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密茨凯维奇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也是波兰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波兰的民族解放事业奋斗。鲁迅先生早在1907年发表的一篇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介绍过密茨凯维奇。后来在1929年,鲁迅又明确地指出:“亚当·密茨凯维奇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密茨凯维奇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振辉 |
出版社 | 外国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亚当·密茨凯维奇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也是波兰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波兰的民族解放事业奋斗。鲁迅先生早在1907年发表的一篇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介绍过密茨凯维奇。后来在1929年,鲁迅又明确地指出:“亚当·密茨凯维奇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 内容推荐 亚当·密茨凯维奇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诗人,也是波兰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爱国诗人。1955年,在他逝世一百周年的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各国都为他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密茨凯维奇一生,除创作了大量充满爱国热情,如钻石般美丽的诗篇外,还参加过许多革命和社会活动,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波兰人民的解放事业。本书力图将他的诗歌创作和他一生的经历结合起来论述,为读者展示这位伟大诗人的全貌。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科甫诺的教师生涯 第三章 历史与民俗 第四章 敖德萨与克里米亚之行 第五章 在俄罗斯的友人中 第六章 西方文化的滋养 第七章 呐喊与复仇 第八章 波兰民族的伟大史诗 第九章 拉丁文学与斯拉夫学讲周 第十章 为了人民的自由与解放 附录一 密茨凯维奇年谱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在全欧洲出现了一场伟大的革命风暴。1848年,在意大利、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先后爆发了革命。德国和意大利革命的任务是要实现国家的统一。波兰、匈牙利、捷克和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的革命,目的在于推翻外国占领者的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而波兰则先于其他国家,早在1845年秋,波兰国内外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就在波兹南秘密商定,准备1846年2月22日在全波兰发动总起义,并任命参加过“十一月起义”的波兰民主协会会员路德维克·梅罗斯瓦夫斯基为起义的总指挥。不过,2月初在波兹南,由于大地主亨利克·波宁斯基向普鲁士警察告密,使得梅洛斯瓦夫斯基等革命者相继被捕,原先拟定的起义计划遭到破坏。但是2月20日夜,在奥地利占领区的克拉科夫终于爆发了民族起义。起义宣告了“波兰共和国民族政府”的成立。这个政府在它发表的《告波兰人民宣言》中指出:参加起义的“每个人将根据他的贡献和能力使用土地,任何形式的特权将予废除……农民目前有条件使用的土地,将无条件地为其所有,无偿地取消代役租、劳役和一切类似的义务,而手持武器、为民族事业而献身的人将从国有土地中得到奖励”。 民族政府还采取措施,严惩投机倒把,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工人生活。起义实际上的领导者爱德华·邓博夫斯基力图把当时在加里西亚爆发的农民反封建革命和反对外国占领者的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他派人深入农村,向农民进行革命宣传,力图把他们引上正道。但他于2月26日带领一支起义队伍来到波德古热时,遭到奥地利军的伏击,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邓博夫斯基死后,起义军中的自由派首领蒂索夫斯基向当时进逼克拉科夫的俄军投降,起义最后遭到失败。 这次革命在法国和瑞士的报刊上有广泛的反应。托维扬斯基知道后,马上对革命进行谴责,他说:“今天的革命不是天父的爱的结果,而是人的罪恶的结果。”但密茨凯维奇1846年5月18日在和亚历山大·霍奇科的谈话中指出,这是因为“农民长期遭受压迫,痛苦,最后便来打老爷”,他明确指出了革命的正义性和他表示拥护的态度。这说明了密茨凯维奇虽没有完全摆脱托维扬斯基宗教思想的束缚,但已开始投人到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去。托维扬斯基对密茨凯维奇本来早就有看法,认为他“没有精神,只有土地”,到这时候,他和密茨凯维奇的矛盾就更突出了,他对一个信徒说:“我们中有个可怕的人,他会让我们大家都死去。”在托维扬斯基的煽动下,一部分信徒认为密茨凯维奇和他的拥护者背叛了上帝的事业,把魔鬼带到集团里来了。于是,在“上帝事业集团”内部再次出现了分裂。11月底,密茨凯维奇和拥护他的一派又成立了一个集团,他们虽然表面上依然忠于托维扬斯基的思想精神,但是他们对上帝事业的理解宽泛得多了,其中除了伦理道德问题,还涉及社会和政治问题,以波兰问题为中心。