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墓中回忆录/外国文学名著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法)夏多布里昂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是法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本书是他回忆录的节选,有他童年时代的回忆,有他对1848年革命的思考,有他与拿破仑的相识与反目的叙述,还有他在退出政坛后与退位法王的关系的描写。作者通过自己的生平,还着笔于复辟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的种种场面,描绘了一幅法国自大革命至19世纪上半叶的完整的社会图景。一位名人曾说,作者是用“最反常的方法把18世纪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与19世纪贵族阶级的感伤主义结合在一起。”这个“反常”在于他把新旧制度的交替当成历史的必然,失去的必然是些值得怀念的东西。

内容推荐

夏多布里昂自文学成就其名声,而后寄情于政治,几经浮沉,回首往事,万事将休,于是活人乃作死人忆,遂有《墓中回忆录》。文章辞藻瑰丽,情感充沛,字里行间都是悲天悯人的情怀,确系法国散文中的经典。《墓中回忆录》被誉为是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作者将自己的经历放人一个广阔的世界景象之中,赋予其永恒的生命。

目录

墓中人语

我的出世

我是一个坏学生

跟两个小水手打架

布列塔尼的春天

外省的闲逸生活

贡堡的幻影

贡堡的生活

我的主塔

从小孩子到男子汉

吕西尔

诗兴的第一口气息

爱情的幽灵

秋天的快乐

诱惑

告别贡堡

我在巴黎的孤独生活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米拉波

罗伯斯庇尔

在圣马洛上船

横越大西洋

圣彼埃尔岛

拜访华盛顿将军

华盛顿、拿破仑异同论

尼亚加拉大瀑布

米拉的原型

印第安人的船队

返回欧洲

亨利四世的衬衣

在阿登省

威斯特敏斯特教堂一夜

夏洛特

母亲的死

《基督教真谛》

在迪埃普

我的《回忆录》写到哪里了

《阿达拉》

我到了巴黎

德。博蒙夫人的社交圈子

塔尔玛

《基督教真谛》的成功

《基督教真谛》的缺欠

会见波拿巴

我的工作

德·博蒙夫人之死

论波拿巴

厄尔巴岛

滑铁卢战役

马尔梅松别墅

拿破仑的葬礼

访戛纳

世界的变化

《保守派》

柏林大使馆

伦敦离绪

我的解职

洛桑小住

雷卡米夫人

阿尔巴诺的渔夫

斯达尔夫人之死

雷卡米夫人在森林修道院

驻罗马的大使们

古今艺术家

罗马现时的风俗

白跑了一趟巴黎

国王出逃

七月革命的前景

我的政治生涯结束了

斯达尔夫人之墓

第一次觐见查理十世

在穆拉诺

概述我这一生中地球上的变化

名家评论

夏多布里昂生平和创作年表

试读章节

外省的闲逸生活

我要回贡堡度过假期。

巴黎附近的闲逸生活不能使人对一个偏僻外省的闲逸生活有一个概念。

贡堡的领地上只有荒原,几座磨坊和两片森林一一布尔古埃和塔诺恩,而这地方木头几乎不值钱。不过,贡堡富有封建权利,权利有多种:有一些权利决定对某些让与给予某些费用,或者确立某些源于旧政治秩序的惯例;其他的权利则似乎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些娱乐。

我的父亲恢复了几项第二类的权利,以便预先熟悉其规则。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参与这些哥特式的消遣:最主要的三种是“鱼贩子跳”、“人像靶”和一种叫做“安茹女人”的集市。一些穿着木鞋和长裤的农民,这些旧曰法国的人观看一个已经一去不返的法国的游戏。胜者有奖,败者受罚。

“人像靶”保留着骑士比武的传统,它无疑和过去各釆地服兵役有些关系。这在康日(又名昆塔那)的书里有很好的描写。罚金须用旧铜币支付,可高达两枚有环饰的“金羊”,每枚值巴黎铸造的二十五苏。

