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广泛调查、反复研究,精心写作了这部浙江大学的15位大师级人物的生平事迹。全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力作。开卷之余,让人不知不觉走近大师,领略其器大声洪、志趣高远、人格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成果丰硕之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浙大的大师们/中国百年名校人物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达寿 |
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作者通过广泛调查、反复研究,精心写作了这部浙江大学的15位大师级人物的生平事迹。全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力作。开卷之余,让人不知不觉走近大师,领略其器大声洪、志趣高远、人格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成果丰硕之风采。 内容推荐 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情节,介绍了浙江大学15位大师级人物:马一浮、陈建功、蔡堡、李寿恒、罗宗洛、丰子恺、夏承焘、苏步青、蔡邦华……全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力作。 目录 序 言 马一浮 ——我国当代理学大师、一代儒宗 天才少年 学在西方 隐居读书 国学讲座 精作校歌 复性书院 学术思想 王进 ——中国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 科学救国——两度出国求学 创科学社——为国大兴科学 喜育桃李——弘扬求是精神 勇于开拓——满苑科研硕果 手不释卷——勤读勤记勤文 陈建功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函数论学派创始人 爱国爱家三渡日本国 校园情结六进求是园 爱才如命一腔桃李情 潜心研究硕果誉天下 品德高尚一代真楷模 蔡 堡 ——我国近代生物学、动物学、组织胚胎学奠基人之一 好学上进献身科学 治学育人一生奉献 李寿恒 ——中国化工教育先驱 胸怀大志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化工系 弘扬求是为浙大崛起和腾飞立新功 老当益壮建立浙江化工学院再铸辉煌 求真创新开拓我国化工科技事业 注重实践教育思想启迪后人 宗师风范享誉华夏 罗宗洛 ——中国植物生理学的一代宗师 漫长的留学生涯 曲折的工作经历 辉煌的业绩成果 丰子恺 ——中国美育先驱、著名画家 聪颖好学模范生 音乐美术齐并进 教书育人拓新园 走向艺术“黄金期” 颠沛流离扬求是 夏承焘 ——我国一代词学宗师 清贫苦学卓尔名家 文坛先进词学宗师 奇情豪兴炫天耀海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姜亮夫 ——我国一代国学大师 读四书通五经扎实根基 报师恩雪国耻发愤著述 勤授业细解惑书传后世 行己耻修辞诚警世后人 苏步青 ——东方第一几何学家 漫长艰辛求学路 严师慈父催桃李 抚育后学无闲空 文理双辉后学仰 蔡邦华 ——我国早期昆虫生态学的奠基人 年小志大爱虫人 抚育良才热心人 昆虫学界奠基人 热爱祖国正直人 贝时璋 ——著名生物学家、三顶桂冠第一人 三顶桂冠第一人 “细胞重建”走天下 披荆斩棘育桃李 筚路蓝缕创新业 集勤和俭于一身 黄 翼 ——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开拓者之一 完形派心理学新秀 充满创意的教学 勤于开拓的科研 爱国爱校的楷模 爱心与刚正集一身 才艺与志趣成一家 王淦昌 ——中国核弹先驱、浙大一代师表 朝夕耕耘为科学 以身许国兴中华 难忘浙大西迁史艰苦环境育英才 专家暮年志不减 引领科技争世先 江山依旧谈往事 四化建设靠新人 谈家桢 ——富有求是创新因子的“中国摩尔根” 勤奋好学立大志 弘扬求是志不移 抚育英才筑路桥 开拓创新硕果多 后记 试读章节 天才少年 马一浮出生于中落的世宦之家,其高祖曾任徽州知府,曾祖朝议公“奇贫绩学,隐居而终”,其父马廷培“孤露发愤”,马家才保留些许元气。