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最完善的读书笔记,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梁漱溟先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本书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人生至理的追求(国学宗师读书心得勉仁斋读书录增补修订版) |
分类 | |
作者 | 梁漱溟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现代卓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梁漱溟先生最完善的读书笔记,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梁漱溟先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本书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内容推荐 本书是目前最完善的梁漱溟读书笔记,忠实地反映了大师的思想,闪烁着人格的、智慧的光辉。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宽、梁培恕辑录,许多内容首次面世。 梁漱溟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其阅读范围涵盖佛学、儒学、马克思主义、西方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等。他精辟地指出:“其实真有学问的人总是通达无碍的,对于拥有群众的各学派教派均能洞达其得失,各给予适当位置,若拒斥于千里之外,只是自小而已,欠通而已。” 作为现代中国的伟大儒者,梁漱溟一生兼怀佛教信仰,其书法也受到重视,本书特别收录了他所书写的佛教经典《心经》全文,非常珍贵。 目录 勉仁斋与梁漱溟的读书录——辑录者前言 一 追寻人生至理 至性动人——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读《河上肇自传》 生命通于宇宙——读有关圣雄甘地事迹各书 《甘地自传》摘句 甘地:本乎良知,任天而动——读《尼赫鲁自传》 《尼赫鲁自传》摘录 无以尚之——读《印度的发现》一书 个人出自社会,社会大于个人——读书摘句及按语 读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二 中西思想之相异 人类以“有对”超进于“无对”——读厨川白村《东西之自然诗观》 中国人以超“有对”入“无对”为祈求——读《中国美术在现代艺术上的胜利》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路不同——摘录徐旭生论中西文化手稿 中国传统政治有异于欧日——费孝通文章摘抄与按语 读《破戒》 三 儒学乃修己之学 中国自古远于宗教——《春秋·左传》中一些古语 讲解《礼记·学记篇》的一段话 卓识高见——读王船山《庄子解》 司马迁《史记》不可尽信 《明道学案》摘句 朱熹《晦翁学案》摘抄及按语 读《白沙子》摘录及按语 读慈湖家记 读阳明先生咏良知诗有悟 阳明宗旨不可不辨——评谢著《阳明学派》 阳明通达无碍——录《阳明年谱》一节 《罗近溪语录》摘抄 读《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志感 心体通乎一切 吾深爱诸葛公其人——读《诸葛亮集》有感 读新版李氏《焚书》、《续焚书》 《论语》决不可不读——蒋著《十三经概论》读后特志 率直无隐以报梁任公——读《饮冰室合集》内任公一讲演有感 东西学术之分异——重读马一浮先生《濠上杂著》 先生之学真价值不容抹杀——熊著选粹 读熊著各书书后 阅《道德自我之建立》摘录 唐君毅哲学著作摘句 《儒学中兴论》读后 四 探求佛学胜义 两书内容仍代表佛家——关于《起信论》与《楞严经》 未能阐明佛家胜义——读《了凡四训》后所写评语 深言净土者最正确之言——摘录李证刚先生文章一段并加按语 《金刚经》摘句 《解深密经》摘句 《圭峰宗密禅师语录》摘句 录《楞严经》一小节 《佛法与世间》(讲稿)摘要与按语 五 认识马克思主义 马、恩著作摘句 从人类立场到无产阶级立场——读马恩早期著作的一点心得 风俗人情古厚今薄——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注释一则 