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赢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李庚其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庚其教授以其广博的学识和儒雅务实的风格,萃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智慧,切近现代经营管理的脉搏,潜心研究内在关联,精要分析企业实际运作的优劣成败。读之可思传承文化精髓,亦足起帆创新事业。

内容推荐

历史学家李庚其先生,潜心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营管理的内在联系,从博大精深的传统典籍和浩瀚的历史中,总结出一整套值得现代企业家借鉴的管理战略,并结合企业操作实际案例精要分析。本书对如何在现代管理中汲取并运用传统文化的精髓,切实发展企业软实力,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目录

[人才篇]

不拘一格荐人才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千里马常有,伯乐难求

民本思想与以人为本

[和谐篇]

恕道

聚人要聚心

企业团队建设

企业对外的和与争

[诚信篇]

无信不立

以实待人,益己尤大

守信以恒

[决策篇]

多算胜,少算不胜

唐太宗善政,集众人之智

慎重思考,果断出击

[商战篇]

兵者,诡道也

出其不意,避实击虚

捕捉商机,兵贵神速

[损益篇]

损之而益

既以为人,己愈有

欲取之,先与之

[时势篇]

善战者,求之于势

审时度势

以史为鉴,认清大势

顺势而为,事半功倍

[管理篇]

企业兴亡,匹夫有责

儒法之道一张一弛

7S管理胜过3S管理

以人文精神建设企业文化

[处世篇]

上善若水

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

大智若愚

知己者智,知人者明

[奖罚篇]

不因喜而赏,不因怒而罚

重在鼓励

鼓励平凡中的崇高

[创新篇]

创新则生,守旧则亡

自导自演,出奇制胜

失败是企业宝贯的财富

[刚柔篇]

柔能克刚,忍者为上

刚柔相济,当断则断

忍是后发制人

[福祸篇]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置之死地而后生

多难兴邦

[学思篇]

学而后知不足

学而不思则罔

唐诗宋词实用佳句精选

[修身篇]

才高人之师,身正人之范

慎终如始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创业篇]

修身立志

创业之路

创业者六忌

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附录]中国传统文化识要

一、百家争鸣

二、儒家学派

三、道家学派

四、法家学派

五、兵家

六、史学

七、商业史

八、晋商和徽商

九、文学

十、科技

试读章节

《韩非子·八经》中说:“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这段话的意思是,在用人方面,如果只能用自己个人的力量,你只能是下等的人;如果你能用几个人的力量,是中等的人;如果你能把有智慧的人集中起来为你服务,你就能成为最上等的人。大智者不单纯依靠个人的智慧,而是要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运用众人的智慧。只有善于运用众人智慧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成就大业。所以,真正的智者,在进行管理时,并不突出个人,总是集众人智慧而成大智大勇。

企业家的第一本领是会用人。资本有物化资本和活资本(人力资本)两类。在企业发展的诸因素中,活资本的因素占有极重要的比重。清代巨商李宏龄在总结事业成败的关键时说:“事在人为,得人者兴,失人者衰。”例如楚、汉之争时,刘邦出身不过一个亭长(相当今天的村长),项羽是大贵族的后代,有万夫不挡之勇。他们前后大战七十,小战四十,刘邦屡败,受重伤十二次,但垓下一战,刘邦取得全胜。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刘邦善于用人。试看刘邦手下的大将和主要谋士的出身:张良是贵族,箫何是小官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灌婴是布贩,英布是奴隶,娄敬是车夫,韩信是流氓(指无业游民),彭越是强盗。这些出身各不相同的人,在刘邦那里都能各得其所,扬其所长。而项羽却自恃本领高强,刚愎自用,不注意发挥其他人的才干,许多能人都得不到重用,而投奔了刘邦。垓下之战,刘邦正是用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个从项羽处投过来的大将,打败了项羽,才取得了军事大胜。

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上君尽人之智”,就要求才若渴,不拘一格提携人才。好的企业应制定一套系统化的吸引人才、培育人才,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以满足企业高速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把那些真正有潜力、有长远使用价值的员工选到企业中来,以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层次,获得人力资源优势。有些领导总认为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其实人无完人,亦无废人。东方朔对汉武帝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人皆有其短,用人首用其长,如《水浒传》中的时迁,本是个偷盗成性的贼,但在吴用的调教下,成了梁山好汉,在梁山发挥了很大作用。清人顾嗣协曾写过这样一首诗:“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负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知,慎勿多苛求。”历史上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事例很多,为了古为今用,仅举几例。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特别重视人才的皇帝。他研究隋王朝兴亡的原因,认为不能知人善任,是隋衰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唐太宗认为,人才到处有,贤哲代代出,治国安邦,唯有选用大批的贤能之士。他经常责备群臣看不到贤才和荐贤不力,责令大臣们广开耳目,求访贤哲。唐太宗认为要广开求贤门路,就不能求全责备。一次唐太宗同宰相魏徵讨论治理国家应该选用什么样的人才,他认为,“为官择事,不可粗率。用一个好人,好人就都来了;用一个坏人,别的坏人也就会蜂拥而至。”魏徵听了,说:“皇上说的甚是。我看天下未定,用人主要是用他的才干,对德行来不及过多的考虑,现在天下已定,选拔官吏就必须注意德才兼备。”唐太宗认为魏徵的话有道理,就让大臣们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去选拔官吏。

