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于1994年,迄今已成为24种文字全球发行的名著。本书挑选当代生活中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各色人等,如做家务的小时工、饭店老板记者、女市长、设计师、医生、演员、经理人、办公室职员等,聚焦其个人生活中各个层面的情感,把个体私密经验的叙述扩展到群体经验的解剖,将其内在省思交织成一个关于人类追求幸福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情感的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英)西奥多·泽尔丁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初版于1994年,迄今已成为24种文字全球发行的名著。本书挑选当代生活中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各色人等,如做家务的小时工、饭店老板记者、女市长、设计师、医生、演员、经理人、办公室职员等,聚焦其个人生活中各个层面的情感,把个体私密经验的叙述扩展到群体经验的解剖,将其内在省思交织成一个关于人类追求幸福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一个个散落在巨大时空中的小故事,带领我们探索爱、孤独、恐惧、焦虑、命运、尊严、宽容、激情、喜悦等深层情感体验,在展现个人生活经验的同时揭示人类情感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书通过对全部文明中的人类情感的历史进行整体性地观照,使每个人最终发现更加内在的、原初的自己。这是一部被誉为“能够改变你的生活”、“值得一遍一遍称颂”的书。 目录 中文版序 前言 第一章 失败者的悲情是如何获救的——从历史长河寻找答案 一个遍体鳞伤的女人 失败心理的三种模式 重振生活信心的典型案例 摆脱困境的四种出路 第二章 不爱说话的国家发生的故事——交谈改变命运 要么不说话,要么互相抬杠的男人和女人 学会正确表达意见的两种途径 用不同的方式说不同的话 第三章 一个寻找归宿的孩子——在更宽的视野寻求更深的理解 不受未来婆婆欢迎的女人 触摸情感的根:中国人的眼、非洲人的耳和阿拉伯人的心 找到未来的路:在更宽的视野确定更远的目标 第四章 从一个成功女人最大的害怕说起——如何避免孤独 税务检查官怎么会害怕孤独 孤独的三种形式 四种方法避免孤独 第五章 学习爱的艺术——一起冒险去 学童领袖的爱情困扰 五种典型的爱情故事 新的爱情形式是一种艺术 第六章 烹调与性的比较——寻找快乐的方法 追求感官快乐的女人 吃的三种方式 寻找性愉悦的三种方式 第七章 男女约会与同性相恋——男人的欲望是如何改变的 男人越来越不行了吗? 男女约会中女人对男人的四种影响 同性恋扮演的四种角色 第八章 一个从不追求权力的政治家——赢得尊重才令人满意 女市长的双重生活 来自动物学界、商界和精神病学界的例证 赢得尊重的三种方法 第九章 几个中间人的故事——建立有创造性的人际关系 胆怯的人帮助他人克服胆怯 穆斯林商人、美国富翁和中国买办成为中间人的故事 中间人的两位历史楷模及其生活准则 第十章 北欧海盗也会恐惧吗?——从历史和科学中找到证据 挣最低工资的女孩依然有梦想 摆脱恐惧的两种方法 消除恐惧的的科学证据 第十一章 她们是如何过上新生活的——好奇心打开了自由之门 好奇心促使她们不停冒险 拆除阻止好奇心发展的两种障碍 三种方式激发好奇心 第十二章 好斗女人的心态——战争不能解决问題 好斗女人的强悍、脆弱与仇恨 战争不能解决问题的两个原因 抛开傲慢和愤怒,朋友远远多过敌人 第十三章 一对从贫困走向成名的兄妹——当逃避成为生活的艺术 他们不肯重复自己 所有的人都是逃避者 三种逃避的办法 超越逃避 第十四章 两个自助助人的故事——让同情心获得解放 给他们一个希望,给自己一个机会 打破阻碍同情心发展的六种禁忌 三种新的情感黏合剂 第十五章 回到释迦牟尼和圣雄甘地——宽容消除敌意 找一个合口味的地方去生活 两种主张宽容的伟大思想 打破宽容与迫害循环的途径 第十六章 有钱人也觉得不幸——性和消费也无法满足欲望 放纵潮流中的三位女性观察者和思考者 摆脱沮丧情绪的两种传统 消费社会提供的两个处方 第十七章 要怎样去旅行——旅行改变生活 在想象中去旅行的女人 六个旅行改变生活的故事 旅行的终点是对自己的发现 第十八章 怎样跟别人交朋友——从两性友谊的脆弱谈起 交不上朋友的人们 剖开破坏友谊的深层心理 两性友谊的三种类型 建立两性友谊的四种经验 第十九章 占星师也在反抗命运——没有什么不可改变 给自己算命却不认命的占星师 占星学在古代、近代和现代 用新习惯取代旧习惯 第二十章 非得这么忙忙碌碌吗?