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娃河畔的故事是温馨的。在这些专访中,校友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追忆起清澈而宁静的丽娃河带给他们的感受——孤独时为你排遣,迷茫时给你力量,消沉时助你振作,这就是丽娃河的魅力所在。即便离开校园,甚至远涉重洋,身在异国,但回味师长的悉心关爱、同学的刻苦砥砺、甚至于生活的点滴琐事,依旧温馨。
丽娃河畔的故事是激扬的。在这些专访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华东师大校友们恪尽职守、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精神。他们对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也为新一代的师大学子树立了楷模。珍视前辈开创的优良传统,弘扬杰出校友的感人事迹,激励后学发奋进取,铸就学校新的辉煌,这应该就是编撰本书的初衷所在吧。
《丽娃河畔逸事》展现了校友们人生历程中美好的往事回忆、艰难的奋斗过程、辉煌的事业成绩、无私的奉献精神以及真挚的情感片断,特别是重拾了丽娃河畔的趣闻轶事,感受丽娃河深厚的人文精神。本书则通过校友们丰富而精彩的人生历程,继续向我们展现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化和传统,向我们展现了华东师大人的精神和风貌。
马革顺:唱出生命中的天籁之音
马革顺 (1914— ),陕西乾县人。著名指挥家。中学毕业之后进入南京大学教育学院音乐系,师从奥地利音乐家史达士。193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音乐系。抗战胜利后,赴美国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专攻合唱指挥。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音乐学院。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著有《合唱学》、自传《生命如圣火般燃烧》。
马革顺有很多头衔,他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上海市音协常务理事、中国合唱协会艺术顾问、中国基督教圣乐委员会顾问、上海合唱协会艺术顾问、国际合唱学会会员和美国合唱指挥家协会会员等。现在活跃在国内音乐舞台上的合唱指挥家们,可以说大多受到过他的教诲和点拨。他的著作《合唱学》被誉为合唱指挥界的《圣经》。他的影响遍及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澳大利亚等国。他指导的上海市市北中学合唱团,是国内唯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唱过的合唱团。但是在采访他之后,记者却觉得,这个出身于基督教家庭的音乐家,实在是一个单纯可爱的人。名与利对于他从来都如同浮云。他为自己钟爱的合唱事业,作出了扎扎实实的贡献。即便作为我国合唱领域的教育家、指挥家,他与同行甚至学生们相比,并不为国内公众所熟知。他在自己的“九十华诞暨从事合唱音乐生涯七十年”研讨会上讲过这样一段话:
“我今天感觉有一点点问题。因为我是虚岁90岁,有一点弄虚作假,但是按中国的习惯还是以虚岁为主。第二个又有一个不太合适的地方,我的生日是明天,因为礼堂没有空,改在了今天。今天的日子是毛主席的生日,我又沾了一些光。所以虚虚实实我也沾了很多光了。”
风趣幽默的话语里,显示着一个老人的淡泊和睿智。在马革顺先生的身上,散发着一种因真实而坦然的和谐之光,淡淡的,却有一种厚实的力量。
在一个明媚的春日早晨,记者如约来到马革顺先生的家中进行采访。92岁的马老亲自倒水,一杯清茶,几句寒暄,轻松的氛围中,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亲切得就像邻家爷爷。他的回忆,仿佛展开了一卷我国合唱艺术在20世纪发展历程的历史图景,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他真实而坎坷的人生之路。
爱乐·爱国
马革顺出生于20世纪初的一个基督教家庭,从小就随着当牧师的父亲去教堂做礼拜,耳濡目染,对教会唱诗班合唱的赞美诗非常感兴趣。加之信奉“棒头出孝子”的父亲对作为长子的他特别严厉,小时候几乎每天都要挨打罚跪,所以赞美诗又成了他缓解心中苦恼的慰藉。在天籁般的合唱音乐中,他寻找到了可以依托的精神家园。
因此在高中毕业之后,他一心渴望进人中央大学学习音乐,可是父亲希望他学习土木工程,成为工程师。当时连志愿都已经报上去了,但不愿放弃理想的马革顺不屈不挠,想出各种策略和父亲“谈判”。因为怕挨打,还把怎样教育孩子之类的书放在父亲的桌子上,想让父亲潜移默化地受影响。没想到父亲知道他的用意,把他痛打一顿。最后,他对父亲说学了音乐可以为教会服务,不屈不挠的坚持终于使父亲让步,将志愿从土木工程改为音乐。
1933年,马革顺如愿以偿地进人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科音乐组学习,师从奥地利音乐教授史达士博士。在众多的课程中,无论是指挥、配器还是合唱,他都非常感兴趣。提起恩师,马老依然充满怀念和感恩之情,那张有史达士亲笔签名的照片他一直珍藏至今。在大学期间,他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担任过中央大学合唱团、口琴队及教会孤儿院合唱队指挥,还参与管理中央大学、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大三校联合的合唱团——声歌协会,同时协助和代理史达士博士的指挥工作。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学习为他的艺术之路铺垫了第一块砖石。
