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在枯竭,重金属的储量越来越有限,土地的供应也越来越紧张,我们处在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同样,原油、黄金、糖、木材、房子这些热门商品都进入了波澜壮阔的价格重估中。作者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从商品投资角度来对股市进行解析,用商品投资的思维来解读当今中国历史上最壮阔的牛市,从而启发股票投资者关注热门商品,从商品价格的起起落落中挖掘未来的牛股,帮助股票投资者走出思维误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热门商品中挖掘牛股 |
分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作者 | 石雄 |
出版社 | 中国金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原油在枯竭,重金属的储量越来越有限,土地的供应也越来越紧张,我们处在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同样,原油、黄金、糖、木材、房子这些热门商品都进入了波澜壮阔的价格重估中。作者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从商品投资角度来对股市进行解析,用商品投资的思维来解读当今中国历史上最壮阔的牛市,从而启发股票投资者关注热门商品,从商品价格的起起落落中挖掘未来的牛股,帮助股票投资者走出思维误区。 内容推荐 当今,原油在枯竭,重金属的储量越来越有限,土地的供应也越来越紧张,我们处在一个资源为王的时代。全球都加入了激烈的资源争夺之战,有限的资源面临无限的需求,资源的价格已经进入了长期牛市。2006年初中国启动的大牛市,第一波牛股产生在有色金属板块,这主要归功于近几年国际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同样,原油、黄金、糖、木材、房子这些热门商品都进入了波澜壮阔的价格重估中。作者以自己的实践经验认为,这些商品价格的中长期走势应该成为我们股市投资的线索。商品的魅力不仅在于投资者可以通过商品期货获利,商品价格的波动同时影响着制造该商品的上市公司,商品的长期牛市对这些上市公司来说是历史性的机遇。 目录 第一章 商品的魅力 第二章 也存在陷阱 第三章 石油,大宗商品的头把交椅 石油的供应 石油的需求 油价攀升,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中国石油,给股神巴菲特增加了更加传奇的一页 中国石化,石油涨价是喜是忧 油价攀升,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第四章 黄金,投资魅力的重新发现 大师对黄金的冷淡依然掩饰不了黄金的飙升 从美元的坠落到黄金的崛起 中金黄金和山东黄金 黄金崛起,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第五章 重金属,这轮牛市最耀眼的明星 锌,驰宏锌锗两年飙升50倍 铜,江西铜业和云南铜业股价飙升10倍的密码 铅,从ST渝万里的失落到中金岭南的崛起 铝,为什么中国铝业这么牛? 镍,犹如一双手扼住了不锈钢生产企业的咽喉 资源为王,重金属总结 第六章 糖,让制糖业尝到了甜头 燃料乙醇,影响糖价的重要因素? 南宁糖业和贵糖股份,中国制糖业双雄 中粮屯河,被忽视的制糖股 糖的牛市会延续吗 第七章 木材,价格攀升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林业,分享木材牛市的盛宴 家具业,四面楚歌下的残酷淘汰赛 造纸业,林浆纸一体化的必然出路 第八章 房子,是泡沫还是涅槃 房子也是大宗商品 万科,地产界的带头大哥 金地,两年14倍不是神话 第九章 牛市盛宴还在延续,我们该怎么做 第十章 大师的投资理念 罗杰斯的投资理念 彼得·林奇的25条黄金投资法则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 第十一章 港股投资指南 入市篇 交易篇 基础篇 投资篇 附录一 参考文献及重要资源 附录二 全球商品市场未来十年展望(吉姆·罗杰斯) 试读章节 2006年年初,有几个同学从外地来深圳找我玩。一个同学的车停到车库后,因为没有油连发动不了,于是接机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身上。我狠了狠心,只得一天去了两趟机场,一趟大梅沙。朋友一边浏览深圳,一边夸奖:这个城市真美啊,这么繁华居然还不堵车。我说:“是啊,都趴下起不来了,集体患了肾衰竭(其实足油荒),当然不用再堵了。再这么熬几天,车会更少的,到那个时候你甚至会以为自己不是奔驰在深圳的滨海路,而是到了美国的佛罗里达,哪还需要出国啊!” 不过,很快我们就到了堵车的地方了。因为我实在无心带他继续周游下去,只顾往塞车的地方钻——没错,想都不用想,这年月除了加油站,哪里还会塞车呢?