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金门/乡土中国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王其钧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金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代,唐时始成村落,生活不算富足,却也悠然宁静。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战时金门曾是国民党军队的驻扎地,因此直至现在,大陆和台湾的学者都不易踏查。作者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前往,得到了许多珍贵而有趣的资料,进而通过金门极富特色又保留完好的民居,来讲述金门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民俗。

内容推荐

金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区。它既不像台湾地区在工业高度发达之后,旧的村落被新房子完全破坏,又不像中国大陆地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建筑形制较少保留下来。本书不但为您总体介绍了金门的历史、金门聚落布局、聚落防范措施、宗族管理、生产关系等,还分别将各主要村落,如琼林、水头、山后、欧厝、珠山、北山、南山等,单独作为一节,详细论述每个村落的情形与特殊之处,让您有一个更为形象、真切的体会与感受。

目录

前言

壹 金门民居的历史

贰 金门的人文气象

叁 聚落的营造法则

肆 民居的形式

伍 聚落

陆 社会群体的结构

柒 村落的空间领域

捌 坊、狮等特殊设置

玖 金门与澎湖的联系与差异

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民居简单地说就是住宅,是人们营造的专门用来居住使用的建筑空间。最初的住房也许是出于纯粹的居住目的而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关系的逐渐复杂化,社会生活的更加丰富性,居住建筑便渐渐地不再单纯为居住而建,同时还要考虑到其他很多因素。在这些因素当中,宗法是最重要的一个,风水仅居其后,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

在金门岛这座历史悠久而又孤立独伫的小岛之上,其民居建筑的影响因素也就更为多样,这些因素对于民居建筑的影响也就更为深刻而富有地方特色,尤其是宗法制度和风水信仰,已成为聚落营造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

聚落是人群聚居的地方,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村落。金门岛上的金门民居,其单座建筑,甚至是单门单户民居的分界并不是很明显,这不是说民居房屋本身没有分界,而是说作为人们心里的一种分界和管理上的分界,金门民居主要不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而是以聚落为单位。同一个聚落有一个共同的宫庙,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的宗祠,甚至同一个聚落为同一姓氏,由一个远祖传承、繁衍而来。

宗法伦理是旧时中国社会,特别是乡村氏族村落布局和民居形式的指导因素,也就是说,宗法对于民居建筑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而调查过金门居民之后,对这种影响的理解会更为深刻。

在金门岛上,单姓血缘宗族是一个村落的主要构成部分。如,琼林聚落居民的主要姓氏是蔡,珠山聚落居民的主要姓氏是薛,欧厝聚落居民的主要姓氏是欧阳,山后聚落居民的主要姓氏是王等等。这些村落的居民以房份区分村落内部空间组织,并营造宗祠。宗族成员的权利与义务是通过祭祖活动来进行划分的。

什么是房份呢?对于单一姓氏而言,在开基祖之下的第一或几个世代之后,便有房的划分。以琼林蔡姓宗族为例,自开基祖后第六代起便分为竹溪与乐圃两派,竹溪派分上坑墘、下坑墘、大厝、前坑墘四房,而乐圃派则分为新仓长房、新仓上二房、新仓下二房、新仓三房、前庭房等五房。

这种在一个村落中的单姓宗族成员的基本的房份单元,一般称为“甲头”,而宗祠是中心。全村的中心为大宗宗祠,也就是宗族总祠堂;各甲头的中心是小宗宗祠,也就是分支祠堂。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金门传统聚落的社会组织分明、存在着清晰的上下层级。

不同姓氏的居民组成的多姓村落在金门极为少见,大部分村落都是单一姓氏的聚落,这一点与大陆绝大多数地区的村落情况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因为金门为一海岛,移民的进入不像大陆地区相对容易,所以具有较为特殊的文化氛围,他们的完整性主要靠共同的信仰或相同的血缘关系来维护。

不论多姓或单姓村落,金门人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聚落配置传统与禁忌,形成了颇为传统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落规划布局模式。这些模式可能是各地不同,但各地应都曾有自己的模式,只是现在已经失传。因而,金门的这些传统村落规划布局模式至今保存,就更加凸显出它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

