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古代建筑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钦楠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名建筑师是谁?中国第一对都城规划师与建造师搭档是哪两位?中国民间匠师(建筑师)的总代表是谁?元代“跨文化”建筑的缔造者又是谁?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多位建筑师的生平事迹,并且把中国古代建筑师的作业环境、方法、成果与同时期国外的进行了对照。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了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建筑师,介绍和阐发每一位建筑师的生平事迹,并把中国古代建筑师的作业环境、方法、成果与同时期国外的建筑及建筑师进行对照,客观地评价建筑师们的功绩。在各章中纳入同时期的其他一些建筑师的简介,以烘托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同时期的国外代表建筑与建筑师,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

这二十余位建筑师(包括部分君王和高级官员和文人)的选择,是以他们的时代(朝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策划和设计师为标准的。“代表性”建筑,主要包括宫廷、庙宇和民居三大类。

本书有意回避了两个领域:一是皇帝的陵墓,在古中国,这是建筑的一个重要部类,但是出于个人的喜恶,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如西夏王陵)外,本书整个地没有涉及;二是“风水学”和风水师的作用,作者反对把“风水”说成迷信而予以全盘否定。作者认为它是中国古文化中的一大科学创造,而风水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算作建筑师。但是风水学实在太奥深了,作者认为在认真研究之前,只能整个从略。

目录

前言 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师

1.有巢氏——中国第一名建筑师与他的“原始屋”

 知识链接 人类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房屋

 议论一 “中国为什么没有金字塔”及木、石之争

2.姬旦、弥牟——中国第一对都城规划师与建造师搭档

 知识链接 西方第一位官方建筑师——伊姆霍特普

3.鲁班——中国民间匠师(建筑师)的总代表

 知识链接 西方建筑师始祖——代达罗斯

4.赢政、蒙恬——中央集权国家建筑文化的开创者

 知识链接 路易十四的“太阳王”宫殿

5.萧何、杨城延、刘彻——西汉建筑风格的奠基者

 知识链接 罗马帝国的公共建筑

      哈德良别墅

6.曹操、拓跋(元)宏、穆亮、李冲——曹魏邺城和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造)者

 知识链接 君土坦丁堡的规划与建设

7.綦母怀文、郭安兴——中国佛塔建造技术的先驱者

8.刘伶、陶渊明——魏晋文人对建筑的影响

9.宇文恺——中国第一次“文艺复兴”的建筑师

10.阎立德、梁孝仁——唐代“豪劲”风格的兴起及其衰落

11.王维、白居易——唐代文人以及民间匠师的建筑功绩

1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与北宋汴京

13.王禹偁、苏轼、苏舜钦——北宋文人建筑师和民间匠师

14.喻皓、李诫——宋代两位杰出的建筑理论家

15.辽代无名匠人存世的著名建筑

16.朱熹、张浩、贺承珍——新“三国”(南宋、金、西夏)建筑师的创造

17.刘秉忠、郭守敬、也墨迭儿——生态城市元大都的规划师和建筑师

18.阿尼哥、张留孙、阿老丁——元代“跨文化”建筑的缔造者

19.朱棣、蒯祥、吴中、阮安——明都城和宫殿的建造师

20.三罗喇嘛、班丹藏布、郭瑾——明代“御敕”宗教建筑

21.卢溶、计成、张涟——明代民宅和私家园林的设计师

22.梁九、雷发达(样式雷)——为清廷服务的职业建筑师

23.李渔、戈裕良、姚承祖、黎巨川——清代的民间建筑师与园林师

后记

附录 中国古代部分重要建筑及其建筑师表

插图来源

试读章节

工匠们的道德形象

中国东周的春秋(公元前770—前453年)、战国(公元前453—前221年),与欧洲古罗马(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建立)属于同一时期,就建筑师而言,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民间建筑师作为一种职业得以繁荣起来。应当说,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钱穆先生对周室东迁后这段历史时期有非常简明的描绘:“共主衰微,王命不行……列国内乱……诸侯兼并……戎狄横行”,“西周封建一统的重心顿失,诸侯如纲解纽,内外多事……自有霸政,而封建残喘再得苟延。霸政可以说是变相的封建中心……”

