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巴舞蹈传人习阿牛阿明东奇/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作者 冯骥才//白庚胜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一个迷恋于纳西东巴舞蹈文化的人。他亲临纳西古村落,走访东巴艺人,为我们讲述他们的艺术传承故事。此外,书本重点介绍了东巴舞蹈文化,解读了舞蹈姿态、动作、舞句、舞段的符号,更多地从其深厚的文化根脉中去寻找答案。

内容推荐

云南香格里拉东南部的三坝纳西族乡是一个美丽宁静的地方,位于雄伟壮丽的哈巴雪山东麓。滔滔的金沙江水从它的西北方奔腾而来。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古纳西王国的一部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我们要寻找的东巴法王习阿牛,就生活在其中一个叫做日树湾的纳西族古村落里。

……

目录

第一章 一个神秘的纳西古村落

 东巴文化之乡

 纳西族阮可支系

 日树湾

 村民的生活

第二章 东巴法王的家世

 初见习阿牛

 习阿牛的家

 在习家过年

 “东巴法王”的成长

 习家的谱系

 子承父业的阿明大师

 翁堆活佛

 习阿牛的徒弟

第三章 东巴舞蹈的文化诉说

 东巴舞蹈概说

 《蹉模》——象形文字舞谱

 三界五方

 表演空间

 自然崇拜与动物角色意识

 “生、战、和”与东巴舞蹈的风格

 兼收并蓄 容纳百川

 法器、服饰及其作用

第四章 东巴舞蹈精粹

 三百六十跳

 丁巴什罗舞

 金翅大鹏鸟舞

 狮子舞

 萨尔威登神舞

 窝展羽培爪索、窝展羽吕爪索和窝展羽季爪索

 朗九敬久神舞、罗巴塔哥神舞、塔依塔巴神舞

 格孔舞

 吐齿优麻舞

 拉姆舞

 金孔雀舞

 白鹰舞、白鹤舞

 楚布仪式中的舞蹈及过程

 祭风仪式中的舞蹈

第五章 东巴舞蹈的传承

 传承方式

 传承过程

 圣地与加威灵

 相关传说、故事、谚语、歌谣和吟唱调

第六章 曙光在前头

 东巴舞蹈传承的困境

 发展前景和希望

第七章 群贤评述

 推荐意见

 评论与评价

 东巴舞蹈研究

第八章 东巴舞蹈传承口述史

 习阿丰东巴

 阿明东奇东巴

 习尚红东巴

 和利军东巴

 和丁巴东巴

 王世英研究员

 李锡院长

 董锡玖研究员

第九章 田野作业日记(选)

 2O06年1月27日

 2006年1月28日

 2O06年1月29日

 2006年2月2日

 2O06年2月4日

附录 与东巴舞蹈相关的研究成果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习阿牛的家

走进习家的院子,那一栋坐西向东的木楞房就是传说中习家数百年的祖屋。按照日树湾的说法,一个氏族中最早迁到这里的祖先建造并居住的房屋叫做母家。习阿牛家的老房子就是日树湾习氏家族的母家。人们说,村里所有姓习的都是从习阿牛家这一支分出去的。每到过年时,习氏家族都要在祖屋里举行“日促布”仪式,祈求祖先保佑整个氏族在新的一年中吉祥平安、人畜兴旺。

据说,习家迁到日树湾已经有二十几代了。这栋祖屋至少也有500年的历史,连习阿牛的爷爷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建起的。习家人说,祖屋是他们的祖先到日树湾之后就地取材、用上百年的老树建成的。祖屋由三个部分组成,靠近院门的一间几平米的小房间修建最早。经过数百年的风雨吹打,其木头的纹理清晰得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的面容。习阿牛的儿子告诉我们,这间屋子曾经是家里的藏经阁,曾藏有数百卷东巴经典和藏文经书、各种精美的唐卡和东巴绘画。但是,先是在民国时期遭到土匪抢掠而损失不少,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所剩藏品全部拿到村公所一把火烧成了灰烬。