被称作“安茹女人”的集市每年9月4日在水塘草地上举行,那一天正是我的生日。仆从必须携带武器,到古堡升起主人的旗帜;然后他们从那儿去集市,维持秩序,帮助收取付给德·贡堡伯爵的通行费,按牲口的头数缴纳——这是王权的一种。这个时候,我父亲大宴宾客。人们跳舞三天,主人们在大厅,有一把小提琴吱吱嘎嘎地伴奏;仆从们则在绿院,有一支风笛哞哞地叫。人们唱啊,叫啊,进行火枪射击。这些声音和集市上的牲口的叫声混成一片,花园里和树林里的人川流不息。至少每年一次,人们在贡堡看见了某种类似欢乐的东西。

这样,我就相当奇特地进入了生活,既看见了“人像靶”的奔跑,又听见了《人权宣言》的公布;既看见了布列塔尼的一个村庄的民兵,又看见了法国的国民卫队;既看见了贡堡的贵族的旌麾,又看见了大革命的旗帜。我是封建习俗的最后的见证。

古堡接待的客人有镇上的居民和郊区的贵族,这些绅士是我的最初的朋友。我们的虚荣心使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看得过于重要。巴黎的市民笑话小城市的市民,宫廷贵族嘲弄外省贵族,有名的人轻视无知的人——殊不知时间同样会惩罚他们的狂妄,他们在后人的眼中都同样是可笑的或无足轻重的。

当地的首户是波特莱先生,曾经做过东印度公司的船长,老是讲本地治里”的辉煌历史。由于他讲的时候胳膊肘支在桌子上,我父亲总是想把盘子扔在他脸上。然后是烟草经销人劳耐·德·拉·比亚尔迪埃先生,他像雅各一样有十二个孩子,九女三男,最小的叫大卫,是我一起玩耍的朋友。这位老先生在1789年突发奇想,成了贵族:他选得真是时候!这个家庭里有不少的欢乐和很多的债务。司法总管杰贝尔、财政检察官波狄、收税官科尔维西埃和教堂的主持沙麦尔神甫组成了贡堡的上流社会。我在雅典也没有遇见过更为有名的人物。

德·波狄-布瓦、德·沙多-达西、德·丹代尼亚克诸先生,还有一两位贵族,礼拜日来堂区教堂听弥撒,然后就到古堡主人家里吃饭。我们和特雷莫丹家来往特别密切,这个家庭有丈夫、非常美丽的妻子、一个非婚生的姐妹和好几个孩子。他们住在分成制租田上的房子里,有一个鸽舍证明其贵族身份。这个家族尚有人在。他们比我明智,比我幸福。他们始终眼望着我已离去三十年之久的古堡的塔楼。当我在他们家的餐桌上吃黑面包的时候,他们仍然做着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他们从未离开过那个安静的地方,我却再未回去过。在我写下这些的时候,他们也许在谈论我——我把他们的名字从默默无闻中硬拉了出来,颇有自责之感。他们长时间地怀疑听人谈起的那个人就是“小骑士”。贡堡的本堂神甫塞万——我听过他的布道,也表示丁同样的不相信,他不能相信那个顽童,农民的伙伴,会成为宗教的捍卫者。他终于相信了,他曾经把我抱在膝上,现在又在他的讲道词里提到我。这些可敬的人,他们在我的形象上不曾掺进任何怪异的念头,看我总是我幼年和青少年时的样子。如今在岁月的乔装改扮之下,他们还认得出我吗?在他们想拥抱我之前,我大概不得不先说出我的名字。

