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源于中国,今系世界上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之饮料。而茶具,乃是茶文化和器具文化的完美结合。本书内容分成七个篇章,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中国茶具的发展、茶具与文化、古代茶具鉴赏、茶具的种类等方面作为详细的介绍。对于有兴趣于茶文化领域的科技人员与一般群众,本书都将是很有用处的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茶具百科/中国茶文化系列 |
分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作者 | 王建荣//赵燕燕//郭丹英//姚晓燕 |
出版社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茶,源于中国,今系世界上最为广大群众所喜爱之饮料。而茶具,乃是茶文化和器具文化的完美结合。本书内容分成七个篇章,它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对中国茶具的发展、茶具与文化、古代茶具鉴赏、茶具的种类等方面作为详细的介绍。对于有兴趣于茶文化领域的科技人员与一般群众,本书都将是很有用处的读物。 内容推荐 茶具,乃是茶文化和器具文化的完美结合,作为蕴蓄茶香、盛载茶汤的器具,茶具的内涵是丰富的,功能是广泛的,作用是独特的,渗透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文化价值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是世界各族人民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也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 目录 第一篇 中国茶具的发展 古朴粗放的唐以前茶具 华贵大度的唐代茶貝 沉静精巧的宋代茶具 淡雅绚丽的明代茶具 多姿多彩的清代茶具 新颖生动的现代茶具 第二篇 茶具与文化 诗词中的茶具 画中的茶具 茶具的纹饰艺术 第三篇 古代茶具鉴赏 鉴定的要素 鉴定的方法 赝品的识别 古代茶具的修复 古代茶具欣赏 第四篇 茶具的种类 金属茶具 瓷器茶具 紫砂茶具 漆器茶具 竹木茶具 玻璃茶具 搪瓷茶具 其他材质的茶具 第五篇 茶具的选配和使用 茶具选择的要点 茶具的选择 茶具的搭配美学 茶具的正确使用与保养 第六篇 茶俗与茶具 盖碗茶貝 功夫茶貝 民俗茶貝 第七篇 中国茶具的外传 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对日本茶具的影师 对欧洲及其他地区的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唐代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造就了茶业的兴盛,同时也带动了制瓷业的发展,出现了窑场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争奇斗艳的喜人局面。唐时的茶具主要有碗、瓯、执壶、杯、罐、盏托、茶碾等。当时享有盛名的窑口有越窑、鼎州窑、婺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和邢窑七处,以越窑和邢窑为代表,形成“南青北白”的局面。 越窑青瓷茶具 越窑是我国古代著名青瓷窑,分布在今浙江上虞、宁波、绍兴、鄞县等地在内的曹娥江中下游、甬江流域的宁绍平原的广大地区。从东汉吋开始烧造原始瓷器,东汉晚期成熟的青瓷终于烧制成功。两晋时期,茶能破睡驱眠、去烦解渴的功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大大刺激了茶叶和茶具的生产。进入唐代,饮茶风靡全国,为了满足各阶层人士对茶具的需求,越窑步入了烧造的巅峰期。其产品胎质坚致,坯体光洁,器形更为规整,釉色青葱,晶莹润泽,赢得了陆羽“类冰”、“类玉”的赞誉。 当时越窑生产的茶具中有几种典型茶器:茶釜、茶则、茶瓯、茶托子、茶瓶等,也有不少青瓷茶碾,尤以“頷瓯”最为著名,被称之为“越瓯”。 1.茶釜 由于唐代烹煮的饮茶方式,时人习惯把茶饼碾末放入茶釜中煎煮,釜应是当时的一种重要茶具,在越窑青瓷中,茶釜也曾大量出现,为我们了解唐代的煮茶提供了实物依据。在浙江省博物馆就收藏有一件晚唐的越窑青瓷釜,敞口,深腹,口沿有两桥形耳,釉色莹润,器型规整,是一件非常典型的越窑青瓷茶具。 2.茶则 茶则是量器的一种,茶末人釜时,需要用茶则来量取,《茶经·四之器》中指出:“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茶则也属于陆羽提倡的茶具之一,其功能已说得很明白。而在越窑青瓷中,以青瓷制作的茶则也在考古发掘中出现,这也说明了越窑茶具的丰富性。 3.茶瓯 茶瓯是最典型的唐代茶具之一,越窑青瓷中的代表性器型。茶瓯又分为两类,一类以玉璧底碗为代表,属于陆羽提倡的“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约300毫升)已下”的器型,所谓“口唇不卷”,是说碗的口唇薄平而外侈,“底卷而浅”,是指底壁宽厚的浅圈足,这样的茶碗,不仅饮用适口,而且易于把握,平稳不烫手。另一种常见的茶碗是花口,通常五辦花形,腹部压印成五棱,圈足稍外撇,这种器型出现要略晚于玉璧底型,一般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 4.茶托子 越窑青瓷中也有大量出现,茶托子又叫“盏托”、“茶拓子”,是防杯烫手而设计的器型,后因其形似舟形,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茶船最初是从盏托演变过来的,据传是唐德宗建中年间(78。一783)成都尹崔宁的女儿的小发明。其实盏托在两晋时已出现。唐代茶托的造型较两晋南北朝时更加丰富,莲辦型、荷叶型、海棠花型等各种款式的茶托子大量出现。