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翁偶虹编剧生涯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翁偶虹
出版社 同心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翁偶虹先生一生编写创作剧本130余部,排演110余部,是中国戏剧史上最高产的剧作家。梅兰芳、程砚秋、金少山、马连良、谭富英、李少春、叶盛兰等名角都“多亏了翁偶虹的这些剧本”才出名。翁偶虹在晚年总结一生的创作经验,写成本书。同时也是一部难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戏剧家的自述。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戏曲剧作家翁偶虹先生所撰写的艺事回忆录之一。它以作者毕生所从事的编剧生涯为主线,记述了半个世纪以来,他相继为当代众多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编写大量成名剧作的艰辛经历及其经验总结,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许多翔实的戏剧史料、艺坛的轶事趣闻以及民国时期北平、上海、南京、天津等地的社会风情,是一部难得的、原汁原味的、平民戏剧家的自述。

目录

前言

一 少年十五二十时

二 幽咽泉流水下滩

三 映日荷花别样红

四 “鸳鸯”绣出从君看

五 难得浮生半日闲

六 四弦一声如裂帛

七 一枝红杏出墙来

八 无意拈来如意珠

九 知音八曲寄秋声

十 “水晶帘”外“杜鹃”啼

十一 舌底波澜折“比翼”

十二 一片冰心在玉壶

十三 知音喜遇知音在

十四 “盛世元音”断续来

十五 《墙头马上》《救风尘》

十六 《白虹贯日》谱激情

十七 故人异地两悲欢

十八 《百战兴唐》在上海

十九 花雨缤纷翰墨缘

二十 喜写《十二金钱镖》

二十一 衷心扶植《野猪林》

二十二 毫端先放几分春

二十三 试演梦中新“蝴蝶”

二十四 重温一曲《鸳鸯泪》

二十五 《十三太保反苏州》

二十六 难忘哎呕心《血泪城》

二十七 英秀堂中君子风

二十八 满目琳琅猎艺林

二十九 风云两度《云罗山》

三十 生净争趋《将相和》

三十一 通力编排《宋景诗》

三十二 三番修改《闹天宫》

三十三 “探母”声中写李逵

三十四 “桃花”依旧笑春风

三十五 墨鹊引出《响马传》

三十六 《赤壁之战》会群英

三十七 上“摘星”而下“赶水”

三十八 月有圆缺放眼量

三十九 难得“荆钗”引“凤凰”

四十 东山雾隐《西门豹》

四十一 千秋功过记“红灯”

四十二 天意怜幽草 人间爱晚晴

试读章节

导演此剧的五位先生,虽然都是著名的演员,也曾到过上海,但却未曾参加过文明大舞台《宏碧缘》的演出。他们对此剧只有一鳞半爪的耳闻,对于演出路数,都是“黑场子”(即不明了怎样演法,术语叫“黑场子”),他们便不约而同地问我:剧本中的安排有什么新想法?我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并代表仲荪先生表明态度:不必一定走上海的路数,可以排成一出北派《宏碧缘》。五位先生如释重负,磨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还面见仲荪校长,请我在排练期间,替他们念念“总讲” (“总讲”即是完整的剧本)。我荣幸地得到内行先生的青睐,能以一个编剧者的身份,参加他们的排练和导演,与演员有所接触,这不能不说是在编剧的行程中初上层楼。

开排的第一天,我愉快地来到排练场。五位排戏先生开始商量头一场花家父女的‘‘趟马”上法,有的说用《英雄会》里“八仙会蓬莱”的路子:有的说这样太旧,应该是花振芳“趟马”领上,续上花碧莲、花奶奶和巴氏三弟兄;有的又说“领上”不如“双上”,先上花碧莲与花奶奶,花碧莲可以尽量发挥武旦的“趟马”技巧,花奶奶以彩旦的路子,为花碧莲垫些“噱头”,然后“引上”花振芳, “编辫子”,亮相后,再上巴氏弟兄:有的又说先露正角不好,应当先上巴氏弟兄,然后“引上”花家父女。结果,众口纷纭,莫衷一是。虽然未能达成协议,我却得到一个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每位先生说出的办法,就能当场示范表演,头头是道。由此,我又产生了一个念头:编剧者只是写成剧本的文字,还不能说是一个成熟的作品,起码要在编剧的同时,脑子里要先搭起一座小舞台,对于剧本中的人物怎样活动,必须有个轮廓。当然,角色的具体身段,倒不一定要求编者能像排戏先生那样示范地表演出来。

次日再排,意见逐渐统一。在休息的时候,又提到人物扮相问题,有的说应当按传统大扮,花振芳勾老红“三块瓦”脸,巴氏弟兄各勾“花脸”,花碧莲“抓髻辫子”、戴“罩尘帕”,有的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扮相应当改良,花振芳揉脸粘胡子,花碧莲古装披斗篷,巴氏弟兄一律揉脸,这才符合新戏的精神。好几种不同的设想,又未能统一解决。如此延宕下去,每排一场戏意见总有分歧,勉强排过三场,还没有触及到“桃花坞卖艺,四望亭拿猴”的精彩场面。这时卢沟桥“七七事变”已起,戏校停课,学生回家,仲荪校长寄予厚望的《宏碧缘》,遂成夭折之势。