读《实践论》摘录 我怎样理解辩证唯物论——读《辨证唯物论提纲》(艾思奇报告) 关于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问题——读书笔记 读罗译《马克思传》摘句 读《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摘句 六 评说西方学者思想 康德思想要点 读罗素著《中国之问题》 爱因斯坦的宇宙观 行其所知乃人之天职——费希特思想要点 论中国的科学——怀惕海《科学与近代世界》摘句 杜威教育哲学之根本观念——读《民本主义与教育》 丹麦的教育与我们的教育——读《丹麦的民众学校与农村》 试读章节 至性动人——读《卓娅与舒拉的故事》 《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叙述苏联卫国战争中壮烈捐躯者青年两姊弟,出于其亲母手笔。二子身为国殇,其尽忠于国之情节自所当详。而为母氏者顾从其自身结缡说起,于其家人间夫妇、亲子、兄弟之情缕缕焉委婉言之,亲切自然,至性动人。由是而知其子忠烈固自有本有素,非发见乎一朝。正唯其琐细逼真而临文无枝蔓,无冗赘,不意存说教,乃所以其感人者弥深也。呜呼!此母固不凡矣!慈爱、孝友、忠贞自昔中国人好言之,而如此至文犹不多见,吾是以不能不深深叹美之也。 卓娅秉性从其母氏叙述中灼然可见,则此母于其女固有所认识无疑。然中国古人尽心知性之学,彼未之前闻。吾将从这里抉而出之,卓娅忠烈所本,庶几可明白也。 书中叙述二子出生以至其死,于稚弱情态颇多描绘,而卓娅秉性既有可见。原书23页处本意在写舒拉之有趣,却透露了卓娅为人:最有趣的是:如果卓娅不了解什么东西,她就率直地承认这个(不了解);可是舒拉自尊心特别大,“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很难从他口中说出来的。(下略) 下文颇长,极有趣味,读者可取阅原书,这里不能不从略。这里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正是中国古人所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句话。最末一个“知”字——第五个知字,在她内心是明强的。这亦就是古人所云“直心是道”。(大约此时舒拉至多三岁而卓娅五岁未满。) 再看卓娅稍长大入学以后有一桩事就更清楚。原书183至185页处,母亲叙述看: “卓娅你为什么这样愁眉不展呀?”(母问)“化学得了(评分)很好。”卓娅不高兴地回答说。 我的脸上现出了那样地惊愕的神气,舒拉甚至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成绩‘很好’倒使你难受了吗?”我问道。我真有些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和眼睛了。 因为卓娅坚决地不说话,舒拉就开始说道:“我现在把一切都对你说明白了吧。你知道吗,她认为化学她知道得不够‘很好’。” 在舒拉的语气里表现出(他)不同意(于她)。 卓娅两手托着下颚,一双不高兴的黯淡的眼睛由舒拉身上转移到我的身上来。 “本来是嘛,”她说,“这个‘很好’一点儿也不能使我高兴。 我踱来踱去,左想右想,最后我走近蔚拉·亚历山大罗夫娜(化学教师),对她说:您的这一门功课我知道得不够‘很好’。可是她看了看我,就说:您既然这样说,就表明将来您能知道。我这次给您的‘很好’,就算是给您的预支吧。” “她(化学教师)一定是想你故意装腔作势!”舒拉气忿地说。 “不!她没有这样想!”卓娅昂然挺直了腰,她的两颊马上红了。 此下叙述母亲看出舒拉的话痛楚地刺激了卓娅,起来说话支援卓娅,以及另一次当卓娅不在时舒拉又拉出此事来讨论,均从略。在此要指出的是:卓娅所表现不又是其内心明觉之强,不容一毫欺瞒得吗? 这时卓娅大约已经十三岁左右了。我们再倒回去看她的幼小时一件事。事情见于原书33页,卓娅随同父母到外祖父家住,一次外祖父的眼镜偶然不见,以问卓娅,卓娅回答不知道。随后眼镜发现在某处了,外祖父还是认为卓娅所弃置,就说她说了假话。卓娅翻着眼睛看看外祖父,不屑作答。但是吃饭时竞不愿就座,她说:“我不坐,既然不相信我,我就不吃饭!”她坚持着不就座,竟使得外祖父在五岁的孩子面前有些难以为情。此其正直之内心不容人轻侮,岂是寻常稚幼所有。方其稚幼且如此,则宜其稍长后拒不肯受老师之过奖也。基于明强之自觉心而自律严,律人亦严。书中叙述卓娅律己律人之严,其例多不胜举。原书58页叙云:有一次舒拉(五岁)打了一个碗,可是他不承认。卓娅用眼睛盯住他,皱着眉说:“你为什么说谎话?不可以撒谎!”她虽未满八岁,但是话说得很有信心,很庄严。 