那么,金门民居的建筑布局模式,或者说它的营造法则与禁忌都有哪些呢?主要有“宫前祖厝后”的配置禁忌、民居不能超过祖厝的高度、“内神外鬼”的范围界定等。

第一条,就是“宫前祖厝后”的配置禁忌,即在宫庙前方及宗祠的后方地面不能建筑民宅。这是金门民居营造法则中最为重要的一条。

宫即宫庙,也就是佛寺、道观或庙宇。宫庙前方不建民宅,可以留出庙埕,也就是广场,供平时村民集会或村落祭典时使用。因为金门聚落居民大都是同姓同宗,往往具有相同的观念与宗教信仰,所以共建相同的宫庙,共祭相同的神灵,对共建的宫庙能做到同样的尊重,自然就能统一想法,在宫庙前留出场地来祭祀与典礼,而不会出现违背这一原则的事情。

祖厝是金门人对于宗祠的称呼,也就是家庙或祠堂。金门岛上的平川之地不多,而且因为平川之地比较适合耕种,所以大都保留作为农田土地使用,因而金门的民居便大多只能建于前低后高的缓坡上。这样,宅基地并不侵占可耕地,宗祠一样。但宗祠是祭祀祖先与神灵之处,是一个聚落最主要的地方,所以要位于聚落的最高点。这样不但突出了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也强化了它的空间效果,所以它的后面是不允许建民宅的。

第二条,民居不能超过祖厝的高度,这一条与第一条的后半句“祖厝后”相应。宗祠既要坐落在全村地势最高的地方,而且本身建筑形制也要最高,格局等方面也都比一般民居讲究,空间开敞,体量高大,并且装修精美,色彩绚丽。任何普通的住宅都不能超过祖厝的高度。

第三条,“内神外鬼”的范围界定。除了祭祀祖先外,金门岛上的人们还祭拜鬼神。这起初是由于在科技不发达时期,人对于某些自然力量不了解因而产生畏惧,所以便希望通过祈求神灵的保佑,以驱逐鬼与灾难。而金门岛因为孤悬海上,出海捕鱼是人们的重要生存方式,而海上捕鱼显然极具危险陸,除了大海本身的威胁外,往往还夹有台风侵袭,所以金门人便希望通过对神灵的祭祀以得到更多的安全性,因此金门岛上的鬼神祭祀活动就更为繁盛,延续至今仍然不绝。这既是对传统民俗风情的保存,更是生活情势所致。

中国古代对神、鬼、祖先的崇拜,也就是三界宇宙观,三界即天界、冥府、人间,分别居住着神、鬼、人。人间处于天界与冥府之间,也称阳世,是实实在在的居住环境。由于人间是一个中性的境地,所以天界的神仙常来巡狩,而地下的妖魔厉鬼也常常出现人间。神仙可以保护人,鬼怪则骚扰人给人带来不安全感,所以人们不得不通过迎送、祭拜神明的仪式来祈求神的保护,希望借助神的力量驱逐鬼,同时,也设置一些障碍或物件,以阻挡鬼怪。P32-36

序言

这是一本介绍传统文化和乡土风俗的书,但是这些有趣的传统与风俗是通过民居作为载体在这本书中来讲述的。

关于中国传统民居,业内有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多方研究,如北方的合院式民居、南方的水乡民居、皖南徽州古村落,乃至闽南一带的客家民居等等,但是对金门民居的研究,目前在中国大陆地区还极少见。我目前所知的较为系统论述金门民居的著作,主要有台湾稻田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金门学》丛刊和金门国家公园编著的《大地上的居所》等几本。但这些书籍的作者都是台湾人,而且书籍的内容也是符合台湾的读者,对于大陆读者阅读来说,相对比较吃力。

因此,为了让更多大陆人了解金门聚落的风情与风俗文化,了解这里的特色传统民居,笔者特意申请踏上金门岛,身临其境观察、探寻。

金门的历史也是比较悠久的,最早可追溯至晋代,当时由于战乱,迫使很多中原士族迁移到金门等地避祸。唐时又有十二姓进入金门定居,始成村落。中原士族本就重视文风文学,宋代时更有大儒朱熹讲学金门。金门从此农耕、士宦并进,生活虽不极其富足,但却悠然宁静。这一点,在我踏上金门岛、漫步在古老的村庄中时,有了深刻的感受。这里的民居不算差,但和大陆许多著名的古村落相比,房屋从尺寸到规模、到细部装饰都说不上非常出色。但是,金门的民居建筑非常富有特色,更重要的是保留完好。那么,对于这样一个特别而又有特色的民居聚落,为什么迟迟没有被现代人研究,特别是没有被大陆地区的学者探寻呢?这主要是由于金门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