祖屋右边是主人居住的正房,房门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了门就足门厅,右边有一间老人居庄的屋了。过了第二道门,右手边有一块木板叫“牢佐”,用来挂衣服,同时起到隔挡作用。屋子的中央是习家最神圣的地方——火塘。火塘宽约1米,长约1.5米,两侧以木框架住再用木板搭起、以土筑台,高出地面60厘米~100厘米,其内架铁三角,筑以半圆火炕。火塘右角设置神龛,上置神柜,高约1.2米,宽约1米。柜上摆放香炉、敬茶敬酒的盅子、神箩和香箩。每天早晨全家人必先给灶神烧香,再给神龛烧香。在纳西族聚居区,任何人不能跨越火塘与神龛中间的地带,不能够触碰象征神灵的铁三角或锅庄石。如果有人犯了这个禁忌,就会受到家庭所有成员的谴责。火塘上有两个灶,靠近神龛的那一个用来烤火和做饭,靠近顶天柱的火塘用来煮牲口食物。火塘周围的坐卧方位有非常严格的规定,靠神龛的木床叫“庄木指”,供男主人坐卧。在纳西族的观念中,祖先和神灵居住的北方是最尊贵的地方,所以这个位置就是男性家长的座位。习阿牛就在这个地方祭祖、念经、用餐、会客。在习阿牛家的正房里,其座位背面挂着东巴祭祀和舞蹈用的器物、道具。它们是习家最重要的物件。按当地的习俗,女人不可以坐在火塘的木床边吃饭,而只能在火塘下边灶台周围空地活动。但是,习家的人将我和我的女伴视为贵客,让我们在火塘边就座。床尾附近有一根竖立的手拉杆,手拉杆用横杆连在柱子上,习阿牛上床时拉着这根杆作为扶手。右床尾是垛柜,专门储放粮食。左床尾附近为中柱,与神龛平行方向的一个搭板,叫做“乎类佐”,在过去是专给猫左的地方。据说,在纳两地区,猫具有特殊的地位,它象征着吉祥和财富。

在习家过年

我们有幸在习阿牛家里度过了2006年的春节,目睹这个村子过年的全过程。

在口树湾,每家过年通常要杀两头猪。一头在农历十一月宰杀,另一头存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宰杀,准备春节期间吃。

除夕清晨,按习俗必须洗头,表示新的一年从头开始。纳西村民们还要用杜鹃枝和栗树枝点松明,把这一年的污秽全部熏出去,取辞旧迎新之意。晚上,村里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跳舞、聊天、唱歌。据说,以前人们在除夕晚上并不唱歌。晚上,临睡之前要杀一只鸡,并把鸡舌拉出来看一下,以预测来年是否五谷丰登、家人健康;另外,还要把劳动工具和绳子藏起来,寓示家里人不吵架,一年都顺顺利利、和睦相处。  正月初一一早,村里人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年轻人要在第一声鸡叫时起床,去接全年的清水。纳西人把水作为财源,接水暗示着财源像水一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第二件事是五六点钟时,村民们要在自己家里烧天香,祈求一年吉祥平安。在习阿牛的家里,我们看到他的儿子习胜华一早就起来在院落的天香台边做烧天香仪式。然后,习阿牛的儿女们拜年。到了下午,村里的男女老幼在村中篮球场上吹着葫芦笙跳起舞来。与汉族不同,日树湾的村民在这一天并不急着穿上新衣,而是要到正月初二才换上新装。

正月初二清晨,习家的院落中响起了“啪!啪!”两下清脆的响声。赶到门前一看,原来是习阿牛的孙子鲁若拿着猎枪向天空鸣放。每年的这一天,他们都要这样做。随后,在习家母房中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素库”。习阿牛和二儿子习胜华坐在神龛旁诵经,他的外孙女和丽红则在一旁打着铜锣。在除秽仪式之后,习阿牛拿出两只白海螺吹起来。“素库”的意思是招财进宝,寻找财源。据说,年初二是习家做“素库”的日子,初三是和家“素库”的日子。以前,这个仪式一般要用一整天的时间。在这里和“素库”相关的还有“窝库”、“尼库”和“诺库”仪式。“窝库”祈求五谷丰登;“尼库”祈求人和动物以及其他生物生命旺盛;“诺库”祈求六畜兴旺。

过年期间,还要做“日促布”这个祈求吉祥长寿的法事。在母家举行的“日促布”是一个大规模的仪式,其中要举行“素库”、“窝库”、“尼库”、“诺库”等五个小仪式。整个氏族的人都要参加这个祭祀仪式,并摆放净水和茶来祭祀。过去,习氏整个家族20多户人家都必须集中到习阿牛家(母家)里来参加这个仪式。和姓家族也要在自己的母家举行仪式。

初七那天,翁堆活佛告诉我,村里人准备恢复祭天仪式。习阿牛听说后激动得吃不下晚饭。天一落黑,他就来到儿子活佛屋里,商讨祭天活动的准备事宜。当时全村懂点儿东巴的人都聚在这间屋子的火塘边,讨论得非常热闹,好像仪式就要立即举行。据民国《中甸县志》载:“凡第三区三坝乡七伙头所管辖之摩些民族,每逢年节,必迎东跋念经祭天。摩些民族所在村落,必于附近高阜筑一天坛,定于每年旧历正月初四、五、九日,集众醵金延请东跋,杀牲祭天一次,嗣秋以前,又择日祭天一次。”纳西族的祭天是融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为一体的仪式,三坝、洛吉一带的纳西族至今仍然每年举行。不过,祭天仪式在日树湾已经中断了49年。

