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集体拥护某项计划?为什么一个当局要树立威望?为什么一个社会集团兴隆发达?……战略是贯穿所有集团行动的线索,但却没有什么人可完全掌握它。它是从走完一条道路时所获取的经验中产生的一门艺术。在本书中,让-弗朗索瓦·费黎宗先生对战略行动作了深刻的剖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战略行动/商学院高级管理丛书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作者 | (法)让-弗朗索瓦·费黎宗 |
出版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一个集体拥护某项计划?为什么一个当局要树立威望?为什么一个社会集团兴隆发达?……战略是贯穿所有集团行动的线索,但却没有什么人可完全掌握它。它是从走完一条道路时所获取的经验中产生的一门艺术。在本书中,让-弗朗索瓦·费黎宗先生对战略行动作了深刻的剖析。 内容推荐 为什么一个集体拥护某项计划?为什么一个当局要树立威望?为什么一个社会集团兴隆发达?一个企业或军队应怎样进行组织以实施好一项集体行动?如何基于共同的行动规则去落实一项团体行动?一个社会集团内部。如果某些规则未被确立与实施,其战略行动则形同虚设。战略是贯穿所有集团行动的线索,但却没有什么人可完全掌握它。它是从走完一条道路时所获取的经验中产生的一门艺术。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 行动艺术 1 集团行动 2 战略模式 第2部分 集体参与者 3 战斗集团 4 集团特性 第3部分 领导者 5 战略远见 6 言辞力量 7 行动意愿 第4部分 规则 8 一致性 9 集团行动范围 10 两种行动规则 第5部分 局势 11 行动动力 12 局势变化 全书注释总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一种战略行动总使各种对抗介入并随后进行互动。然而,作为这种相互行动的根源的行动者却并非总能被准确界定。我们想要说明的是,对于一出耳熟能详、程序确切的戏剧来说,那种尤其可使该集体行动的受益者之性质相对化的不同表演是完全可能的。事实上,一种战略是可变更的。我们将在特定的竞争活动范围内对此种变更转换进行分析。我们也将会看到,对于某个特定企业的某项计划,由股东们、受薪者们和顾客们组成的集团之间是又互相影响又互相对立;而且根据他们各自相对的重要性,企业的战略也有着某种目的性和显然不同的特点。 我们将以描述那种我们认为是构成战略行动的必要条件的对等关系来作本章的结论。的确,战略行动需要团队的构成,以及被此团队采纳了的计划,还有在该团队中崭露头角的一位首领。以及被该首领与团队接受了的一些有关组织及运作的规则。假如这四个因素中缺少一个的话,那就不会存在持久的集体行动。 在战略的全过程中,可以列举出四类对立,即四种矛盾。 1.见解对立:实践理论原则上认定应在行动之前先了解;而在实际中的情形却可能是另一样。最佳未来学与可能出现的机遇相抵牾。尽管一位战略家最好在行动之先就了解,而具体情况却常迫使他及时行动,哪怕了解得还不够。所以一个领导者既要先期制定其行动,又要掂量具体处境并不断地适应它,特别是针对另外一方的无理性。——要掂量具体处境吗?并不夸张:当一个首领自吹是务实的且逢事都凭其自然发展时,他是否正是在事态的压力之下才行动的呢?当他自称很有运气时,其成功难道不只是某种巧合吗? 2.方法对立:实践活动并不只在理性世界内进行。而一个社会集团对感性比对理性更敏感。而作为非理性,它可以接受理性要素的“矛盾”(谎话)却难以接受非理性要素的“矛盾” (无后效的宣言;未经思考的声明;不信守的承诺)。理性行动因而与情绪化行动相矛盾,而战略家应在使自己的看法客观化以其应对现实并使之适应具体情况的同时,又使自己的理性主观化以便下属团队更易理解进而增强他们的凝聚力。 3.领导对立:战略家将自己的见解灌输给下属团队而自己仍是他们的代言人。尽管战略行动需要强迫产生某些观点,甚至给行动强加某种节奏,但其本质在于听取、学习应付冲突与适地适时地裁决。首领应当激发起粘合力(此即诱使)同时为之作出决定(招致不快)。若在危机期间,他则可如是宣称“我是他们的首领,所以他们应当跟着我走”;而当团队已经没有生存问题时则说:“我是他们的发言人,所以我应当理解他们。” 4.他者对立:此种对立表现为多种形式。首先从外部来看,一个朋友很快会转变成一个敌人,一个敌人也同样会变成一个朋友。人们友善对待并与之交流者也许正是那个应向其隐瞒真实想法者,甚至正是那个最不能付以信任者。其次从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来看,若说团体行动是战略的基础,则个人所占份量是其中的根本组成部分;而组织安排则是矛盾力量的攸关所在,这些力量以一种针对集中权力(规则对鼓动一个团体是不可缺少的)和分散权力(每个人都应当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的双重趋势呈现;这些矛盾的力量制造出冲突性的合作局面,而个人于其中可以合作同时又与团体内其他成员冲突。通常,当给予个人的看重过多时,则相反的现象就会发展起来:集体占了上风。