科斯托夫主编的《建筑师》一书中介绍,古罗马的建筑师有三种类型:一是文人出身,在已有成就的匠师手下当学徒,取得自由职业地位;二是在军队中得到工程训练,成为一名有经验的工程师(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是其杰出代表;三是在皇家公共事务机构中任职,逐步得到提升,许多奴隶是通过这一途径获得公民地位的。当然,除此之外,还有皇帝建筑师(如哈德良)、皇家建筑师(如尼禄王手下的塞维路斯和塞勒)以及贵族建筑师等。

这三种类型同样存在于中国。贺业钜先生在《考工记营国制度研究》一书中就指出,书中的“百工”都是官营机构中的手工业匠师,服从等级森严的规范约束。然而,在纲纪败坏的春秋战国,在多中心的封建制度下,各国诸侯都不断打破原来的种种等级限制,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下,就会有民间的工匠们出来为满足他们的需要服务,这是民间建筑师兴起的根本原因,而鲁班就是这些无名建筑师的总代表。

在孔子这样的维护周公旦所建立的封建秩序者眼中,这些争权夺利、破坏纲纪的诸侯都是“乱臣贼子”,世风日下,应当说是进入了一个“黑暗时期”;然而,这种诸侯竞相争霸的时代,固然战乱频繁,但也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可以说,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出现了许多繁华的城市,如鲁国的曲阜、齐国的临淄、楚国的郢都、吴国的阖闻、秦国的咸阳等。这些城市的废墟有的至今仍然可寻,但是更多的是文字记载。被经常引用的是(《战国策》中对齐临淄的描绘:

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

鸡走犬,六博蹴鞠者(类似踢足球——作者注);临淄之途,车毂击,

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可以想象,建造这些城市和建筑,需要多少匠师的努力,如同他们建造的房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湮没在历史中。朱启钤先生编的《哲匠录》中对“周一春秋”时期,辑录了11名匠师:轮扁、工师翰、奚斯、匠庆、为艾猎、王尔、梓庆、召公、皇国父、敬君、龙贾,实是难能可贵。而实际上当时的建筑匠师,可能几百倍于斯。他们多数出身于民间,即使为官方聘用,仍不失民间匠师的品质。

在这11名匠师的记录中,我觉得最有意义的是工师翰的事迹。《哲匠录》中引述宋濂《燕书·齐》中对他生动而详细的记载。据说——

齐桓公的宫室(路寝)坏了,要建一座新的,他召工师翰来备料。工师翰到营丘山中去伐木,挑选那些没有缺陷的树木,砍伐后让它们沿河顺流而下,然后他率领匠人按照预定尺寸进行加工,“阁阁”、“蠹蠹”之声一直传到临淄的城郊。五个月后,路寝完工,桓公前来视察,发现东偏房的柱用的是樗木(俗称臭椿),很不高兴,他指出樗木纹理疏松,遇水即散,不能承重,而且有腥臭。工师翰辩解说:“我建造这座路寝,用最好的木料做横梁,用刻纹的石礅来定位,用彩绘图画做藻井,用石灰来加固墙体,用陶砖来做黑色的装饰。我以为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奈何以一根樗木来责备我呢?”桓公说:“宫室的巩固靠栋梁,栋梁支撑在柱上,一根柱子烂了,整个宫室就会塌落,我怎么能不责备你呢。”工师翰回答:“我听说国家就像一座宫殿,一根柱子烂了,就失去了宫殿,那么如果有很多奸人当道,还能有国家吗?”桓公说:“当然不行。”工师翰说:“您既然认为不行,那又何以只看到小节而疏忽了大事呢?”桓公说:“我不明白。”工师翰说:“且让我说说,现在掌握国家大权的,有雍巫,内部贪污财富的,有夷股初,煽动您欲望的,有寺人貂,对外与诸侯交恶的,有开方。这四个人都是蠹虫,有他们在,您的宫殿能独自保存吗?”桓公觉悟说对,于是把四人罢免而重用管仲,齐国于是大治。