初八那天叫亢兹。听老人们说,过去,这一天全村非常安静,既不许跳舞,也不许玩耍。所有同姓氏的人全部都要到母家去睡,母家的人要给全家族准备一些灌有猪肺的腊肠在第二天早晨吃。这天下午,许多人都在准备祭天的用品,制作红色小旗和巨大的红色天香。用于祭天的猪已经关在习家的猪圈里,而整个村里的男性则都去了村西北边的祭天场进行清扫。

正月祭天是纳西族古老的习俗,纳西语称“纳西母毕罕”,意即纳西祭天人。在历史上,纳西人极为重视祭天活动,不参加祭天的人甚至被认为不是纳西人。在日树湾,我们亲眼目睹了纳西人这个最隆重的祭典。初九早上,筹划祭天仪式的人集中到习阿牛家,并与习阿牛一起出发。妇女们和村里其他人也稍晚一些陆陆续续到达祭天场。家家都带着饵诀和猪脖子肉相互馈赠。这些食物也用于祭天。祭典结束后,这些祭品首先要献给主祭东巴“克里布”习阿牛,接着送给副主祭东巴“乌里日”。举行仪式时,每家每户都要在祭天场周围生一塘火,并在那里烧饵诀、烧肉吃。民主改革之前,日树湾村的祭天场就设在现在的村小学处。在祭天仪式之后,当地人或是一家,或是两三家,这边一个团、那边一个堆地烧东西吃。

祭天那天要在祭天场举行除秽仪式。人们用篮子背来栗树枝和杜鹃在祭坛上燃起缕缕青烟来除秽。除秽通常有两种形式:一是人们要燃起除秽火堆在其周边绕一圈,或者跨越过火堆除秽气;一是举行除秽的仪式。一般来说,祭天时只有男性才能去祭天场,但日树湾村的纳西人属于祭天群中的“古展”派。女人也可以进入祭天场并参加祭祀活动。

祭天开始前,村中的男女老幼先烧天香,每家每户带来麦子撒在祭坛前的竹箩里作为祭品。人们还会把带来的一部分食物放到较高的树权上送给乌鸦。因为乌鸦吃了这些食物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然后,老人和年轻一些的男人们就穿着麻衣在祭场的东边盘腿席地而坐。主祭东巴习阿牛和助手们在祭坛前念着东巴经,有些不懂事的小孩子则围着他们看热闹。祭天时诵读的经书是《崇搬图》(创世纪)、《穆吉》(献牲)、《哈施》(献饭),以请天神地祗。献牲分为生祭和熟祭。熟祭就是把猪头煮熟用来祭祀;祭祀用的猪被称为“祭天猪”。老人们说,祭天猪也有讲究,必须全身黑色,四肢蹄子白色,由村落中各家轮流饲养。杀祭天猪之前,要先举行除秽仪式,待东巴念完几本经书后再宰杀。人们将猪胆取出,挂在树上,象征起死回生药,这就是生祭仪式。祭天猪煮熟后,东巴们开始进行熟祭。熟祭时,要向天父、天母和天舅献酒。他们分别以祭坛上的三棵树代表。即,中间的柏树,表示天舅;旁边两棵栗树,分别代表天父、天母。在纳西人的观念中,父代表天,母象征地。只有三个神灵之间互相交换,这碗饭才能真正献上。人们先将这碗祭神食物献给天,天再交给地,地再转给舅舅。熟祭之后,大东巴习阿斗根据祭天猪的肩胛骨纹路进行占卜,以判断村落未来一年的光景。

祭天仪式过程中,女人们要在离祭坛较远的空地上跳传统的圆圈舞。熟祭结束后,由村长给各家分祭天猪肉。这时,妇女们才进入到祭天场里。一会儿,一些年长的男人们也围成圆圈面对面唱跳“热赤”,据说,这是专门在祭天时表演的歌舞。

正月十五、十六、十七三天晚上,村民们要跳民间舞“阿坝木磋”,类似于汉族地区的“舞狮子”。这里的狮子先用竹子编架子,然后外面糊上纸,再在狮子身上拴一个铃铛。狮子动起来以后,叮当作响。舞狮时,有两三个蒙面的人在一旁嬉斗狮子,做一些滑稽的动作,让围观的村民们捧腹大笑。正月十六那天,所有的人要去白山脚下祭山神。据说那天的活动比较隆重,但不需要东巴念经。

P23-38

序言

活着的遗产

——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调查与认定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入、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於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金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