我总是给朋友们带来不幸。一个叫罗尔斯的猎场看守人跟我很要好,被一个偷猎者打死了。这一谋杀给我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印象。在人类的牺牲中有着怎样奇特的神秘啊!为什么最大的罪恶和最大的光荣都需要人流血呢?在我的想象中,罗尔斯手里抓着他的肠子,爬向茅屋,在那里断了气。我酝酿着复仇的念头,我真想跟凶手一搏。在这方面,我是生得与众不同:侮辱刚来的时候,我几乎感觉不到;然而它刻在了我的记忆中——回忆不会淡漠,反而会与时俱深,它整月整年地沉睡在我的心中,然后稍有动静就苏醒过来,带着一种新的力量,而我的伤痛也变得比第一天更为剧烈。然而,如果说我绝不饶恕我的敌人,我也不会伤害他们;我记仇,但不报复。即便我有能力复仇,我也没有欲望,我只在不幸中才是危险的。有人以为我自制是退让,他们是错了:敌对之于我,正如大地之于安泰——我在我母亲的怀抱里重获力量。幸福一旦把我从她的怀抱里夺走,也就窒息了我。

1812年10月,迪埃普

P14-16

序言

墓中人语 郭宏安

布列塔尼的圣马洛港外,格朗贝岛孤悬在锚地上,一块无名的方石立于其巅,石上立着一个不高但是粗壮的花岗岩十字架,这是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雕饰,简朴至极。坟墓的前面就是波涛汹涌的英法海峡,狂风、暴雨、飞溅的浪花,让它一年到头都潮湿、冰凉,带着铁一般的颜色;孤独然而傲岸地面对着一片空阔。这是夏多布里昂在五十五岁时自己作出的选择,他费了不少的周折方才得到这几寸上地。

人们告诉他,1768年9月4日,“预告秋分的狂风掀起的海浪发出阵阵咆哮”,盖住了他降生时的“哭叫声”,他认定这惊心动魄的景象预示了他一生的命运。1848年革命的枪炮声震动了巴黎,他所反对的七月王朝垮台了,他只能说一声“干得好”,却不能出去看一看——他太老了。夏多布里昂于1848年7月4日去世。他生于风暴,死于风暴,八十年的人生旅途走得不容易,他想用文字为自己立一座纪念碑,是为《墓中回忆录》。岁月的风暴可以扫除许多东西,却似乎盖不住他从坟墓中发出的管风琴般雄浑的声音。他这本从酝酿到写作历时四十年的著作题为“墓中回忆录”,如果不是出于狂妄,那就是出于一种巨大的信心,相信活人会倾听他这个死人的诉说,继续接受他的文字的魅惑。

夏多布里昂不止一次提醒他的读者,他们听见的乃是一个死去的人在讲述他和世界、和历史的纠葛,他的《回忆录》乃是他“用尸骨和废墟造就的一座建筑”。他在谈到幼年时受到死亡的诱惑时,这样写道:“那些看到这一幅幅图画而心绪纷乱并且企图仿效这种种疯狂的人,那些因我的空想而喜欢我的《回忆录》的人,应该记住他们听见的是一个死人的声音。”他在《回忆录》快结束时,又写道:“读者,想象一下这些图案吧。绘制它们的这双手绝不会伤害你们,它们已经干枯了。记住,当你们看见这些图案的时候,它们不过是一位画家在其坟墓的拱顶内里随意涂抹的涡饰罢了。”他曾在1833年和1848年分别为《回忆录》写过序言,都明确表示希望《回忆录》在他死后五十年出版。他不想生前出版这部《回忆录》,其原因有二:“首先,我会不那么坦率,不那么真实,这由不得我;其次,我始终想象我是坐在我的棺材里写作的。”总之,他不愿意“压住这个发自坟墓的遥远的声音”,因为“我更喜欢在棺材里头说话,我的叙述将伴随着那些因发自坟墓而具有某种神圣性的声音”。这部《回忆录》就是他的坟墓,他的棺材,他唯一能够长久地享受宁静的地方。