1847年2月,密茨凯维奇在他领导的新的上帝事业集团的团会上,又一次地谈到了农民和土地。他说:“今天贵族占有的农民的绳子(指狭窄的田地)和土地原是村社的土地。农民最初为骑士阶级开垦了土地,这些土地后来被贵族占有,成了贵族的私有财产,农民从此依附于贵族。贵族强占土地,他们没有任何法律根据,土地是村社的财产。”他表示要以新的思想在一些国家进行政治改革,要“倾听贫穷的和受苦受难的人们的声音”。密茨凯维奇这个时期一直在研究波兰和斯拉夫的文化和历史,对波兰的贵族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的关系以及他们当前的社会地位十分了解,他的谈话就像他创作《塔杜施先生》时那样,又一次充分表现了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作为一次民族和民主革命的意义,却比1830年11月爆发的那次“保守的革命”要伟大得多。它不仅为十九世纪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也鼓舞了欧洲各国人民的革命斗志。1847年8月,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因为奥地利的侵占而兴起了人民的反抗斗争。1848年2月22日,法国爆发革命,推翻了路易·菲力浦的暴虐统治,迫使资产阶级宣布成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3月中旬,在维也纳,人民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了梅特涅政府。普鲁士国王慑于强大的革命力量,不得不宣布召开国民议会,制订宪法。3月18日至20日,意大利米兰出现了街垒战,反奥地利的起义军占领了整个伦巴第威尼斯省。与此同时,在普鲁士占领区的波兹南也爆发了武装起义,特别是农民参加起义,表现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涨。维也纳人民推翻了梅特涅的反动统治,也使加里西亚再次出现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农民拒绝服劳役和停止履行一切封建义务。欧洲革命的胜利,也使波兰的流亡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2月26日在巴黎,参加过“十一月起义”的尤泽夫·德维尔尼茨基将军向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提出了要在巴黎成立波兰军团,亚当·恰尔托雷斯基这时也一直在为建立军团而努力。 对欧洲和波兰革命形势的发展,密茨凯维奇一直十分关心。1848年2月,他从巴黎来到罗马,3月5日,受到了教皇庇护九世的接见,他希望教皇同意托维扬斯基来罗马晋见教皇。但他在欧洲革命的影响下,却认识到了要推翻封建专制主义,改变旧的社会秩序,必须建立武装队伍。3月8日或10日,他和参加过“十一月起义”的“朗贝尔旅馆派”的政治家弗瓦迪斯瓦夫·扎姆伊斯基在齐格蒙特·克拉辛斯基在罗马的家里会面。他们谈到了恰尔托雷斯基要在法国建立波兰军团的意见,密茨凯维奇表示赞同,大家都赞成恰尔托雷斯基担任军团的统帅。3月23日,米兰革命胜利的消息传到了罗马,在这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里的波兰人也要行动起来。密茨凯维奇希望教皇支持“朗贝尔旅馆派”在罗马建立军团,教皇后来表示同意。同年3月29日,一些拥护密茨凯维奇的政治派别的人在他那里开会,决定马上建立一支波兰军队,到波兰去作战,并作出了一个进行政治改革的决议,内容包括把土地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保护公民财产的所有权、宗教信仰自由、男女平等、犹太人和斯拉夫各阶层人民平等。在这个决议上签名的有十四个人,这就是密茨凯维奇要建立的军团的基本队伍。密茨凯维奇要让他的军团高举上帝事业的旗帜,但在1846年和1848年革命的影响下,他将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化为行动了。P167-170 序言 亚当·密茨凯维奇这个名字,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已经很熟悉了。那时候,我被国家派遣,在波兰学习语言和文学,在学校的课堂上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波兰老师讲述这位诗人的文学成就和他为波兰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业绩,在我当时和后来交往接触的波兰人中,我也看到了他们无一不把这位诗人看成波兰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物。在波兰,有关密茨凯维奇的研究著作居所有名人之首。密茨凯维奇既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和革命家,他在他那一颗颗晶莹璀璨的明珠般的诗篇中所表现的波兰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他那炽热的爱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高贵品德,曾经赢得一代又一代波兰人的敬仰,在他们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对这方面,我最初虽然只有一点理性的认识,后来日子长了,通过入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便逐渐有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亲身感受。我爱密茨凯维奇,敬仰他的高尚人格和创作天才,他是波兰民族的伟人,也是属于世界的,属于我们的。 鲁迅先生早在1907年发表的一篇文学论文《摩罗诗力说》中,就介绍过密茨凯维奇。