缓缓地排,40分钟后,被告知只给有卡的加油,现金不收。当时我真恨不得放火烧他们。再找下一家。连走了6家,都没有油。我不得不把同学丢到酒店,仓皇回家。 这是2006年发生在深圳油荒时期的一段小故事。虽然现在不再像上面这样极端的状况,但未来的汽油供应仍然不容乐观。原油是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全球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汽油,地球上的原油存量一天比一天减少。 国际能源机构(IEA)于2007年7月发出警告,称全球将在5年之内出现石油供应短缺危机,此举将迫使油价飙升,同时,也会促使西方国家进一步依赖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IEA在谈及全球未来燃料前景时表示,5年之內,石油将成为极其短缺的能源之一,10年之内,天然气市场也可能出现‘吃紧’现象。该组织暗示消费者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接受不断上升的油价。 罗杰斯在《热门商品投资》中是这样分析美国的石油供应的: “在1956年,美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一个资深科学家,如今大名鼎鼎的金·哈伯特(King Hubbeit)递交了一份学术论文给一群地球物理学家,论文预测美国本土石油产出将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达到顶点。人们都以为他疯了。美国曾是19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资源国。到1970年,美国每天开采石油960万桶,而当时沙特阿拉伯的石油产量还不及美国的一半。石油充足又便宜。金·哈伯特成了一个笑话——正是这个疯子,预言我们将用完石油。 “但是哈伯特笑到了最后。现在每个人都对‘哈伯特顶点’感兴趣,这位前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理论正逐步被验证。美国本工石油供应在1973年达到顶点,到1981年,美国的石油公司在本土48个州的油田产量都不及原来的1/3。沙特成了世界第一产油大国,而美国成了世界第一石油和汽油进口大国。现在美国绝大部分石油靠进口,这削弱了国家安全,加重了令人不安的贸易逆差。即便加上阿拉斯加,美国的石油产量也会继续萎缩。在1986年,美国的油田平均开采量是每天868万桶。到2001年,产量下降了33%,只有580万桶。从1988年到2002年,仅阿拉斯加的石油就减产50%。这些数字表明美国对境外石油的严重依赖,非常严重的依赖。到2004年,美国每天进口1300万桶石油,超过了其用量的60%,是1975年进口量的两倍。美国的经济增长现在全押宝在境外石油上了。 “他们不认为石油要用完了。就算人类在结束了对地球的统治之后,世界上都一定还有石油储量。他们说那些容易开采的石油,那种注水就能开采上来的石油,正在衰竭。而另一种石油,行业里叫‘非常规石油’难找也难开采,要变成可用能源则成本更高昂。那些令人称道的钻井‘技术革命’,无论在重大发明或产量进步方面都没有结果。实际上,新式钻井技术的进步,无非是简单地把容易开采的石油快速吸干。” 从罗杰斯精辟的分析里可以知道,美国的石油供应不乐观,再看看中国石油的供应状况。 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合26971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大国也是能源消耗大国。预计未来10年内,中国经济年增长率可保持在目前的9%左右。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石油能源从哪里来?近十年来,中国石油消费年均增长率为5.77%。2006年消费量超过3.5亿吨。中国已经成为仅次子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中国也是世界石油生产大国,产量位居世界第五。但石油产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经济的增长。近年来,中国原油需求量以每年接近6%的速度增长着,而国内原油产量的增长速度却仅为1.67%。 美国生态学家莱斯特·布朗在他的《谁来养活中国》一书中说:“如果中国发展到像美国那样,每个家庭拥有一两辆汽车,中国就需要每天进口8000万桶原油。可是目前世界每天原油产量仅仅为7600万桶,而且产量也不大可能会大幅度提高。”布朗的这个预言并非耸人听闻。中国政府早就为石油工业提出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方针。“八五”期间以前,中国主要石油基地在东部。东北的大庆油田、渤海湾的辽河油田和胜利油田那时是中国最大的3个油田。此外还有江汉、大港、中原等油田。