1861年,马廷培的父亲任四川仁寿县县尉,在与滇贼的战斗中阵亡,被朝廷追封为盐运使知事,四川总督骆文忠行文优恤,并求嗣者。幸运之光环落在年长的马廷培头上而被保举,弱冠人川,封九品官留省补用。从此,马廷培也算踏上仕途。在家中老母需他赡养,无心在衙门安等工作。幸有同乡朱潮御史,出守叙州(相当于今四川大凉山一带),将马廷培招致门下,后为潼川府通判,地位略次于州府长官,最后调到仁寿县仍任通判。马廷培为官时,与出身陕西沔县望族何氏结为秦晋之好,并在寓居成都时生下了马一浮。马一浮无子女。据其侄马镜泉回忆,马一浮父亲马廷培解职还乡,在上虞租赁了曹家元宝台门居住。因无家谱或史书记载,从马一浮的气质、口音等判断,马一浮的童年恐是在上虞度过的。 幼童年时代的马一浮是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的。马一浮的父亲精于义理之学,母亲长于文学。因此,幼时的马一浮就受到父母的熏陶,特别是母亲的良好教育。马一浮自幼聪颖好学。他4岁入私塾,私塾老师问他喜欢什么诗,他回答道:《茅屋访高僧》。4岁幼童知李商隐的诗,老师瞠目结舌,惊讶不已。追根溯源,正如后来马一浮在《先茔记》里所说:“浮虽不肖,笃志经术实秉庭训,其稍解诗旨,则孩提受之于母氏。”由于天资过人,加上良好家庭教育,使马一浮5岁能诗,9岁能熟读《楚辞》等古典。在乡间有“神童”之誉。马一浮父亲见他早暮勤读,便请了一位举人辅导,不久,这位举人觉得自己才学不济,因为小孩智力超群,理解过人,使老师难以辅导下去了。1893年,母亲卧床不起。有一天,母亲特意指着庭前菊花,要马一浮作一首五律并限用麻字韵。不多时,马一浮作诗云:“我爱陶元亮,东篱采菊花。枝枝傲霜雪,瓣瓣生云霞。本是仙人种,移来高士家。晨餐秋更洁,不必羡胡麻。”他母亲听了既高兴又不高兴地说:“儿长大当能读。此诗虽有稚气,颇似不识人间烟火语。汝将来或不患无文,但少福泽耳。”果然夜半,母亲痼疾大作,不久去世。从此,马一浮失去了母爱,依靠父亲的教育和姑妈的照顾长大,但学习上主要还是靠马一浮自己自学了。这必定使他有机会广览天下各种书籍,为他未来的学问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话又说回来,马一浮的家庭是一个十分传统的家庭。他能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教育,而且还有传统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的教育。 “神童”马一浮儿时的学习生活,颇多传奇色彩:马一浮乡间私塾同窗杜亚泉,也是上虞长塘乡人。在民国时期,此人名噪一时,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里,他与梁启超一样主张东西互补以及回归传统的,这点也与马一浮相似,但马一浮聪颖过人,两人均受私塾老师的器重,昵称长塘乡“两小龙”。一次,老师要他们以山乡风景对诗,他们出口成诗: 青藏柳谷莺先觉,露滴松枝鹤有声。 山荫绿处人醉竹,百花红时客迎新。天才少年诗人,应题即席赋诗,一时被乡人传为佳话。 学在西方 1898年,马一浮还不满16岁,竟只身去绍兴县参加科举考试,称作院试,考中了可得秀才身份。这年院试金榜题名的人中,后来成为著名人士的有鲁迅两兄弟周树人和周作人,还有竺可桢的大哥竺可材等,而马一浮竟名列榜首,轰动乡里。他的那篇应试文章后来流传于绍兴上层,一时有少年才子之称。浙江名流、后任浙江都督的汤寿潜有意将长女许配给马。此时的马一浮喜事成双,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真可谓少年得意。此后,马一浮与爱妻住进绍兴府城,并继续他的学业。然而幸运之神并不全垂青于他。早几年马一浮三姐、母亲先后去世的伤痛刚被成双的喜事冲淡,更沉重的打击却又缠绕着他,先是二姐不幸离世,接着父亲中风不治而亡,不久,新婚的爱妻又因痨病不治撒手而去,只剩下唯一至亲大姐也嫁人了。