此次展开的对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得到中宣部的直接支持,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该项目属於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项重要与核心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项目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传承者四大类。这些传承人应是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为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对历史的总结与今后的保护与传承。规范性、程序性、严格的学术鉴定和认定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对传承人的调查是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开的。经过近两年有条不紊的工作,已产生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凡4大类166人,都是经过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的程序才最终被认定的。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的杰出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地锁定。

为了使这项关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确凿的延伸。我们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并以图书方式加以表现。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

必须强调,尽快调查与认定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

在这第一批传承人的调查中,就多次遇到过闻讯而去,却已人亡艺绝的憾事!这批传承人经过专家鉴定的是166位,但在评定与公示的过程中已有几位辞世,目前剩下的是164位。其中,超过80岁的9位,年纪最大的是纳西族东巴舞者习阿牛(93岁)。

一旦失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传人去后,只有遗存。遗产的非物质性也就转化为物质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的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就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

这是巨大又细致的工作,是不能绕过又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且是必须亲临田野第一线的艰苦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这桩至关重要的工作刚刚开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2007.3.28

后记

与东巴舞蹈文化的缘分也许就在冥冥之中。我出生于纳西先民古羌人数千年前曾游牧生活过的河西走廊,天生的性情与纳西人有几分相似。在北京舞蹈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对纳西东巴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就此着迷。之后的几年中,怀着对这门艺术及其传承者的崇敬,走访了几十位东巴艺人。多少次酣畅淋漓地体会和倾听他们把酒当歌的畅谈,从纳西族的古代神话到东巴个人的传承故事,自己从内心真正为这个民族的文化所震撼,为他们所传承的艺术感到自豪。每当听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情感和思绪就会穿越时空,置身于他们的记忆中,为其所悲,为其所叹……幸运的是我能够在毕业后加盟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参与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项目的组织工作,从而有机会再次深入田野,用更广泛的视野来关注民间舞蹈及其传承者。

我始终抱定的一个原则是:言说事实,以田野所得阐释在民间活态存在的艺术。有着十余年专业舞蹈经历的我,进入到这种地方性知识体系之中,不得不折服于地方文化逻辑和他们对艺术阐释的精辟。我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舞蹈不仅仅是一种技艺和艺术形式,它更是所在族群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解读这些姿态、动作、舞句、舞段的符号,更多地要从其深厚的文化根脉中去寻找答案。因此,在谈论东巴舞蹈时,为了避免那种流于形式的舞蹈介绍,我不得不提及东巴神话、神系、传说、故事等内容,以求综合、立体地呈现东巴舞蹈文化的全貌。

在写作这本小书时,我想要尽力以我亲身所见所闻真实地描述传承人及其家庭的经历,讲述他们的传承故事。通过对其东巴舞蹈技艺的严谨而准确的描述和分析,来展示这个传承群体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内涵,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门技艺所蕴涵的价值和在当代的传承意义。在写作中,我尝试用大量的口述资料来让读者感受传承人的真实体验,因此对这些访谈资料并没有进行过度的加工,也许读者能够从中解读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隔膜以及突破这种文化障碍的交流过程。

我以为,从事文化的研究向来是一个厚积薄发的事业,作为学界晚辈,以今天的功力来承担这样一个重要项目,实在是有愧,幸而得到诸多前辈和同仁们的鼓励、点拨,才使书稿日渐成形。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党组书记白庚胜对调查的开展和写作始终给予高度关心,对写作原则、编撰体例等也多方指导。向云驹秘书长和王锦强主任也对调查和写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特别感谢一直鼓励和鞭策我的白庚胜研究员,作为纳西族著名学者,他为弘扬和传播纳西文化奔走呼吁,在繁杂的公务中仍为本书拨冗作终审、修订。衷心感谢著名人类学家王建民教授对本书调查和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具体指导。几年来,王世英、赵世红、杨福泉、李锡等纳西族学者也对东巴舞蹈传承人调查给予了帮助。可以说,本书是汲取了各位东巴舞蹈研究前辈的智慧之光才得以完成的。在田野中曾经给予我很多帮助的东巴舞蹈传承人一一习阿牛、阿明东奇、习尚红、习胜华、和利军、习志国、汪照旗、汪志强、和丁巴、墨虎、和占元等诸位东巴,以及董锡玖先生、翁堆活佛、和树荣校长、和艺才老师才是本书的真正主人。在本书完稿之时,我想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请允许我谨将此书献给所有帮助过我的人。我也要感谢我的田野搭档李倩和默默支持我完成此项事业的我的先生及父母。

冯莉

2O07年1月8日

书评(媒体评论)

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苹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

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冯骥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0:5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