但经过多年开采,这些油田要么进入了开发的中后期,要么已经接近枯竭。采用打斜井水平井、加活性剂、加气注水等新技术后,采收率有所提高,但要保持长期稳产高产已十分困难。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大西北的五大盆地成了中国石油工业的战咯接替区。这五大盆地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青海的柴达木,新疆的准噶尔、塔里木和吐哈。估计中国油气资源一半的蕴藏在这里。塔里木盆地东北的小镇库尔勒已经成了中国新的“油都”。近十年来,当局在新疆三大盆地投入了近千亿元人民币。预计2010年,新疆可年产5000万吨原油,接替大庆成为中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四川、陕西也不断发现颇具规模的油气田,西藏也发现油气迹象。 但中国西北地区气候恶劣,地质情况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打井费用昂贵,有时投下上亿元人民币,得到的只是一个“干窟窿”,而且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落后。油气开发需要更多的技术和资金投入。油气资源在大西北,而中国能源消耗大产却在大东南。数量庞大的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用铁路运输不堪重负;用管道运输,则不论管道修建,还是建成后的运营,都成本不菲。对于珠江三角洲的用产来说,用东南亚的油气更划算。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石油的接替资源量和后备可采储量日趋紧张。根据最近的中国油气资源评估报告,中国的石油资源量应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但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仅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远低于世界平均探明率。中匹部地区探明率更低。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处在开发初期。 石油问题不解决将会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仅1000多美元,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还需50年时间,中国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足够的能源保障,现代化只能是一句空话。 一句话,中国石油产量虽屡创新高,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产量的增长速度。 欧佩克的石油产量也不容乐观。世界上许多主要的石油输出国的油田正在枯竭,石油的开采已经过了顶峰时期。现在一些物理学家和石油分析师论证出:沙特油田正越过哈伯特顶点。 美国、欧佩克和中国石油的供应形势都不太乐观。P17-21 序言 写这本书,要从2003年说起。2003年我涉足上海期货,主要建仓品种是沪铜,同一个品种一直做到2005年。这几年是期货铜的大牛市,国际铜价基本保持了持续上涨的格局,我在沪铜上的收益也颇丰。2005年9月,国际投资大师罗杰斯写了一本书——《热门商品投资》,他预言未来15年是全球商品大牛市,书里详细分析了黄金、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的供需状况和价格趋势,而且花了大量的笔墨分析中国。这让我在商品投资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花了不少的时间去搜集商品的资料,比如铅、锌的供应和需求等。经过分析,我确信铅价和锌价在中长期是上涨的,我加大了在期货锌上的头寸,为了减少在期货市场的风险,我把另一部分资金(主要是私募基金)建仓主要产铅、锌的上市公司驰宏锌锗(600497)。我的思路很简单,只要铅涨价,产铅的公司驰宏锌锗的业绩必然大幅提升,就算是大盘继续熊市,它的股价也会有不错的表现,而且,相比期货市场,股票的风险要小些。 一部分资金投资商品期货,另一部分资金投入到股市,这成了我的投资策略。随后的两年,铅、锌价格的走势比我预想的还要好,我在期锌上的收益很不错。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驰宏锌锗成了这轮牛市最大的牛股之一,我们的股票账户资金翻了很多倍。到了2006年年底,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随着全球大宗商品(包括原油、黄金、重金属等)的涨价,A股市场上的这类资源型企业的股票涨幅都靠近前列,它们成了最抢眼的明星。