茶托的基本造型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托盘下凹,中间不置托台,有的呈圆形,有的呈荷叶形,宁波义和路出土的茶托子,釉色青翠莹润,如一朵盛放的荷花,十分优美。另一类茶托由托台和托盘两部分组成,托盘一般呈圆形,托台高出盘面,造型各异,有的微微高出盘面,托台一圈呈莲辦型,也有的高出盘面很多,呈喇叭型。 5.汤瓶 汤瓶用于煮或盛沸水,以便向盏中点茶。魏晋南北朝流行的鸡首壶,在唐代已不再出现,常见的是一种多棱形式圆柱形短流的执壶。壶柄也由以前的龙柄变为曲柄,在流与柄之间的立系耳的形式也少见。盘口壶壶口也由盘口变为喇叭口,壶腹一般作椭圆形,有的呈瓜形,在唐代文献上称为“注子”,早期作酒具,到晚唐出现点茶后,汤瓶成了煮水点汤之重要茶具。点茶法重视点汤的技巧,强调水流要顺通,水量要适度,落水点要准确。目前能够直接确认的唐代汤瓶是西安出工的一件,墓主人王明哲,官“内侍省内府局丞”,随葬茶瓶、茶碗各一件。瓶身较矮,肩以下微圆。喇叭口,圆柱形短流,曲柄,通体墨绿色釉,底部墨书“老导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壹”,年代为太和三年(829年)。此器腹部圆鼓,盘口,肩上出短流。这类器物中有些虽为用于盛酒的酒注,但如长沙窑窑址所出那种书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之句者,乃是汤瓶无疑。此外,河南陕县刘家渠唐墓出工的白瓷汤瓶则瓷质更精,浙江宁波出土的大中年间(847-859年)的长嘴修身喇叭口瓶。 邢窑白瓷茶具 除越窑茶具外,北方的邢窑也生产大量的茶具。邢窑是唐代重要制瓷窑口之一,位于河北省内丘,唐时属邢州,所以又称为邢窑,始烧于北朝,盛于唐而衰于五代。唐李肇的《国史补》记载说:“內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作为茶具,陆羽认为邢瓷稍逊于越瓷,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这只是两大名窑之间的伯仲评说而已。邢瓷作为地方特产向朝廷进贡,同时也较为大众化,不分贵贱,其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具,有碗、盘、钵、杯、盆、罐、瓶、壶、盒等器型,有的还在器底刻“盈”字款识。 碗是唐代白瓷中最流行、出现最多的器型,并且常给人丰润厚重的感觉。随着饮茶之风的盛行,白瓷茶碗最为常见。器型一般小而浅,略似斗笠,敞口浅腹,比较厚重,口沿有凸起的厚卷唇。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一套唐代邢窑的白瓷茶具,传为1950年代河北省唐县出土,包括风炉、茶■(釜)、茶臼、茶瓶和渣斗共5件器物,与这组茶具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瓷人像,该像头戴高冠,身穿交领衫袍,盘腿结趺而坐,双手展卷,瓷像通体施白釉,五官及须发处略施黑彩,形象生动逼真,据孙机先生研究考证,这应是供奉于茶肆间的陆羽像。自从陆羽写了《茶经》以后,其名气日隆,在他死后不久就被奉为茶神。据宋代的史料记载,河南巩县窑的陶人经常制作一些瓷偶人,其貌酷似陆羽,并呼其为“陆鸿渐”。宋代经营茶业买卖的商人喜欢带着它,认为它能带来好运。 唐代的金银茶具 入唐后朝廷对茶饮更是大力提倡,在竭力搜求各地名茶的同时,还于大历五年(770)在浙江顾渚山侧的金沙泉畔建造了贡茶院,表明王室饮茶业已成风。而唐代宫廷茶具更是毕其意、美其器,其质地、造型、材料更是精益求精,精美绝伦。 因此,在唐代,除了陶瓷茶具外,还有金、银等其他质地的茶具,唐代是我国金银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唐代的开放程度很高,对外交流也频繁,吸收了西亚一带的金银器加工工艺,并结合本土的工艺,把金银器制作推向一个创作的高潮。此外唐代大量的金银矿被开发出来,金银器的加工工艺也有了很大的突破。从现存及出土的材料来看,唐代的金银茶具也不少,其中最具代表性且等级最高的是法门寺地宫出工的银质鎏金茶具。P12-16 序言 明代许次纾有云:“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可见茶、水、火、器乃“烹茶之四要”。四者之中,茶为草木之英华,属自然生物,水火二物,相生相克,虽可见却是无常形之物,唯有“茶器”,是人们为饮水品茶所特制的有形之物,集中表现了人们的创造力、想像力、制作工艺及审美情趣,因而在“烹茶之四要”中茶具最值得人们去细细把玩与赏鉴。 茶具,乃是茶文化和器具文化的完美结合,作为蕴蓄茶香、盛载茶汤的器具,茶具的内涵是丰富的,功能是广泛的,作用是独特的,渗透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文化价值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是世界各族人民文明交流的友好使者,也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茶具的种类、形态、工艺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内涵,在浩瀚无边的茶具文化领域,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茶具,使之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本书主要通过七大部分加以论述,主要述及中国茶具的发展,茶具与文化,古代茶具鉴赏,茶具的种类,茶具的选配和使用,茶俗与茶具,中国茶具对国外的影响等内容。通过这样的精心布局,希望读者一是能了解中国茶具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时代所赋予的别样的文化內涵;二是在了解中国茶具的基本种类和产地之基础上,在选配、使用、保养等具体应用过程中得到一些具体指导。希望此书的出版,能对促进茶文化的发展,弘扬“茶为国饮”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