活人写作,死人说话。这不是矫情,不是作态,也不是故作惊人语;这是他内心的需要,他需要在泯除一切个人恩怨的平静中对历史和人生作出解释和思考,他也需要在纠结着现实和想象的空间里用文字来创造自己的生平。他在执笔撰写《回忆录》的时候,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两个世纪之交“扎进翻腾浑浊的水中”的,他游离旧岸是带着“遗憾”,怀着希望游向的新岸却是一个“未知的岸”。旧岸已经永远地消失,然而他却没有片刻忘怀;新岸已经呈现在眼前,他看见的却是“新的风暴”。这个用言语和行动为了一个他并未心仪的事业和一些他并不崇敬的人奋斗了一生的人,终于怀着解脱和依恋的心情说:“明天的景象已与我无关,它呼唤着别的画家:该你们了,先生们。”他给世人的遗言,说得轻松又沉重,多么像活人作死人忆:“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晨六点钟,我看见苍白的、显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仿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他还活着,可是已经告别了世界。假使他用语言为自己建立了一座丰碑的话,他却并不想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它,他知道,《墓中回忆录》将是一个年迈的勒内回首走过的道路而留下的痕迹,读者将时时刻刻看见一个拿着笔的龙钟老人在体验着文字的创造。对于四十年间不倦地写作《回忆录》的夏多布里昂来说,生命不再是叙述的对象,文字不再是生平的载体,文字和人生已经合而为一。以考证对《墓中回忆录》,以阅读对《墓中回忆录》,人们将得到两本不同的书:一本是实录,一本是创造;一本是历史,一本是艺术。前者或有夸张不实之处,往往为人诟病,后者则创造了想象的奇迹,放射着史诗的美。瑞士作家拉缪论及夏多布里昂,有言曰:“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也许比他是什么更为重要。”人与文的不尽重合,甚至分裂,这也许是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人的特权吧。

莫洛亚在《夏多布里昂传》中认为:“那些在独特而偏僻的地方为自己准备坟墓的人,或者是些非常傲慢的人,或者是些渴望安静和休息而备受折磨、灵魂分裂的人。”夏多布里昂两者都是。他生在一个衰而复振的贵族之家,可惜是个次子,世袭的特权大多被哥哥占了去,贵族的荣誉感和对君主的忠诚却被他牢牢地继承了下来。他尚稚嫩的心灵已经受到忧郁和孤独的袭击,当他和姐姐吕西尔“出神地谈起孤独”的时候,她对他说:“你应该描绘这一切。”他描绘了,而且终生不疲。在告别贡堡前往巴黎的时候,在穿越大西洋的航船上,在尼亚加拉大瀑布的面前,在印第安人的废墟中,在参加勤王军的行军和战斗中,在流亡伦敦贫病交加的困境中,在驻伦敦、柏林、罗马大使的任中,在维罗纳会议的谈判中,在觐见查理十世的旅途中……他内心纠缠不去的是忧郁和孤独的情怀,他描绘了这一切。他有过文学上的辉煌、政治上的成功,还有显然被他夸大了的军旅生涯中的壮举,然而更多的是挫折、失败和幻灭。他对传统有根深蒂固的留恋,他对民族的光荣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对精神的自由有百折不挠的追求,然而他生在一个转折动乱、除旧布新的时代,他不能接受专制和恐怖,他投入了一场他明知必然失败的斗争。忠也罢,愚忠也罢,他得到了道义感的满足。然而他始终得不到内心的平静,感情的风暴在胸中酝酿,野心的阴云在头脑中积聚,想象力的洪流在全身涌动,最后一一化解在废墟、落日、坟墓、荒原等死亡的意象之中。逝者如斯,荣华不再,唯有慨叹而已。内心的冲突,感觉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反差,造成了他的忧郁。他描绘了忧郁,他也创造了忧郁。他和斯达尔夫人一起成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源头:她出之以观念,他则出之以形象。