这时候我的思路更加清晰了,我坚信商品牛市远远没有走到尽头,这类上市公司股票的潜力也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基于这种思路,我有了写作本书的念头。随后,我花了5个月时间写完了这本书。 本书旨在从商品投资角度来对股市进行解析,用商品牛市的思维来解读现今中国历史上最壮阔的牛市,从而启发股票投资者关注商品投资市场,从商品价格的起起落落中挖掘未来的牛股,帮助股市投资者走出股市投资的思维误区。 本书所分析的商品有石油、黄金、重金属、糖、木材和房子,至于其他的大宗商品,如钢铁、棉花、大豆等则没有列入本书的讨论范围,是因为本书分析的这六种商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这些商品目前正处在商品大牛市中的上升期,由于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中长期处在上升通道中。第二,分析这些商品的最终目的是挖掘股市中的牛股,也就是说,这些商品跟上市公司的原材料或产品有直接的关系。第三,这些商品基本都是稀缺资源,大多数是从全球角度去分析的,其供应少,而需求大。但钢铁等商品这几年产能过剩,价格中长期不确定因素大,而且也不是稀缺资源,至于棉花、大豆,则目前找不到直接相关的上市公司。 中国股市自2005年下半年探底到998点之后,在众多机构、散户一致看空,疯狂拋售的情况下探底反转,一路涨到2006年年初的1300点。几经波折,如今大盘已经接近6000点,可谓是波澜壮阔,A股史上最牛的牛市已经到来,指数涨了四倍多。但据了解,很多股民盈利大大低于指数的涨幅,甚至有一部分人是亏钱的。究其原因,其实可以从后面这句话中找到——做股票,七分心态,两分技巧,一分运气。如果没盈利,或盈利不多,不要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大家面对的都是同样的市场,股票不赚钱只能从自身找原因。新老股民做股票的理念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以下简要剖析一下各自的风格和最后的收益状况。 趋势追逐 就是按照市场和个股的运行趋势来进行交易。整个市场也好,个股也好,随时都会产生一种像潮汐一样的涨落状态,股票价格和指数都会在一定时间之内发生向上或者向下的运动势头,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趋势。那么,上升趋势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由于人们对股票或者市场的后市预期普遍看好,所以买进的力度就会大于卖出的力度,这也就是所谓的求大于供,跟实体市场的情况一致。这时,卖方往往会产生惜售情绪,期望能以更高的价格出售自己的股票,而买者因害怕迟缓犹豫会失去在较低价位买到股票的机会,就会争抢买入,这两种不同的心理使得价格被越推越高,趋势也就得到进一步强化。一直到最后没有一个卖者认为可以再囤积居奇,也没有一个买者觉得这价格是可以接受(能在买进之后等待更高价位的承接者)时,该上升趋势就告结束而可能转向反面了。 下跌趋势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时的供求是供大于求,急于抛出股票的人远远大于买入的人,这时的市场气氛很像沉船逃生,卖家不惜血本清仓大甩卖,而买者寥寥,价格就飞流直下。一直到最后,卖方已经不再愿意降价,而买方也觉得没必要再等削价时,下跌趋势才告结束,而市场也慢慢开始复苏。 说穿了,趋势源自人心,源自市场参与者集体的心理变动。股票市场这个超大游戏场,玩的就是人心对未来市场预期的微妙变化。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我、他,所有市场参与人的心动,当这种心理的波动形成一种社会性的合力,那就会变成排山倒海的力量。 趋势投资的本质就是追热点,这也是大部分新股民的操作方法,哪些股涨得好就买哪些股票,买涨不买跌,优点是很容易快速获利,但缺点也是致命的,容易高位套牢。事实上,多数新股民辛辛苦苦忙碌大半年,最后发现自己的资金账户持平,就是有力的证明。盲目追热点也是心态不好的一种表现。因为性情急躁、渴求短期获利所以热衷于追涨杀跌,多数股追进去后上升空间已经不大,等待的是快速下跌,高位套牢,把前期的获利都回吐给了市场。2007年的“5·30”市场暴跌就使非常多的前期涨幅过大的垃圾股、ST股惨遭腰斩,让人痛惜。 如果结果不理想,为什么要固执地去追涨杀跌呢? 技术图表 典型的技术分析思考方式就是看图,看曲线,看K线,看成交量,根据历史的走势分析出未来的走势,从图中找到买点和卖点。 正如《漫步华尔街》的作者麦基尔所言,技术分析唯一的好处可能是给制造和销售股票图表的各种企业、证券公司、你的经纪人创造了财富,同时,提高了技术分析师的就业机会。美国的共同基金麦哲伦基金管理大师彼得。林奇说:“我从没有看到身边有依靠图表做股票成为大赢家的”。 国内有位基金经理说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 “我很悲哀。市场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为什么散户朋友还是坚持那么老的思维呢?