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树上的日子(我的一九六八)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云平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一位海南农垦知青的自身经历,追述了1968年前后作者在广州的生活及海南知青生涯,以平实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广州风情酉和海南农垦知青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历史长卷。全书分为两部分,分别为广州的日子和海南岛岁月。

内容推荐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期的十多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大地上曾经发生过一场规模空前的上山下乡运动,全国两千多万知识青年先后置身于这一浪潮之中。正是在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浪潮中,全国各地先后有十多万的知青告别故乡、告别亲朋好友,加入到海南农垦的队伍中来。

这一庞大而特殊群体纷至沓来之时,正是海南农垦创业的艰辛时期。十多万知青大军动手盖房、种菜、开荒、种植橡胶;用自己的青春热血浇筑了海南农垦的万里胶园。

本书通过一位海南农垦知青的自身经历,追述了1968年前后作者在广州的生活及海南知青生涯,以平实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广州风情酉和海南农垦知青战天斗地激情燃烧的历史长卷。

目录

序:树上的日子,难忘的岁月

引子

第一部 广州的日子

 1 保安街小学

 2 广雅中学的学习生活

 3 阶级斗争课

 4 “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5 大串联

 6 朝拜韶山

 7 夺权、抢枪和武斗

 8 逍遥派的生活

第二部 海南岛岁月

 1 最后一次见爷爷

 2 海口市逗留

 3 初到农场

 4 荒诞的“罔民党”案

 5 修厕所

 6 ■屎食

 7 砍芭

 8 第一个月的工资

 9 捞桶

 10 早请示、晚汇报、宝书台

 11 值夜班

 12 农场工人的精神生活

 13 差一点成了阶级敌人

 14 毁林开荒

 15 黎人村落见闻

 16 在卫星农场的第一个春节

 17 到新组建的天堂连队

 18 “继续干啊”

 19 我当牛倌

 20 争斗

 21 农场改为部队编制

 22 养猪

 23 坏鬼和“坏鬼”

 24 大干快上

 25 健康

 26 到团部看电影

 27 逛了一趟那大

 28 想逃港的人

 29 “武大郎”和“大食坤”

 30 老苏,我的良师益友

 31 差点跟黎人械斗

 32 健康给我斗木箱

 33 做腊肉

 34 橡胶加工厂

 35 吃荔枝

 36 尚立回厂了

 37 打

 38 砍筋竹

 39 锯柴火

 40 拔牙

 41 大裤衩子变成了超短裙

 42 十三号台风

 43 邮票事件

 44 种花生

 45 爆破

 46 住院

 47 阿狗的故事

 48 理发

 49 煲夜粥

 50 又一个春节

 51 送尚立

 52 林宗这个人

 53 老方

 54 海上风浪

 55 重返农场

后记

试读章节

广雅有很好的校风,我记忆很深的是以俭为尚,我记得老师并没有很刻意地要求我们,但是人人都很朴素,以穿旧衣为荣。男生女生都打赤脚,上课、活动都不穿鞋,以示朴素节俭。全校勤俭成风,吃饭的时候,没有人乱倒饭菜,桌上的菜全部吃掉,实在吃不完的就倒在统一的潲水桶里。

学校里有一名理发师,我们学生去理一次发收费二毛,不贵。我们班的男生每人集资五毛,购买了一套理发工具(一把理发剪,一把偷发剪,一把梳子,一把毛刷,一条围裙),自己动手,你给我理,我给你理,省钱方便。这套工具后来经过“文革”武斗,居然还被彭生带到了海南,在农场时我们还用着它。

广雅的管理办法也很独特,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一个学期每个班轮值一周,轮值那个班的学生叫值周生。值周生负责检查早锻的出勤,内务的整理,环境卫生的清扫,队列是否整齐,歌声是否嘹亮,吃完饭的场地是否打扫干净,午休有无看书现象,晚上熄灯后宿舍是否安静。如发现违反纪律者,当场批评。有一次我们班值周,发现高三的学生熄灯后才冲凉,小个子何海岛仰着脖子一本正经地向牛高马大的高三学生提出批评,高三的学生也含笑认错,连连点头接受批评。

值周生周六还要出版一期板报,总结本周全校遵守纪律的情况,表扬好人好事,批评和讽刺不良现象。于是便召集全班精锐,发挥最好水平,表扬共批评争鸣,漫画与幽默同辉,以示本班人才济济,技压群雄,广雅称尊。