这段记述之所以有意义,在于它既描绘了当时宫室的构筑与建造,也描述了建筑师的为人。我们从记述中可见,在春秋时期,王室衰落,诸侯的宫室可算是最高等级的房屋了。文中描写的路寝建筑:嘉木为梁柱、石墩为柱础、石灰粉刷的厚(土)墙、彩绘的藻井、陶砖的装饰……中国后世宫室的建筑构造,好像没有更多地脱离过这种基本模式,并始终与殷纣王的鹿台保持距离。然而,中国历代丰富多彩的建筑,却是在这种单一基本模式基础上的发挥创造。这里蕴涵着中国建筑文化(也是整体文化)的奥秘,值得我们去探索。

我们同时从这段记述中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匠师(建筑师)的工师翰,不仅精通自己的专业技术,而且还关注“国家大事”;不仅是关注,他还有足够的胆量在宫室建造中“玩花样”,用蹩脚的臭椿木来讽喻当道的“四人帮”。如果说管仲对齐国的富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工师翰功不可没。

这种敢于在自己的职业中坚持正义的勇气和胆略,也见于《哲匠录》中其他匠师的记录中。例如,鲁国的匠庆坚持为“非嫡夫人”定姒的葬礼“作衬”;宋国的皇国父为不违农时而坚持延迟为宋平公筑台等,都显示了匠人崇高职业道德和政治良知的紧密结合。P30-32

序言

试设想:给您一本《唐诗三百首》,您在欣赏这些诗篇之后,忽然发现所有(或绝大部分)的作者都是“无名氏”,这些诗篇给你的感染力是否会有所不同?

再设想:你读了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却不知道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其效果是否要打折扣?

然而,人们已经习惯了游历北京的故宫,却不知道谁是它的设计者;或者观赏苏州的留园,却不知道造园师是谁。其实,这就像爱读唐诗却不知其作者,或赞赏《归去来辞》,却不知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样。

20世纪兴起了一个学派,此学派认为作者是无关紧要的,读者才是中心。读者对作品进行分析、理解、批判,而无需了解作者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您可以被《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感动,但无需了解莎士比亚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请看,人们不知道荷马的生卒年份,甚至连他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也有争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喜爱奥德赛的旅程或特洛伊战争的描写。

中国历史上对建筑师的轻视,倒不是受这种“读者中心论”的影响,而是一种轻视技术、轻视工匠的陋习和一种否定建筑文化意义的偏见在作怪。即使到了现代,建筑师职业有相当一个时期不被认可为独立的专业,而只算作工程师的一个分支。直至现在,也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建筑项目落成剪彩,媒体进行报道时,参加的领导名字一个不漏,而建筑师却无人提及(外国建筑师例外)。

所罗门建造神庙时,拳拳担忧于神是否喜欢这座庙。因此,在古埃及和希腊时代,设计神庙和神殿的建筑师被认为是“通神”的而受到尊敬。阿拉伯古代建筑师的命运就不同,一幢清真寺完工后,首先要归功于哈里发(国王,教主)。据说有一个时期,建筑师的设计如果获得赞美,他得到的报酬是砍去双手,以免他为别人再设计同样美丽的建筑(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对建筑师业绩的一种肯定)。中国建筑师的命运介乎二者之间,干脆把建筑者的名字和职业抹掉(要问,就说是鲁班爷“显灵”),于是后人只能遵从“读者中心论”,只知其物,不知其人。王勃在写(《滕王阁序》时,提到过它是谁设计的吗?

人们要居住、要工作、要休闲、要烧香拜佛,就得有建筑,也得有建筑师。建筑师在客观上是建造活动不可缺少的环节。人们都知道:建筑必然有业主,他(她)可以是国王、贵族、企业主、开发商,他们提出任务书,筹集或批准投资,有的还确定总体方案和构思意图,干预或参与建筑师的工作。同时,人们也知道:建筑还必然有一支多专业的营造队伍,在古代是工匠,在现代是工程公司。这二者的必然存在,是谁都承认的。但是,奇怪的是,对有些人来说,处在这二者之间的建筑师或建筑设计单位,却似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一项工程,没有建筑师和其他专业设计师根据任务要求和具体条件(地形、气候、材料、资金)进行策划、构思、设计、制图,就无法进行建造。这样简单的逻辑,有人却置若罔闻。

