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分析国内外基础设施市场化的理论和改革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现状,分析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可能给产业、国家、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主要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发生的原因,通过建立相关的风险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提出应对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风险措施,为改革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提供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减少改革过程中的失误,确保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
基础设施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进行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是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问题。本书在分析国内外基础设施市场化的理论和改革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基础设施领域的改革现状,分析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可能给产业、国家、社会和消费者带来的主要风险以及这些风险的发生原因,通过建立相关的风险评价模型和实证分析,提出应对我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风险的措施,为改革过程中的风险防范提供理论分析和政策建议。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产业经济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也可供从事基础设施产业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政府主管机构人员参考。
前言
第1章 基础设施市场化的理论研究
1.1 基础设施的经济特征
1.2 基础设施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1.3 基础设施市场化的理论研究综述
第2章 国外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实践
2.1 发达国家基础设施的市场化
2.2 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市场化
第3章 中国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进展
3.1 中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状况
3.2 中国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化改革进展
第4章 中国基础设施的融资问题
4.1 我国基础设施的融资进展
4.2 我国基础设施的融资方式
第5章 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改革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5.1 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5.2 北京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进展
5.3 北京市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存在问题
第6章 中国基础设施产业改革风险产生的原因
6.1 基础设施作为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深水区”,改革阻力越来越大
6.2 改革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借鉴的平行实践经验
6.3 改革环境的不确定性
6.4 利益集团的影响
6.5 系统性不足,配套改革跟不上
6.6 信息非对称
第7章 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化改革的风险类型
7.1 消费者风险
7.2 产业发展风险
7.3 汇率风险
7.4 公共风险
7.5 社会安全风险
7.6 监管风险
7.7 腐败风险
第8章 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风险评价
8.1 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8.2 一级指标的风险等级评价
8.3 风险预警区域
8.4 指标及样本城市的确定
8.5 风险评价方法
8.6 风险评价结果
第9章 如何控制基础设施市场化改革的风险
9.1 明确政府的基础设施责任
9.2 平衡政府内部的基础设施责任
9.3 确定基础设施的改革目标
9.4 选择合适的基础设施改革方式
9.5 谨慎进行基础设施产业私有化
9.6 弥补基础设施改革的不利社会影响
9.7 尽可能引入竞争
9.8 控制基础设施改革过程中的腐败风险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0.1 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
10.2 完善改革的配套经济政策
10.3 改革应由相对独立的综合机构统一进行
10.4 构建改革的利益均衡博弈机制
10.5 平衡政府和市场的基础设施供给作用
10.6 坚持“总体同步配套,渐进分步实施”原則
10.7 加强公共监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