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分类
作者 关承华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而作为社会大环境的细胞家庭,更直接点说父母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个性品质,总能从家长身上找到根源,无论是勤奋、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还是懒散、自私、不负责任的不良品格,都不是孩子本身所固有的。

作者是一位从教近30年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她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了自己工作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剖析孩子们的烦恼,解答家长们的困惑,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理解架起了一座“心”的桥梁。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关注家庭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书。作者是一位从教近30年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她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了自己工作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剖析孩子们的烦恼,解答家长们的困惑,帮助化解孩子眼中的“更年期”家长,父母眼中的“青春期”孩子之间的矛盾,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理解架起了一座“心”的桥梁。

目录

前言 初衷

再版前言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第一章 不都是孩子的错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16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1 8

 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29

 好孩子让家长教坏了/34

 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37

结束语/40

第二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

理解必须有了解做前提/51

 您还没有老师了解我呢/52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53

 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56

高明的家长会倾听/58

结束语/65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71

 看书的习惯成就了我的儿子/74

 不良习惯埋没了高智商/77

习惯、性格与命运/80

 疯狂的“神童计划”/81

 让我至今还在揪着心的学生/83

 机会在一瞬间消失/84

把握人生,从习惯人手,86

 说诚信/89

 说读书/94

 说守时/97

结束语/101

第四章 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115

 误区一:家校合作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116

 误区二:“家长陪读”就是合作/118

 误区三:老师与家长联系=告状/121

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124

 先说家访/126

 再说家长会/128

 最后说说请家长/131

提高自身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137

 要学习/139

 要接受/140

 要主动/145

 要理智/146

结束语/152

第五章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162

 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164

 承认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165

 进行朋友式的交流/167

赏识教育有奇效/169

 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170

 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171

 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172

 批评——一味批评意味着批评失效/173

没那么多孩子“早恋”/175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183

结束语/190

试读章节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感恩;只知道让别人为他着想,不知道该为他人着想;只知道爱他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父母也是应该的。”

——现代教育报《我们的下一代最缺什么》

上面一段文字让人觉得,今天的孩子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不可救药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们的眼里就是一群危险分子,急需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的成年人去拯救。于是家长们困惑:“这些孩子都怎么了?”老师们叹息:“孩子越来越难管,老师越来越难当了!”教育专家们呼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作为从教近30年,和成千上万学生、家长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师,我却要发自肺腑地大声疾呼:这不都是孩子的错!唯物史观不是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吗?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而作为社会大环境的细胞——家庭,更直接一点说——父母,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父母和家长还有区别吗?有,这是我在多年教育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

我的一个学生,父母在国外,对孩子只在经济上保障供给,其他一切都由姨妈和姨夫负责,显然在承担家长责任的是她姨妈,而非父母。

我的另一个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监狱服刑,他的一切由姥爷管理。显然,姥爷是他的家长。

在北京火烧蓝极速网吧,造成24人死亡的犯罪少年,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任孩子在社会闯荡,显然他有父母而无家长。

从一个个真实的个案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只是生育了子女的人,只体现了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动物也是有父母的。而家长则要承担养育、监护、教育的责任。做父母易,做家长难,做个好家长更难,能够在孩子青春期时做个合格的家长那可就是孩子的福气了。

谁不想做个好家长啊?好家长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吗?——这是许多父母给我提出的问题。要说标准,确实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标准,但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按自己的经验把它大概划分了一下,不一定很科学,请您阅读下面的表格,看看能否对号入座:

我说了,我的这个评价标准不一定科学,也不一定准确,但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有一个理智的、善解人意的、多少懂点儿教育的家长该有多么的幸运。中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爱子杀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百般疼爱,娇生惯养,在这位母亲的庇护下,孩子最初的不良习惯发展为不良习气,再从恶习发展到恶行乃至犯罪。在临刑之时,即将失去生命的儿子对母亲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再吃妈妈一口奶。”就在母亲再一次献出“爱心”之际,儿子却残忍地咬掉了母亲的乳头,表达了对母亲“养不教”的愤恨。我无从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只是想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代替不了正确的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如果说做父母是一种幸福,那么做家长就是一种责任。每一个孩子都会走进青春期,做青春期孩子的合格家长就是一门学问了。P15-17

序言

从教30年,担任初一至高三班主任27年,接触了大量学生、家长,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教训、教育理念及教育个案,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尤其近几年已不满足于做个好老师、好班主任,而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是对青春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给年轻教师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在给家长进行家教讲座时,在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后,经常能听到一种呼声,即:“关老师,您讲的这些对我们太有用了,您把它写出来吧!”于是逐渐萌动了把已有资料(包括获奖论文、心得体会、教育个案、学生来信、我给学生写的鉴定等等)整理出来,留给有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们,也算在我临近退休之际再为教育事业做一份贡献。

在众人的鼓动说服下,现在终于有了“成书”的企图。坦白地说,我的“企图”很单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更不曾想过获得什么经济利益。我仅仅是希望我的经验、教训、体会及由此而引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够助广大家长和经验还不够丰富的年轻老师们一臂之力。

由于我30年来始终从事的是初、高中教育工作,接触的学生从年级来说是从初一到高三,从年龄来说是12~18岁;家长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们基本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碌碌无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应该有效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孩子,陪读、请家教、物质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表面看似两个不同生理时期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日寸期”的“非常状况”。

——家长该怎么做?

——老师该做什么?

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我来为你们支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5: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