最初,设计师和工匠是一体的,设计者就是施工者;即使如此,策划及设计的工作仍然是独立的。后来,设计与施工正式分离。再后来,设计人员又分离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前者的任务是根据功能要求给建筑赋予形式,缔造人工环境;后者则是从坚固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支撑结构,并根据环境条件配置必要的设备。要完成一幢建筑,需要多专业的配合。如同一支巨大的交响乐队,每个成员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要成功地奏出一支乐曲,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在建筑中,这个指挥的任务,就客观地落在建筑师的头上。一个指挥,不一定比钢琴家或小提琴家更知名,但他却是不可缺少的。正如一部电影,可以由大明星“担纲主演”,但是仍然需要有导演一样。在西方国家,建筑师的协调作用不仅在设计阶段,而且贯穿于建造的全过程,特别是施工的过程;但是在中国近代,由于歧视知识分子的“左”的思想影响,建筑师对施工的监督作用被取消了,这是中国大量建筑处于低质量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建筑是一项物质产品,但是它与其他成批生产的物质产品(如汽车、冰箱、电视机等)不同,它与建设地点的自然与人文条件有更紧密的关系。它和一切实用品一样需要美丽悦目的外观,但是又必须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把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归为艺术家的三大行列,从罗马教皇到各地的贵族,都争相聘请著名的建筑师来设计教堂和宅邸。

同时,建筑又是一种文化,它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向社会发出强烈的文化信息与信号。人们称呼它是“时代的镜子”、“文化的缩影”。建筑好像是沉默无言的,然而它却总是试图告诉我们,是谁建造了它,为什么把它建造成这个样子。甚至建造者的哲学和宗教观念、文化修养、艺术情趣、财产状态等都能够通过它的外表和内部向你透露,这就是建筑的“文化信息”。平庸的建筑信息量很少,而卓越的建筑则几乎每个角落都在发出信号。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建筑这面镜子与它的建造者(甚至是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人或人们)进行文化交流。所以说,建筑在谱写历史,或者说,建筑师在有意无意地谱写历史。

中国古代(乃至相当程度在现代)建筑师的厄运在于:一,中国古代社会对科学技术蔑视;学术界重视人文,轻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重视综合“论道”,轻视具体分析;科举考试重在引经据典,夸夸其谈。于是,从事实践的工匠们的社会地位低下,而建筑师既被归属于工匠系列,除少数得到“御用”者外,多数在“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指导下,只能处于社会的底层。二,建筑的功劳总是归功于君王和物主(固然有的重要构思确实从他们产生)。于是与有名望无地位的诗人、画家相比,建筑师既无名望又无地位,只能沦落为“无名氏”。中国古代的雕塑家、陶艺家们也遭遇了同样的命运。

然而,有价值的劳动在社会上总是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承认,建筑师也不例外,特别是在大型宫廷建筑和一些重要宗教建筑中,往往可以找到一些官方的历史记录。宫廷建筑师被封官授爵者,也大有人在。另外,也不能排除某些君王贵族,出于对建筑的爱好,较具体地参与设计、做出决策,所以按现代观点,他们本人也可以列在建筑师行列中。除此之外,中国历代的许多文人(特别是受到压抑的文人)在流放或退隐中,与民间的建筑师结合起来,开拓了一条西方所罕见的“建筑意境”的创作道路,这是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独特创造。他们即使不算正规的建筑师,也仍然起到了建筑师的作用。

近年来,我从好奇心出发,试图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师的姓名和他们的生平事迹,并且把中国古代建筑师的作业环境、方法、成果与同时期国外的进行对照。我阅读了一些建筑史和考古史文献以及文章诗篇、导游手册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

中国营造学社朱启钤先生编的《哲匠录》(近年由杨永生先生编辑重新出版)和若干中国建筑史文献。我特别钦佩朱先生的贡献,是他在查阅浩瀚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发掘了一批鲜为人知的古代匠师。我还要感谢杨永生先生的努力,是他使朱先生这本巨著重见世面。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斯皮罗·科斯托夫教授编的《建筑师:本职业的历史章节》以及他的著作《建筑史:背景与礼仪》。在这两本书中,科斯托夫从人(建筑师)和建筑两个侧面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通过这些阅读,我有幸知道了近200名中国古代的建筑师(包括城市规划师和园林景观师),并初步开列了一个《中国古代部分重要建筑及其建筑师表》,尽管很不完整,但是仍然感到极度的愉快。