——去体验不同的生活 不能停止假面舞会的女人 钟表成了上帝,时间成了压力之源 找到恰当节奏,享受愉快工作 第二十一章 是爱,还是在伤害——要告诉孩子怎样的生活事实 两个不同家庭的两对父女,相同的爱与伤害 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四种生活事实 建立新型家庭关系的途径 第二十二章 把家庭危机变成转机——在家庭内外培植慷慨与博爱 被忙碌的父母忽视的孩子成了慷慨与博爱的人 生活在家庭小天地的孩子还需要更大的目标 到陌生人中寻找知心朋友 确立家庭新目标的两种新工具 第二十三章 人生怎样才能满足——选择最佳生活方式 六个女人的六种生活故事 五种典型的生活方式 尝试第六种: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 第二十四章 向陌生人敞开心灵——让新体验进人生活 用另外的方式找到自信和快乐 三个因素带来生活新体验 人类彼此友好相处的三个典范 第二十五章 遇到心灵伙伴会怎样——人人都能改变现实 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他人 像关心个人问题一样关心群体问题 伸出你的手,给世界带来一点小小的变化 致谢 译后记 试读章节 阿丽西亚穿着专门为她设计的那些惹眼的服装,既有点害羞,又想招人眼球,她想当一个艺伎,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女人,喜欢追求感官上的快乐,而不喜欢表现自己个性的其他方面。尽管她接受过多年的理论训练,但她还是非常在意自己是否能够让别人感到快乐,而不让自己总纠缠在像“我是谁?”这类问题之中。艺伎当然不同于漂亮妞儿,艺伎不羡慕年轻漂亮的美人,而渴望学到比这个古老的职业还要古老的技巧。她们跟女巫师差不多,表演着老套路,让男人认识到这样的事实,即他们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 老师们教的是一种东西;在心灵深处的则是另一种东西。阿丽西亚从小就十分腼腆,在12岁的时候,一个男人突然向她表示爱情,但在这以前,她根本就没有注意过他。她上的是女子学校,而且她的一家人,除了父亲之外,全是女性:三个姐姐、奶奶、两个女用人和一个比男人还喜欢自然的妈妈。男人没有进入过她的世界,没有男人,她照样学会了如何得到快乐。对于自己生活中的这第一个男人(他给她写信说:“我一直想表达我的感觉,但你却没有注意。”)的回答是,她“出于感谢”而爱上了他,实际上,这种爱是对某种莫名的感觉的回报。从那个时候起,她就一直努力克服自己爱害羞的毛病,一心想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性格外向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她几乎变成了另一个人。她认为,爱害羞的人的生活不会像那些让好奇心到处跑的人——他们“一半是疯狂的人,一半是有礼貌的人”——的生活那样有趣。 她认为,不管你多爱谁,都不重要,要让你爱的那个人爱你,是一个错误。是的,在爱的分配中有一种“宇宙的正义”,它可以驾驭我们个人对爱的失望。付出爱总是一种好的投资;你也许不能从你所爱的人那里得到爱的回报,但你可以从一些人那里得到爱,而且你付出的越多,你得到的就越多。在爱的损益表上存在一种赤字,因为人们不愿意付出爱,因为他们不想从任何人那里得到爱,所以他们就限制了他们自己的机会,只展现出他们自己很窄的一面,只把自己当成某一种类型的人,结果,对于没有料想到会爱他们的人来说,找到他们并在他们身上有惊奇的发现,就很困难了。 所以,阿丽西亚想有一种尽可能“流动”的个性。她的宗教是“日常生活崇拜”。“我认为,改变你过去的角色或你所期望的角色,是可能的,更不要说改变狂躁的习性或所有的心理负担或自决的限制了。”她的英语也许不是太好,但这跟她的原则是一致的。她宁愿把四种语言都学得马马虎虎,说得过去,也不愿意把一种语言学得很地道,让人挑不出错来。如果你停下来,专心地分析你想有什么样的特性,那么你就可以避免成为一个神经病:不要想你的过错,不要为你的变态而呻吟,不要为你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希望什么或不希望什么而抱怨。把与一个人的每次见面都当成是一件独立的事情。“艺伎总是准备制造出快乐,而不考虑自己的需要。”把个人的理想和对你自己的期望放到一边。学会当一名艺伎,首先要当一个你自己的艺伎,照顾它,自己做顿饭,在你孤独的时候,就好像是招待自己,读读诗歌,听听音乐,通过这些事情,照顾照顾你的大脑。不要对自己的愿望持一种过分僵硬的想法。