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河波罗多》是两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描述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本书是专为年轻人而写,为该史诗众多现代改写本中比较优秀的一部。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摩诃婆罗多的故事/文化生活译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摩河波罗多》是两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描述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本书是专为年轻人而写,为该史诗众多现代改写本中比较优秀的一部。 内容推荐 《摩河波罗多》是两三千年前古印度的一部包罗万象、篇幅巨大的民族史诗,以诗体描述婆罗多王族般度的儿子和持国的儿子之间争夺王国的一次大战,反映了上古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复杂,并包蕴大量的神化、传说及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经典思想与高超智慧,对古代和现代印度人的生活与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书是为年轻人而写,为该史诗众多现代改写本中比较优秀的一部。作者拉贾戈帕拉查理,是甘地的战友,也是印度有名的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 目录 序 缘起 1.天誓 2.毗湿摩的誓言 3.安马和毗湿摩 4.天乘和云发 5.天乘的婚事 6.迅行王 7.维社罗 8.贡蒂 9.般度王的死 10.怖军 11.迦尔纳 12.德罗纳 13.蜡宫 14.般度族的逃亡 15.诛钵迦怪 16.黑公主选婿 17.天帝城 18.花斑鸟 19.妖连 20.诛妖连 21.首座客人 22.沙恭尼出主意 23.邀赌 24.赌注 25.黑公主的受难 26.持国王的不安 27.黑天的誓言 28.兽主赐的法宝 29.忧患是古来就有的 30.投山仙人 31.鹿角仙人 32.无益的修行:谷购的故事 33.谷购的结果 34.仅仅学问是不够的 35.八曲 36.怖军和大颔猴 37.我不是鹳鸟 38.恶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39.难敌受辱 40.黑天的饥饿 41.魔池 42.充当侍役 43.诛暴保贞 44.保卫摩差国 45.优多罗太子 46.放逐期满了 47.毗罗吒的误会 48.会议 49.阿周那的御者 50.舅舅和外甥 51.弗栗多 52.友邻王 53.使者全胜 54.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 55.使者黑天 56.情谊与责任 57.般度族的大元帅 58.俱卢族的大元帅 59.大力罗摩 60.艳光公主 61.不合作 62.黑天的教导 63.坚战王祈求祝福 64.大战第一天 65.第二天 66.第三天 67.第四天 68.第五天 69.第六天 70.第七天 71.第八.天 72.第九天 73.毗湿摩归天 74.迦尔纳和老族长 75.德罗纳担任统帅 76.活捉坚战王 77.第十二天 78.英勇的福授 79.激昂 80.激昂阵亡 81.哭子 82.信度国王胜车 83.借甲 84.坚战的忧惧 85.坚战的希望 86.迦尔纳和怖军 87.严守诺言 88.广声的结局 89.胜车被杀 90.德罗纳去世 91.迦尔纳的死 92.难敌 93.般度五子受责 94.马勇 95.报仇 96.谁能安慰? 97.坚战的懊恼 98.坚战心安了 99.