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提高人们的营养科学饮食观,作者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和资料,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编写了《营养科学实用指南》丛书。丛书分为四册,即水果分册、蔬菜分册、肉禽蛋乳水产品分册和粮油豆类调味品饮品分册,较详细地介绍了近300种食物的营养科学知识。本分册主要介绍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瓜茄类蔬菜、菌藻类蔬菜的主要营养成分、主要保健功效、食用调理常识、食用特别提示和食物养生方例等科学知识,同时附有蔬菜的感官鉴别和感官标准要求摘要,以供广大消费者在选购蔬菜时参考使用。
本分册主要介绍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瓜茄类蔬菜、菌藻类蔬菜的主要营养成分、主要保健功效、食用调理常识、食用特别提示和食物养生方例等科学知识,同时附有蔬菜的感官鉴别和感官标准要求摘要,以供广大消费者在选购蔬菜时参考使用。
白菜
主要营养成分
白菜,别名大白菜、黄芽菜、结球白菜、黄矮菜等。白菜含水量高(约95%),而热量很低,是减肥者的极好食品。一杯熟的白菜汁能够提供几乎与牛奶一样多的钙。由于我国有部分地区的人很少食用乳制品,他们可以通过食用足量的白菜来获得很多的钙。大豆也是一种钙的很好来源,但是豆类中的钙与磷的比值很低,而白菜的钙磷比值则较高。所以,这两类食物是互为补充的。白菜不仅是铁质和钾的良好来源,还是维生素的极好来源。
主要保健功效
白菜性平味甘。归胃经,大肠经。白菜具有养胃气、利二便的功效。
1.润肠排毒:白菜中的纤维素不但能起到润肠、促进排毒的作用,还能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质的吸收。
2.养颜美容:秋冬季节空气特别干燥,寒风对人的皮肤伤害极大,而白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多吃白菜,可以起到很好的护肤和养颜效果。白菜中维生素E的含量比较丰富,因此是一种能防治黄褐斑、老年斑的美容养颜蔬菜。
3.清热祛火:白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粗纤维,可预防感冒,帮助排便,有助于调整肠胃和清热退火。
4.防癌治癌:白菜所含的微量元素钼,可抑制人体对亚硝胺的吸收、合成和积累,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白菜所含丰富的粗纤维能促进胃肠蠕动,减少粪便在体内的存留时间,能够预防结肠癌。
5.预防心血管病:白菜中的有效成分能降低人体胆固醇水平,增加血管弹性。常食白菜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某些心血管疾病。
6.健脑益智:如果人体中铝元素超标,会引起脑神经的衰老,干扰高级神经的功能,导致言行失常,智力衰退,引起老年痴呆症,还可引起骨骼疾病等。白菜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硅元素,硅元素能够迅速地将铝元素转化为铝硅酸盐而排出体外。可见白菜也是铝的克星。此外,在骨及结缔组织(腱、韧带、软骨)的生长中,硅也起到软化血管、预防人体衰老的功能。
7.调节神经情绪:白菜可除烦,调节紧张的神经,因此考生考试前多吃一些白菜能以平静的心态参加考试。
8.解毒醒酒:白菜含有的丰富的维生素C,除了可维持身体组织的正常机能外,还有解毒作用,对抵抗细菌和病毒感染很有功效,所以当遇到中毒或醉酒时,吃白菜便能起到解毒醒酒作用。P1-2
“合理饮食是健康的基础”,这是《维多利亚宣言》提出来的。每个人每天都要吃进大量的食物,人的一生按70岁计算,所需食物重量约60吨。如此大量的食物足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健康的状态。祖国医学认为“医食同源”,如果选择有益健康的食物,就能起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作用。如果经常食用对身体健康不利的食物,或是选择不恰当的吃法,就会给身体带来疾病和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饮食本来是日常生活中一项既普遍又重要的内容,但是大多数人对此不太留意,究竟吃什么样的食物才营养、健康,对大部分人来说知之甚微。他们既不知道自己吃的食物对身体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是属健康食物呢,还是属垃圾食物,也不知道食物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保健医疗功效,更不知道自己的吃法是否有益健康。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当今威胁人们健康的四大杀手——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和肥胖,其根源很大程度上与长期饮食不当有关。例如,若是有人经常食用“垃圾食物”,那么就很有可能患恶性肿瘤病症。在这个食物空前丰富的时代,当面临众多选择时,对每个人都是一种考验。选择何种食物,选择何种吃法,将会对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实际需求,提高人们的营养科学饮食观,我们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和资料,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编写了《营养科学实用指南》丛书。丛书分为四册,即水果分册、蔬菜分册、肉禽蛋乳水产品分册和粮油豆类调味品饮品分册,较详细地介绍了近300种食物的营养科学知识。本分册主要介绍叶菜类蔬菜、根茎类蔬菜、瓜茄类蔬菜、菌藻类蔬菜的主要营养成分、主要保健功效、食用调理常识、食用特别提示和食物养生方例等科学知识,同时附有蔬菜的感官鉴别和感官标准要求摘要,以供广大消费者在选购蔬菜时参考使用。将此丛书献给广大读者,希望能对大家的日常饮食生活有所助益。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相关专家及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谬误及不尽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编 者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