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变形虫,一生都在漂浮,都在分裂:不要害怕失去你的认同感,或者,把自己看成是若干个电灯泡:不要把所有的电都放进一只电灯泡里,否则它会爆炸,允许你的能量在你的很多方面自由地循环。你的认同感越多、越开放、越没有限制越好。把你的感情当成一个需要浇灌的花园。你的感情丰富了,就会激发你自身的新的才智、新的想法。遵循“自然规律”。这得由你决定。 由于有了这些信念,当一个教授,甚至当一个怪人来讨生活,就不够了。阿丽西亚开了一家饭馆。开始的时候,她一个星期做三天饭,三天到大学去讲课。后来,她辞去了大学里的工作,把全部精力放在这个叫做“欢喜园”的饭馆上。这个饭馆是她的舞台,每天都开门,顾客们都很惊讶。“人们都衣装整齐地来到这里,这让我很高兴。我也总是想穿一些新衣服。”她在衣着打扮上的发明很特别,奇装异服,超现实主义的小装饰意味着她总是在表演。在客人提出她应该走出厨房的时候,她总是在出来之前做些改变。不过,这些改变只是一天加两场表演。人们从来不知道他们要什么。她的快乐就是对他们说出他们的愿望,就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善于出奇制胜的专家、“一个烹调魔术师”在演出,将含糊不清的渴望变成用浓重的象征主义色彩包裹着的令人吃惊的饭菜。“艺伎厨娘是值得人们关注的,虽然她们时时不说话,却能把那些神秘的、令人兴奋的、最简单的、礼仪性的、唯美主义的感觉带给他人。”组织让人惊喜的晚会是她的长项,她能营造出不同寻常的气氛,让人“感到不同”。比如,在她组织的一次晚会上,人们既可以领略到英国爱德华时代的奢华,又能感受到埃及殖民地的情调:花园让火把照得通红、喷泉下躺着浴女的雕像、桌子上摆放着美酒、五颜六色的外国水果和阿拉伯食品。她像一个魔术师,她管自己叫阿里西亚。 她不是那种严格意义上的嬉皮士,也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尽管“我有跟他们一样的态度,但我不好斗”。她读的是一所名牌大学,而且参加了政治组织,这使她“与不同性别的很多同学都有过亲密而深入的交往”。她一直到28岁才结婚,她用了5年的时间才说服她选择的那个男人相信她适合他,他应该放弃他那种舒服的单身生活,尽管她“并不完全认同他对于妻子的想法”。他也不是处男,“他早就不是处男了。”但是她告诉他,他是一个落伍的人,她强迫他跟上时代。她说,帕科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她能够百分之百接受的男人。 不过,这并没有阻止她在结婚十年后离开他。后来在她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波西米亚男人。这个男人是个演员,曾经在1968年巴黎的五月事件中经过战火的洗礼。他经常来她的饭馆吃饭。他说,“我来的时候,经常在这里小睡一会儿。”她开始去看他,跟他到乡下去做爱。“那里是天堂。”这是她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种情感。“我生活当中最大的冲突”随之而来了。阿丽西亚告诉帕科,“我需要弄清楚我的处境。”为了拒绝她的新情人给她带来的经历,她改变了自己的个性。所以这种感情她只享受了十个月。后来,她认定她的这个情人“是不能完全接受的”。她又回到了帕科身边。帕科是一个成熟的、有礼貌的、文雅的、超脱的学者型的男主人,尽管他很冷漠,他也受到了伤害。不过,他们还是团圆了。“帕科再也没有提到过这件事情。”她的婚姻开始变得牢固了;她非常非常钦佩帕科,“他从来不生气。” 然而,帕科“只知道我的一部分。我们不想过于亲密,好让我们之间有一种神秘感……如果你知道得太多,你就成了一个囚犯。”保持婚姻延续的方法是不要挖掘对方心灵深处的东西。说话要小心,不要太直接,这样就不会伤害到对方。如果你必须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都说出来,那就找别的人去说。阿丽西亚找到了一个人,他“不喜欢女人,没有结婚,但不是同性恋”,他是基督教神学方面的专家,也是他丈夫的朋友。在很大程度上说,他是一个“精神上”的人。阿丽西亚跟他到乡下去野餐。“我跟他可以说是无话不说。我鼓励他,他鼓励我。他懂得我的每一个观点。”这里不涉及性的问题。(P82-84) 序言 亲爱的读者,这本书是关于你的。 你在用中文阅读这本书,这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探讨人类共通的情感、态度和渴望是什么。书中所讲述的故事是一面面的镜子,你也许可以从中看到你自己的某些影子。你也许会承认你的一些个人的想法在其他文明和其他时代早已经有人清晰地表达过。本书已经被翻译成24种语言出版,这24种语言的读者已经对本书的很多特色表示了认同。我将非常有兴趣听到中国读者的评论,我的目的不只是告诉你或使你感到快乐,我更需要你的合作,以推动一个项目的进行。