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的特点是言行一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包括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是只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表面的东西,与自己心灵深处没有关系的东西。本书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儒学讲稿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周桂钿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儒学的特点是言行一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包括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是只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表面的东西,与自己心灵深处没有关系的东西。本书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 内容推荐 本书勾勒出了儒学的发展脉络,诠释了儒家关键词汇,在概念的解说中反思过去,在历史的梳理中展望未来。全书共三编,十九讲,主要内容包括儒学历程简述、儒学关键词、懦学与当代社会等。相信本书对儒学研究者有一定的帮助。 目录 引言 儒学概况 上编 儒学历程简述 第一讲 先秦儒家——孔子、孟子与苟子 一 孔子生平 二 孔子的贡献 三 孔子的影响 四 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五 荀子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讲 秦朝焚书坑儒 一 先秦儒家独立精神 二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三 焚书坑儒 第三讲 汉朝独尊儒术 一 儒学创新,服务政治 二 从《史记》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三 从人才选用看汉朝的独尊儒术 第四讲 汉唐经学 一 经学是独尊儒术的结果 二 五经简介 三 汉代经学 四 唐代经学 第五讲 两宋理学 一 二程“天理” 二 朱熹理学 第六讲 宋明心学 一 陆九渊心学 二 阳明学 第七讲 传承革新与近代批判 一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二 传承改革,综合创新 三 势非圣意,理在民心 四 旧儒新潮,五四运动 中编 儒学关键词 第八讲 儒家谈孝 一 孝出于报答养育之恩 二 《孝经》的内容与孝的意义 三 对应原则与孝的误解 四 孝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五 现代的孝德分析评价 六 关于孝的两大争议 第九讲 儒家谈仁 一 孔子论仁 二 孟子仁政 三 董仲舒说仁 四 对内德治 五 治世以大德 六 对外德治 第十讲 儒家谈义 一 义与利 二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三 讲义“功贤于耕织” 四 义者,宜也 第十一讲 儒家谈中 一 中 二 中庸 三 中和 第十二讲 儒家谈和 一 和而不同 二 团体内部:家和万事兴 三 国家内部:和谐 四 和为贵:和平共处 五 齐物我:人与自然的和谐 六 和谐与竞争 第十三讲 儒家谈礼 一 礼与乐 二 礼治与刑政 第十四讲 儒家谈德 一 重德轻才 二 唯才是举 三 无求备于一人 四 德才须分析 五 亲近来远 第十五讲 儒家谈教化 一 教化为治国大务 二 太学为教化本原 三 人性是教化的根据 四 儒术是教化的原则 五 儒术的主要内容 六 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七 教师 下编 懦学与当代社会 第十六讲 批判儒学以后的反思 一 儒学妨碍经济发展吗? 二 儒学妨碍科技进步吗? 三 儒学违背社会文明吗? 四 儒学是否过时了? 第十七讲 儒学与中国社会思想 一 儒学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持久影响 二 儒学与当代中国社会思想 第十八讲 儒学与人的和谐发展 一 经济上的调均思想 二 政治上的仁义原则 三 精神上的和谐观念 第十九讲 儒学现代化 一 什么是现代化 二 儒学已经现代化 三 儒学需要继续现代化 后记 试读章节 一 孔子生平 《史记·孔子世家》详细记载了孔子生平。按《史记》人物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以天子为本纪,如《五帝本纪》《秦始皇本纪》《孝文本纪》等,以诸侯为世家,如《齐太公世家》《晋世家》以及汉代的新封诸侯如《萧相国世家》《留侯世家》。孔子不是诸侯,却列人世家,是对孔子的特殊处理。 据《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孔防叔,其父是叔梁纥,其母颜氏。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孔子十五岁就立志学习文化,到十七岁,就由于“年少好礼”,被鲁大夫视为特别有发展前途的有为青年。他自称青少年时贫贱,因此学会很多生活与生产技能。开始做过一些小吏,认真负责。鲁君并与他一起乘车去周都。这时孔子可能已经五十多岁。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诉他:“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许多人以为只有儒家讲仁义,在这里,老子还自称“仁人”。有才能的人经常损害别人的利益,必遭危害,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意思。 后来孔子被提拔为司空。