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伊拉克--借来的壶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通过引证弗洛伊德关于“借来的壶”的论述,分析在攻打伊拉克的问题上的前后矛盾和漏洞百出,揭示了逻辑混乱的叙述所掩盖的背后真相。虽然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的话题已经渐趋渐远,但并不意味本书的论题已经过时,因为伊拉克战争标志着新的国际政治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游戏规则的改变。本书作者齐泽克与以往一样,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是一本学术专著。作者齐泽克是西方非常著名的思想家。这个学者有一个特点,从他的文辞中可以得到极大的智慧上的愉悦。

内容推荐

“借来的壶”出典自弗洛伊德有关释梦的笑话。有这样三条陈述:第一,我从未借过你的壶;第二,我已将它完好无损地归还于你;第三,当我从你那儿把壶拿来的时候,它已经破损。如此前后矛盾的论据,只是为了否认一个事实——载还给你的,乃是一把破壶。

齐泽克认为,美国为出兵伊拉克寻找理由,其逻辑与上述笑话如出一辙。他并声明,本书并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这场战争也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而是关于我们大家的。

目录

中译者前言

引言:他们控制着伊拉克,但是否控制其自身?

Non Penis a Pendendo

 伊拉克“麦格芬”——民族—国家帝国——新老欧洲——英雄与懦夫的故事——欧洲何所欲?——关于在中东采取行动的一个温和建议——“无声的革命”

附录一:Canis a non Canendo

 自由主义赝品——行动、邪恶与安提戈涅——一步跨出之险——对民主而言过于激进?——“无意识,就是政治”——乌托邦与温柔的屠杀艺术

附录二:Lucus a non Lucendo

 伦理暴力吗?是的,请吧!——四种话语——一杯去掉咖啡因的现实——无辜的暴力——关于高贵的谎言与苦涩的真相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伊拉克“麦格芬”

众人皆知希区柯克式的“麦格芬”(“MacGuffin”)是何许物:一个空洞的借口,仅用于推动故事前进,但本身却毫无价值。为了将它阐明,希区柯克时常引述下面的故事:

两位绅士在火车上相逢,其中一位被另一位所携带的异乎寻常的包裹所吸引。他问这位同伴:“你带的那个与众不同的包裹里装的是什么?”另一人回答说:“那是一个麦格芬。”第一人问:“麦格芬是什么?”第二人答道:“麦格芬是一种在苏格兰高地猎杀豹子的装置。”前者自然会说:“可是在苏格兰高地没有豹子。”“好吧,”后者说:“那它就不是麦格芬,对吧?”

“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难道不是与这个“麦格芬”吻合得天衣无缝?[顺便提一下,最著名的希区柯克式的“麦格芬”之一,恰是一种潜在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声名狼藉》(Notoriovs)中的那些装有“放射性钻石”的瓶子!]难道它们不也是一个捉摸不定的存在,而从未被经验确定?几年前,当联合国核查人员在伊拉克搜寻时,人们料想它们被藏在最不相称、最不合常情的地方,比如从沙漠(这个颇合逻辑的地点)到(稍稍不合情理的)总统府地下室里(这样一米,当总统府破炸时,它们就会毒杀萨达姆和他的全体扈从?)断言其大量存在却又仿佛魔术般地由一队队工人手工搬运,四处转移。这些武器被摧毁得越多,它们的威胁似乎就越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仿佛由于其中大部分被摧毁而超自然地增强了剩余部分的毁灭力。就其本身而言,根据定义,它们就永远也找不到,于是就更加危险……既然一件也没有找到,我们便已抵达这个“麦格芬”故事的最后那句话:“‘好吧’,布什总统在2003年9月说,‘那它就不是“麦格芬”,对吧?’”