马一浮没有再娶续弦,犹如形单影只的孤燕独自飞翔了。 1898年,是中国历史上“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的重要一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的改革维新思潮有力地冲击着清王朝,也激发了少年马一浮的救国热忱。于是他决心离开家乡,于1899年只身来到上海,苦学英文、法文和日文,以便消解难读西方新思想名著之苦。在南洋公学学习时,他结识了李叔同、邵力子、黄炎培、马君武、谢无量等。他们志同道合,创办了《翻译世界》月刊,介绍西方新思想、新文化,借以唤起民众,振兴中华。 戊戌变法后,学习与研究西方思想学说、科技文化,公派或自费留学西方,已成为有志青年的目标。1903年,一次幸运的机会使马一浮接触了西方社会。那年清政府需要一位中英文基础均好的秘书。马一浮除英文外,还学过法文、拉丁文、日文等,于是被选中了。他来到美国圣路易斯,常为驻美使馆和万国博览会做翻译等工作。那一年冬天奇寒,他水土不服,经常生小病,情绪较低落。念及日本有当年谈论国事、砥砺远志的少年挚友谢无量、马君武等人,因此一心想去东瀛,但未如愿。于是利用业余时间,一头扎进西洋书林,读了《亚里斯多德政治学》、《达尔文物种由来》、《莎士比亚集》、《拜伦诗》等等,涉猎范围甚广,特别爱上卢梭、马克思的著作。他得到卢梭《民约论》后,说“胜获十万金”,病中得马克思《资本论》是“胜服仙药十剂”,他对西方进步书籍之爱可见一斑。对于《资本论》还有一段佳话。当年,《资本论》名声大起,马一浮心仪已久,到美后到处寻觅,后在一家书店找到一本英译本。他大喜过望,不顾身负小恙,一口气把它读完了,并在日记中写道:“此书求之半年矣,今始得之,大快!大快……”后来,他回国时除带回英译本的《资本论》外,又买了德文原版的《资本论》。他把英译本送给谢无量,把德文版送给上海“国家扶轮社”,并建议社友译成中文。无奈当时扶轮社负责人是个追随袁世凯的政客,这本珍贵的书保存不妥而散失了。事有凑巧,马君武在书摊发现此书,书里还有一篇好友马一浮读后写的短记,于是又买回来送给马一浮珍藏。后来,马一浮应竺可桢校长之邀来浙江大学讲学,心存感激,又将此书送给浙大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此书转入原杭州大学图书馆收藏,四校合并后,理当又成为浙江大学图书馆珍藏了。 马一浮在圣路易斯有很多读书时间,只因少有亲人,深感孤零,再说清政府官员在骄横的外国人面前低三下四,年轻气盛的他很是憋气,更主要的是无志同道合的友人,一腔爱国热情无以宣泄。因此,于1904年5月,马一浮转去日本,自费留学。虽说在日本仅学半年之余,也未正式上过大学,因日本是中国流亡学生及爱国民主革命力量积聚的大本营,尽管他没有参加光复会,仍积极给革命派的刊物《民报》投稿;尽管他独立不群,读书为事,还向日本乌龙谦三学习日语和德语,但仍受到诸革命人士积极的影响。总的说来,马一浮在美国和日本将近两年时间,因他外文基础好,又有敏悟好学、过目难忘的天赋,确实读了不少当时国内较难读到的书著,对西方科技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较深的了解,以致为后来成为20世纪初叶中国涌现的不少向西方探求真理的青年学人中较早回归传统的人。 P2-6 序言 艳阳高照,喜气倍添。全校师生员工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来浙江大学110岁华诞! 回首创校初期,浙江大学前身求是书院奉行“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和“讲求实学为第一义”的办学宗旨,林启总办以“求是”为书院之名,正如后人所解释的那样,希望在做学问上能够做到“务得事实,每求必真”,礼聘名师,相继培养出许多名士之才,令世人崇敬,也令后学引以自豪。 1936年4月25日,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就职时第—次对学生说:“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地培植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此后,竺可桢校长以“求是”为校训,躬行敦聘知名教授,浙大校园顿时名师云集。