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童话之父”弗兰克·鲍姆的成名之作,世界儿童文学的瑰宝,一个充满快乐、惊险、浪漫的魔法故事。
一阵怪风卷走了房屋,也卷走了屋中的多萝茜和小狗托托,谁知道降落时正好砸死了为非作歹的东方女巫。可是做了英雄还是要回家的,北方女巫告诉她也许翡翠城的奥芝能助她一臂之力。在去翡翠城的路上,她碰到了没有头脑的稻草人、没有心的铁皮人、没有胆子的狮子,于是为了满足心愿,四人结伴而行。一路波折,越过了重重障碍,杀死了西方恶女巫,可是当满心以为可以回家时,却发现无所不能的奥芝原来是个大骗子。多萝茜陷入了困境,她怎样才能回家呢?也许最有法力的南方女巫可以帮助她,可是她在哪里呢?
《绿野仙踪》(原名《奥兹的奇特男巫》)是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创作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1900年问世后,立即闻名遐迩。1901年,它以音乐喜剧形式在芝加哥上演。1939年又改编为电影剧本,成为影坛杰作。此后“奥兹”系列续书不断,但最成功的还是《绿野仙踪》这一本。
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充满魔力的绿宝石城、精致的白瓷国、不怕挤压变形却经常摔跤的稻草人、害怕流泪生锈的铁皮伐木工、毛茸茸的胆小大狮子,所有的一切都诱惑着我们踏上这神奇幻境的旅程,一起出发吧!
1 龙卷风来了
多萝西和她的亨利叔叔、艾姆婶婶一起生活在堪萨斯大草原上。叔叔是个农夫,他们的房子很小,因为建房子的木头是马车从好远的地方运来的。四面墙加上屋顶和地板,构成了一间屋子。这间屋子里有一个看上去锈迹斑斑的炉灶,一个碗柜,一张桌子,三四把椅子,还有两张床。亨利叔叔和艾姆婶婶的大床在一个墙角,多萝西的小床在另一个墙角。没有顶楼,也没有地窖——只有地上挖的一个小洞,被称为龙卷风地窖,每当那种威力无比、摧毁一路所有建筑物的大旋风刮来的时候,全家人就躲到地窖里去。屋子中央的地上有个活板门,有一架梯子通向下面那个黑乎乎的小洞。
多萝西站在门口,朝四下张望,周围什么也没有,只有一望无际的灰色大草原。无论朝哪个方向望去,平坦的旷野一直延伸到天际,看不见一棵树、一座房屋。太阳把犁过的土地烤成了焦灰色,地面裂开一道道细纹。草也不绿了,太阳把高高的茅草尖都烤得焦枯了,结果看上去到处都是一片灰色。房子以前是刷过漆的,但太阳把油漆晒得起了泡,雨水把剥落的油漆冲走了,现在这房子也跟周围所有的东西一样灰蒙蒙的,暗淡无光。
艾姆婶婶刚来这里的时候,是个年轻漂亮的新媳妇。太阳和大风把她也改变了:夺去了她眼睛里的光芒,使眼睛变得灰暗、严肃;还夺去了她面颊和嘴唇上的红润,使它们也变成了灰色。她现在又瘦弱又憔悴,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孤儿多萝西刚来到她身边时,艾姆婶婶被这小女孩的笑声吓坏了,每次多萝西那欢快的声音传到她耳朵里,她总会惊叫起来,用手捂住胸口。如今她仍然惊异地打量着这个小女孩,不明白她怎么就能发现好笑的事情。
亨利叔叔从来不笑。他从早到晚辛苦地干活,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欢乐。他整个人也是灰色的,从他的长胡子到粗糙的大靴子,他总是板着脸,看上去很严厉,也很少说话。
是托托给多萝西带来了欢笑,使她没有像周围的其他东西一样变成灰色。托托不是灰的,它是一只小黑狗,长着一身丝绸般的长毛,在滑稽的小鼻子两边,一对小黑眼睛闪烁着快乐的光芒。托托整天玩耍,多萝西陪着它一起玩,并且从心底里喜欢它。
不过,她们今天没有玩。亨利叔叔坐在门槛上,焦虑地望着天空,天空比往常更灰暗了。多萝西抱着托托站在门里,也抬眼朝天空望去。艾姆婶婶在洗盘子。
从远远的北方传来一阵低沉的、呼啸的风声,亨利叔叔和多萝西看见长长的茅草在风暴来临前像波浪一样翻滚起伏。这时空中又从南面传来一声尖厉的呼啸,他们转眼一看,只见那个方向的茅草也朝这边起伏翻滚。
亨利叔叔忽地站起身来。
“龙卷风要来了,艾姆,”他大声对妻子说,“我去照看一下牲口。”他朝关着母牛和马的牲口棚跑去。
艾姆婶婶丢下手里的活,跑到门口。她只看了一眼,就知道危险近在眼前。
“快,多萝西!”她尖叫道,“跑到地窖去!”
