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各种政治因素从旧有的社会序列中挣脱出来,按照自身的内在要求,在相互冲突中又重新寻求新的组合。这是一个历经了五百多年阵痛和磨难,在痛苦、兴奋和惊异中成长的民族发展历程。本书从更高层面上论析春秋战国时代特定天下政治格局下的诸多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内政及外交活动,考察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各种原因,进而想在历史政治领域研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资当代社会集团在各种现实目标活动中的考察和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千年的遗恨(变动中的政治格局与列国沉浮冯立鳌之春秋战国篇)/启荣史品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冯立鳌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各种政治因素从旧有的社会序列中挣脱出来,按照自身的内在要求,在相互冲突中又重新寻求新的组合。这是一个历经了五百多年阵痛和磨难,在痛苦、兴奋和惊异中成长的民族发展历程。本书从更高层面上论析春秋战国时代特定天下政治格局下的诸多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内政及外交活动,考察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各种原因,进而想在历史政治领域研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资当代社会集团在各种现实目标活动中的考察和借鉴。 内容推荐 本书从更高层面上论析春秋战国时代特定天下政治格局下的诸多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内政及外交活动,考察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各种原因,进而想在历史政治领域研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资当代社会集团在各种现实目标活动中的考察和借鉴。 目录 [总论篇] 变化中的列国政治格局 春秋对峙 战国争雄 列国的政治活动 关键节点 若干现象 国家政权变化 国家政权结构与社会政治结构 政权变化的途径 [分论篇] 楚国 政权变化的弱淘汰 自认蛮夷,浸润华夏 挑战北方的曲折之路 齐国 失于内溃的第一个霸主 由引领北方到消极自保 国家成长的得失 晋国 政权结构的紊乱与再造 纵横捭阖的大国风范 在强大中走向分裂 秦国 从建畤祀天看秦国前期的发展 不甘边陲之求 国家崛起与战略发展 鲁国 小国之患 与齐为邻之痛 礼仪之邦的发展困局 宋国 强邻之祸 武威不济,受制强权 仁义政治的惆怅 郑国 强国插手,内政不宁 两不得罪的周旋之道 大国之邻,小国之痛 吴国 志在创霸的“斩首”之变 立国东南,心系中原 一意北向的战略偏失 卫国 政权的失衡与反复易手 观念杂融下的战略缺失 陈国 内变之祸 亡于本土和兴于齐邦 蔡国: 委曲求全中的国家心志 燕国: 走向天下后的侥幸之失 越国: 隐忍求存与内忌之亡 魏国: 由盛而衰的争雄之路 赵国: 人才困局下的中兴之路 韩国: 术治之弊与良策之失 周室 以诸侯为援的王室内斗 弱势对下的尴尬选择 王室的历史性衰落 [结论篇] 专制政权的变化与更迭 密谋式政变的行为手段 可诅咒的政变及其不可诅咒的意义 政变之叹:历史发展中的政权 多元竞争中的国家间政治 列国政治活动中的若干原则 内政对国家间政治活动的影响 历史逻辑与政治行为 国家战略:发展、选择及其得失 试读章节 秦 国 不甘边陲之求秦国自保 驾周平王东迁后列为诸侯,秦穆公执政时开始参与列国活动。 异国求贤 秦穆公娶晋献公的女儿伯姬为夫人,在伯姬陪嫁的晋媵名单中见到百里奚之名而未见其人。后来打问,知道其人有经世之才,原为虞国之臣,虞灭后不愿仕晋,又不甘为媵,在来秦国的路上逃至楚国,正为楚王牧马,秦穆公于是派使者带着五张羊皮去楚国赎回名义上尚为秦国媵仆的百里奚,求得了一位兴国之才。不久,秦穆公又派人至宋国乡下重礼聘请老年高才骞叔及其儿子一同至秦,委以重任。后来,身为西戎使臣的晋人由余来秦,他在朝聘访问期间才华毕露,秦国一面强留由余与秦臣轮番饮酒为欢,一面派使者送女乐给戎主。一年后由余返戎,戎主与由余疏远相疑,秦国乘机暗中派人招由余来秦,任为亚卿。秦国处列国西陲,立国于戎、狄之间,文明状态落后,他们多次异国求贤的活动是通过正常外交网罗天下人才、吸收中原国家文化的重大战略步骤,也表明招致天下英才的兴国方略巳成为他们当时外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秦晋之好 秦国占据雍岐之地,南山北原,西边荒凉,只能向东发展,因而春秋时代与东邻晋国往来最多。