老思维表现在:仍然认为股市上是庄家与散户在争斗,在博傻,在相互欺骗和利用,以为通过对K线和各种技术指标的研究就能战胜那些庄家。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技术指标管用吗?也许短线操作有点用,我有时也会看看。但对于所谓的筹码分布问题,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它对于长期走势已完全没有意义。因为筹码分布理论的前提条件是价格的记忆功能,而在价值投资理念逐步主导市场的情况下,这个前提条件已被彻底颠覆了。 “我很痛苦。巴菲特曾说过,‘有些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价值投资理念就那么难以树立吗?难道F10里全部是欺骗吗?难道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吗?不用读那些研究员的报告,只需通过你自己的亲身体验,就能看出来,不少上市公司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的顶级公司,尤其是在制造业里,这样的公司很多。 “相信股民朋友对基金也有所了解。基金是庄家吗?我认为根本不是,他们是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因为他们要‘活得更长’。‘抱团取暖’的现象其实不难理解,因为没有那么多好股票可买啊。 “对于绝大部分投资者来说,猜测指数走势没有任何意义,从长期看,猜中的概率小于50%。严格的市场分析是‘从上至下’与‘从下至上’的结合,现在既然是牛市,‘从上至下’就可以免了,你只要去认真找好公司就可以了。千万别从K线图中找,那会严重误导你的。推荐一个简单的办法,可以去看看网站上公布的各研究员(当然是比较有水平的研究员)对某些公司的盈利预测,然后自己算算。如果你心里‘有底’的话,K线走势还重要吗?这样的‘底’难道不比所有技术分析更加有效吗?” 内部消息 就是依靠内部消息,比如某上市公司内部重组或者资产注入之类的消息,来提前建仓,等消息公布的时候股价上去了就出货。 郎咸平说,中国的股市是消息市、政策市,不少上市公司企业高管的亲朋好友通过第一手消息抓住了不少牛股。但是消息是不对称的,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得不到第一手消息,往往传到我们的消息经过了曲折的渠道,消息的可靠性大打折扣。通过消息买进之后很可能在高位套车,一旦消息属虚,带来的是漫漫跌途,不能不谨慎啊! 如果你不是处在消息的第一阶层,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信任一个无法考证的消息来买股呢? 价值成长 就是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入手,研究公司的财务数据,包括业绩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资产负债表和市盈率(即股价和每股收益的比值),从而得到一只股票内在价值的估值。在股价低于股票价值的时候建仓,等到股价远远超过价值的时候出货。 价值成长,顾名思义,主要考察两个方面:一个就是价值,普通股票的价值由四个因素决定:分红比率,盈利能力,资产价值,市盈率;另一个就是成长性,即业绩增长率或每股收益增长率,业绩增长率越高的公司越受投资者欢迎。综合起来可以通过这个公式来看:S(市盈率)=P(股价)/E(每股收益),业绩增长率高的公司可以享受更高的市盈率S,同时每股收益也在高速增长,所以给股价P=ES带来双重提高,这就是价值成长的本质。 目前国内、国际大多数基金和私募基金都采用了价值成长的操作理念。在2006年启动的这轮牛市里,很多基金都取得了不错的收益,明显的赚钱效应带动了很多新股民加入了基民的阵营。国际上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和传奇的麦哲伦基金经理彼得·林奇都是典型的价值成长理念的信奉者,他们通过价值投资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通过上面四个投资理念的比较,也许“价值成长”的投资理念更适合广大的股票投资者,信不信由你,反正我是尝到了甜头。 到了这里,你已经对“价值成长”的投资理念有了初步的理解。价值投资理念是本书的理论基础。后面所有的内容都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不会涉及到追涨、杀跌或者技术分析之类的操作方法。如果你想学习技术分析或者幻想一夜之间抓住一个牛股而发财致富,那你就找错地方了,这本书不适合你。 上面这些牛股,为什么会在两年之内涨10倍甚至更多?股价飙升的动力在哪里?是偶然还是必然?这些牛股跟本书讲到的商品有什么关系?我们从这些案例中会得到怎样一种投资思路?下一个牛股在哪里? 请从第一章开始我们的牛股探索之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