戏校停课半年,董事会几番会议,迫于形势,不得不暂时复课。社会上百业萧条,剧场观众,寥若晨星。戏校为了减少开支,议定教员拿十成原薪,职员开七成薪水,学生伙食费也相应的节缩三成。学生们为了继续学艺,相继来归。六个月之间,戏校人事方面的变化很大,有些教员或另谋高就,或受聘外出,无形中戏校又出现一次改组。原排《宏碧缘》的五位先生,除沈三玉仍继职实习主任,范、钱、阎、陆四位都已离校他去。仲荪校长为了重点培养王金璐,再度请来丁永利,专授杨派武生戏。但在那时,老老实实地摹唱杨派武生,是不容易叫座的,因为杨小楼先生健在,依然活跃于舞台之上,珠玉在前,鱼目当然无人问津。戏校为了号召观众,还须旧话重提,继续排演新戏《宏碧缘》。

丁永利先生在武戏教师中,腹笥甚富,威望极高。这次重排《宏碧缘》、仲荪校长改变了计划,指定丁永利先生一人专排。丁先生幼年失学,看不透剧本,仍援例请我通读“总讲”,在读剧本时,他发现我懂得京剧,有些地方还能说到点子上,便以协助为题,商请校长派我与他合排此剧。丁先生性格直爽,毫不掩饰地说:“我不识字,您是有墨水的,文场子归您,武场子归我,咱们来个出将入相。”我当然不敢担此重任,丁先生却拍着胸脯说:“您就来吧!有什么过不去的地方,有我盯着!”我为他的诚意所感动,才敢小心翼翼地揭了榜。

我们互相合作得很顺利,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把戏排好。这时,各剧团已纷纷复业,戏园供应紧张。《宏碧缘》第一天公演,是在东城大华电影院。夙称戏园丛集的前三门,还没有戏校演出的份儿。北京观众听戏的习惯,向来都注意前j门的演出,一般在内城演戏,上座率大都相应减低,所以,《宏碧缘》演出的上座情况并不理想。但是,学生们的表演却赢得了观众的欢迎。如宋德珠扮演的花碧莲,踩跷登场,“桃花坞卖艺”时耍“水火流星”,已然博得热烈彩声,而“四望亭拿猴”那一场,花碧莲在亭子上拍跷尖走“矮子”,在亭檐上“夜叉探海”,起“左右汉水”,以及在亭子顶上追猴儿“网场”,快若旋风,而高德仲扮演的猴儿,又在“网场”中翻小筋斗,台上更显得在雨急风狂之中,有流星赶月之致,观众欣喜若狂。从此,宋德珠的武旦绝技,在他早已享名的“打出手”之外,他那“翻跃扑跌”卓异的毯子功又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他如王金璐扮演的骆宏勋,傅德威扮演的花振芳,萧德寅扮演的余千,也都各称其职。此剧公演,上座率虽然较差,校方却很满意。这是我侧身于排戏的第一次实践,总算圆满成功,心里略有安慰。这一点安慰的得来,不能不说是丁先生的知遇之情。

P19-21

序言

翁偶虹先生是百余年来中国戏剧所创造的一个奇迹。他自1933年应焦菊隐之请编写第一个剧本,直到1983年为北京京剧院名旦温如华编写《白面郎君》,积50年编剧生涯,加工、整理、改编、创作的传世剧目,据他的弟子张景山统计,竟有118出。据说,这还不是翁先生一生创作的全部,在他去世之后,他的亲属和弟子,还曾在他的遗稿中发现过另外一些被埋没的作品,因而使这个数字增长到130以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在这个数字背后。是翁偶虹先生笔耕不辍的悠悠岁月。翁先生也因这个数字而在中国戏剧界独领风骚,至今无出其右者。

中国戏剧的传统,是剧本创作服务于舞台演出,早年间的很多剧目,演出本都是演员自己攒的。而民国以降,风气维新,一些经常出入于戏园的文人,或因政治抱负,或为逃避现实,或想改良戏剧,遂与一些当红演员,即所谓名角儿往来结交,为他们编创新戏,改写旧戏。齐如山之于梅兰芳,罗瘿公、金仲荪、翁偶虹之于程砚秋,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清逸居士之于尚小云。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些人当中,齐如山资格最老,翁偶虹年纪最小。翁先生初写剧本时,齐如山已功成名就,完成了梅兰芳赴美演出这件轰动一时的盛举。但是,翁偶虹一出《锁麟囊》,后来居上,榜列程派名剧之首,竞被剧界尊为经典。