对这个项目而言,本书只是一个开端。 我已经写了现在的人——我遇到过的人,也写到了死去很久的人,因为我正在尝试去发现我们的习惯来自何处,以便能更好地了解我们要改变其中的哪些东西,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以及如何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我关注每一个个体,因为我意识到了人的无限多样性,我要避免掩盖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特征的那种僵硬的分类法,但是我对每个人在想什么仍然知道得不多。实际上,人们也往往难以确定自己在想些什么,人们为什么喜欢戴上面具,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这里有很多原因。我要做的是,发现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想让别人知道关于他或她自己的哪些情况。 我写到的一些人愿意摘掉他们的面具,因为他们想搞清楚其他人的面具后面所掩藏的东西。寻找更诚恳、更亲密和更平等的人际关系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强大的力量之一,而主要的工具就是交谈。所以从写作本书的时候起,我就一直在研究我们如何改进交谈的质量和内容,如何使交谈少一些肤浅的东西,多一些敏感的东西。这不仅适用于私人生活,而且也适用于工作。工作不只是谋生的一种手段,人们都期望工作场所变成更好、更有趣味的地方,变成他们发现其他人以及自己才干的地方,变成他们能够与客户和同事建立信任的地方。 这就是我要全力投入一个新的基金会——牛津艺术女神基金会的原因。牛津艺术女神基金会的建立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学会与陌生人进行更有效的交谈,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技术已经为思想的交流创造了新的奇妙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各种职业的专业性越来越强,听懂这些职业的行话越来越困难。光是鼓励交谈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交谈。我们互相了解得越多,就越能知道如何发明新的工作方法,所以,没有几个人愿意做令人讨厌和失望的工作,而更多的人可以通过他们所做的工作以及与他人的互动来充实自己的生活,激发创造的活力。 中国人的历史在人类活动的每一分支中都是辉煌的成就之一,但是西方人对此知道得很少。我们感到惭愧的是,我们不会讲你们的语言。你们一定要帮助我们学习你们的语言。我们需要更好地了解你们。我希望本书将激发你告诉我们你们的所思所感,同时鼓励我们更清楚地解释我们的所思所感。 西奥多·泽尔丁 2007年3月 后记 这是一本读起来饶有趣味的书。因其特有的魅力,自1994年出版以来,它已经被翻译成24种文字,在世界很多国家出版发行。现在,它终于被翻译成有13亿多人口使用的中文,使我们中国读者有机会认识一位知识渊博、富有激情,又十分注重生活艺术的学者,并随着这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学者进行一次人类情感的旅行。这确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西奥多·泽尔丁是英国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的高级研究员、欧洲科学院院士。他先后毕业于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和牛津大学克里斯蒂教堂学院。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他把研究重点集中于人的情感生活上,先后推出了《法兰西情感史》(共5卷:《抱负与爱情》、《知识与骄傲》、《品味与腐败》、《焦虑与虚伪》、《政治学与愤怒》,该书获英国最高历史著作奖——沃尔弗森奖)、《法国人》和《情感的历史》等。这些书为他在英国和法国乃至全世界赢得了声誉,他被誉为“英国最主要的知识分子之一”、“最受法国人欢迎的英国人”、“当今世界100名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2001年,他成立了牛津艺术女神基金会,并开办了网站www.oxfordmuse.com。