他们发扬学校传承的求是精神,志存高远,各怀绝奥,精心培养一代代求是学人,为浙江大学的发展与崛起作出了巨大贡献。 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常说三件事:一是“默而识之”,二是“学而不厌”,三是“诲人不倦”。大师们都一一为之。我们应好好学习、继承和弘扬大师们身体力行的求是精神及其为人为学的高尚品格。 百余年来,浙江大学的大师数以百计,难以一一展示其风貌。杨达寿同志在调查研究校史人物的基础上,遴选了15名有代表性的大师,由各位作者用自己的生花妙笔,对各位大师的最抢眼的部分闪光点,作了一些论述,苋成《浙大的大师们》一书,与此前出版的《浙大的校长们》结缘姐妹篇,一并作为向母校浙江大学110周岁华诞之贺礼。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展读本书,每篇都是作者广泛调查、反复研究和精心写作的心血结晶;深感全书内容翔实,文笔流畅,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力作。开卷之余,让人不知不觉走近大师,领略其器大声洪、志趣高远、人格高尚、学识渊博、教艺精湛、成果丰硕之风采。我深信,本书的出版发行,将会给后学和读者带来诸多的教益和启迪。 后记 大凡依偎在母校浙江大学怀里生活过的人,都想给她的110岁华诞献上一份礼物。我和校友作者一起,辛勤耕耘一年有余,双手捧上《浙大的校长们》和《浙大的大师们》,谨以此对母校表示深深的敬意! 有人问过我:“你为何爱写校友呢?”回答很简单:“校友宛若一座‘矿山’,我愿当一名终身的矿工。”《浙大的大师们》只是先行开采的部分“富矿”而已。 百余年来,浙江大学名师荟萃,大师也是数以百计。笔者经调查研究,按出版社要求,仅先选15位大师入书,被提名而未入书者更多,如求是书院至浙江高等学堂时期有:宋恕、高啸桐、王令赓(美籍)、龟安尔(日籍)、张宗祥、钱家治、马叙伦、陈去病、陈训正等;20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有:钱宝琮、束星北、胡刚复、张绍忠、何增禄、卢鹤绂、周厚复、王葆仁、梅光迪、郭洽周、孟宪承、费巩、吴钟伟、李熙谋、顾毓跨、钱令希、张其昀、叶良辅、谭其骧、涂长望、吴耕民、李浩培、沙孟海、舒鸿,等等。对这些大师级人物,只好留待有条件时为他们立传了。 有人问过:“大师级人物的标准如何呢?”笔者赞同清华大学黄延复先生提的“大师”条件:(1)第一流的人格;(2)第一流的学术;(3)第一流的思想;(4)第一流的胆识;(5)第一流的志节;(6)第一流的文采。同时结合出版社提的“生不立传”的要求,再考虑大师的学科的代表性、作者对人物的熟知程度等,先选写15位入书,以飨读者。因调研时,对贝时璋、谈家桢两位在世大师入集呼声不绝于耳,故破例收入《浙大的大师们》一书内。作者们感到,给大师写传的过程,是我们认识大师、学习大师以致心灵受洗的过程。这也是我愿当_名终身“矿工”,乐于“采矿”的缘由。 在成书中,除了撰稿人深入调研、互相配合、不厌修改外,还得到被写人物亲友的帮助,我的妻子李栽瑶高级工程师校阅书稿,更有浙大有关新老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特别是浙大党委原书记、浙江省人民政府特邀顾问、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发展委员会主席张浚生教授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对此,我代表全体作者一并予以致谢!只因大多大师未能专访,仅凭文献资料、访问亲友所得后写作,无法将更完美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有的作品成文后,也找不到大师的后人审阅,恐更有缺憾,如蒙读者赐教匡正,也向你致以诚挚的谢忱!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