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文地理杂志《谜境》的青年记者袁方在一次采访中,意外卷入到对一起文物失踪案的调查之中。 失踪的文物是一对被称作“门神石像”的唐代石雕,和石像一道失踪的还有一位著名考古学家和他的学生。随着调查的深入,袁方遇到了一连串怪异的事件和诸多的谜题:一个又一个的人身染奇怪的传染病,病源却始终无法找到;一段写在《西游记》中的古老传说,蕴藏着神秘的谜语;京城博物馆中一位老教授的死亡真相始终无法揭晓; 一对同胞兄弟奇异来历和不归旅程……读者将会跟随主人公踏上了一条“门神文化”探索之旅,从上海福州路上的老房子、北京的法源寺,山西霍州的古村落,一路到陕西的乾陵,甘肃的敦煌到新疆的大漠戈壁,乃至探访印度孟买郊外的神秘陵墓。整个故事线索错综复杂,离奇的刑事案件、惊险的医学事件和跨越时空的人文地理探索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织成了一张布满迷雾的大网。这部知识悬疑类小说一方面能给读者带来阅读悬疑小说时特有的紧张刺激感,一方面又能让读者领略考古揭密、科学探索的乐趣。
《西游记》中记载着两段离奇的故事。可一般人并不知晓,这两段故事中居然隐藏着一段真实的秘密——它指向了一笔千年宝藏的藏宝地。
谁能破译这段秘密,谁就会找朝宝藏的下落。
于是,一场险象环生的寻宝之旅就此开始。从考古学家,犯罪集团到静秘人物纷纷加入进来……
记者袁方因调查一起奇怪的石像失踪案,意外地踏上了这条漫长的寻宝之路:
他在一座古怪的自石屋中遇到争位独目老人。刚刚离开,石屋便发生了爆炸……
他身边一个又一个人身染怪病,昏睡不醒。而病源却迟迟难以找到……
他为求一种救人灵药,必须探索古墓荒村,深入地穴迷宫,寻访形形色色的人物……
探险路上,总是谜题不断,危机四伏。
历史宗教之谜,字谜画谜和科技之谜让他迷惑不解,毒虫侵袭,歹徒遗杀令他命悬一线……
也许,只有靠智慧才可破解层层谜题,靠勇气才能度过重重危机。
下午的阳光有些灼人,机场上热风阵阵。
时飞穿了一件驼色运动装,双手抱肩半倚在吉普车的保险杠上,欣赏着停机坪上那些庞然大物。墨镜遮挡住了那双澄澈幽深的眼睛,却更加突出了英俊高挑的鼻梁和白皙的皮肤。这是一张骨骼清奇,堪称帅气的面庞,与之相匹配的是一副高大挺拔的身躯。
他看了一眼手表,再过五分钟,CA9019次航班就要抵达,那个期待已久的时刻正在一分一秒地迫近。在他身后的吉普车里,有两个人同样沉默地注视着窗外。和时飞一样,他们也是来接蓝奇教授和那件货物的。
飞机着陆的时间很准时,巨大的轰鸣声令整个大地都在颤抖。在喷气发动机排出的热浪炙烤下,空气变得如水波纹般曲折,时空在这一刻好似发生了扭曲。
不久之后,乘客们鱼贯走出机舱,纷纷登上巴士。
“蓝教授!”时飞摘下墨镜,朝最后走下舷梯的一位老人挥挥手并急切地喊了一声。
穿藏蓝色西装的老者个头不高,前额很宽,斑白的头发整齐地向后疏拢,鼻梁上架着一副厚厚的眼镜片。那只行李箱就像一件消耗体能的健身器械,令他满头是汗。时飞注意到老师依旧保持着一贯的整洁,西装没有丝毫皱褶,领带也一如往常保持着完美造型。他记得,几天前老师登上飞往纽约的飞机时就是这副样子。
老人拖着行李箱微笑着走过来。时飞把一瓶绿茶饮料递给老师,和他寒暄起来。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两人都很高兴。说了几句,时飞指指飞机货舱门,吉普车已经开到了那边。在一名机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下,两个工人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只长方型板条箱卸下来,搬进吉普车的后备箱里。另有两个穿深灰色衬衫的人站在车旁,注视着工人们干活。教授轻轻松了口气。
也就在几分钟内天空突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空中聚拢了大团的乌云,天色霎时黯淡下来,云层中传来隐隐的雷声。夏日的天气真是说变就变。时飞拉着老师上了吉普车。
车子驶出机场的时候,雨点劈里啪啦打湿了地面。