翁偶虹先生写戏,从一开始就是为演出、为演员而写。程砚秋不必说了,除了《锁麟囊》,他还写过《瓮头春》、《女儿心》、《楚宫秋》、《通灵笔》、《裴云裳》和《香妃》共7个剧本。梅兰芳有一次推心置腹地对翁先生说:“我很喜欢您给老四(指程砚秋)写的《锁麟囊》,多么动人哪!您能不能也给我写这样一个剧本?”其实,翁先生的很多剧本,都是为演员量身定做的,比如,为金少山编写了《钟馗传》、《金大力》,为李世芳编写了《天同儿女》,为宋德珠编写了《百鸟朝凤》,为吴素秋编写了《比翼舌》,为王金璐等编写了《百战兴唐》,为李玉茹等编写了《鸳鸯泪》,为李少春、袁世海编写了《将相和》、《灞陵桥》,为李少春编写了《大闹天宫》、《响马传》,为叶盛章编写了《五马山》,为叶盛兰编写了《投笔从戎》……富连成的东家沈秀水说过一句被认为很“公道”的话:“偶虹的剧本,多亏了这些学生,而学生们的艺术声誉,又多亏了偶虹这些剧本。”当然,得益于翁先生剧本的,又不止于翁先生的学生。

所以,翁先生的剧本多数都能搬演于舞台。至今,我们在舞台上、电视里、广播中还能经常欣赏到老、中、青几代演员演唱翁先生的作品。这是一个剧作家不死的证据。有一回在长安大戏院看《兵圣孙武》,我和于魁智闲聊,说起现如今的编剧,他不客气地说,新派剧作家写戏,很少顾及演员嗓音的条件,更不懂得唱腔,写出来的唱词,所用的辙韵,常不适合演唱,张不开嘴。请他们改戏吧,也很麻烦,剧作家难得到排演场来,两头不见面,沟通交流都不容易。我当时就想到了翁先生,想到《翁偶虹编剧生涯》中曾经描绘的他和过去那些名演员的良好关系。上个世纪最初的二三十年,京剧曾经辉煌过一段时问,舞台上花团锦簇,名角儿辈出,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四大须生……几乎每个行当都有其代表人物,号召观众。过去人们说,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观众看的就是角儿。但角儿的养成,却离不开好的剧本。如果那时没有像翁先生这样爱京剧、懂京剧的文人,弃士而优,下海做了一个戏痴,没有他们创作的大量的题材丰富的新剧目,京剧舞台的繁荣也就失去了现实的基础。这些年来,京剧衰落,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很多,所开药方也很多,但剧作家不能为演员创作适合他们演出的新剧,更不能以新剧培养新的演员,开创流派,正是京剧日益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就越发显示出翁偶虹先生的意义和价值。翁先生的存在,对于当下的戏剧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启示。翁先生在晚年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经验,历时三年,终于写成《翁偶虹编剧牛涯》一书。这是翁先生留给我们的最可宝贵的遗产。在这本书中,翁先生详尽、具体、生动地讲述了他创作每一个剧本的动机和成败,既不讳言失败的教训,也不隐藏历史的局限,而是据实写来,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事关系,当然也有编剧的技巧和得失,以及个中甘苦,他都一一道来,使读者获益非浅。我们在借鉴、思考他的创作经验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悟和体味。

翁偶虹先生不仅是著名的戏剧家,还是难得的散文大家,《翁偶虹编剧生涯》以优美醇厚的散文笔法,描述民国时期的北平市井和梨园行的境况,创造了一种令人流连往返的文字魅力。这本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印行过,但苦于印数很少,现在已不易得。网上有许多朋友部在寻找这本书,并期待能有新的版本。2008年恰逢翁偶虹先生百年,我和翁先生的弟子张景山商议,准备再版《翁偶虹编剧生涯》,以满足翁迷们的愿望。张景山还将自己多年来搜寻保存的翁先生的旧照数十幅贡献出来,使新版《翁偶虹编剧生涯》图文并茂,更增加了它的可读性和文献资料价值。此举得到了翁先生后人的支持。翁先生的公子翁武昌希望我能为新版《翁偶虹编剧生涯》做一篇序,作为翁先生的晚辈和忘年交,我只能勉力去做,以此来告慰翁先生的在天之灵,也表达了我对翁先生的敬意和景仰。同时,我还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引起戏剧界对翁偶虹先生的关注和深入研究,为中国戏剧新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是为序。

解玺璋

2007年12月18日于望京西园

书评(媒体评论)

世事不公——同一窑里烧制的好砖,有的拿去垫厨房,有的用来铺客厅,而贵宾品尝的佳肴恰恰是由厨房里端出。这个“不公”,很像翁偶虹先生的一生——一辈子给众多京剧名角儿提供了无数的演出剧本。唱念坐打演绎着他的词曲戏文;急管繁弦却又湮没了他的笔耕生涯。纸如阡陌,字如榖粒。翁先生真的被湮没了吗?作家、艺术家追求的,正是他生命中没有的。——著名学者、作家 章诒和

翁偶虹先生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之一,和那些徒有虚名的著名作家不同,他的作品至今仍在大量演出。而且。五十、一百年后,相信还会活在戏曲舞台上。本书是他对自己的编剧生涯的朴实记录,不经意中透露了他的杰作之所以能经历时代淘洗长久不衰的秘密。——中国戏曲学院教授 傅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