其后姊弟一同入学,在学校中她对同学们亦是严的。在111至112页处,母亲自叙: 我很担心是否卓娅对于别人要求过严,是否她在全班里孤立起来了。抽出一些时间我就拜访丽基亚·尼柯来夫娜(主任教师)去了。丽基亚·尼柯来夫娜仔细听了我的话之后,沉思地说:卓娅是耿直的公正的女孩子,她永远对同学们直率地当面说真理。最初我还担心她会惹得同学们反对她哪。可是不然,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中略)“你知道哇,”丽基亚·尼柯来夫娜补充着说,“最近有一个男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声问我:丽基亚·尼柯来夫娜,您说您没有喜欢的人,难道您不喜欢卓娅吗?”老实说,我被问得愣住了。可是我接着就问他:卓娅没有帮助你做算题吗?他回答说帮助了。我又问另外一个孩子:帮助你了吗?“也帮助了。”我再问一个:帮助你了吗?一个一个问,结果是卓娅差不多给所有的同学们都做了一些好事。“怎能不爱她呀?”我问。他们全同意了,他们全喜欢她。“你知道哇,他们全尊重她,这可不是对于任何这样年龄的人都可以这样说的。” 丽基亚·尼柯来夫娜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她又继续说:“她是一个很坚决的女孩子。只要是她认为正确的,她绝对坚持不让。孩子们了解:她对于一切人都是严格的,对于自己也是严格的;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别人。和她交朋友,当然不容易。”p3-5 序言 先父梁漱溟所写读书笔记一类文字,不时于标题之前冠以“勉仁斋读书录”数字。这样做,最早见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已届暮年,也曾如此。现在我们兄弟二人将他的读书笔记一类文字整理辑录成书问世,即沿用之以为书名。 “勉仁斋”三字首次出现在他所写《思亲记》一文:文末写有“记于勉仁斋”数字。这是1925年春他借住于清华园时的事:当时他独自一人在此整理编辑我们祖父梁巨川老先生的遗书。所写“勉仁斋”三字自然是指清华园内他的借住之处。 1921年,《东西文化及其哲学》问世,书末先父提出“再创中国古人讲学之风与近代社会运动结合为一”的主张,想要聚合一些朋友,试作一种类似于宋明古代书院式讲学活动,而随后就有人响应。于是若干青年朋友自愿与先父聚拢于一处,开始了同处共学的生活。他们“自起居游息以迄工作读书常常都是在一起的”。 这种生活似最早起于1922年,当时先父尚任教于北大。他们同处共学之地为北平地安门内吉安所(街道名),赁屋若干问,历时约两年。此时已来北大任教的熊十力先生也参与其中。 1924年下半年,师友一度同往山东曹州(今菏泽)省六中高中部办学,1925年下半年又同返北平,赁屋于什刹海附近的东煤厂(街道名);不久迁至西郊大有庄(颐和园外东北,今中央党校东),租了一个宅院,又过起这种同处共学的生活。这时参加的有北大在学学生或旁听生,有原山东省六中学生;籍贯有山东、山西、四川的,还有远道来自海南岛的。当时除熊十力先生,又多了一位德国人卫中先生。由此可见“勉仁斋”曾是有址可寻的,只是前后多变,而且由原指个人读书之处变为称谓师友同处共学之处了。 师友们过的“虽然是一种团体生活,但没有什么会章。大家只是以人生向上相策励,每日只是读书讲一讲学问”。他们这些人都是“很想求得自己的人生生活”,而“不愿模模糊糊地过下去的人”。他们“讲学问”,自是讲求那种“能了解自己,并对自己有办法的学问”,即讲求自身修养之学。此时以及日后,就有“勉仁斋诸友”一词不时出现在师友间的信函中。这样,“勉仁斋”三字又衍变为师友团体代名词了。 师友以讲求自身修养相互策励,先父梁漱溟更是以“自身生活上自勉于自觉、自主、自如”为其终生的追求。这一点,读书作为其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同样也有体现。在阅读本书时,读者不难发觉先父梁漱溟对他所阅读的内容,往往以“人生”这两字为切人视角,或加以评价,或发表议论,或作摘录等,以表述其心得体会。这或许是这本读书录与他人所著同类著作有所不同之处吧。 以本书中《读厨川白村(东西之自然诗观)》为例,他即指出厨川所说东西文艺观点之殊异,印证了在其所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所作的“判论”:中国人与西洋人之“分异点”,在于人生态度之根本相异。 又如本是一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青年读物《卓娅与舒拉的故事》,却引起他这位老人的注意。