由于齐国的离间,他只好出走。鲁定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96年,孔子离开鲁国,先到齐国,受到排斥,到了宋国、卫国,曾被驱赶,到了陈国、蔡国,遭遇穷困。十四年后又回到鲁国。鲁国君王还是善待他。 二 孔子的贡献 孔子说自己的成长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将上自唐虞下至秦缪的资料编排出来,作为教材,这就是《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是历史资料,也是史学教材。古诗有三千多篇,孔子选择了三百零五篇,分为《风》《小雅》《大雅》《颂》,这就是《诗》即《诗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晚年对《周易》特别感兴趣。他读《周易》,由于反复翻阅,联编竹简的绳子多次断开,所谓“韦编三绝”。《论语·述而》有类似记载。这完全可以确定孔子与《周易》的密切关系。曾有人企图篡改这一事实,后来在出土文物中也发现孔子与弟子讨论《周易》的记载。流传本与地下文物可以互证,这应该是定论了。于是,《史记》称:“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都是可信的。那么,《易大传》或称“十大传”是孔子的创作,这个传统的说法也应该是可信的。过去疑古时代,否定这一事实,根据是不足的。孔子对此前文化的整理,是有大贡献的,是集先圣之大成,故孔庙的主殿称为“大成殿”。他根据鲁国的史记“作《春秋》”,上自鲁隐公,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历史,将自己的政治见解贯穿在其中。孔子告诉弟子:“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可见,孔子认为《春秋》是自己的创作,也是代表作。他自称“述而不作”,《春秋》则是例外。 孔子作为最早的民间教师,将贵族文化(主要是礼)传播到民间,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为中华文化的普及开了先例。这是一大创举,怎么评价都不会过分。“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这里讲“诗书礼乐”是学习课程,“文、行、忠、信”是品德教育,“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是思维方法的训练。慎重处理的事有三项:一是斋戒,二是战争,三是疾病。孔子的教育是成功的,经验是丰富的,理论是深刻的。他的启发式教学,至今还是很有意义的。有的人认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子贡回答:“夫子修道以俟天下,来者不止,是以杂也……大者之旁,无所不容。”(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这个“杂”说明儒家“有教无类”。追求纯粹,怎么可能大呢?孔子是倡导普及教育的,因此才有三千弟子,形成作为显学的儒家学派。成分复杂,思想复杂,兼收并蓄,有容乃大。 儒家学派是孔子创立的。他们的思想体系就称为儒学。孔子是怎么创立儒学的呢?孔子是宋国贵族的后代,他对贵族文化有所了解,再加上他好古敏求,好学深思,在游学中深入社会,了解实际,研究人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逐渐形成他的思想体系,就是儒学。他在指导弟子时,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互相启发,使儒学体系丰富发展,并逐渐完善起来。 三 孔子的影响 孔子死后,鲁哀公对他表示哀悼。弟子皆服丧三年,只有子贡在墓旁建庐住上六年。子贡还栽种了楷木,并用楷木雕刻孔子夫妇的像,保存至今。弟子与鲁国人到墓旁住的人有百余家,成为一个乡村,叫“孔里”。孔子墓地有一顷大,诸儒到那里讨论礼,举行乡饮或大射活动。故居开辟为庙,将孔子衣冠、琴、车、书都保存在里面。二百多年后,汉朝创立者刘邦经过鲁国,“以太牢祠焉”,用最高级的祭祀来祭祀孔子。诸侯卿相到这里来,经常先拜谒孔庙,然后赴任从政。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的最后说:“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用许多君王反衬孔子,君王都是当世则荣,活着的时候很荣耀,死后也就消失了,被人遗忘了。而孔子只是一个教师,传十几代,还有那么大的影响,以至于天子王侯讨论“六艺”,还要以孔子的说法作为标准。司马迁首次使用“至圣”这个词,表明是最高的圣人,因此将他放在世家之列。而先秦时代有许多思想家如管仲、子产、老子、墨子、庄子等,都没有列入世家。这也说明孔子的至圣地位。 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六月,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封孔子后代孔均为“褒成侯”,负责定时祭祀孔子。P14-16 后记 我的职业就是教师,教的课程是中国哲学史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课程,如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秦汉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课题也是与此有关的,如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中国传统科学。中国哲学史中主要内容就是儒学。退休以后,国学升温,儒学时髦,我就顺其自然,研究起儒学来。同时参加了国际儒学联合会工作,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又当了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以前还曾担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虽然身兼数职,好在都是兼职,没有太多的事,不是很忙。