1937年,在抗战的硝烟烽火中,刚刚从大学毕业的他由南京转赴西安,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群众性歌咏活动。在他离开南京之际,当时的南京中央电台也准备撤退至重庆,于是希望能在撤退之前组织文艺工作者作抗日宣传。面临沦陷,人人自危,电台几乎找不到人。而马革顺不仅为《不久就要天明》和《淞沪战歌》两首歌词谱曲,还坚持带两个弟弟到电台唱完才离开。像许多爱国的热血青年一样,抗战期间,马革顺以合唱和齐唱为武器,用歌声同仇敌忾,用歌声鼓舞士气,为抗战忘我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不仅创作了《台儿庄打胜仗》、《募寒衣》等多首抗战歌曲,还参与编辑了《抗战音乐》的创刊号,并在其中发表了一首抗日歌曲和两篇文章。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演出,在荷兰著名摄影家伊文思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纪录片《四万万同胞中》,就有一组马革顺正在街头指挥学生们演唱抗战歌曲的镜头。
抗战胜利后,渴望在专业上有所深造的马革顺赶赴美国西南音乐学院和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专攻合唱指挥。在他即将获得硕士学位的时候,国内的淮海战役打响了。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他顾不上领取学位证书就匆匆赶回了国内。没想到这一去,直到1981年改革开放后他第一次赴美国讲学时,才领取到那张迟到了30多年的硕士学位证书。母校重新为这位优秀的学生举办了隆重的毕业典礼,另一所母校威斯敏斯特合唱学院还特地授予了他荣誉院士称号。
马革顺是个基督徒,他爱着音乐,爱着祖国。真正的爱是不需要语言的,这样的爱,单纯得让人动容。
起步·发展
回国之后,马革顺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当时的本科和专修科学生加起来共有一百多人,师资队伍也很强大,在当时全校也不过千把人的情况下,音乐系的规模不算小。在华东师大的最初两个月里,全校师生都赶赴安徽符离集参加土改,从系主任到普通学生,彼此都非常熟悉。当年的马革顺住在常德路,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回想起来,他依然说,能在华东师大教书是件开心的事。
在1951年到1956年任教期间,他开设了合唱、键盘和声与视唱练耳三门必修课,主要是为中学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力量。这一时期他还写作了《杖竿短歌集》、《单声部视唱练习》以及那首后来在国内被批判为大毒草,却在全世界传唱的《受膏者》。当时他创作的理念很简单,就是希望在圣诞节的时候中国人能唱用中文写的圣诞歌曲。创作的那一年,就是1954年的圣诞节,大家就唱起了这部大合唱。这首《受膏者》也成为了至今基督教界流传最广泛的一支中文写就的基督教圣歌。
1956年,由于高校体制调整,马革顺转任于上海音乐学院,与杨嘉仁教授共同筹建指挥系,主讲合唱指挥法、合唱学、合唱总谱读法等课程。同年八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马革顺指挥上海音乐学院女声合唱队、混声合唱队演出,引起音乐界的广泛重视,被盛誉为“珍珠玉石”、“不可多得的珍品”。
1956到1965年,是他艺术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中国现今许多合唱指挥家毕业于这一时期他的教学班上,他录制童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唱片八张,担任上海乐团、上海广播乐团客席指挥,上海教工合唱团、上海大学生合唱团常任指挥。上海音乐学院受上海市文化局委托开办的合唱训练班,由他负责合唱教学。1962年第三届“上海之春”,马革顺指挥合唱训练班成功地演唱了张敦智作词作曲的《金湖大合唱》。1963年,他的教学思想精华《合唱学》正式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关于合唱艺术的学术专著,它标志着中国合唱学术理论达到国际水平,也确立了马革顺合唱学派在国内的重要地位。至今,《合唱学》已经再版五次,每一次的修订他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
P7-10
精研学术和培育人才是大学的神圣使命。学校独特的精神面貌和人文传统正是在履行使命的基础上形成并传承的。这种精神和传统不是旦夕之间便能一蹴而就的,而是经由一代代师生共同努力、携手缔造、逐渐累积而成的。这种精神和传统一旦形成,便衍化成生气淋漓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促使一代代师生薪火相传、不断进取。