曾有人说,广雅是贵族学校,但我们确实没有感到丝毫奢侈之气。我们全班二十多个男生住在一问大宿舍,虽然我没到过女生宿舍,但是知道她们也是住在一间大宿舍里。我们在东斋,女生在西斋。春天屋子里很潮湿,放在地下的鞋老是湿乎乎的,好像能拧出水来。夏天很闷热,屋子里没有电扇,跟现在的外来工住的差不多,现在外来工住的也就那样儿。熄灯以后是不允许随便走动的,再热也得老老实实躺在床上。当时那么艰苦我们也没觉得艰苦,总觉得应该就是这样的。我们洗澡的地方也很简陋,好像是个小四合院,院子中间是洗衣台,四周的屋子里靠墙设置了几十个花洒(淋浴喷头),屋子中间有几个一人来高的水泥砌成的水池,里头注满了清水,水面上漂着几个木勺,当花洒爆棚时,可以用木勺舀水冲凉。冬天的时候,我们许多同学冲冻水凉,站在花洒下面,听任那冰冷的水哗哗地淋在颤抖的身上,刺骨的冰水在接触皮肤时发出一阵阵细微的嗞嗞声,然后化作缕缕的热气,袅袅地飞腾,刺激得人大喊大叫。我们为了掩饰上牙打下牙的窘样,就引吭高歌: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天如火来水似银。没唱得几句,就忍不住拿起大毛巾嘘嘘嗬嗬地擦着冻得通红的胸脯,手脚好像都冻硬了。好半天才暖过来,身上热腾腾的。夏天的时候,在操场上踢球踢得浑身是汗,跑到冲凉房,一桶凉水从头浇到脚,胶黏黏的皮肤顿感清爽,一股凉意直透心田,那感觉就像佛教中所说的醍醐灌顶,真痛快。这么艰苦的生活,哪有什么贵族的奢侈之气啊。

广雅的学生,家庭出身以高干、军人、高级知识分子为多,工农子弟较少,一般人以此类推,说广雅是贵族学校,岂知广雅是以俭为尚的,生活向水平最低的人看齐。广雅的学生在精神上颇有点高人一头的味道,不大看得起其他中学的学生。但高傲得总有点理由。有人说,广雅的学生,屎极都有限,就是说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

我们学校有许多课外活动小组,有植物、地理、语文阅读、电工、半导体、篮球、足球、羽毛球、游泳,很丰富。那时候,没有电视,我们连收音机也没有。也不知道是谁,参加了学校的半导体小组,学会了装矿石收音机,睡觉的时候,把耳机放在枕套里,闭着眼睛假装睡觉,偷偷地听广播。一下子成了风气。那种简单的矿石收音机很简单,一根天线,一条地线,一粒矿石,一副耳机就行了,几块钱就搞定了。天线就用挂蚊帐的铁丝,捡一根小铁枝捣进窗外的地下,就成了地线,只需买一粒矿石,一副耳机连起来就行了。当然有点藕台(藕:qi粘或紧缠的意思),就是说同时收到两个以上的电台在播音。后来又学会了用可变电容器来调频,就没有藕台现象了。以后又引进了电阻、电容,用二极管代替了矿石,就更先进了。有的同学把收音机装在一个肥皂盒里,有的同学用几块小木板钉个盒子,摆在床头,洋洋得意,一副居家过日子的派头。同学们都以自己装的收音机收的台多,声音洪亮,音质清晰为能。我记得余步青曾自己装了三管来复式晶体管收音机,接上喇叭,声音响亮清晰,能接收很多台。

矿石收音机丰富了我们的学生生活,增长了我们的科学知识。记得在一个夜晚,熄灯以后,我们在偷听广播,猛然问,听到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忘了是偷听,不约而同地欢呼起来。噢……欢呼声响遍了整个校院。

我们当时也就是十三四岁,生活艰苦也好,学习紧张也好,毕竟还是很贪玩的。我们班的同学不仅贪玩,而且会玩,捉弄同学的恶作剧层出不穷;有时还能玩出惊天动地惊心动魄的事来。

学校为了保护同学们的眼睛,课间操的时候,要求大家做眼睛保健操,广播喇叭里播放着眼睛保健操的乐曲,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卫生员在教室里一边做,一边走着督促检查,发现谁不认真做,就在谁桌子角上轻轻敲一敲,罗展平就在她的桌子角上倒了点胶水,然后假装不认真做操的样子,杨永朗过来照例一敲,沾了一手胶水,又不好生气,罗展平在下面偷着哈哈。