托托从多萝西的怀里跳出来,躲到了床底下,小女孩跑去抓它。艾姆婶婶完全吓坏了,一把掀开地上的活板门,顺着梯子爬进下面的小黑洞里。多萝西终于抓住了托托,也跟着婶婶跑过来。她没跑几步,风中就传来一声尖厉刺耳的呼啸,房子剧烈地摇晃起来,多萝西站不稳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接着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房子旋转了两三圈,慢慢地升到了空中。多萝西觉得自己像乘着气球飞上了天。
原来北风和南风就在房子所在的地方相遇了,这里便成了龙卷风的中心。在龙卷风的中心,空气一般是静止不动的,但来自四面八方的巨大风力把房子越抬越高,一直上升到了龙卷风的顶上,然后停在那里被带出了很远很远,风推送它就像人拿着一根羽毛一样轻松。
四周一片漆黑,风发出可怕的吼叫声,但多萝西发现待在房子里很稳当。只是刚开始的时候房子旋转了几圈,还有一次倾斜得很厉害,然后她就觉得自己被轻轻地摇晃着,像婴儿睡在摇篮里一样。
托托可不喜欢这样。它在屋子里跑来跑去,一会儿这里,一会儿那里,还汪汪地大叫。多萝西只是一动不动地坐在地上,等着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有一次,托托跑得太靠近活板门了,掉了进去。起初小女孩以为她失去了小狗,但她很快看见托托的一只耳朵从洞口支棱出来,因为空气中强大的压力托住了小狗,使它掉不下去。多萝西小心地走到洞口,抓住托托的耳朵,把它重新拉进了屋里,然后关上活板门,以免再发生什么意外。
一个小时过去,又一个小时过去,多萝西慢慢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但她觉得很孤单,而且周围大风呼啸的声音太尖厉,把她的耳朵都快吵聋了。起初,她担心房子落下去时会把她摔得粉碎,可是随着时间的过去,并没有发生什么可怕的事情,她也就不再担心了,决定静下心来等着,看将来到底会发生什么。最后,她爬过晃动不停的地板,到床上去躺下了,托托也跟过去躺在她身边。
尽管房子摇晃,风声凄厉,但多萝西很快就合上眼皮,沉沉地睡着了。P3-11
神奇的幻境 淳朴的真情
小说《绿野仙踪》(原名《奥兹的奇特男巫》)是美国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1856-1919)的著名儿童文学作品。它问世于1900年,立即闻名遐迩。1901年,它以音乐喜剧的形式在芝加哥上演。1939年又改编为电影剧本,成为影坛杰作。此后续书不断,如《奥兹的奥兹玛》、《通往奥兹之路》、《奥兹丢失的公主》等。在他逝世以后,还有别的作者撰写“奥兹”系列的续书。平心而论,不管这个系列小说有多少本,写得最成功的还是《绿野仙踪》本身。
《绿野仙踪》写的是堪萨斯州的小姑娘多萝西的故事。她和她的小狗托托被一阵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吹到了奥兹国,为了回到家乡,回到收养她这个孤儿的亨利叔叔和艾姆婶婶身边,她遇到种种惊险,经历了千辛万苦。在她的漫长旅程中,不断有一些新的伙伴参加进来。其中有一心想要得到能够思索的脑子的稻草人,有一味想要一颗活跃的心的铁皮伐木工,拼命想要获得勇气的胆小的狮子。他们在加入这个队伍以前,各有自己的遭遇,现在却彼此成了亲密的旅伴。他们患难与共,喜悦同享,一起度过了那些不可思议的奇特经历,最后都实现了各自的心愿。故事曲折动人,人物个性鲜明,令人爱不释卷。