夏多布里昂说:“从本性上说,我是个共和派;从理智上说,我是个保王党;从道义上说,我是个波旁派。如果我不能保留正统的君主制,比诸一个不知谁生下来的杂种君主制,我远更喜欢民主制。”这样的表白无论真实与否,都有其动人之处,其所以动人,乃是因为这是一个有思想、有信仰、有感情、有想象力并且付诸行动的人常会面临的窘境。比诸他的爵位,他更愿意自己成就一个名声;比诸他曾经崇拜的拿破仑,他更倾心于辛辛那提的农夫华盛顿;比诸金钱和地位,他更看重思想的自由和批评的权利。他的本性是独立不羁,是自由,是怀疑,所以他是一位痛苦的诗人。他的理智是光宗耀祖,是传统,是信仰,所以他是一位精神的卫道士。他的道义是尊卑有序,是忠诚,是正统,所以他是一位极端的政治家。然而,本性、理智和道义常常是矛盾的,诗人、卫道士和政治家三者的相遇使他成为一个极其复杂的人,并目:毕生承受着内心冲突的折磨。感情上的浪漫主义,理智上的现实主义,带给他的是精神上的痛苦,感情上的狂热,行动上的鲁莽,政治上的迂阔和生活上的清贫。他赞颂基督教的诗意和美,他用永恒的时间之光照亮了废墟,他为忧郁孤独的情怀打开了宣泄的闸门,他为怀旧的幽思注入了悲剧的崇高,他在动乱的时代中开辟了一个可供冥思玄想的角落,他在古典和现代的转换中保留了延续的脉络,所有这一切都出之以辉煌的、友圭浑的、金属般的、富有魔力的、直叩人们心灵的文字。他因此获得了“魅惑者”的雅号,然而这个雅号包藏着巨大的危险。他往往被指责为“虚假”、“做作”、“妄自尊大”等等。马克思说:“如果说这个人在法国这样有名,那只是因为他在各方面都是法国式虚荣的最典型的化身,这种虚荣不是穿着18世纪轻佻的服装,而是换上了浪漫的外衣,月新创的辞藻来加以炫耀;虚伪的深奥,拜占庭式的夸张,感情的卖弄,色彩的变幻,文字的雕琢,矫揉造作,妄自尊大,总之,无论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谎言的大杂烩。”他指责“尊贵的夏多布里昂”“用最反常的方式把18世纪贵族阶级的怀疑主义和伏尔泰王义同19世纪贵族阶级的感伤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在一起”。马克思的这种辛辣的抨击乃是出于现实斗争的需要所激起的政治上的嫌恶,当他认为夏多布里昂是“沙皇亚历山大的工具”、“俄罗斯的奸细”的时候,当他断定夏多布里昂不是“得到了亚历山大·巴甫洛维奇的‘现金’”,就是“简简单单地被阿谀奉承收买了”的时候,他不会给文学留下足够的、可以呼吸的空间。这一切都是因为夏多布里昂在维罗纳会议上的表现。他在这次会议上出尽了风头,自作主张地为法国争取独力解决西班牙危机的机会:出兵解救菲利普七世,镇压西班牙共和党人。他一俟当上外交部长,便立即将他的计划付诸实施。这既是为了法兰西的荣誉,也是为了个人权力欲的满足,尽管夏多布里昂在他不无骄傲地唤作“我的西班牙战争”之后不久即成了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被政敌赶出了内阁。马克思如此严厉地谴责夏多布里昂,自有他独特的理由。然而,马克思毕竟没有忘记指出:“自然,从文风上来看,这种结合在法国应当是件大事……”