秦穆公执政前期,秦国基本上奉行了和好晋国的方针,努力促成了与晋国世为甥舅的联姻关系。如秦穆公娶晋献公之女伯姬为夫人,后来他将自己的爱女怀嬴嫁给流亡至秦的公子重耳;晋惠公被俘于秦而能复国,秦国孟明等三帅崤山被晋所虏而能全命,分别得益于伯姬、怀嬴的协助;在晋国的一次灾荒之年,秦国组织了经渭水援晋数万斛粮食的“泛舟之役”;晋国在献公之后内政频繁变乱,秦穆公先后为其扶植晋惠公、晋文公为君,又为晋文公诱诛叛乱头目,重整山河,被称为“三定晋国”。秦晋之好反映的是秦国为促进自己发展结好东方中原国家,与东邻晋国形成的以通婚友好为主要内容的、并包含许多复杂交往关系的外交活动。 韩原责晋 秦穆公曾扶助晋惠公为君,后来又在晋国的请求下救其灾荒,而当秦国受灾求晋时,晋惠公拒绝救恤,并准备乘机伐秦,秦国同时也迎敌出兵,与晋师相遇于韩原。晋惠公派人前去秦军请战说,秦不退兵,晋国军士则不愿避秦。秦穆公使人代答说:“君欲国,寡人纳之;君欲粟,寡人给之;今君欲战,寡人敢拒命乎?”韩原一战,晋惠公被秦将所俘,秦穆公大胜后使人转告晋君:“君不欲避寡人,寡人今亦不能避君,愿至敝邑而请罪焉!”(第三十回)秦穆公在回答中先列举了晋惠公在得国和受灾时两次求秦,秦国均予满足的往事,然后话锋一转:今天你要和我作战,我岂敢不从命吗?他将两件往事与战事一并提及,既是指责晋惠公恩将仇报的忘恩负义,又是表达秦国将士对晋惠公的义愤,客观上表明了秦国迎战的自卫性质和正义性质。穆公在战前的回答柔中有刚,底气极足,充满对对方的指责和取胜的自信。战后他故意借对方的言辞来羞辱对方,表示要向晋惠公询问秦国究竟有什么可伐之罪。这是对晋惠公无故兴师,把战争强加给秦国的进一步谴责。韩原责晋是多次施惠于晋的秦穆公在晋惠公恩将仇报时,临阵前谴责晋君的义正辞严的外交式辞令。 晋国成为北方霸主后,秦国东向发展受阻,国势衰弱,偏安于列国西隅。战国前期秦国崛起于列国西部,开始实施连横列国的外交战略。 张仪诳楚 战国中期秦、齐、楚三大国构成列国中的三角关系,楚怀王一度为纵约长,与齐国交往甚密。为了拆散齐楚之盟,秦相张仪去楚国,通过朝中亲秦人物靳尚见到楚怀王,许诺说,如果楚国能与齐国断绝关系,秦国愿将先前夺得的楚国商于六百里之地(今陕西商南县、河南淅川县一带)归还楚国。怀王满口答应,一面派人前去与齐国断绝关系,一面派人随张仪赴秦国受地。将近咸阻时,张仪突然酒醉发作,失足坠于车下,接着入城就医,闭门养病,久不入朝。前来受地的楚国使者几次求见不得,遂上书秦王,秦王嫌楚国未与齐国彻底决绝,说要等张仪病愈后再定。楚国遂派勇士至齐,辱骂齐王。直到齐国派人来秦国相约合攻楚国时,张仪才声称病愈入朝,楚使让他划定原答应归还的六百里地界,张仪突然改口说,他原答应给楚国的是自己的俸邑六里地,并坚持说是楚国君臣听错了话,最终楚国连一寸土地也没有得到。张仪诳楚是秦国在实施连横外交战略的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军事优势,利用传统的信誉交往中口说无凭的特点而对楚国进行的一次赤裸裸的外交欺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秦国当时外交活动的目标和特点。 秦国也发生过密谋式的夺权之变。战国后期,秦国长信侯嫪毐为太后宠臣,腐乱秦宫,秦王嬴政去雍城行冠礼时发觉其不规之举,准备严厉处置。嫪毐获知后,借用太后玉玺,以“祈年宫有贼,王有令,召宫骑齐往救驾”为名,召宫骑卫卒及府中宾客舍人围攻嬴政所居的祈年宫,意欲作乱宫中,杀掉嬴政。后来嬴政亲自登台,向围宫之众宣布嫪毐叛乱之罪,被蒙骗了的宫骑卫卒纷纷倒戈,不久嬴政召来的岐山驻军赶到,全部消灭了嫪毐的反叛力量。这是一次仓促举事又被迅速平定了的未遂政变。 秦祖非子,在西周中期因给周王养马有功而受封于秦(今甘肃清水县东北),属于附庸(《礼记?王制》载:“附于诸侯曰附庸。”)。东周以来,秦获得了发展的机会。 战国之前,秦有两个时间不长的发展期。西周末骊山之难,犬戎攻破镐京(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韦曲乡西北),秦襄公率兵救援周室,协助赶走犬戎,后又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战功显赫,被封为诸侯。秦襄公辞归前,周平王又赐给他已被犬戎占据的岐、丰之地(今陕西岐山县、户县一带),秦襄公和他的儿子秦文公为此进行了两代战争,终于打败了犬戎,夺回了这一地盘,其后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秦国的第二个发展期是在秦穆公时代,当齐桓、晋文在中原相继经营霸业的同时,僻居西陲的秦穆公抱着跻身列国的雄心锐意图强,延揽人才,扬威树德,在东境受强晋阻隔的不利条件下终也征服了周围诸戎,一时称霸西隅。 P130-13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