后来在1929年,鲁迅又明确地指出:“A.MickiewiCz(即亚当·密茨凯维奇——笔者注)是波兰在异族压迫之下的时代的诗人,所鼓吹的是复仇,所希求的是解放。”他在1935年发表的《(题未定)草(三)》一文中还说:“绍介波兰诗人,还在三十年前,始于我的《摩罗诗力说》,即时满清宰华,汉民受制,中国境遇,颇类波兰,读其诗歌,即易心心相印,不但无事大之意,也不存献媚之心。”鲁迅那个时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和密茨凯维奇时代的波兰有相似的环境,密茨凯维奇的文学和他为民族复兴而献身的伟大精神,在当时中国是很需要的。在我看来,密茨凯维奇的精神不仅当时,而且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是很需要的。诗人所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是波兰民族遭受异族压迫、灾难深重的年代。1794年,科希秋什科领导的抗俄民族起义失败之后,波兰于1795年被沙俄、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瓜分,从此便开始了她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国家沦亡的惨痛历史。但在这期间,波兰人民从来没有停止过反抗占领者压迫的斗争。1796年,拿破仑统率的法国军队在意大利打败了奥地利军,为了控制意大利,决定利用波兰人的力量。翌年1月,参加过科希秋什科起义的扬·亨利克·东布罗夫斯基将军来到米兰,和拿破仑签了协定,成立“波兰自愿军团”,为了恢复祖国的独立,和奥地利军浴血奋战。 1806年12月18日,拿破仑来到华沙,翌年6月14日,他在东普鲁士的弗里兰德大败俄军,随后和沙皇亚历山大在涅曼河畔的提尔西特签约,成立了华沙公国。1809年,华沙公国国防大臣尤泽夫·波尼亚托夫斯基和东布罗夫斯基将军率领华沙公国的军队痛创入侵的奥国侵略军。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率五十万大军,向他认为是他建立欧洲霸权最后一个障碍的俄国发动进攻,其中就有他信任的华沙公国的十万军队。可是这支军队进入俄国之后,被俄军打得大败而回。后来,波兰军队还在1813年和1814年参加过拿破仑的对俄战争,也都遭到了失败。俄国军队占领了华沙公国,这个由拿破仑建立的公国遂告覆灭。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在维也纳开会,决定成立波兰王国,并制定了宪法,规定波兰王国永远与俄罗斯帝国联在一起,俄国沙皇亚历山大兼任波兰王国国王。亚历山大还亲自派遣他的弟弟康斯坦丁大公担任波兰王国军队的总司令,任命他年轻时的朋友尼古拉·诺沃西尔佐夫为沙皇的全权代表。1819年,沙俄政府加强了对书报发行的检查和控制,限制言论和出版自由,调集秘密警察,对波兰进步人士进行告密和逮捕。1825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即位后,俄国的专制制度表现得最为反动。1830年法国和比利时爆发革命时,他不仅派遣俄军前去镇压,而且取消了波兰王国的自治,这样便使他和波兰王国各阶层人民的矛盾迅速激化,导致这一年的11月在华沙爆发了抗俄民族起义。 这一时期也是波兰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波兰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受到过它之前出现的西欧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西欧浪漫主义文学也是在法国大革命以及十八世纪后半叶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走向高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领主和教会的统治,要求个性解放,在文艺思想上反对法国新古典主义。十八世纪启蒙主义作家开始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盲目模仿古希腊罗马。十八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诗歌,德国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席勒在谈到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区别时说:古典主义是“尽可能完满地模仿现实”,而浪漫主义则是“把现实提高到理想,或者换句话说,就是表现或显示理想”。雨果也曾明确指出:“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因模仿别人而丢了本色,把个人的特点扔在一边,那么就会失去一切而成为苏西这样的角色。这简直是好好的天神不做,而甘心做下人。”他认为“浪漫主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理想的表现,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派作家对现实不满,因而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就成了他们一个崇高的目标。在继承传统方面,他们特别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因为它想像丰富,感情真挚,语言通俗,代表各国的民族传统,可以作为他们创作的借鉴。 波兰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兴起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初,当时波兰文坛占统治地位的是伪古典主义文学。这种文学流派的代表对占领者采取妥协投降的态度,反对一切形式的武装起义,实际上表现了一部分害怕革命的波兰大贵族的政治立场。