2003年秋天,当数百名核查人员满处搜寻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却连一处也未探明的时候,公众正拟提出一个基本问题:“如果没有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存在,我们为什么要攻打伊拉克?你们是否对我们撒了谎?”无怪乎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寻找,逐渐被提升为寻找圣杯的现代翻版。戴维·凯,这位在2003年9月撰写报告承认没有找到任何武器的中央情报局分析家,对这一让步进行修饰而更添一说日,得出最后结论为时尚早,许多工作还有待进行:“我想他们将会在今后数百年里一直对萨达姆帝国遗址掘地三尺,挖个不停。”托尼·布莱尔,一位热忱的基督徒,用“唯其荒谬故而信仰”(credo quaabsurdum)这样几乎直截了当的宗教字眼,来表达他对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信念:尽管缺乏证据,他个人深信不疑它们终将被发现……对于这个谜团,唯一合适的答案不是乏味的自由主义呼吁,即要求在罪行尚末证实以前视之为无辜者,而足:2003年9月在BB(:网站上由“来自苏格兰的拉结”提出的简洁明快、一语中的之说:“我们知道他有武器;我们向他出售过一些。”这是一项严肃认真的调查应有的方向。

关于那个基本的副歌(即:“伊拉克是个大国,萨达姆有许多时间来藏匿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所以,假以时日,我们肯定会找到它们!”),其问题在于,它与一位法官的下述行为异曲同工:在先惩罚被指控者、然后被迫承认并无罪证时,他说道:“给我更多时间,我担保将会找到证明惩罚合理的实质性证据!”于是——你先行惩罚,然后寻找罪证。更不用提及如下事实,即:这恰恰正是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战前一直在请求的东西——即更多的时间——却被美国严词否决。基于所有这些事实,我不禁抱有如下假想,即美国人并非简单地不能确定萨达姆足否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是他们已然确知他并不拥有——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冒险对伊拉克发动地面进攻的缘故。因为,假如美国把自己的断言当真,亦即伊拉克拥有随时能够释放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么,由于害怕己方伤亡过大,它或许就不会发起地面攻势,而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空中轰炸战役。

于是,布什的先发制人学说意味着什么,在此便有了第一个实战演示。现在,这个学说(在2002年9月20日白宫发表的题为“国家安全战略”的31页篇幅的文章中)被公开宣布为美国国际政治的官方“哲学”。它的主要论点是:美国武装力量在可预见的未来或许应该保持“不可挑战”的地位;既然当今主要敌人是“非理性”的原教旨主义者,他们与共产主义者不同,甚至缺乏一种起码的生存意识和对本国人民的尊重,那么,美国就有权先发制人(即攻打那些并不是对美国已然构成明确威胁,而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对美国或许会构成威胁的国家);尽管美国应该为这样的进攻谋求设立专门的国际联盟,但如果得不到充分的国际支持,就应该保留独立行动的权利。这样,尽管美国让自己对其他主权国家的支配以基于慈善家长制的面目呈现,且这一家长制顾及其他国家及其人民的利益,但它仍为自己保留了定义什么是盟友的“真正”利益的终极权力。这一逻辑可以明确地表述为:当美国察觉到一种潜在威胁、正式要求盟国予以支持、但盟国的赞成其实是有选择的时候,美国便连即使是中性的国际法借口也弃之不顾了。潜台词总是“有你没你,我们都照干不误”(简言之,你可以自由地赞成,却不能自由地反对)。关于被迫选择的古老悖论在这里被复制出来:选抒的自由是以正确的选择为前提。

这一“布什学说”,依赖于对全盘控制未来威胁的妄想狂逻辑的强烈主张,证明对这些假想的威胁进行预先打击的正当性。在知识自由流通的当代世界里,这样的招数之愚蠢无能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与未来之间的环线是闭合的:唤起一幅惊心动魄的恐怖行动即将发生的未来前景,目的是为了论证现在不断进行的预先打击的正当性。这一闭合之环在2002年2月的一场电视辩论中得到完美表达。当时,身为演员和前国会议员的弗雷德-汤普森(FredThompson)替布什总统的伊拉克政策辩护说:“当反战示威者说‘但伊拉克究竟对美国干了什么?它并没有攻打我们!’的时候,只需用这个提问来回答它:‘那么,这些撞毁世贸双塔的恐怖分子,在9月11日以前究竟对美国干了什么?他们也是什么都没干!’。”这一逻辑的问题在于,它预先假定我们可以把未来当做以某种方式已经发生之事来对待。

