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了若干个专题,大致介绍官的来源,官的职能、任用、待遇、忠臣与奸臣,循吏与酷吏,清官与贪官,官场的作风、黑幕、官的集团派别之争,官亲种种,等等问题。每个专题之下又分为若干个小篇目,分别介绍各个方面问题。两三千年的官场,积淀下来无数的题目,本书仅以这些专题、篇目,从中钓得几滴而已。中国历来相信“窥一斑可知全豹”的说法,可实际上在预先有“全豹”的印象之前,只窥一斑大约比起那摸象的盲人更糟糕。所以本书决不是全面叙述古代官场、分析古代官场的著作,只是力图在介绍中不要带有偏见,给读者提供正确的历史知识。
本书系“中国古代社会百态”丛书之一。中国古代官场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上层社会领域,它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及统治集团内幕的集中反映。全书共分九大类,比较全面、具体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官场的场景与角色、官的来源、忠臣与奸臣、循吏与酷吏、清官与贪官、官场作风及黑幕、官僚集团与派系、外部势力(如夫人、外戚)参政等方方面面的情况。全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官场的全景图,而且还为广大读者客观审视历史提供了一个新颖独特的视角。
包拯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清官之一,直到现代“包青天”的形象仍然活跃在各类戏曲舞台、影视屏幕上,妇孺皆知“包龙图”。但是,为什么包拯治理开封府又有着“龙图阁大学士”的头衔呢?
按包拯当时的官衔官职,应当是“龙图阁直学士”、兵部员外郎(后转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宋朝设立掌管图书、经籍、修史的馆阁机构,设大学士,算是名誉清高的“清要之官”,其中的龙图阁是收藏整理皇帝著述图书的机构,也是地位最高、最荣耀的官职。以后经常作为政绩优异、忠心耿耿的文臣的加衔,文官都以得此荣衔为光宗耀祖的待遇,俗称学士为“老龙”,包拯的直学士为“大龙”,待制为“小龙”,直龙图阁为“假龙”。包拯的官职是兵部员外郎,这是他拿俸禄的官职。他实际所干的职务是“权知开封府事”,权是暂时代理,“知某之事”则是宋代官场上的所谓“差遣”,指实际从事的职务。这种官的名称与官的级别与所干的实际职务相脱离的情况是中国古代官场上常见的现象。
官衔一词据唐人笔记《封氏闻见录》的说法,是因为当时去吏部选官的人都把自己历任的官职填写在纸上,由吏部官员在其后填上拟授予的官职,新旧衔接,所以称之为官衔。不过唐朝以后官衔一词一般都用在指实际官职以外的官称上。宋朝时,为了防止碌碌无为的官员靠着资历逐步上升为大官,使重要官职不能任用人才的毛病,有意使官衔与职事分开:官衔官称按时升转,表示官阶、俸禄;而实际官职事务则由其他官员来“知”,《宋史·职官志》总结说:“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制,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无二三。”官衔很高的官员可能去“知”一件很低级的职务,不过仍然保留着他的官阶、俸禄,保留着他官阶官衔继续升转的机会。政事的处理与资格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这个制度有一定合理之处,但造成官场的混乱,大批冗官光拿俸禄不干实事。所以明清时仍按汉唐习惯,以实职官为主,将知州、知县、知府都作为实职“官缺”,而不作为“差遣”。但很多情况下仍然将官衔与官职分开。比如明代习惯以某部侍郎衔“巡抚”某省,或以某部尚书衔“总督”某地区。或者给受皇帝宠爱的官员加上“三孤”、“三少”(少师、少傅、少保)之类的荣誉性官衔。清朝对此用得更多,比如以某部尚书、侍郎衔入值军机处、军机大臣、军机处行走,这些军机处的官员仍保留原官衔,也由原机构发俸禄。又比如为了某些特殊政务,给一些特殊人才以知县衔“军前效力”或“河工效力”,或调用其他官员来执行政务,加上“四品京堂”之类的官衔。
在官员长长的官衔官称中,还有一类是“勋官”和“散官”。勋官是在战事频繁的南北朝时期为表彰军功而出现的,由朝廷对一些有军功的文武官员加上一个或几个有名无实的官衔,以表彰其功勋。唐朝开始正式定名为勋官,共分为上柱国、柱国、上护军、护军、上轻车都尉、轻车都尉、上骑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十二等,官品从上柱国的正二品而降至武骑尉的从七品。勋官没有职务、没有俸禄,但可以分得国家授予的“赐田”、“永业田”,可以用勋官官品去抵当徒刑(详见后文),可以按勋官品级享受各种社会及法律特权。以后明朝又定文、武两类勋官,武勋官类同于唐制,而文勋官有柱国、正治上卿、资治尹、赞治尹。清朝无此制。散官在汉朝时已有此制,也是一种加赐名号,并无实职实俸。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可以仿照三省设置府署)、特进、光禄大夫、谏议大夫等等名目,武散官有骠骑将军、辅国将军、镇军将军等等名目。这些勋官、散官官衔使得官员的官称越来越长,用以满足官员们的虚荣心。
P41-43
唐朝诗人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这首诗中写道:“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以后人们就用“官场”一词泛指官员们的集团,由官员们操纵的政界。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辛辣嘲讽、揭露谴责官场种种陋习黑幕,官场一词也就带有了一定的贬义。不过本书所用“官场”一词一般情况下是中性的。
在世界史范围内。像中国这样从两三千年前就发展出一整套职业文官制度的,实在是绝无仅有,称得上是一项足以与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并列的发明创造。从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国古代的官场也许是幼稚的、原始的,充满着黑暗与腐败。不过不能忘记的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的官场曾经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统治机构,曾经是很多国家的学习榜样。官场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我们是讨厌,还是欣赏,这种文化都曾长久的存在、发展,直到今天,它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社会。要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就必须了解官场文化。这就是本书的最主要的写作动机。
为了能够说明问题,本书采用了若干个专题,大致介绍官的来源,官的职能、任用、待遇、忠臣与奸臣,循吏与酷吏,清官与贪官,官场的作风、黑幕、官的集团派别之争,官亲种种,等等问题。每个专题之下又分为若干个小篇目,分别介绍各个方面问题。两三千年的官场,积淀下来无数的题目,本书仅以这些专题、篇目,从中钓得几滴而已。中国历来相信“窥一斑可知全豹”的说法,可实际上在预先有“全豹”的印象之前,只窥一斑大约比起那摸象的盲人更糟糕。所以本书决不是全面叙述古代官场、分析古代官场的著作,只是力图在介绍中不要带有偏见,给读者提供正确的历史知识。
历史是大众创造的,那么历史学也应该是一门大众学问。本书力图做到通俗易懂,每篇都尽力以形象化的故事说明问题,文字也尽量浅显。绝大多数历史资料都处理为现在通行的白话文,有很多资料也没有注明出处。这种为了阅读方便而作的“技术处理”绝不是胡编乱造的同义词,可以说本书的叙述描写都是有史料根据的,这一点可以请读者们放心。
书是写给读者看的,读者是本书最好的评判者。在此衷心希望读者能对本书提出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