在创作中,他们严格遵循从法国古典主义文学那里搬来的一套清规戒律,不越雷池一步,因而遭到波兰市民阶层和许多爱国者的反对,而波兰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反对伪古典主义,在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长期论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种论争不仅见之于当时的文学沙龙和报刊,也表现在文学创作中,所接触的论题表现了争论双方不同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对文学创作艺术形式的不同看法。它一直延续到密茨凯维奇182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才以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取得胜利而宣告结束。 1818年,著名文学评论家布罗金斯基发表了题为《论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兼论波兰诗歌的精神》的文章,文章指出:“浪漫主义,照这个术语的意思,可以追溯到骑士时代”,它指的是那些“称之为民间诗歌的东西,表现了骑士和基督教精神的东西”。布罗金斯基认为,“诗歌是观照每个世纪和民族的一面镜子”。在波兰文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对祖国的爱和对高尚的公民行动的敬仰。有节制的冲动,自由的想像,但不是可怕的想像,也不是奇幻的想像,温情,很少一部分外国作家所特有的纯朴,农村景象,家庭生活,实践哲学的道德标准”。布罗金斯基在这里虽然提到了“对祖国的爱”和“高尚的公民行动”,但他理解的浪漫主义是一种田园诗式的创作,它表现的是一个平静和没有冲突的世界。此后不久,在1819年,当时任立陶宛维尔诺大学校长的著名数学家和天文学家扬。希尼亚德茨基在《维尔诺日报》又发表了题为《论古典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文章,表现了与布罗金斯基不同的看法,认为浪漫主义的骑士精神是要回到中世纪的蒙昧和落后中去,它宣扬宗教迷信,反对科学,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忽视理性的规则,陷入了病态的想像”,是一种“叛逆”和“传播瘟疫”的“学派”,同时,它提倡运用民间口语也有损于文学语言的纯洁性。波兰古典主义文学也和西欧古典主义一样,崇尚理性,要求文学作品反映宫廷和贵族的日常生活,采用宫廷贵族阶层的用语,反对一切来自民间的东西。在这种文学中,有许多对波兰最后一个国王波尼亚托夫斯基和宫廷贵族一味歌功颂德的应景作品,在存在着严重的民族和阶级矛盾的波兰现实中,这些作品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波兰浪漫主义最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是马乌雷采·莫赫纳茨基。他也是一位波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革命家、1830年“十一月起义”的组织和领导者之一。莫赫纳茨基认为,诗人首先应当将自己的创作和祖国联系起来,写“祖国的诗”。他称道波兰浪漫主义者“热爱民间的想像和幻想,因为他们在这中间看见了一颗纯洁的心”。“民间诗歌乃是浪漫主义诗歌,还可能是整个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他对波尼亚托夫斯基时期脱离现实和人民的伪古典派文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那种文学只是对外国形式的模仿,根本没有反映波兰的生活。莫赫纳茨基也反对田园诗,他认为,“在波兰的土地上,不都是绿色的橡树林,那里还有花岗岩峭壁和深渊,还有风雨和闪电”。作为一位爱国者和革命家,他明确指出,在波兰被瓜分的历史条件下,“文学要保持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反映为了民族独立的斗争,展示波兰最美好的未来”。他认为,浪漫主义诗人“博格丹·扎列斯基、塞维雷·戈什琴斯基和我们今天文学的国王亚当·密茨凯维奇不是为自己写诗,而是为祖国写诗”,“在他们的思想中不断萦绕的是呐喊的波兰复仇的阴影和我们的革命的幽灵”。他还强调,肩负着波兰民族解放斗争使命的波兰浪漫主义文学创作应当打破一切陈规戒律,发挥自由想像,创造新的形式和浪漫主义诗学。浪漫主义文学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想像,而且要有真实的灵感。 总的来说,波兰浪漫主义表现了诸多方面的进步倾向。首先,这一流派的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对祖国人民真诚的热爱和对敌人的仇恨,为了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不仅对被压迫的人民特别是遭受封建农奴制压迫的农民寄予深厚的同情,而且懂得,只有采取斗争的手段特别是武装斗争,才能够使波兰民族和人民从占领者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下获得解放。波兰浪漫主义者也和西欧浪漫主义一样,强调主观精神和个性解放,但他们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要以自身的力量去战胜恶势力,创造一个自由平等,没有压迫,各民族团结一致,人人相亲相爱的理想社会。此外,这一流派的诗人在艺术上也表现了强烈的革新精神。他们要求创作自由,善于从民问文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表现出富于民族特色的新的内容,创造了迥异于传统的新的诗歌和戏剧形式。这一切都表现在许多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中,而波兰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密茨凯维奇的创作更充分和完美地表现了所有这些突出的特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