1951年建校之时,华东师范大学就汇集了众多名家。走过55个春秋,今天的丽娃河畔精英云集,新人辈出。55年来,在丽娃河畔这片充盈着创新气象的沃土上,培育出了数以十万计的优秀人才。在华东师范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曾经编撰过《丽娃河畔逸事》一书,介绍了在学校历史上有着突出贡献或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人物。呈献在读者眼前的这本《丽娃河畔逸事》(续编),则通过校友们丰富而精彩的人生历程,继续向我们展现了华东师范大学的文化和传统,向我们展现了华东师大人的精神和风貌。
丽娃河畔的故事是朴实的。那些曾经在丽娃河畔生活、工作或学习过的师大人,如今有的是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有的是潜心研究的学术骨干;有的是纵横商界的企业精英,有的是畅游艺海的明星主持;有的成为“华东师大作家群”的代表,有的走上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岗位;更多的师大人在教育界,为了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默默奉献,矢志不渝。55年来,丽娃学子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服务国家、造福社会,都以“作风严谨,工作踏实,勇于创造,富有潜力”赢得赞誉。虽然术业各有专攻,但丽娃学子身上都体现了一种志在创新而不乏严谨、力求广博而兼具深邃的精神。这,或许与他们曾经浸润于华东师范大学典雅而深沉的校园文化不无关系。
丽娃河畔的故事是温馨的。在这些专访中,校友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追忆起清澈而宁静的丽娃河带给他们的感受——孤独时为你排遣,迷茫时给你力量,消沉时助你振作,这就是丽娃河的魅力所在。即便离开校园,甚至远涉重洋,身在异国,但回味师长的悉心关爱、同学的刻苦砥砺、甚至于生活的点滴琐事,依旧温馨。
丽娃河畔的故事是激扬的。在这些专访中,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华东师大校友们恪尽职守、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精神。他们对国家和社会所做出的贡献,为母校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誉,也为新一代的师大学子树立了楷模。珍视前辈开创的优良传统,弘扬杰出校友的感人事迹,激励后学发奋进取,铸就学校新的辉煌,这应该就是编撰本书的初衷所在吧。
是为序。
俞立中
2006年10月
2001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5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编撰了《丽娃河畔逸事》一书,记录了一些曾在学校工作、学习过的校友的动人故事。今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迎来了55周年校庆,11月还将迎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了弘扬师大优良的人文传统,展现师大学子奋发的精神面貌,学校决定延续数年前编撰的《丽娃河畔逸事》一书的体例,陆续推出一套丛书,全面介绍华东师大校友的杰出成就。
学校高度重视本书的编撰工作,组成了由校长办公室、校友会秘书处、中文系等单位领导组成的工作班子。各地校友会和学校各院系负责人积极推荐校友名单,提供校友资料。在此特别感谢美国大华府校友会、泉州校友会、杭州校友会、苏州校友会、青岛校友会,他们所提供的校友名单和资料不仅为采访工作提供了便利,也为学校加强与校友的联系提供了重要途径。
本书的采编工作得到了中文系和出版社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中文系系主任陈大康教授多次指导采编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中文系还专门选派梁艳、查正贤、杨煮等老师负责指导学生开展采编工作。中文系的10多位本科生、研究生在日常学业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完成了采访、撰写和修改工作,他们是:王亚宁、王晓晨、王琼、韦玫竹、孙于蓝、沈喜阳、芮逸敏、李昕欣、汪神、陈菲、陈莹、林怡静、金琳、虞宙、薛羽等同学。出版社责任编辑李惠明以细致负责的态度为本书的编校付出了辛勤劳动,档案馆的有关同志也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我们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付梓出版之时,我们要特别感谢入选本书的各位校友。没有故事主角的支持配合,我们是无法在短期内完成本书的编撰工作的。校友的风采是学校的无上荣耀,他们的故事是学校的重要财富。采编工作虽然告一段落,但关于丽娃河畔的故事却让我们久久感动。
华东师范大学桃李满天下。师大学子的风采绝非本书所能涵盖,师大人的业绩也绝非书中所能尽言。学校将继续推进这项工作,将来会有更多的校友成为我们书中的主角。我们将沿着这条路继续前行,以期更全面深入地反映华东师范大学的建设成就和文化传承。
由于时间仓促,缺乏经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0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