妒忌 100.优腾迦 101.一斤小米面 102.坚战王治国 103.持国王 104.三个老人的死 105.黑天逝世 106.坚战受到最后考验 试读章节 106.坚战受到最后考验 黑天逝世和雅度族灭亡的凶讯传到了象城。般度五子知道了这消息以后,他们对尘世的仅有的一点依恋也丧失了。他们把激昂的儿子环住立为国王。兄弟五人带着黑公主离开了京城。他们一路朝拜圣地,最后到了喜马拉雅山。半路上有一条狗一直跟随他们。六个人和一条狗爬山越岭,进行最后一次的朝圣。他们千辛万苦爬山,途中一个接着一个精疲力尽倒下死了。最年轻的最先死。黑公主、偕天和无种,一个接着一个,卸下了肉身的负担。然后是阿周那,然后那体力惊人的怖军也死了。坚战王看着自己的亲人一个一个倒下,依然安详地向前走,毫不悲伤,因为真理的光芒在他前面照耀,他已经明白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真实了。那狗依然跟随着他。正法以狗的形象跟随坚战攀登艰苦的山路,而他的兄弟,他的妻子,都先他逝去,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人。 最后,他到达了一处高峰。因陀罗大神坐着车现身在他面前,对他说:“你的兄弟和黑公主已先你到达了。你拖着沉重的肉身落后了。我是来接你的。你带着你的肉身上车来,跟我一起升天吧。”当坚战登车就座的时候,那狗也爬上来了。 “不行,不行,”因陀罗说,“天堂上没有狗的位置。”说着,就把狗推开了。 “那么,那儿也没有我的位置了。”坚战王说。他不肯撇下他的忠实的伙伴独自上车登天。 正法之王阎摩来考验坚战的忠义,他很满意儿子的行为。那狗立刻不见了。 坚战到了天堂。看见了难敌。这位俱卢族之王坐在壮丽的宝座上,像太阳一样放射光辉。英武女神和一群仙女环侍在他左右。坚战看不到自己的亲兄弟以及其他的人。 坚战很惊异。 “天堂的居民哪,我的兄弟在哪里呢?”坚战问,“这个贪心不足、目光短浅的人在这里。我不愿跟他在一起。这个人的妒忌和怨恨害得我们把至亲好友都杀了。当年就是他,这个狼心狗肺的人,指使人当着我们把举行过神圣婚礼许配给我们的纯洁的黑公主拖进大殿加以侮辱,而我们受正法所约束,不能行动。我不愿看见这个人。告诉我,我的兄弟在哪里?我希望到他们住的地方去。”坚战说着,目光离开了那巍然端坐的难敌。 那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天仙那罗陀对坚战王不以为然地笑了笑,说道:“声誉卓著的国王啊,你错了。进天堂的人不怀恶意。别那么奚落难敌。英勇的难敌是由于执行了刹帝利的正法才获得现在的地位的。凡人时代的事情不该长记心头,否则会产生恶念的。望你听从天意,跟难敌王一起在这儿住下吧。天堂不容许人有仇恨之心。你带着肉身来到这里,所以有这些不健康的感情。抛弃吧,我的孩子。” 坚战王回答:“大仙,难敌是一个罪人,他不明是非,他使好人受苦,他煽动仇恨和愤怒,他使无数的人死亡,他能到这个战士的天堂来,那么,哪儿是比这更荣耀的地方呢?我那些勇敢善良的兄弟和黑公主必然是在那边住着,我迫切想看到他们,看到迦尔纳,看到所有为我战死沙场的朋友们和王子们。这儿没有他们。我还想重见毗罗吒、木柱王、勇旗和般遮罗国的王子束发。我又多么想见到激昂和黑公主那些可爱的孩子啊,这儿也没有他们。那些为了我的缘故,像圣油注入祭火似的,跃身在熊熊战火中牺牲的人在哪儿呢?我一个也看不到。所有这些人都上哪儿去了啊?我必须跟他们住在一起。战争结束后,我的母亲要我也为迦尔纳设祭。至今我想起这件事还痛苦不堪。我不知道他是我的亲哥哥,把他害死了,我也渴望见到他。我看得比我自己的生命还宝贵的怖军,酷似因陀罗本人的阿周那,双生子无种和偕天,还有我们的亲爱的黑公主,他们都坚持正法,我渴望看到他们,跟他们大家在一起。我不希望住在天堂里。离开了他们,我在天堂有什么好呢?他们所在的地方对我来说就是天堂。我的天堂并不在这里。” 听到这番话的天仙回答道:“坚战啊,如果你真想跟他们在一起,你立刻就走吧。不用耽搁了。” 他们派了一名使者为他引路。 使者在前面走,坚战在后面跟。他们走着走着,周围就黑 暗了。