根本的悖论在于,正是这种先发制人战略将会促成核武器的大量繁殖。当美国攻打伊拉克而不是北朝鲜的时候,背后的逻辑一目了然:一个“无赖”国家,当它一旦突破临界限度,并实质性地获得了核武器时,就不能简单地去攻打它了,因为这要冒激起猛烈的核反攻以杀死“我”方数百万人的危险。这,正是北朝鲜从攻打伊拉克的战役中得来的教训:这一政权将核武器视为其生存的唯一保障;在它看来,伊拉克错就错在首先接受了与联合国的合作,以及国际核查人员的到场。P1-6

序言

在这部题为“伊拉克:借来的壶”的著作中,作者齐泽克出人意料地声明,本书并不是关于伊拉克的,正如玛格利特那幅标明“这不是烟斗”的烟斗画一样。对于熟悉齐泽克的读者而言,在他的著作中遇到出乎意料之论,这一现象本身并不令人意外。字里行间爆出惊人之语,足齐泽克的一贯风格。而且,那些具有悖论色彩的不可思议之论,进入齐泽克魔术般的逻辑轨道,最终总能转换成读者在理智上乐于接受的结论。比如,当作者宣称这部由伊拉克战争切入的书“并非关乎伊拉克”之后,随即补充道:因为这场战争本身也不是关于伊拉克的,而是关于我们大家的。这句话道出了本书的写作动机和主旨,即分析和揭示伊拉克战争所标志的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国际间政治游戏规则的潜在变化,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当代话语模式。

指出这一点,可以说明为什么在伊拉克战争结束数年之后,本书所关涉的主题仍然意义不衰,本书仍有与我国读者见面的必要。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在四年前迅速爆发又迅速结束,如今,与那场战争相关的话题,似乎显得渐趋遥远。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本书的论题已经过时,恰恰相反,我们有理由认为,它已呈现出与当今世界越来越密切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一方面是由于伊战的后遗症尚未消除,战后社会秩序的恢复与重建仍困难重重,是否撤军至今悬而未决,牵动着美国国内政治的神经,伊拉克问题仍需世人持续关注,并诉诸批判性的反思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伊拉克战争所标忐的这种新的国际秩序才刚刚拉开序幕,还不为世人重视。要充分理解其实质内涵,体会其深远意义和潜在后果,尚需假以时日,有待付诸锐利的批评和深入的反思。

沿着本书思路,不难断言,即使伊拉克从此走上繁荣兴旺之路,其主要社会政治问题都已圆满解决,对发动伊拉克战争之举的剖析和批判,仍不可搁置。甚至可以说,战争给伊拉克带来的福利越多,伊拉克民主进程越是一帆风顺,其中潜在的国际危险也越大,越不为人知。本书在论及欧洲对这场战争的反应时指出:伊战顺利结束之后,西方世界旋即弥漫着一种普遍的舒心缓气之感(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没有“我方”人员的大量伤亡,萨达姆只是一只纸老虎等等),连施罗德那样曾经反战的欧洲国家领导人也公开表示懊悔和道歉,而这才是真正的危险。在国际政治舞台和话语世界中,诸如此类的潜在危险常常遮蔽和藏匿于似是而非的政治话语之下,而对于这一影响我们生存世界的政治无意识领域的剖析和揭示,乃是本书重心之所在。