过了一段时间,唐太宗问大臣封德彝,为什么这么长时间一个贤才也没有举荐。封德彝说:“臣哪敢不尽心举贤呢?只是现在没有才能出众的人啊!”唐太宗听了驳斥说:“高明的君主都是在当朝选取人才,哪能去别的朝代借用。以前曾有过人才济济的太平盛世,难道那时的贤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你自己没有眼力,不能知人,怎么敢随随便便说当代没有人才呢?”封德彝被驳得瞠目结舌。唐太宗为了便于发现和选拔人才,就在寝宫的屏风上记下都督、刺史和县令等各级官吏的才德、业绩。一次,唐太宗召尚书仆射(官名,在唐朝相当于宰相)房玄龄、杜如晦到寝宫议事。二人刚进宫门,看见唐太宗面对屏风,凝神思索。他们很奇怪,走近屏风他们才看清屏风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各级官吏的业绩。唐太宗指着屏风说:“国家能不能强盛,百姓能不能安定,关键在于这些官员是不是称职。我把他们的名字、功绩、错误都注写在屏风上,无论我站着、坐着还是躺在床上,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提拔任免官吏时,我心中就有数了。你们身为仆射,应当把广求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可是,我看你们每天忙于批阅公文,处理事务,怎能帮助我发现人才呢?”房玄龄、杜如晦听了心悦诚服,很受启发。唐太宗选求贤才还鼓励抛开门第、家族、亲疏远近等偏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

唐朝初年有个“太宗览奏识马周”的故事。唐太宗贞观三年,全国大旱,骄阳似火,土地龟裂,禾苗枯萎。唐太宗召集百官,商议对策,并命令每个大臣都要上本进言,陈述自己的主张。在大臣们的奏章中提出了不少好办法,但最使唐太宗惊讶的是中郎将常何的奏文,提出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精辟,说理透彻,简便易行,颇有见地。他反复地看了几遍,想常何是个粗通文墨的武官,不精于治国之道,怎么能写出如此的奏章?立即派人召常何进宫。常何向唐太宗报告说:“臣哪里有那样的本事,陛下让我们提建议,我怕交不了差,就让我家门客马周代写了奏章。”唐太宗一听,也不顾当时已是深夜,立即派人去请马周。马周从睡梦中被叫醒,还没到达皇宫,求贤心切的唐太宗,已派出四批使者,催促马周快些进宫。马周父母双亡,家道贫穷,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穷书生。但自幼胸怀大志,不拘细节。后来马周在州学堂教书,州官是个见识短浅的官吏,经常责备他。马周不屑与其共事,辞职不干,来到长安,投奔中郎将常何家当了门客。当夜,唐太宗同马周谈论国家大事,毫无倦意。他认定这个年轻人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唐太宗宣布,打破常例,破格提携,任命马周为监察御史。唐太宗没有责怪常何不会作文,让马周代写奏章,反而因常何推荐人才有功,赐给好绢三百匹。当时马周年仅三十一岁,唐太宗破格将他提拔为国家监察官员。马周上书奏事,条理分明,针对性强,帮助唐太宗解决了很多难题,成为唐太宗的得力助手,后来一直做到中书令(在唐朝中书令就是宰相的位置)。

为了选拔人才,唐太宗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普通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使四方贤士,闻风而至。考中以后,原来是官吏的可以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由吏部给以官职。唐朝前期,由进士出身的名将名相不胜枚举。一次,他登临端门,见新考中的进士们鱼贯而人,兴奋地说,“天下的英才都落入我的手中了!”

P3-6

序言

王者之成败,商家之兴衰,历史给予我们的不仅是一个绚烂而华美的故事,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深刻思想文化的源泉。几千年来,中华各族人民千辛万苦,流血流汗,创造了祖国的文明史。从公元前数世纪到16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国家。汉代时,高奴县(今延安县东)就发现了石油,北宋时用来点灯。唐朝时,已经能造很大的海船,抵御强风恶浪,远航至波斯湾。宋朝时,航海中已用指南针定方向。中华古代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

中华民族最早是从北方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后来北方多次发生战乱,造成大批人口南迁。南迁的人口不仅给南方增添了大批劳动力,而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到唐朝时,长江流域已经开发出来。唐朝时的经济文化超过两汉,是因为两汉的繁荣主要局限于黄河流域,而唐代的繁荣则依靠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支撑。到北宋时期,南方的农业生产就逐步超过了北方。中华民族在前进过程中也走了一些弯路,出现过几次大的动荡和分裂,社会前进一步,尔后又退了回来,但不是退到原来的起点,而是在前进一步的路线上,历史往往就是以这种螺旋式的发展方式前进着。

我们所讲的古代传统文化,主要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的中华文化。鸦片战争前,中西文化已有了一些交流,但数量极小,中国基本上是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但早期进入中国的欧洲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很重视的。1585年西班牙传教士门多萨编著的《大中华帝国史》在意大利罗马出版,它很快就被译成欧洲许多国家的文字。1687年,传教士白晋编著了《中法小词典》,这是西方人早期学习汉语的字典。1728年,马若瑟编成《中文概话》,这是向欧洲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儒家学说是西方人向欧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点,他们大量翻译有关中国儒家学说的书籍,如翻译了《大学》并译名为《中国的智慧》;《中庸》和《论语》,《中庸》的译本题名为《中国之政治道德学》;《四书》改名为《中华帝国经典》。此外西方人还翻译了《礼记》、《诗经》、《易经》、《经传议论》、《孔子传》、《孔门弟子传略》等。

今天我们高呼着“振兴中华”的口号,大量吸收着西方文明发展的成果。的确,没有中西文化融合,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但放弃了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就成了一个没有根基的民族。当今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突现,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意识到,不可割断历史,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

企业有两种实力,有形资产是硬实力,管理是无形资产,是软实力。这个软实力包括企业家个人素质和企业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有形资产代表企业的过去,而无形资产往往决定着企业的未来。学习传统文化,不能抱残守缺,墨守旧说,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中华文化有过辉煌的过去,今后也一定会带着自己特有的光芒,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这也就是我写本书的目的。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3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