该基金会的目的是,“向人们提供学会与陌生人进行更有效的谈话,学会了解其他人的想法和看待这个世界的机会”,“用既能满足个人价值观又能满足公众价值观的方法,探讨改善人际交往和各种文明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新的方法”。 《情感的历史》标志着作者的研究从个别国家(法国)扩大到人类的全部文明,而且越来越注重人类生活的艺术。本书出版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英国《泰晤士报》说:“这是一本讲述私人生活的书,但它却延伸得很远;这是一本讲述人类的普遍历史的书,但它却充满了一种特别亲密的情调。在试图了解人类行为曲折变化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隐在其中的秘密源泉。”《金融时报》称它是“最有独到见解和最优秀的书之一……泽尔丁在探索情感历史和人类经验的迷宫,他的探索富有洞察力,发人深省,而且极具诱惑力。这是一本饶有趣味的读物。”《今日牛津》甚至把它赞誉为一本“能够改变你的生活”的书。《科库斯评论》则说:“这是英国一位最优秀的历史学家作出的一种富有勇气的、深刻的和非凡的尝试,他克服了历史学界的悲观主义和褊狭,去寻找隐藏在传统断代史下面的人类的联系……这本重要著作内容之丰富、笔调之幽默、人文气息之浓重、范围之广阔,是一篇简短的评论无法涵盖的。” 确实,这是一本写法很特别的历史书。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个鲜活的人物,通过作者独特的“交谈”的诱导,娓娓讲述她们内心深处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作者由此展开对“人类共通的情感、态度和渴望”的探索。正如作者在其另一本著作《交谈改变生活》中所说:“谈话是具有不同记忆和习惯的大脑的相遇。在这些大脑相遇时,它们不仅是在交换事实,而且是在改变事实,重新构筑事实,从这些事实中引伸出不同的含义……谈话不仅仅是重新洗牌,它还能洗出新牌。”作者由此了解到不同人的不同情感,然后旁征博引,纵论古今,从不同文明中“引伸出不同的含义”,“洗出”了“新牌”。 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是,人类应该从情感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到自己的心灵伙伴,从前辈的经历中汲取有益的经验,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只要人类彼此敞开心扉,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帮助,“为这个世界增加一些友善和人性,哪怕只是一点点”,就能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彼此照亮人生之路。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翻译本书是一项困难的工作。作者知识渊博,思维跳跃,写得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译起来颇费周折,有不少句子和段落,硬译则不达,意译则又恐不确,非反复推敲、揣摩,难以达其意。译者虽尽心尽力,不敢有丝毫懈怠,但仍恐有不确或错误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2006年6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能够改变你的生活,值得一遍一遍称颂的书。十年来最杰出的励志书。 ——《今日牛津》 西奥多·泽尔丁教授是对我的职业生涯影响最深的人。他是我在牛津大学时的历史老师,他教给我:“事情永远不是表面呈现的那样。” ——米切尔·莫里茨(国际顶级风险投资专家) 本书从书名看像是关于性的历史,但实际是十年来最杰出的励志书。这是一本能够传诸久远的书,它会越来越有名……如果有一本书值得一遍一遍地称颂,说它“能够改变你的生活”,那么,就是这本。 ——《今日牛津》 这是一本讲述私人生活的书,但它却延伸得很远;这是一本讲述人类的普遍历史的书,但它却充满了一种特别亲密的情调。在试图了解人类行为曲折变化的过程中,作者发现了隐在其中的秘密源泉。 ——《泰晤士报》 我们本以为已经了解全部人性,但泽尔丁教授却把新千年看做一个“发现的世纪”,人们不过才刚刚开始踏入人的个性、情感与人际关系的领地。本书的目的是向人们证明:还有比我们所能想象得到的更多的选择。本书是让我们抛开恐惧的魔咒。 ——巴特勒·巴登书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