小说的一个特点是审美因素和教化因素的完美统一。尽管小说所写属于新的神话,但绝非胡编乱造,而是差不多每个细节都严格遵循生活的逻辑。例如,稻草人身体里面塞满了稻草,因而他不用吃喝,不用睡觉,也不怕拍打挤压,但是他害怕一样东西,那就是一根划着的火柴。铁皮伐木工挥舞利斧,本领不小,但他有个弱点,就是不能哭泣,一哭就必须立刻把眼泪擦干,给关节上油,否则泪水会使铁制的下巴的关节生锈,以致无法说话。诸如此类来自生活的细节令人信服,加之那些奇特怪异、绚丽多姿的景物描写,很自然地会把读者深深地吸引进小说所展示的环境中。随着故事的逐步展开,读者会由衷地爱上这些历险的旅伴,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这便是审美因素的魅力。
在小说里,与审美因素融为一体的是教化因素。这些过去经历各异的人物为什么能够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呢?他们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相互之间的同情爱护,团结一致的顽强奋斗。遇到沟壑,狮子便把其余的伙伴一个一个背过去;遇到更宽的河沟,铁皮伐木工便砍倒一棵大树,横下来当作桥梁;遇到个头比狮子还要大的怪兽穷追不舍,稻草人便想出主意,在怪兽正要过桥时让伐木工把深沟这边的树梢砍断,使桥坠入沟底。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旅伴中不论是谁遭了难,其他人都不会坐视不管,弃之而去。例如,他们误入了有毒的罂粟田,多萝西和狮子都被熏得昏睡不醒,稻草人和铁皮伐木工因为不是血肉之躯,还保持清醒。便用手搭成椅子抬走了多萝西,即使是硕大无比的狮子,他们也绝不放弃,而是做了一副足够大的担架,召唤无数友好的田鼠来帮忙拉纤,终于使狮子安然脱险。当邪恶的西方女巫召唤大群带翅膀的猴子把铁皮伐木工和稻草人分别掼坏和拆散、把多萝西和狮子分别奴役和囚禁时,多萝西乘女巫熟睡之际,拿了食物给挨饿的狮子吃。在多萝西消灭了西方女巫,和狮子同获自由时,他们也没有丢下已被掼坏和拆散的铁皮伐木工和稻草人不管,而是求助于当地人把他们重新修复。正因为这一伙旅伴结成了生死之交,在多萝西还没有能够回到家乡时,已经有了各自的圆满归宿的同伴还是不愿分手,执意要同她一路走。这些描写是十分感人的,毫无疑问,我们可以相信它们会在儿童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并且期待种子的发芽、生长。
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神话描写和人情世态的有机融合。读过《绿野仙踪》的人都不会忘记其中关于绿宝石城及其统治者奥兹国王的故事。这个城和这个国王都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进入这个城的人都必须戴上一副特制的眼镜,据说否则眼睛便会被灼伤,城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一种色彩--绿色。国王奥兹深居宫内,他的臣民是见不到他的,即使是多萝西一行外来的客人要觐见他,也要预约时间,层层通报。好不容易同他见面时,出现在觐见者面前的奥兹也是千变万化,有时是一头可怕的野兽,有时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有时是一团燃烧的火球,有时则是干脆空无一物。直到谜底揭穿,我们才知道,高贵无比的国王奥兹不过是一个蹩脚的魔法师,所谓绿宝石城其实并非绿色,人们之所以看上去一片绿色,不过是因为戴上了绿色眼镜的缘故。国王本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小男人,可怕的野兽也好,美丽的女人也罢,乃至燃烧的火球等等,不过是他玩弄的道具。正因为这些都是骗局,所以他才需要离群索居,不可轻易示人,以维持他的无上的权威。这虽然是神话,难道不是写出了某种人情世态吗?