车子向城区高速行驶,时飞边开车边和老师聊着。两人像达成了默契,都没有说后备箱里那件物品,只是说些北京和纽约的天气一类的话题。蓝教授口干舌燥,很快就喝完了一瓶绿茶饮料。后座上的两个男子对他们的谈话毫无兴趣,始终一言不发地坐着。
雨又急又猛。雨刷器不停摆动,像是重复一个无聊的戏法。窗外的景象在清晰与模糊之间切换。
过了一会儿,蓝教授不太想说话了。只觉得一阵睡意骤然袭来,头一歪就沉沉睡了过去。时飞微微一笑,他的计划进展得很顺利。
十分钟后,另一出戏如期上演。吉普车抛锚了。
时飞顶着暴雨下车查看了一阵又回到车上,向后座两个男子摇头。一人正要开口询问,忽见时飞手里多了一只喷漆桶似的东西,接着一阵雾气扑面而来,然后身体就像一堆被雨浇湿了的棉絮无力地瘫软下去。另一个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右手立即向左腋下摸去,可他感到自己的动作就像一个滑稽的慢镜头,一种柔缓迷醉的气息渗入体内,然后是一片漆黑……
一小时以后。
在一条乡间小路拐弯处,一辆救护车和几辆警车停在一棵粗大的老槐树旁。警灯在漾漾的雨雾中无声地转动。警戒线缠在老槐树和几棵枝叶稀疏的小树上,围出一片区域。警戒区内,一辆满身泥浆的墨绿色吉普车头朝下扎在灌木丛里。
身着雨衣的警员们将两副担架一一抬上救护车,担架上躺着的两个人昏睡不醒。一个警员轻轻从吉普车副驾驶位子上拾起一只绿茶饮料瓶放进证物袋里。车前,另一个警员在给折断的灌木和散乱的茅草拍照,一根根雨丝被闪光灯映得好似一根根银线。车旁,两个警员正伏身用皮尺测量着一道道杂乱的轮胎印记。
刑警队长沈剑独自站在老槐树下,盯着那辆吉普车出神。车的后备箱敞开着,雨滴打进去劈啪作响,里面早已是空无一物。
1
桑塔纳出租车沿着繁华热闹的外滩行进了一段路程,随即拐人西边的一条街道。袁方坐在车上,听出租司机不紧不慢地说着话。车子的速度真是不慢。一个星期下来,袁方发现本地司机有一个特点:他们总是习惯把刚刚这样的拐弯称作“转大弯”,而不是像北京出租车司机那样称作“左转弯”。
袁方发现,自己有时还真是喜欢留心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特别是出差在外的时候,很喜欢留意当地的民风民情。而一些新鲜有趣的小发现,也总是能让他在工作之余体会到一点快乐。这次在上海呆得时间比较长,不像以往几次那样来去匆匆,所以杂七杂八的感受和发现也特别的多。
司机师傅的心情真是格外好,自打袁方一上车,这个40岁左右中年男人就跟他闲聊起来。先是推荐城隍庙小吃,然后是点评淮海路的酒吧,最后又大谈起眼下飘忽不定的房价。袁方暗想,原来不只是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好聊天。听着听着,袁方忽然增加了信心:有这么一个热情的人帮忙,找到那个奇怪的地方也许不算难事。
然而,很快他便失望了。——当听到“白头老屋”四个字时,司机师傅的脸上显出茫然的神色。
袁方有些不安起来,真不知道老刘委托自己的事能不能办妥。他掏出手机,又看了一遍那条短信:速到福州路白头老屋找陈阿明,说你是我同事,拍摄一对儿门神木刻。请多拍,我有急用!
“白头老屋”,好怪的地方。在这个由摩天高楼和密如蛛网的公路所构成的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一个异乡客,去找一个连本地老司机都没听说过的地方,的确是有点难度。他真是不明白,刘汉唐为什么要发那条不清不楚的短信给他,直接打个电话该多省事。
短信是半小时前收到的,当时袁方正在豫园拍照——那是他此次上海之行要拍的最后一组照片。他先是随便扫了一眼那条短信,没当回事。杂志社里,同事委托代拍照片或代做采访是常有的事,可是当看到短信落款是刘汉唐时,不觉有点意外。《谜境》杂志社里谁不知道,老刘这人是不会轻易让其他人搀和他的工作的,哪怕只是拍几幅无关紧要的照片也不行。因为资深记者刘汉唐先生一向自诩他的作品风格是独一无二的,还一向认为,其他人的一丁点介人都会破坏他作品的完美程度。
这么说,还真是一条蹊跷的短信。这次刘汉唐不但主动请求帮助,而且居然连个电话都没打。难道老刘遇到什么火烧眉毛的事了?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