我们每个班都有一块菜地,每个小队轮番侍弄一个星期菜地,浇水,施肥,拔草。我们种的是椰子菜,北方叫茴子白,也叫圆白菜。那种菜粗生,好管理。我们的菜地在西围墙下,围墙上有个小门,围墙外就是广雅河,我们用广雅河的水浇菜。那天轮到我们小队去菜地。南方什么东西都长得快,才一个星期,杂草就长得老高,快把椰子菜盖住了。女同学拔草,男同学打水。我们那时才十三四岁,还不能像大人那样担水,只能拿个小水桶提。打水要下河,站在河边打不上水来,大家都把鞋脱在地头,挽起裤腿提着水桶嘻嘻哈哈地下河打水浇菜。张志强在我前边,水面上有个小■■(就是癞蛤蟆,广州话叫蝓蜾),呆头呆脑地不知在想什么,那东西很恶心,我不大敢动它,但是阿吭不怕,阿吭个儿不高,瘦瘦的,小孩世界的十八般武艺,件件精通。只见他略伸猴躯,轻舒猿臂,那蝓螵就给他抓住了。“好身手!”几个人开始起哄了,“阿吭”,关某叫着,眼睛朝女同学放鞋的地头一挤,阿吭心领神会,等到收工的时候,大家洗了脚穿鞋时,只听得胡新荣哇的一声大叫,像不小心抓了火炭似的,把鞋扔得老远,那脸吓得雪白。“哈哈!”“哈哈!”男同学欢呼起来,“阴湿!”女同学不满地咒骂起来。

关宝燊不知从哪里捡了粒没打过的小口径步枪的子弹,我们几个便围在一堆议论:“打不打得响?”“没用过的?”“没有撞针打不响的。”“拿来看看。”“爆了会怎么样呢?”于是有人说:“拿钉子来凿它。”我捏住子弹,按在桌子边上,有人便捡了个钉子对住子弹屁股,记不清是谁拿起块半头砖对住钉子就砸,砸了几下,一点事儿也没有。于是几个人拿起子弹就在教室门口摔,我摔了没事,关宝燊摔也没响,杨永朗摔,“乓”地响了。很响,我们几个都呆了。正在这时上课铃响了,前来上课的语文老师蔡茂荣也傻了。子弹爆了,幸好没打到人。后来发现子弹头打在黑板下面的墙上,那尖尖的弹头已经变得不成模样紧贴在墙上。这件事当时引起了很大风波,杨永朗做了检查,班主任和蔡老师都受了批评。当时有关领导分析事情的严重性,说如果子弹头打在人身上打死人怎么办,后来这件事就被我们说成是“杀人事件”。

还有一件放火事件,那时候因电力供应不足,我们晚间自修课,时有停电。我们的柜筒里都预备几支蜡烛,停电时就点起来。蜡烛燃到最后会在桌子上流下一摊蜡。P1417

序言

树上的日子,难忘的岁月

黄尚立

梁云平和我是广雅中学的同学,上山下乡的农友,我们共同度过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云平回忆知青生活最初的文字是片段地电邮给我的,隔十天八天“飞来”一段,当时没太在意,有一段没一段地看,只是弄不清楚这家伙对过去的事怎么记得如此清晰,就像发生在昨天。等到这些文字积累了五六十万字俨然一部知青生活回忆录的时候,着实让我惊讶了,不由地认真起来,我用了好几个晚上看完全部稿子,整个身心回到了当年的生活,激动感动之后就有了帮助云平将之付梓的想法。利用在出版界熟人多的便利,我请花城出版社肖建国社长看看是否有出版价值,肖社长看后连声称好欣然接纳,才有了出书和报纸连载这些后话。

云平祖籍山西平遥,祖父是老八路,建国后长期在中共广州市委分管宣传工作直至“文革”前,“文革”中被批斗含冤去世。父亲是教书匠,为人师表,学识渊博,尤善书法,一直不离乡梓教书育人,深得乡亲们的爱戴。山西人崇尚关老爷,素以忠义传家。云平是忠厚本分之人,性格内向,在陌生人面前显得有些木讷,学历不高但文化素养深厚,对古典诗词颇有研究,不见得有把握全局的雄才大略,但他识大体,凡事都“抵得捻”,身无分文却能慷慨助人。这样的好人却命途多舛,生活、工作一直不顺。人到中年,妻子离异,自己患上神经炎,回到山西后病情加剧,一度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这几十万字就是在病榻上万念俱灰,心情彻底“平静”,只剩下对往事的追忆时记录下来的,当时没有想到出版,只是当作一种精神寄托而已。在云平最艰难的时刻,崔老师来到了他的身边,相濡以沫互相搀扶着走到现在,这份情缘弥足珍贵。我们都说这部书能够问世,续弦之妻功不可没,军功章也有崔老师的一半,云平是因祸得福了。

云平的《树上的日子》,以真实、细腻的描写,把我们带回了那段过去的时光,小学、中学、“文革”直至下乡……读来令人备感亲切而感慨。艰苦的知青岁月使云平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生活虽然艰苦,思想却没有沉沦,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品格为云平的文字增添了魅力。