正如沙尔奈提醒的那样,法国大革命本想建立个人自由,可它最终导致了群体地位的抬升、不可克制的集权以及“意识形态上的专制主义”。 当战略家在战略舞台上操作时,他得让这些对立中的某些部分繁衍。“在显现对立面所有可能的层次的世界里,其统一与和谐并非归功于矛盾的排除而是归功于战略战术。”因为危险就在于使对立瘫痪不动。“就是让所觉察的对立转变成原则的相异性并忘掉某些现象的复杂性。”在此意义上说,所有的成功都是通过经营管理,或是说通过对团队内部或外部的对立之掌控所得来的。 P22-24 序言 让-弗朗索瓦·费黎宗以其著作《战略行动》为所有不论身处何种职业之决策者的思考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人自36岁从事职业外交官始——并为连续两届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担任外交顾问——就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奉献给了国外政治领域内这样的思考与行动:如何在总体上促进和平与自由的同时,使法国在欧洲及世界上的利益与目标得到实现呢? 而让-弗朗索瓦·费黎宗即以其著述帮助我将自己的这种思考进一步推向深入,并使我对作为全部战略行动之基础的各种机制和动力加深了理解。他的精确而且深刻的剖析使我获益良多。 法国驻美国大使 让-达维德·勒维特 2007年4月 后记 译完最后一页的最后一行时深深呼出一日气,立即给几位知情的近友打电话通告,大家都说值得庆贺:因为我已连续数月足不出户了。的确,翻译这样一本理论性较强的书对于并不熟稔当代最新营销学,也从未专门参研过博弈理论,因而对这门学问的最新术语知之甚乏的我来说,确乎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感谢出版方对我在时间上的宽宏,使本人在随后马拉松式的重阅校对期间,纠正了多处翻译上的错误,并将二读稿件的译文修理到自以为基本可以入目的程度。值此交稿之际,再补几行蛇足文字于正文后。 此书原著书名直译即《战略行动》,乍听好似是本军事著作,其实更近于所谓的博弈理论:适于所有存在双方对峙与竞争的局面,诸如商家竞争、体育团体竞赛以及所有有组织、有计划的群体之间的争竞、拼搏行动,自然也包括军队间的战斗。记得刚接到翻译此书的建议时还未读过它,书名听上去也提不起人的兴趣。最终接手后,随着翻译查阅等工作的进展,才渐渐地咂出滋味来,乃至翻译到终篇都没有觉得枯燥。尽管大部分篇幅的翻译始终都显得难度较大,可喜书中时不时会出现触动本人兴趣的亮点从而似接力加油站一样支持着我走到了最后。相信这些亮点不论对有志人世竞争还是无意人间拼搏的读者朋友们都一样,也会是一些有益无害的参照。 作者费黎宗先生虽多年航行于商海,却丝毫未失文士的儒雅;虽身为西方人,却在本书中大量引用了中国古今言论,如老子、孔子、孙子、淮南子、韩非子、馒记》、《三国演义》、《潜书》、民间俗谚等;虽长期在大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中工作,却在百忙之余发表了为数众多的著述,内容之广已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多种学科。大家都知道,商场上竞争的激烈使人必须开发全部的才智。费先生正是立足于本身长期的实践经验,由一门深入而至触类旁通:以多视角而对古今、东西文化典故的广引博征正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也正是在东、西各种文化的交叉中产生了本书诸多的亮点,亦即本人以为可使各类读者有所得以回味之处。另外,这本产生于市场经济已经长期发展的世界中的理论书籍对于正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国情来说是正合契机,尤其适合那些手握不论何种层次的管理权柄的领导人士。倘他们有机会读到此书,一定不无小补。 在此斗胆想请读者谅解的,就是译文中保留了的一些长句、拗口句和难以更改的翻译作品的洋味。这其中有些出自原著的风格,有些自是译者水准的局限所致。翻译讲究“信、达、雅”,而最后一个字是在前二字的基础之上方能有效实现的。唯盼自己的薄弱不至对通篇的阅读造成不知所云的后果,否则就对不起作者的劳动也对不起读者的信任了。 感谢作者费先生本人在我长征式的翻译过程中所给予的各种大力协助及关心,并对我所有的疑问都在百忙之中做到了有问必答。也感谢何非先生给予我的各种大力支持;感谢同学好友丁乔在日语方面全力而细致的援助,以及李素茹在资料、建议方面的援助;还有杨晴在英语方面给予的随问随答式的支援;感谢好友周宏光在词汇校释以及最后关键的校稿方面提供的无私帮助;在此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的好友于奇,她对此书中文版从动议到出版都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与关注。当然所有亲友、师长甚至学生都在本书翻译的全过程中提供了他们各自的支持与关怀,如曲维甲先生对译文全稿给予的最后校正。我在此诚恳地向大家说:一稿之成,众人之力,衷心感谢! 2007年4月9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