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而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则取决于每一位父母。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如何避免让自己的坏习惯复制到孩子身上呢?
本书以为师为母的身份,从教养子女与教导学生的角度着手,不但面面俱到地指出现代孩子的教养问题,又能提供善法妙方与家长们分享,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亲子教养佳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张芷华 |
出版社 |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而孩子会有什么样的习惯,则取决于每一位父母。 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翻版,父母如何避免让自己的坏习惯复制到孩子身上呢? 本书以为师为母的身份,从教养子女与教导学生的角度着手,不但面面俱到地指出现代孩子的教养问题,又能提供善法妙方与家长们分享,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亲子教养佳作。 内容推荐 你的孩子有这些缺点吗? 做事拖拖拉拉,自私自利,爱抱怨挑剔,喜欢撒谎,爱慕虚荣,爱出风头,过分依赖,做事冲动,自制力差,沉迷网络,挑嘴偏食,顽皮好动,做事半途而废,自卑自闭,缺乏耐性,怕生胆怯,喜欢破坏,爱讲讲话,懒惰,心浮气躁,随意浪费,嫉妒,乱发脾气,缺乏主见,独立生活能力差,随意插嘴…… 本书是一位母亲写给所有父母的“提醒书”,31堂最到位的讲解,找到毁掉孩子未来的根源,31种最有效的解决方案,帮助孩子拥有美好未来。 目录 推荐序 推荐亲子教养好书 序 习惯的力量 Chapter 一 一失足成千古恨 坏习惯01 做事情拖拖拉拉 坏习惯02 自私自利 坏习惯03 抱怨他人,爱挑剔 坏习惯04 不断说谎 坏习惯05 虚荣,爱出风头 坏习惯06 过分依赖他人 坏习惯07 做事情冲动,不考虑后果 坏习惯08 缺乏自制力,沉迷于游戏中 坏习惯09 挑嘴、偏食、爱吃零食 坏习惯10 太过好动 Chapter 二 小不忍则乱不谋 坏习惯11 不能持之以恒,做事总是半途而废 坏习惯12 自闭,沉浸在个人的世界里 坏习惯13 容易分心而且缺乏耐性 坏习惯14 怕生胆怯 坏习惯15 过于自卑 坏习惯16 自尊心过重 坏习惯17 侵略性强,喜欢破坏和暴力 坏习惯18 没礼貌,爱说粗话 坏习惯19 懒情,逃避辛苦 坏习惯20 心浮气躁,不能脚踏实地 Chapter 三 牵一发而动全身 坏习惯21 做错事不肯认错 坏习惯22 不守信 坏习惯23 随意浪费 坏习惯24 嫉妒,爱乱发脾气 坏习惯25 恃才傲物 坏习惯26 缺乏独立生活能力 坏习惯27 意志薄弱,知难而退 坏习惯28 不爱思考,缺乏主见 坏习惯29 插嘴 坏习惯30 无法面对缺点 坏习惯31 浪费时间 试读章节 坏习惯01 做事情拖拖拉拉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是受限于父母的控制所展现的软性对抗;任性、执拗、不听别人的意见,则是孩子对父母硬碰硬的反抗。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 张老师的小叮咛 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拖拖拉拉的习惯,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一拖拖拉拉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习惯,通常可以被改变。 你可能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总是抱怨有做不完的功课,但每次你去看,他不是在玩笔,就是对着天花板发呆,或者玩弄直尺,根本没在做功课。 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责问孩子,因为他真的以为自己整个晚上都在做功课。 “孩子为什么拖拖拉拉?”“怎样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这是令许多父母都头疼的问题。 其实,孩子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孩子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画图的就是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的图案,就是孩子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 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代表画图的人具有美感、个性开朗、拥有正向的性情;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就显现出画图的人内心的混乱、个性阴晴不定、拥有负面的情绪。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画)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出在“白纸”上“画图”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情绪抑郁所以选择灰暗色彩,还是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效率,总是任性、执拗,不听别人意见等现象彼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是孩子受限于父母的控制所展现的软性对抗;任性、执拗、不听别人的意见,则是孩子对父母硬碰硬的反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无论是软性对抗或是硬碰硬,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但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 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问题之一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例如有拖拖拉拉行为的孩子,其实是用拖拖拉拉的手段,表现任性。 经常表现出“不想按照你说的那样做”的任性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执拗个性:不是不等父母把话说完,转头就走;就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照样拖拖拉拉;再不然就乱发脾气,或者闷不吭声。因此,孩子拖拖拉拉的性格其实就是任性,而任性又经常表现为拖拖拉拉。 又比如家长把孩子送来补习班无非是希望自家小孩能更具竞争力,而老师也常会把进度落后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留下作课后辅导。虽然已经花比别人多的时间在复习及加强上了,但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却依然不理想。原来他们为了排斥被留下这件事,就拖拖拉拉地干活,导致效果不佳。 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的问题,一点都不了解孩子的问题其实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情绪。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限于经验和知识的多寡,很难用言语说明清楚,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表达。 经常表现出拖拖拉拉的孩子,其实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暗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无声话语是:“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做才舒服!” 换句话说,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隐藏着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之所以产生则是因为父母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中,鲜少甚至从没有承认、接受、了解孩子的情绪,只是坚持己见,一味地对孩子的行为横加干涉。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大部分的时间是跑而不是走,是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喜欢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鲜少专注地把饭吃完;镜子是用来扮鬼脸而不是为了看穿戴是否整齐等等。能够深入认识到这点,才不至于让自己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于孩子。 现实生活中,爱拖拖拉拉的孩子的确很常见,但除了极少数外,通常并不是因为孩子智商低造成的。造成孩子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两个。 一是孩子“手拙”,即做事情时,动作不熟练,也就是“笨手笨脚”。 由于孩子的神经、肌肉活动不够协调,同时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导致他们做事情比较缓慢。 二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缺乏紧迫感。 孩子的时间观念通常要到五岁左右才开始形成,而大约在八岁以后才逐渐稳定。如果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手拙”,父母就要想办法锻炼他们手脚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提高手足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 父母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像比赛谁穿衣服穿得快,谁洗澡洗得快等等。