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崇拜帝王,崇拜神灵,崇拜权势,崇拜金钱,这些其实也不过是被人戴上了有色眼镜,看人在玩弄道具而已。小说告诉我们,奥兹虽然是个骗子,却并非坏人,而且他自己也对这种骗子生涯感到了厌倦。他对多萝西说:“这样的骗子我已经当够了。只要我走出这个宫殿,人们很快就会发现我不是魔法师,他们会因为我欺骗了他们而生我的气。我只好整天关在这些屋子里,真是闷死人了。我还不如跟你一起回堪萨斯,重新加入一个马戏团呢。”这是耐人寻味的。再有奥兹对寻求大脑的稻草人说:“婴儿是有大脑的,但婴儿并不知道多少事情。只有经验才能给人带来知识。”对寻求勇气的狮子说:“你所需要的是对自己的信心。……真正的勇气,是害怕时仍然敢于面对危险。”这些都是富于哲理的警句。
小说的又一个特点是儿童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浑然一体。鲁迅先生在评论中国的神话小说《聊斋志异》时,认为其优点,一是“描写详细而委曲,用笔变幻而熟达”,二是“说妖鬼多具人情,通世故。使人觉得可亲,并不觉得很可怕”。应当说,这些优点在《绿野仙踪》里也是具备的。例如,铁皮伐木工惨遭掼坏后经过修复,这时小说有这样的描写:“最后。他走进多萝西的房间,感谢她救了他,他太高兴了,流下了喜悦的泪水,多萝西只好用她的围裙小心地替他把眼泪擦干,以免他的关节生锈。同时,多萝西因为又见到了老朋友,眼泪也像断了线的珍珠一样往下掉,而这些眼泪是用不着擦干的。狮子呢,它不住地用它的尾巴尖擦眼泪,后来尾巴尖都湿透了,它只好走到外面院子里把尾巴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些描写都是说一伙同伴的喜极而泣,但又各不相同,完全符合彼此的特点,这不正是“详细而委曲”吗?不正是表现了作者笔下非人的人物“具人情,通世故”吗?一个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热爱这部作品,这绝不是偶然的。
从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民间文学的显著特点。民间文学口耳相传,往往采取反复吟唱的形式。这在《绿野仙踪》里也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如,奥兹以杀死邪恶的西方女巫为交换条件,承诺满足这一行人各,自的要求,于是我们便读到这样的描写:
“如果我们做不到呢?”小女孩问。
“那我就永远没有勇气。”狮子说。
“我永远没有大脑。”稻草人也接上一句。
“我永远没有心。”铁皮伐木工说。
“我永远见不到艾姆婶婶和亨利叔叔了。”多萝西说着,就哭了起来。
——这是在出发去杀死西方女巫前他们的议论。
“是啊,”伐木工说,“我终于要得到我的心了。”
“我要得到我的大脑了。”稻草人高兴地说。
“我要得到我的勇气了。”狮子若有所思地说。
“我要回到堪萨斯去了。”多萝西拍着手大声说。
——这是在杀死西方女巫后准备回绿宝石城时他们的议论, “你许诺说,等邪恶的女巫被杀死后,你就把我送回堪萨斯去。”小女孩说。
“你还许诺给我大脑。”稻草人说。
“你还许诺给我一颗心。”铁皮伐木工说。
“你还许诺给我勇气。”胆小的狮子说。
——这是回到绿宝石城后他们在向奥兹要求兑现他的诺言,
这样的写法在民间文学里屡见不鲜,它不仅不会显得重复而令人感到厌烦,相反还别具一格而让人加深印象。
正是由于《绿野仙踪》有以上这些特点。它不仅受到少年儿童的喜爱,成年读者也会觉得津津有味,颇耐咀嚼。说这部书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这绝非溢美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