姓,要想做点事情,完成点事业,没有点“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精神是不行的。好在有从小练就的吃苦本事。(当然,我也得到了许多好人的帮助。只是今天说的不是这个话题,那要说起来比这篇文章还长。) 诸如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日,经常夜里1点半上床睡觉,等等,等等,我已经没意识到这是困苦,更说小上是牺牲了。 有时是租白行车跑路的,在豫北内黄的沙荒地上,车子不仅不能骑,连推都不行,就只能是车骑人。走到哪儿就住在哪儿,赶上什么样的地疗就住什么样的地方,有一次,晚上,赶在一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幸好还有个临公路的小饭铺,老板给安排了个“单间”,床铺像摇篮,房门得用木棍顶着,倒是省了钱,4元。 过去买票难,乘车难,一次登车一次拼搏,场面紧张激烈,令人心惊胆战。 武则天的广元,李白的江油,我是从西安赴成都的中途采访的。这种时候总是要付出合弃卧铺的代价,再上车是连摩位也没有的,能有立足之处就算不错。 采访李白墓,是从南京去的,要先到马鞍山,再转当涂,再转青山。归来已无车,只好迈开双脚量地球,同时不断地伸手想拦过路的卡车捎脚。谁理你?天色不容,便急不可耐地截起自行车来。 “同志,我赶车晚了,劳驾用一下你的车,我带你一段路!” 天无绝人之路,真遇上了一个好心的小伙子:“您岁数大,我带您吧!” 还有“血的代价”。 1988年,在西安开完会,回程想就道在洛阳作点采访,便没买回京的卧铺。时近中午,火车行驶到陕西、河南交界一带,我正低头看书,突然一声巨响,我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见一滴滴的鲜血滴在了我的脚下。 啊,是从我头上流下来的,当时我还没觉得痛,但是不一会儿血就流成了片,脸上也“花”了。 顿时全车厢都惊呆了,不知什么时候,乘警、车长也都来了。原来足有人在外面砸火车,让我赶上了,2寸见方的石块破窗而入,正砸在我的脑门上,没砸在眼睛上,是不幸中的万幸。 熬到了洛阳的医院。大大告诉我,我的伤口比较大,要缝合,但头上不能打麻药,叫我“克服着点”。我躺在手术台上,“克服”着剧痛,觉得大夫大约是在练纳鞋底子的手艺。 我的头本来大,平时就难得买到62号的帽子,现在缠上了纱布,头更大了,找来一夫堆帽子也没一顶能戴的,最后只好把医生戴的白帽子撕个口了罩在头上。我在洛阳坚持按原计划拍了照片,顶着白帽子回到北京,大家美我:“整个一个‘穆斯林’!” 那年,在青海,我去盂达天池。顺着黄河河谷,山路窄小,起伏崎岖,天公也不给脸,下着蒙蒙细雨。突然,在一个急转弯处,车一下子撞到了左边的悬崖上。我没有思想准备,头撞到了前座上,满脸是血,瘫成了一团动弹不得。眼镜坏了,相机头也变了形。突然的变化把陪同的青海省政府秘书吓得不轻,连忙下到黄河深谷里弄来水给擦洗。还好,是伤了鼻了。再看车,是刹车折了。亏得是撞在了左边山崖,要是右边,黄河深涧就会把我们永远留在那里了。 回到西宁,邀请我考察的副省长一听到这情况,马上从开着会的会场上赶了来,对躺在床上双臂还在疼痛的我说:“王老师,还去吗?不去了吧!”我毫不犹豫地说:“还去。”最后,这位副省长亲自找了一辆车,点名要了一位交通局的经常跑野外的老司机,总算一路顺风。 在北京,一个大雪天气,刚拍完黄花城归来的路上,由于司机对道路不熟,碰上一个拐弯加下坡的地方,司机刚说“不好”,车就往旁边滑了下去,撞在一棵树上了,车头凹进去了一大块。还好,这棵树帮了忙,要没它,车就翻到沟里去了,后果不堪设想。人没受伤,但车是罢工了。天寒地冻,冷风嗖嗖,放眼四顾,一片茫茫,谁来救我们? 走了好远,终于找到了电话。儿子和一个亲戚开来了车,把我们搭救了出去,这时,天已经是全黑了。 从天而降的惊险。在司马迁的韩城,拍摄明清民居党家村时,一辆车闸失灵了的手扶拖拉机像脱缰的野马,从高坡上飞驰而来,撞进了迎村口大门旁的围墙里。拖拉机从老伴旁边擦身而过,老天爷保佑,我们安然无恙,却留下骇人的“后怕”。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多走几个景点,多拍几张照片,我每次去拍照都是早出晚归,只要还有一丝能见度,我都不肯离开。而把赶路的时间留给了夜晚。 在诸葛亮的五丈原,往下走时天就已经全黑了,可离高速路还有一段距离呢,上了高速路,离住地西安还有120公里。这种情况多得是。 从华山往西安赶,走到半路,车堵得一蹋糊涂,两面的车都有几百辆,开着大灯,两条长长的一望无际的光带,情景“壮观”极了。 秦岭大山里,在摸黑赶夜路,领略了“之”字形的山路上一边悬崖、一边深涧的胆颤心惊之后,在陕甘交界的地方,偏偏又遇上了塌方。眼睁睁地看着前面50米外的“甘肃界”的牌子、油光光的马路,就是过不去。四面大山,阴风阵阵,靠着车里的空调驱寒,硬是在车里呆了24个小时零7分钟。“度日如年”的成语,算是体会得够深刻了。 还有,那些因特殊原因不让拍摄的名胜,就不便说了。 岁月悠悠,20多年的考察生涯,20多年的拍照经历,有着说不尽的话题,写不完的故事。 在这些基础上,我出版了《中华名人名胜》(香港版,上下卷,55万字),《五千年华夏名人胜迹》(51万字)。 又是8年的撰写,成了《中华名人名胜图典》,成了它的姊妹篇《华夏五千年名人胜迹》。 我一向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价值。现在,面对已经完成的庞大的“中华名人名胜”书稿,凝视着那一张张灌注着我心血的照片,翻阅着那一笔笔我书写的文字,就像是看到了我生命的足迹,感到了我心脏的搏动。 我教过地理,研究过旅游资源,学过中文,喜欢历史,爱好摄影,当过编辑、记者,有组织驾驭资料和文字的能力,撰写“中华名人名胜”正是找到了我已有知识能力的结合点,使我获得发挥才能的乐趣。 “名人名胜”装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倾注着我的情爱。它是有生命力的,它是我创造的生命。我的生命在它身上得到了延续。 王行国 2004年12月于晓园山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