金门岛处在大陆与台湾之间,就在厦门海湾口上,在金门岛上,向三个方向看都是大陆。但是现在,从台北坐飞机要一个小时才能到达金门。加之在过去,这里是战区,最多时曾驻扎过十几万的国民党军队。因此,台湾与大陆的学者都较为不易至此踏查,这就使它依旧笼罩在那层神秘的面纱下。

不过,由于笔者为加拿大籍大陆人,因此,就比较容易地取得了去金门的许可证,得以于2000年踏上这块令我向往已久的古老聚落地。

从台北飞往金门,在空中的时间不是很长,当飞机下降,准备在金门机场降落时,从飞机舷窗上就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大陆。到达金门以后,我首先去了金门县政府和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在和这些地方官员的接触中,他们的热情好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金门县政府的建筑就像是传统的院落民居,办公室内的布置也和大陆的地方政府差不多,朴素、简单。有趣的是和这些官员谈话时,他们的思维方法甚至语言措辞都和大陆的干部如出一辙,这充分说明了金门以至于台湾,尽管与大陆分离了五十多年,但文化传统并没有改变。

由于金门地方官员的配合与帮助,我在金门的调查才更有效率,并得到了相当多珍贵的素材,这是在行前未曾想到的。这些资讯,对于历史学者、社会学者、文化学者、民俗学者和民居学者,以及仍对文化传承保持意念的广大读者来说,都可以说是难得一见的。借着这次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之约,特将所获辑录成书,自我觉得这应是一本难得的书,以飨读者。

这本书的价值,除了我在上面提到的较少有踏查者外,最重要的当然是在金门聚落与民居本身。包括金门聚落的组合与设置、聚落的风水与人们的信仰、金门民居个体的特色、金门民居中保留的传统名称、金门的人文等等。

旧时在中国的农村,父亲的房产在死后如何被子嗣继承?家庭成员增加以后,大家庭分家时,如何分房产和土地?村庄建立时,如何选址?村落申建祠堂的钱如何筹得?祠堂和佛寺应建在村落的什么方位?村落中的公共事业由何人来管理?村落在意念上如何防御厉鬼的侵袭?诸如此类的习俗与规制等,在当今社会的很多地方都已消失或正在逐步消失中,但这些习俗却仍旧在金门沿续着。

本书不但为您总体介绍了金门的历史、金门聚落布局、聚落防范措施、宗族管理、生产关系等,还分别将各主要村落,如琼林、水头、山后、欧厝、珠山、北山、南山等,单独作为一节,详细论述每个村落的情形与特殊之处,让您有一个更为形象、真切的体会与感受。

金门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区。它既不像台湾地区在工业高度发达之后,旧的村落被新房子完全破坏,又不像中国大陆地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的建筑形制较少保留下来。所以,单凭这一点,金门的研究价值就非常大。

王其钧

2005年7月于中央美术学院

后记

对于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来说,在过去的二十年中,写了几本书也属平常。在这方面,我始终有些自卑,进中央美术学院这个校园后就保持“低调”。当然我也有“高调”的时候,平时穿衣服尽量“抢眼”,绣满大花的衬衫我可以一天换上一件。衣服穿得“吸引眼球”一些并不难,但要真正在学术上有一点建树,却是相当不容易的。这本《金门》是我自己用功做的一本。因为金门民居与传统聚落空间调查的确是我在自己的民间建筑调查经历中收获最为丰盛的旅程之一。关于这一点,还要从我的建筑史研究过程谈起。

我的建筑史研究生涯,是从我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攻读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时开始的。在我二年级的时候,我的导师作为访问学者去了加拿大,我成了无头之羊。于是我沉浸到图书馆之中,广泛阅读建筑历史方面的书籍。我记得最清晰的一件事是: 当我按照图书馆的藏书卡搜寻到《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书,要求图书馆的老师将其借给我阅读时,我拿到手里的竟然是一本打字机打的、蜡纸油印的、没有任何插图、发黄的纸装订起来的厚厚一本“1959年编征求意见稿”。这可以说是一本文物级的“书”,一本没有正式出版的、由国内几所建筑院校专家教师合编的“书”,是我读的第一本中国建筑史。

事实上,这个由刘敦桢先生主编的类似于乎抄本的书,已在1980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但我至今也不清楚,为什么图书馆的老师当时会把这本“非出版物”借给我。不过,这本书在当时给我两个极深刻的错觉:一是中国建筑很少有人写,二是已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尚有很多空白领域无人涉及。