需要说明,我并没有发现什么“新大陆”,不过是把自己能找到的一些前人提供的资料进行汇集而已。但是,把这些名字和他们的创作汇集起来,使我似乎看到了一条蜿蜒前进的历史长河,它的壮观使我对我们的历史感到骄傲。

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师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学习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过程,必然要涉及一些历史学的争论问题。我不是史学家,但是有一些回避不了的问题,仍然必须有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才能较客观地评价有关建筑师的功绩。这些问题和我的观点,分别写在几段“议论”篇中。

在我找到的近200名古代建筑师的行列中,我选择了近50名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分别成章介绍,并在各章中纳入同时期的其他一些建筑师的简介,以烘托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以“知识链接”的方式介绍同一时期(或同一题材)的国外有代表性的建筑与建筑师,试图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场景。

这近50名建筑师(包括部分君王、高级官员和文人)的选择,是以他们的时代(朝代)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的策划和设计为标准的。我所谓的“代表性”建筑,主要是宫廷、庙宇和民居三大类(包括皇家和私家园林)。我有意回避了两个领域:一是皇帝的陵墓,在古代中国,这是建筑的一个重要部类,但是出于个人的喜恶,除了极个别的例子(如西夏王陵)外,我几乎没有涉及;二是“风水学”和风水师的作用,我是反对把“风水”说成迷信而全盘予以否定的,相反,我认为它是中国古文化中的一大科学创造,而风水师在某种程度上也可算作建筑师。但是风水学实在太深奥了,有待我在有生之年继续学习,此处就干脆从略了。

我对自己阅读过的各种文献的作者们表示深切的感谢,是他们帮助我认识了许多以前不知晓的人物,是他们引导我了解中外建筑和建筑师在谱写历史中的作用,是他们帮助我理解了许多以前不了解的历史真相,是他们使我的寻找成为一次毕生难忘的学习过程。

我诚恳地希望,这本书能使读者增加对建筑师在文化发展中历史作用的认识,也就是说,建筑师是创造历史的重要力量。

后记

有一位德国现代的建筑师R·雷纳,有感于许多建筑师把“美学的实体化视为建筑文化唯一有生命力的目标”,而忽视环境、生态及人文关怀,曾经在1973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发表过这样的畅想:

“此时此刻,我们会发现有意义的是在三千至四千年中竞有几亿人一直在一个相对小的面积中过着有修养的生活——他们的世界不是用机器而是用花园构筑的。”

身处其境,我却需要在脑中组合这样一个“花园世界”,这是由北京胡同,浙江、安徽等地的民居,苏州园林,杭州西湖,武当山道观,五台山庙宇,北京琼岛和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组成的综合画面。它是千千万万个用锯、斧操作的鲁班们所精心创造的。

这个“花园世界”是在战火频仍、朝代更替、群霸争雄、生灵涂炭中实现的。是什么使中国的建筑师(匠师)们在这么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塑造了这样的“花园世界”?我们在“现代化、国际化”的“浩劫”中能否保护这个“花园世界”,或者塑造一个新的、有历史延续性的“花园世界”呢?

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师的过程,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学习中国通史和文化史的过程。我从阅读和寻找中国古代建筑师中看到了民间匠师、文人、官方将作大匠乃至帝王将相以及汉族和周边民族之问在建筑观念和操作技术上的相互影响。没有这种相互影响,这个“花园世界”是难以建成的。

钱穆先生认为,西方的史学家主张写史要以“事”为主;而中国从司马迁的《史记》以来则是“人”和“事”并举,并以“人”为主。我的这一寻索是极其粗浅的,我衷心希望我们的史学家们能够在“人”、“事”、“物”(城市、建筑、园林、工艺品等)并举之下,给那些“物”的创造者以应有的地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