《墓中回忆录》是夏多布里昂费四十年之功不断增删、不断磨砺的精心之作,也是他不断征求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寄托了全部传世的希望的名山之作。雷卡米夫人在森林修道院小住的时候,她的客厅里每天[免上聚集了十余位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判断力的各界顶尖人物,他们是来聆听夏多布里昂刚刚完成的《回忆录》片段的。夏多布里昂坐在一旁,他不敢自己读,害怕过于激动,他只是微笑着倾听别人的赞扬或批评。消息不胫而走,赞美之词也频频见诸报端。虽然他已决定死后五十年出版,却也很快就有了买主。这也许是一种售稿策略,但也的确是使其文字趋于完美的一种方式。夏多布里昂在写作方面从来就是从善如流的,他不在这里表现他的傲慢。他终于把他的《回忆录》筑成了一座绝美的坟墓,实践了他对人的劝告:“你们喜欢光荣吗,那就细心经营你们的坟墓吧。”

夏多布里昂曾经把《墓中回忆录》称作“我生活的时代之史诗”。《墓中回忆录》不但具有史诗的规模,而且具有史诗的气魄,更具有史诗的精髓。夏多布里昂不是在讲他个人的故事;他的痛苦,他的欢乐,他的忧郁,他的激情,他的沉思冥想,都是在法国、欧洲甚至世界的宏阔的历史背景上展示的,具有一种辽远深沉的时空感。他去布拉格觐见流亡中的查理十世,城堡在一座高高的山丘上,他写道:“我一步步往上走,城市也在我下面渐渐展开。历史的交织,人的命运,王国的毁灭,福音的意图,纷纷涌上我的记忆,与我的个人命运的回忆混为一体。探索过一座座死去的废墟之后,我又被召去目睹一座座活着的废墟。”在夏多布里昂的笔下,废墟体现着过去的时间,当它与人的目光接触的时候,它又和现在的时间联系了起来。因此,废墟比尚存的完好建筑具有更深的意蕴和美。他赞颂自然界和人世间的宏伟深邃的东西,例如大海、高山、长河、森林、莽原、风暴、落日、黄昏、黑夜、古堡、教堂、金字塔等等,在人的身上,则是惊天动地的事业、胜利的进军或悲壮的败退,是伟大、强悍、坚忍不拔甚至朴实无华的性格。他反对拿破仑的专制,指责他“背叛”了自由,却钦佩他的气魄和毅力,并以同情赞赏的笔调描绘了他在圣赫勒拿岛的孤独。然而相比之下,他更倾心于淳朴的华盛顿“这位新型的英雄”,因为,“华盛顿是他那个时代的需要、观念、光明和舆论的代表,他不是阻挡而是支持精神的运动,他求他之所应求,完成他被召唤去完成的事情,所以他的事业是前后一致的,永生永存的。这个人很少使人震惊,因为他掌握着正确的尺度,他把个人的生命和国家的生命融为一体。他的光荣乃是文明的胜利,他的名字有如一处公共的圣地,流淌着丰沛的、永不枯竭的泉水”。他的“拿、华异同论”以古今的分野为视角,极具史诗的风釆,亦深得史诗的精神。《墓中回忆录》的史诗美得之于夏多布里昂对时代转型的自觉,一种不因个人信仰而闭目塞听的自觉。