1968年的上山下乡浪潮,把我们这群被称之为“老三届”的一代共和国的同龄人卷到了农村,卷到了边疆,从而经历了一段特殊的人生之路。在这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中,我们既有一腔热血与献身精神,也有一肚子的困惑与迷茫;既有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嬉笑,也有对失学和与世隔绝的不甘;根深蒂固的理想主义信念与对慢慢体会到的社会复杂性的不解交织;终身受益的锻炼与不可挽回的遗憾并存——这就是当年的我们。值得欣慰的是经历了坎坷与磨炼的一代“老三届”人并没有沉沦与放弃。他们依然真诚,依然热情,依然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抗争。尤其是在之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他们以其特有的坚毅、求实与宽容精神,克服了知识结构不系统、不完善的缺憾,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上忘我工作,默默耕耘,肩负起了承上启下的社会历史责任。

积劳成疾病后赋闲的云平自喻为“一片落叶”,由此写出了这篇对“树上的日子”的回忆文字。这是一份珍贵的精神佳馈,因为这种回忆不仅属于他自己,也属于他的一群老同学、老朋友,属于一代老知青。其实,即便是一片落叶,也未必“零落成泥”。一片落叶做成标本,可以授人以知识;制成精致的工艺品,供人以鉴赏……落叶的价值依然存在而且丝毫不亚于它那在树上的日子。

至此,我蓦然羡慕起落叶的悠闲自得,有暇从容回忆在那“树上的日子”。甚至于也想着病痛快快病它一场,脱离生活的种种羁绊,真切地体会人生百味,我想这样就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二○○七年九月

后记

最近我翻出一本很旧的笔记本,里面还有我离开海南后写的一首词:

中天南斗,辞三叶,红尘尽染此物,征途浪,千里一卷。谁料处处碰壁,马鞍迂回,龙尾崎岖,桃花羞见雪,琼崖横波,迎送多少豪客。

点缀南疆画图,红棉映茅舍,胶芽萌发,栉风沐雨竞争艳,笑睹蝼蛄之灭,屯垦八载,里程坎坷,一纸催发,又研残墨,同学寒暄岁月。

平淡的日子像流水一般不留痕迹静静地逝去,让你记忆全无。有些特殊的日子却难以忘却,它像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因年轮的增加和岁月的远去而褪色,反而会在生活的进程中日渐凝结起来,鲜鲜亮亮地伴随着你的一生,不断地勾起你对往事的怀念。

西方神话中的时光老人同时也是代表死亡的骷髅收割者,带着镰刀和沙漏,只要时候一到,谁也逃不过时光老人那把镰刀。然而,生命和时光的流逝并不一定代表恐惧、黑暗和死亡,成长、快乐、奋斗无一不是时光的产物。在宇宙的时光长河中,人只是一个匆匆过客,当我们满腔热情地来到这个世界,就要诚惶诚恐地经受时光的磨炼。少年英雄遭遇种种成功与失败、鼓舞与挫折的经历后,慢慢就会被时光磨掉了棱角,摸索着慢慢地成熟了,却在不知不觉中磨掉了淳朴和真诚,变得世故和虚伪起来。人生是一个过程,一个人从生到死,不管你的人生目标多大或多小,也不管你的目标实现与否,结局都是一样的,最终都要归于虚无。譬如你的人生目标是做一个富翁,譬如你也成功了,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就会发现你一个铜子也带不走。

所以,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就是那充满酸甜苦辣的过程,同样,那过程也充满了遗憾和无奈。那过程能叫人哭笑不得,也能叫人哈哈大笑,也能叫人哀哀欲绝。

人无论生活多么不如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绝不能放弃希望,只要他自己不想倒下,就一定能站住。困难可以产生新的机遇和动力,人能从危机中寻找生机。

只有经历了痛苦的磨炼,才能对人生有所体验。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自己的价值,在奋斗中享受生活的乐趣,“直面惨淡的人生……并在依稀的血色中奋然前行。”

病后的一段时间,行动不便,终日躺在床上,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许多的往事,眼前就浮现出许多许多的颜色,变幻多姿,飘忽不定,如诗如画,如雨如烟,似有似无,时浓时淡,许多琐碎的、不连贯的往事渐渐涌到了眼前,我就把它们记录了下来。写了几十页的时候,我发给阿狗看,不料他赞不绝口,遂激发了我继续写下去的勇气。没有主题,没有构思,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最后就写成了这个样子。

2008年,是广州知青下乡四十周年,谨以此献给上山下乡的知青们。

2007年5月于山西太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9: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