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不久他读了一回,留有深刻印象,时隔七八年又借来重读,并写出数千字的笔记。是什么引起他如此关注?主要是卓娅的为人不凡。例如,卓娅十二三岁即表现出“内心明觉之强,不容一毫欺瞒”。而先父一向认为“人类之可贵在其清明自觉”,因而极为赞赏卓娅,说她“时时有其明强之内心活动,虽不知学(践形尽性之学),而庶几亦有吾古人所云自强不息之意”。 还有一本他一读(1963年)再读(1973年)的书——《河上肇自传》。此书传主自述其人生的内心体验极为深刻,显然深深触动了他。又因为彼此的某些人生体悟有相似或相近之处,遂引起他的强烈的共鸣,因而赞誉河上肇为“人生实践上追求真理的勇士”,写出的读书笔记竟有七八千字之多。他十分注意河上肇不同于一般人那样,“在世俗趣味中混过一生,而独能在没有外来打击,生活平顺中,自己触发了人生疑问.失去了人生兴味,陷入苦闷深渊,然后获得了宗教经验”。于是联系到自己,梁漱溟说:“此其事例上有类于释迦牟尼感触人生问题而弃家出走,下则如我愚劣,亦曾于人生烦闷中早年思求出家,皆有若同符。” 《甘地自传》他早年读过,晚年又重读,并找了几本论及甘地的著作来阅读,做出笔记与摘录多篇,共约有两万字。从这些笔记中可以看出,他最为关注的乃在甘地的为人和他的人生体验。他指出甘地的生活“盖本乎其内心真切的自觉的良知而动作着”。对于甘地所领导的“不抵抗运动”,他也从这一点去认识和理解:“一任天理流行的人无所贪慕依恋,无所贪慕依恋而后能无所恐怖惧畏。甘地胸中正有中国古人所谓‘无以尚之’的东西在,他当然不会屈服于任何势力之前,同时他更不会以威武屈人,非暴力的根本在此。” 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早在1919年即与先父相识,相交数十年,是“踪迹至密”的朋友。先父将熊老所有重要著作读过之后,肯定熊先生之所见“固有其真价值不容抹杀”,写出《熊著选粹》一长文。同时又写有《读熊著各书书后》,批评了熊老,说了他老来竟“晦而不改”一类分量很重的话。先父不敢苟同于熊先生之处不少,例如指出熊老将儒家孔门之学“随俗漫然亦以哲学称之”,这便“模糊了儒家特征”。应知实际上“儒家身心性命之学不等同于今之所谓哲学”。它是“为自己生命上一种修养的学问”,“此学贵在力行,而不尚思辨;思辨乃为力行而用,舍力行而用思辨,曾未之前闻”,而熊先生恰是“舍力行而用思辨”,这是他所绝不敢苟同的。 除上述几篇,从本书诸多读书笔记中,也可以见出作者是就人生问题上作一种思考或发挥。如果只作摘录或摘句,其所摘内容也往往是促人省悟或勉人向上奋进的。总之,或直接,或间接,多有关身心修养之事。读者读过之后,是不难理会的。 先父一生读书甚多,写有读书笔记者只限于一小部分。早年的多已无存,存有的多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以后所写。但“文革”中遭抄家,笔记随文稿与书籍全被收缴一空,今得收入本书者仅限于幸得发还的那些。这损失只能令人叹息。 关于佛家的书,仅就他晚年而言,所读者即为数相当之多,但少见有读书笔记,而多是一些摘句。因此收入本书中有关佛学的也就多限于此了。这或许是由于他一向认为的,佛学“贵在践履实修”,而不在于思辨言说? 读书录自然是一个人读书生活的反映,可由于种种原因,能留存并收入者相当有限,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因而仅能反映其读书生活之一斑而已。然而从中仍然可有助于增加对他的了解。 末后须说明,应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百家丛书”的要求,1988年曾将读书笔记14篇交该社,以《勉仁斋读书录》为书名出过一个小册子(36开)。1993年又曾将读书笔记36篇收入《梁漱溟全集》第七卷,也以“勉仁斋读书录”为总题。如今收入本书的有61篇,内容增加不少,同时为便于读者查阅,编排上也作了改进。 梁培宽梁培恕 书评(媒体评论) 梁漱溟先生虽然热心于乡村建设,关注社会变革,但更主要的是一位一生从事思考人类基本问题的思想家,是我一向尊敬的前辈,我对他的治学、为人,一直抱着爱慕的心情。他的思想永远是活的,可以包容各种学科、各种学说,从前人用心思得到的结果中提出新问题,进行新思考,产生新学问。我认为他是一个我一生中所见到的最认真求知的人,一个无顾虑、无畏惧、坚持说真话的人。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费孝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