国际儒联与中国政法大学合作办了国际儒学院,我参预其中,由于是教师出身,我又兼了一职:负责教学的副院长。近年,校内事情少了,有较多的时间与精力,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写了一些研究儒学的文章,以及一些学术随笔和针砭时弊、感悟人生的短文。中华书局的编辑祝安顺先生向我约稿,我将一本书稿给他,出版时的书名为《十五堂哲学课》。2006年8月出版,到2007年8月,已经重印四次,达到两万五千册。祝先生又向我约稿,我将近年撰写的一些文章,按儒学系统整理出一本书稿来,主要讲儒学的发展史与主要概念。许多内容有自己的心得,有创见。理论是深刻的,语言是通俗的。当然也可以说,本书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因为有生动的例子,比较有趣,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当今社会来说,有参考价值。简单地说,就是通俗、有趣、有用。这三项是我撰写各种著作都想要坚持的目标,也成为我的学术风格。 学术论文和著作,都可能有错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论著中没有错误。有错误可以改正,这不算什么问题。苛求一位学者,特别是出了名的学者,有一点错误,就夸大起来,视为“毒”,要他们来“解”。我以为,指出错误,给予批评纠正,是可以的,全盘否定是不公正的,偏颇的,“解毒”是没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有些人写出一本书,怕别人批评,或者为了什么别的目的,拉一大批与学术无关的官员或名人,陈列书中,以壮声威,我也不赞成。文责自负,拉上大人物,错误的也不会因此变得正确。有人质问我:你不是主张“和而不同”吗?愿意解毒的,就让他们解毒;愿意拉大旗作虎皮的,就让他们去吓唬读者;你愿意干什么,就自己干去,别管那么多闲事。我认为这不是儒家和而不同的宗旨。和而不同,要批评不正之风,要支持正义行为。在学风正派的情况下,也是可以讨论交流的。和而不同,讲和谐,因为是不同之间的和谐,自然会有争议,有矛盾与斗争,需要协调,这是正常的状况。以为和谐,就没有不同,没有差异,没有矛盾与斗争,这是一种误解。按晏子讲和所说的意思,就是通过协调达到最佳状态。这个协调就包含矛盾与斗争。如果不需要协调,那就不是君子所持的和而不同,而是小人所持的“同而不和”了。 儒学的特点是言行一致,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精神境界,包括道德情操,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不是只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的表面的东西,与自己心灵深处没有关系的东西。有的人虽然没有文化,或者没读过儒家经典,在家能够孝顺父母,在外能够与别人和谐相处,品德高尚,有社会责任心,会做好职内事,就可以说他学到了儒家的真精神。有的人虽然读了一些书,甚至会写一些文章和著作,讲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好像博学的儒家。但在他自己的心中,根本不相信儒家思想,更不照着办。这种人不能算是儒家,只会儒家的话语,不领会儒家的真精神。我们也知道,儒家学者不是完人,都可能有某些缺点错误,对他们不能苛求,只要在基本精神方面坚持儒家仁义之道的,就是够格的。 司马迁说:对待古籍,要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儒家典籍来,就更加困难了。因此,对待儒家典籍,就更需要好学深思,才能心知其意。读古籍,要看注解,要翻词典,否则就不容易读懂。读懂文字之后,还要深入思考,要结合古今中外的兴衰成败的事实,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深入分析,联系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素质。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对于儒学,懂得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实行它感到快乐。刻苦钻研的好学和苦苦思索的深思,都是苦的,只要有爱好,有兴趣,就不会感觉到痛苦,而会以苦为乐。也是孔子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人有远虑,志存高远,心怀天下,那么,对于眼前身边的琐事,就会有比较正确的认识,不至于斤斤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不争一时虚名,不求急功近利。在艰难寂寞的环境下,能够心无旁骛,始终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自己的目标。成功人士,总是乐此不疲。胸无大志,争名夺利,浪费时间作表面文章,消耗精力于弄虚作假,先以欺世开始,后以害己告终。有志者应以此为诫。人的境界不同,追求也不同,以何为乐,自然也会不同。以高尚为乐,自然高尚。 儒学时髦了,这是好现象,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先兆。在这大好时光中,想有所作为的人都不愿意虚度年华,浪费青春。1978年我入学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发给一份资料,其中有这样两句话:“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许半句空”。我对此记忆犹新。现在我愿以此与志于学者共勉。 初稿交中华书局,祝安顺同志认真编辑,国际儒学院的研究生王征、陈钢、寇纪元帮助校对部分内容,特此一并致谢! 周桂钿2007年6月1日 记于北京师范大学三枣红楼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