当时美国加州理工大学(California Polytechnic State University)圣·路易斯·奥比斯堡分校(San Louis Obispo)建筑系副主任巴格诺尔(James R.BagnaII)教授夫妇在重庆建工学院教《模式语言》(A Pattern Language)。最值得巴格诺尔炫耀的就是他的老师,也就是《模式语言》这本书的作者、著名的亚历山大教授。因此巴格诺尔不仅充满信心地教我们这一课程,还极力怂恿我们接受当时美国已经流行十多年的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观点、主张等。我和现在的知名建筑师汪克当时是同学,我们两人的目的都是跟巴格诺尔夫妇学英语,但是在我英语还没有太大进步的时候,后现代主义的许多主张却先征服了我,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古典建筑中吸收养分。

当我和汪克陪同巴格诺尔夫妇去重庆磁器口老街时,巴格诺尔对中国的传统民居,甚至于当地一个破烂不堪的小庙赞不绝口。他拿传统民居和重庆沙坪大饭店(这是他举了无数次的反面教材,那是当时沙坪坝区最高、最豪华的建筑)进行对比,这不仅使我对沙坪大饭店这幢玻璃幕墙建筑逐渐开始“疾恶如仇”,而且一下子就使我喜欢上了传统民居,并且从那时开始一发而不可收。

重庆建工学院还没有毕业,我的书稿《中国民居》就已经交到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其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的周谊社长,不仅亲笔写信、热情洋溢地欢迎我毕业后去那里工作,而且我一到建工出版社,周谊社长就交给我写作有关民居的两本书的任务。当时的出版社毕竟比大学有钱,我的民居调查不但没有自筹出差费的天大烦恼,而且还受益于建工出版社是建设部下属单位,使得我到各地调查可以得到当地建设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也是其后中央电视台约我做十二集电视系列片《中国民居趣说》建筑指导和主持人的原因之一。

并不是我的能力比别人强,而是在那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学习与工作环境给了我许多大学教师不可能有的特殊条件,才使我能够做出一点点在大学或研究单位不易取得的研究成果。尽管我的足迹从面上来说,已经走过了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郊区和台湾全岛,但要想全方位地调查中国民居形制的形成,以及旧时住在传统民居里的人的生活模式和社区结构层面,却是完全不可能的。

中国大陆经过“文革”的浩劫,族谱、地方志以及与旧时文化相连的东西基本都被毁掉,再加上1949年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至今已五十多年,旧时代生活的有文化的一代人,在经过“文革”时代的冲击后,大都已经过世。因此,在各地的田野调查中,基本上的情况都是:即使是见到优秀的传统民居,因为无法对当时建房人的家庭背景知识进行了解,所以只能放弃对于民居的深层次调查,只能将其调查放在民居建筑本身上。

民间住宅建筑和官式建筑相比,其尺度普遍要小许多,构件的组合形式也要简单得多。尽管清代以后,一些富庶地区的民居装饰精美,尤其在雕刻方面甚至还超过常见的官式建筑。但是,民居真正的内涵不是完全依靠建筑本身体现的,民居的研究与调查应该是首先了解当时的业主的要求,其中不仅包括实用性的功能要求,而且还包括精神方面的寓意要求。在了解了当时业主的需要后,再对照工匠所设计营造的建筑实体本身进行比较,这样才会理解民居建筑在特定的条件限制之下,是如何在造型、布局、结构、装饰等各个方面达到业主满意并实现一个建筑计划的。

建筑是艺术,而不仅仅是结构实体本身民间住宅。建筑的文化要素还包括风水、民俗、地方传统、宗族习惯等内容。当我们能够对民居建筑在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都收集与调查到足够的素材时,才能对民居建筑进行全面研究,并从中找出优秀的传统与可供继承的部分,使我们现在的新住宅设计在深层次上,而不是在表面形式上模仿和借鉴。

1999年,台湾大地地理出版公司邀我去台湾拍摄、编写并加插图,做一本《穿越时空看家园》的书。这使我有机会真正深入地调查台湾的传统建筑,并采访这些传统建筑中生活的人们。从宏观上说,这次给我提供了一个走遍台湾的机会。不仅台湾本岛,就连澎湖和金门我也曾涉足。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台湾乡村的原始风貌遭到极大的破坏,旧村落在无序之中被强行加建了相当多的丑陋的新建筑。

金门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区,由于极其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大面积的传统民居得以保留,并且其传统的家庭祭祀以及聚落活动仍在按照旧时的方式继续运行。这一点是极其难得的。正因为如此,才使我有决心来写这本金门聚落的书。

王其钧

2005年7月 于中央美术学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