“借来的壶”这一典故,出自弗洛伊德的笑话。其中包括三条陈述:第一,我从未借过你的壶;第二,我已斗寻壶完好无损地归还于你;第三,当你把壶借给我时,它已经破损。罗列彼此矛盾的以上陈述,仅仅用来掩饰一个事实:我还给你的,乃是一只破壶。本书认为,这一笑话里自相矛盾的表现,与美国为出兵伊拉克寻找理由的逻辑完全一致。当然,两者其实仍有差别:美国为发动伊拉克战争列举的几条理由,彼此之间并不像弗洛伊德笑话中耶样完全互相排斥,而是可以同时并存的,至少有一两个理由并非完全不可能成立。然而,指出这一差别,并不足以否定这一类比的有效性和说服力,因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美国提出的理由能否并存,也不在于其中有多少理由符合事实,而在于本书中所强调的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众多的理由被提出。举出太多的理由,即使有些是可以成立的,从中也暴露出一种迫切需要“事实”来掩饰真正动机的冲动。本书的分析有助于拨开似是而非的话语表象之迷雾,让人们意识到并思考其背后的这种意识形态需求和掩饰性的动机。至此,这些理由是否有根有据,已不太重要。甚至可以说,它们越是符合事实,就越有可能成为一种更为巧妙的遮蔽和欺骗。当战争辩护者过于需要这些理由符合现实的时候,这种迫切需要本身,而不是理由与事实的关系,便成为问题的实质。本书为此引述了拉康的一个颇为出格的论断:丈夫对于妻子有外遇的猜疑,即使被确证为事实,他的嫉妒和焦虑也是病态的。这同样可以用来剖析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国际表现:即使美国出师有名,理由正当,而且战争后果并不那么可怕,甚至给伊拉克人民带来诸多实在好处,这场战争仍是错误的。在政治无意识领域和国际潜规则领域,仍存在着巨大的遮蔽和误导。“事实胜于雄辩”这句老话,于是也可以从这个角度予以闸释:事实在遮蔽和误导方面的力量也远胜丁雄辩。囚此,面对眼前发生的现实种种,单凭掌握和揭开事实是远远不够的。对于事实背后的潜在动机和深层目的的发现,则必须借助齐泽克式的独具只眼的分析。

发掘这些貌似合理的话语背后深藏着的隐秘的政治无意识,是本书作者的拿手好戏。目光犀利的齐泽克深受黑格尔和拉康思想方法影响,正如朱迪斯·巴特勒所说,齐泽克谈论黑格尔和拉康就像呼吸一样。他热衷和擅长于发掘事物的矛盾对立面及其辩证关系,以及揭开无意识政治欲望的层层伪装。这些特点,在本书中随处可见。例如,在引言中,他对于拉姆斯菲尔德所从事的“业余哲学活动”的借题发挥之论,可谓一针见血。这位美国前国防部长罗列出四种排列组合中的三种,即“已知之已知”、“已知之未知”、“未知之未知”,恰恰漏掉了最后一种组合,即“未知之已知”,在齐泽克看来,这正是政治无意识层面。当然,从本书的上下文中,我们仍难判断拉姆斯菲尔德究竟是无意遗漏还是有意回避,然而,事实上,无论是政治上的无意或有意,都是齐泽克批判的靶子。而且,对于这两方面,他的两把最常用的解剖刀,即政治哲学和精神分析,恰巧都能派上用场。

从全书来看,有关伊拉克的话题,仅限于第一部分,篇幅约占三分之一。这一部分主要由伊拉克战争引起的一些断想构成,并非只涉及伊拉克本身,而是围绕与这场战争相关的国际背景和政治秩序展开,兼及欧美对峙和巴以冲突等命题。作者甚至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说:伊拉克战争其实是美同和欧洲之间的(第一场)战予,足荧元干兀欧元之争。他认为美围的问题不在于它变成了“全球帝国”,而在于它不是这样的帝国,在于它仍以“民族一国家”方式行事,在于它“反生态主义”式的“全球性地行动,地方性地思考”。本书第一部分所关注的重心是美国“先发制人”的新战略所预示的国际秩序的变化,以及美国所引领的这场“无声的革命”的性质。第二、三部分分别是两篇附录,未直接论及伊拉克战争,而是涉及当今社会政治的诸多领域。齐泽克称之为在第一部分的伊拉克断想的“小收藏”基础上,“蒸馏”出来的更为连贯的理论分析,即更为抽象深奥的理论探讨。它们在全书中未必处于附属和次要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将两篇附录视为全书的主体部分,不一定就是本末倒置。附录一论述自由主义与民主等政治理念,其分析对象包括当代“第三条道路”左派的理论和实践,激进政治行动及其与邪恶的关系,拉克劳/墨菲的霸权理论,雅克-阿兰·米勒的“都市中的精神分析”,斯塔夫拉卡基斯将激进政治计划同拉康连接起来的企图,以及“乌托邦与温柔的屠杀艺术”等论题。附录二由“伦理暴力”论题人手,对拉康的四种话语(主人话语、学院话语、歇斯底里话语和精神分析话语)展开论述,剖析学院话语在当代的霸权及其背后潜在的政治意义,论题还包括具有悖论色彩的“去掉咖啡因的现实”和“无辜的暴力”,涉及乔治·阿甘本的“生命政治”以及列奥·斯特劳斯的“秘传政治”等。

