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案例都是从北京市朝阳区检察院历年经办的大量案例中精选出来的,不仅内容新颖,而且具有典型意义,能够反映当前我国的社会变迁中法律关系和司法实践的最新发展。本书既阐述与该案件有关的基础法学原理,而且对该案涉及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因此,本书不仅对于实际的检察工作有所帮助,而且对于一般读者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和当前检察院对一些法律问题的处理方法也有益处。
本书案例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从该院承办过的上千个案件中精选而出,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新型犯罪、疑案剖析、罪刑探讨、焦点研究和证据运用,布局合理、观点鲜明,主要特点一是内容覆盖面广,涉及职务犯罪侦查、刑事检察、民事行政检察等检察业务工作的各个方面。二是指导性强,案例都是在检察实务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具有代表性和前瞻性,有的案例为全国首例。三是评析意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对法学研究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书适用于法律大专院校的学生、教师及从事法学研究的人员和法律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阅读。
前言
第一章 新型犯罪
盗取并出售移动电话“进网许可”网标的行为如何认定
古玩交易市场买卖仿品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冒充燃气公司人员为用户私接天然气管线并收取费用的行为如何认定
误将亚硝酸钠当食盐制售毛鸡蛋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认定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被发觉挂失后又伪造身份证激活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采用调换银行卡的方式从自动取款机内窃取他人钱款的行为该如何认定
盗窃并冒领“挂卡存折”应如何确定犯罪数额
银行保安人员捡拾信用卡并冒用的行为如何认定
利用先前恋爱关系进入女友宿舍拿走财物的行为如何认定
以虚假事实骗取物业管理部门开具出门条占有居民财物的行为如何认定
冒充自来水公司王作人员安装自来水设施并收取安装费的行为如何认定
第二章 疑案剖析
承包国有粮店的主体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
将租赁汽车出售他人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劝架过程中无意碰伤他人眼部致重伤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为三名以下人员骗取出境证件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以空头支票作抵押,签订合同并部分履行的行为如何认定
邮局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截留包裹邮寄费的行为如何认定
冒充警察索要钱财后,在派出所使用暴力报复警察阻止
其吸烟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醉酒人的刑事责任如何认定
互殴中正当防卫应当如何认定
“套用”民用机动车牌照如何定罪
性交易引发的强迫性行为是否构成强奸犯罪
第三章 罪刑探讨
共同犯罪中主观故意应当如何认定
骗签消费贷款购车合同后出售牟利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骗取财物后将同行人迷倒并逃逸应如何定性
如何区分故意伤害致死与故意杀人既遂的主观故意
收取业务款后用于个人消费的行为如何定性
为盗窃而毁坏公私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行驶中汽车突然起火,司机跳离造成骑车人死伤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以合同形式掩盖诈骗目的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两人共同实施强奸过程中一人中途放弃是否构成犯罪中止
强奸过程中偷拿被害人财物的行为如何认定
为收集离婚证据,非法搜查他人住宅的行为如何认定
搬家公司人员公然搬走物主放在单元门口石狮子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第四章 焦点研究
巴上售票员出售伪造车票的行为及数额应当如何认定
劫持他人并向其勒索财物应如何定性
冒充警察非法拘禁、抢劫他人的行为如何认定
冒充他人男友持刀威胁索取钱财的行为如何认定
男子开枪误伤友人逃离,其女友携枪离开现场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抢劫后继续勒索财物的行为如何定性
如何认定职务犯罪中的“利用职务之便”与“从事公务”
入室抢劫过程中放弃抢劫的行为如何认定
偷卖室友电脑应如何定性
在公共汽车上盗窃未遂后殴打见义勇为乘客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在未交付路段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如何认定
城市居民购买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的效力如何认定
商品房销售广告中的宣传内容是否属于要约
小区车工与存车场地经营者之间是何种法律关系
第五章 证据运用
被害人通过制造假证夸大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报案的行为应如何认定
逮捕后因证据发生变化而导致存疑撒案是否应给予刑事赔偿
诉讼中止后对扣押、冻结款物应当如何处理
如何利用间接证据证明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