少年雨果曾立下这样的宏愿:“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成。”他后来以一支笔面对第二帝国的皇帝拿破仑三世,洋溢着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其时未必不会想起少年时奉为楷模的夏多布里昂。巴尔扎克在其卧室里的拿破仑塑像的底座上写下这样的豪言壮语:“他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用笔完成。”他们都相信文字的力量,相信文字不仅可以描写、再现自然,也可以与自然竞争,甚至超越自然,又反转来创造一个新的天地。夏多布里昂描绘他没有到过的地方的风景或者他到过的地方并非实有的风景,介绍并刻画他并未真正见过的人物,这一方面见出他的想象力之丰富,另一方面未尝不是文字的力量使他认为他可以创造出一片风景和一个人物。站在文学的立场上,这原是无可指责的。夏多布里昂说他的《论波拿巴和波旁王室》这本小册子使路易十八得到的好处胜过十万军队的威力,虽说几近夸张,却也说明文字在他的心目中具有何等崇高的地位。一个文人,敢于以手中那支轻而易折的笔对抗统领百万大军的独裁者,义无反顾地捍卫他自己都以为必亡无疑的君主制,他如何能不相信语言的力量?夏多布里昂自比拿破仑,除了夸大了自己在政治上的作用之外,倒是没有什么可以嘲笑的。“拿破仑在政治上称霸,我则在文学上称霸。”“我喜欢感觉到他的利爪。”此类的豪言壮语即便有些虚张声势的味道,究竟不失无畏者的风采:他敢于平视拿破仑。夏多布里昂以勒内的形象为19世纪的精神苦恼作了诊断,患上了”忧郁”这种世纪病的绝不仅仅是失去了特权的贵族青年,这是所有不满于平庸、有思想、有才智的人在资产阶级新世界中的共同感觉。确定世纪病的病征,创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性格典型,开创以浪漫主义为特征的新的时代精神,夏多布里昂用文学,特别是用文学中的散文形式完成了这一革命性的转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夏多布里昂前所未有地提高了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特别是散文在文学各门类中的地位。晚年的爱德蒙·德·龚古尔在《日记》中表不,他愿意拿人之初以来的所有诗篇来换取《墓中回忆录》的头两卷,这两卷写的是作者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美洲之行、文学活动、与拿破仑的会见和敌对,的确是集中了全书大部分最有光彩的篇章。

《墓中回忆录》的文笔历来为人称道,长期以来一直被奉为法国散文的典范,即便那些指责他“做作”、“自大”、“目空一切”的人也往往因其文字的美而感到恼火。夏多布里昂曾因《阿达拉》、《勒内》、《美洲游记》、《基督教真谛》等著作而被称为“魅惑者”,除了“一切全新山川,人物,色彩”之外,文字的魔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文字的魔力除了来自语言的新奇、组合的大胆等修辞手段之外,行文的节奏和词语的响亮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如果将作品分为用眼睛读的和用耳朵读的两类,夏多布里昂的作品无疑是属于后者。福楼拜甚至认为,评价一本书,要看它能否大声朗读:能就是好书,否则就一文不值,因为“没有节奏”。福楼拜一日朗读《殉道者》,就从中听见了“长笛小提琴二重奏”。《墓中回忆录》是有节奏的,而且用词响亮,最宜于高声朗诵,有天风海雨惊心动魄之感。有节奏还意味着和谐,《墓中回忆录》是和谐的,和谐中有句子的运动,应和着情绪的变化。风景的描绘在他那里不是静态的,也不是客观的,更不是僵死的。一切都经过了想象力的安排和布置,犹如一幅幅层次丰富、纵深幽迥的油画,在视觉的陶醉中向心灵发出呼唤,具有一种强大的暗示的力量。夏多布里昂是写景写情的圣手:于景,他并不在细部流连,他的笔是一把大刷子,注意经营阔大深远的景观,于情,他的笔则变成了一根锐利的探针,感情的任何细微的襞皱都一一触及。夏多布里昂的散文具有一种大河奔涌的宏阔气势,然而在雍容中也能露出讥讽的锋芒。他也许是能在浪漫主义的激情中保持冷静的唯一的作家,他有着古典主义的均衡感。

这里奉献给读者的是一部选集,其量仅当全书的八分之一。不敢说是“项上一脔”,然意在精彩也。

书评(媒体评论)

夏多布里昂是“第一个现代小说家”,他和他的作品“标志着一种新人和现代文学的产生”。

——[法]布吕奈尔

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也不是。

——[法]雨果

察杜白里安曾被称为法国的最大的文人,又曾被批评家称为罗曼主义运动之父。他是一位宗教信仰者……作品很不少,都是半为叙述的,半为宗教的作品;基督教的美质为一半自传的,一半艺术宣传的东西……

——郑振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18: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