关于这部著作的结构安排或论述路径,齐泽克用E.L.多克特罗的后现代小说结构来予以解释。这篇作品由六部完全异质的短篇小说和一部巾篇小说构成,而中篇表现的是前面六部短篇小说作者日常生活的混乱印象。齐泽克认为本书足沿着同样方式构成的:在论述的同时,展现了这种论述的形成过程,亦即展示从伊拉克问题的片段印象的“小收藏”如何“蒸馏”出连贯理论的过程。然而,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的三部分之间,不仪难以呈现这样的形成过程的脉络,甚至连两篇附录中的理论是否“连贯”,亦值得商榷。当然,读者或许未必需要完全认同或过于认真地看待作者对于本书结构的解释。这部色彩斑驳的“后现代”著作给人的总体印象是在诸多话题和论域之间“闲庭信步”。全书末尾的话语“去实践乌托邦”,也很难视为最后结论,而毋宁被看做如繁星般遍布全书的诸多论点之一。不过,其引人人胜的思绪,带着我们一道穿云破雾,在迷津和佳境之间穿行。本书价值之所在,与其说是归纳概括出某些结论,不如说是体验思考的过程及其愉悦。

这一斑驳的“后现代”风格既体现于观点内容,也体现于表述方式。齐泽克行文变化多姿,不拘一格,时常令人眼花缭乱。在黑格尔、拉康的抽象理论和通俗文化、日常现象之间跳闪腾挪,自由不羁。本书风格多样,时而尖锐调侃,时而艰深晦涩,时而深究学理,时而游戏笔墨,精彩之论处处闪烁,睿智之光时时耀眼。如此内容与风格,给本书的翻译既造成困难和障碍,又带来乐趣和动力。这部用英文写成的著作,还点缀着德文、法文、拉丁文和西班牙文等其他外文,并在多处通过玩弄语言游戏来有力而有趣地表达思想,加上遍布其中的哲学和精神分析理论,致使这部篇幅不长的著作,其翻译难度超出译者最初预料。幸而有诸位师友相助,才使这项工作最终得以完成。其巾,法文、拉丁文和西班牙文宁句的翻译,曾先后得到武汉大学罗国祥教授、北京大学彭小瑜教授、美国南得克萨斯大学孙海青教授的指教,在此谨表谢忱。尤其应感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Ranina Huntington教授,她在查找资料、解释背景、推敲疑难等方而,给予了热心帮助。2006下前后是译者的多事之秋,翻译工作因此一再延搁,感谢本书责任编辑的理解和耐心。

译者

2007年3月21日

于武昌路珈山

书评(媒体评论)

今天的美国,其问题并不在于它是一个新的全球帝国,而在于它不是:换言之,它一面冒充全球帝国,一面继续扮演民族一国家的角色,无情地追逐自身利益。近来美国政治的指导原则,仿佛就是那个尽人皆知的生态主义箴言的古怪颠倒:全球性地行动;地方性地思考。

——齐泽克

齐泽克的论证精妙、机智而又激情充沛……确证了他作为最富有原创性和最激动人心的当代左派思想家的地位。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3: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