通过这些小比赛,父母可以在过程中随时教导孩子穿衣、梳洗、收拾玩具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的技巧,教导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这些游戏玩多了,孩子可能会感到无趣,这时,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来肯定孩子的胜利。 如果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那么就要尽量教会孩子如何管理时间。 此外,孩子拖拖拉拉的行为还可能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关。有些父母平时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报纸,有些父母也会因为疲倦或懒惰而拖延该完成的工作,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问影响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拖拉拉等不良习惯。因此,父母不妨先自我检查,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拖拖拉拉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懒惰。 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再也无法拖延时,才临时抱佛脚赶工。这种懒惰的行为极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脱,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如果孩子存心拖延逃避,一定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少之又少。每当孩子要付出劳力或要做出抉择时,也总会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点。 有些孩子深陷在泥沼中挣扎,在主动性和惰性间相互拉扯,不知所措,时间也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做每件事情,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如何做事情,避免孩子养成拖拖拉拉的习惯。 日常生活上的事,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渐学习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准备上学的东西……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父母耐心的等待,并且在孩子完成后给予一些正面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要做好这个模型的确很困难”等,这些正面肯定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作用。 如果孩子成功做完这件事情,他们就会知道自己解决了一件很难的事情,因而会产生满足感;如果孩子没能顺利完成这件事情,也会知道父母了解这件事很难完成,而感到被了解的安慰。因此,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用成人观念去看待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在她规定的时间内做某件事情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不停数落、要求孩子,从不聆听孩子的想法。如果这种亲子相处模式不断地重复,就会让孩子产生无能感,进而加深孩子的惰性。 换句话说,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一定是因为父母用成人的效率方式来对待、训练他。但孩子是不可能满足大人对效率的需要的,因此,过高的要求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还可能会造成孩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 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父母的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们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所以,请父母一定稍稍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要想改掉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首先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关注和要求。例如孩子在吃的方面出现问题,通常是因为父母在孩子的饮食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吩咐孩子“应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制约他们味觉和嗅觉的神经感受,慢慢地,孩子会以厌食的方式对抗父母的关注。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首先提供用合理的餐内容、用餐时间,向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昧地享用食物的榜样。其次要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 孩子之所以依赖、拖拖拉拉,主要是因为父母完全左右甚至取代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作选择。例如,在穿衣、玩耍、写家庭作业等事情上,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提供了很多选项,决定怎么做(或什么时候做)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对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唠叨不休,拼命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罚你写十遍生字”的处罚手段,那么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对抗父母。 再次是要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并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 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当他们知道家长允许的行为界限时,他们就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 我们应该清楚知道,父母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父母都应该接纳并给予理解和尊重,而对消极的行为则可以加以限制和纠正。以培养准时为例,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将守时的责任交给他们,像“离上学还有十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就可以看卡通直到我们吃晚饭”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孩子才能有所了解、掌握准则,知道该怎么管理时间。 另外父母也可以尽可能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自由负责。必要时候,也要用心设计一套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惰性。 父母不仅要要求孩子,自己也要亲身参与,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得富有自制力,固守承诺,充满责任感。P18-25 序言 很高兴能当张芷华老师大作的第一位读者。 以舞蹈及英语为专长,从事幼儿教育十多年的芷华老师在《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一书中,能以她为师为母的身份,从教养子女与教导学生的角度着手,不但面面俱到地指出现代孩子的教养问题,又能提供善法妙方与家长们分享,这本书真是不可多得的亲子教养佳作。 相信在教养子女的漫长时日里,我们难免会有无能、无奈和无力的头痛时刻,这时候的我通常会找个借口跟家人告假,外出缓解一下压力,我时常不自觉地走到家附近的书店,去看看是否有适合我阅读的教育类好书。 有时在教学上碰到棘手的师生或亲子沟通问题时,我也会搭车到较远的大学书店去看书,去看看是否有适合我阅读的教学好书。这不但能令我茅塞顿开,使问题一一迎刃而解,又能让我有更好的教养和教学点子,也能赢得学生、家长和子女的信赖,通过努力我还荣获了小区模范母亲和特殊优良教师的殊荣。 通过阅读好书,我得到了许多指导和帮助,让我窒碍难行的教养教学之路,一路走来不但没因跌跌撞撞而一蹶不振,反而能让我时时发出惊喜之感、惊艳之叹,我常把这样的经验与家长、与好朋友分享。因为有好书的陪伴,因为有专家学者乐于将他们多年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呕心沥血地化为精湛的文字,让我们在阅读、悦读之后,更乐于为人父母、乐于为人师表。 感谢芷华老师的努力投入,撰写《31个坏习惯毁了孩子的大未来》这一本脍炙人口的好书,希望此书能与本人的拙作《父母的好习惯决定孩子的大未来》(2007年11月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共同协助您悠游于快乐的亲子生活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