在昏暗中隐约可以看到一些怪模怪样的可怕的东西。他穿过一段血浆和腐肉筑成的滑腻的道路。道路上满是发臭了的尸体和骨骸,还有死人的头发。到处是蛆虫在蠕动。空气臭不可闻。他还到处看到残肢断体。 坚战很害怕,很惶惑。他向前走着,千万种感触折磨着他 的心灵。 “我们还要走多远啊?我的兄弟到底在哪里呢?告诉我,我的朋友。”他痛苦极了,这样询问使者。 使者淡淡地回答他说:“如果你想回去,我们可以折回去。” 这恶劣的气息实在难闻,有一刹那工夫,坚战真想回去了。可是就在这当口,仿佛猜到了他的心事似的,四面掀起了一片哭喊声。那些声音,他听来似乎熟悉,但又听不清楚。那一片声音恳求他道:“坚战啊,别回去!至少在这儿再过一会儿吧。你在这儿能使我们暂时减轻痛苦。你来的时候,带来了一阵甜蜜新鲜的空气,使我们的痛苦略略减轻。贡蒂的儿子呀,只要看到你,我们就能感到安慰,就能痛苦得好一些。待着吧,即使是很短的一段时间也好。别回去。你在这儿的时候,我们的痛苦能暂时消除。” 坚战站在那里听到四周这一片哭喊声,痛苦得不知所措。这一片似曾相识的惨痛的叫喊声使他充满了怜悯之心。他高叫道:“唉,可怜的鬼魂啊!你们这样痛哭哀号,到底是谁呢?你 们是为了什么上这儿来的?” “国王,我是迦尔纳。”有一个声音这样回答。 “我是怖军。”另一个声音说。 “我是阿周那。”第三个高呼的声音。 “黑公主。”又一个声音哀怨地哭喊。 “我是无种。” “我是偕天。” “我们是黑公主的儿子。” 悲惨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接连不断传来。坚战越来越痛苦,终于忍受不下去了。他哭道:“这些人究竟犯了什么罪呢?持国王的儿子难敌又做过了什么好事呢?为什么持国王的儿子难敌像因陀罗似的端坐在天堂,而这些人却要在地狱受罪?我是清醒的还是在做梦?我的头脑昏乱了吗?我是疯了吗?” 坚战愤怒极了。他咒骂天神,痛斥正法。他回头对天神的使者严厉地说:“回到你主人那儿去。我的兄弟没有犯别的罪,只犯了对我忠诚的罪,竞被拘留在地狱里受苦。我也要跟他们在一起。” 使者回去,把坚战的话报告了因陀罗。 这样过了一天的三十分之一时间。坚战正站在那儿悲苦,因陀罗和阎摩出现在他面前。他们一来,黑暗立即席卷而去,可怖的景象也随之消失。罪人和他们所受的苦难也看不到了。一阵香风袭来,正法之神阎摩笑着向自己的儿子坚战说: “大智大慧的人,这是我第三次考验你了。你为了弟兄愿意留在地狱里。国王和统治者都不免经历地狱。即使时间很短也必须经过一下。所以你也注定要经历一天的三十分之一时间的地狱之苦。卓越的阿周那和你所爱的怖军并不真在地狱里。正直的迦尔纳和你认为在地狱受苦的其他的人,都不是真在地狱受苦。这是考验你的幻象。这不是地狱,是天堂。你不看见那周游三界的那罗陀仙人还在那边吗?别悲伤了。” 阎摩对坚战说了这一番话后,坚战就从人的形象变成了神。凡人的形象一消失,愤怒和仇恨等感情亦随之消逝,毫无迹象了。这时坚战看到了迦尔纳和他其余的几个兄弟,同时也看到了持国王的儿子们,全都仪态安详,毫无恨意,成了天神。这次重聚使坚战终于得到了和平和真正幸福。P393-397 序言 青年同志们面前的这一本书是一部很古老的书,也是一部现代的新书。 说这是一部古书,因为这是世界著名的印度古代史诗的故事,可以算是两三千年以前的古书。说这是一部新书,因为这并不是原书,而是现代印度一位政治家和作家改写的本子,里面不可避免地也反映出现代印度人——改写者的观点;从这一点说,它是一本现代的书。 翻译这一本书给青年们阅读,为的是使大家可以欣赏这一伟大文学遗产的重要内容,而且由此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上古社会的知识,增加对于印度人民精神生活的了解,既提高了文学修养,也扩大了知识范围,更多了解人类的昨天和前天。 这改写本本来是写给印度青年读的,现在要给我国的青年阅读,就需要有一些说明。因此希望读者先看一看这一篇序,然后再读本文。 大家知道,印度是有悠久历史的一个国家,印度的文学作品也非常丰富。在印度产生的佛教曾经传人我国。随着佛教的传来,我国在古代的一千几百年中翻译了大量的印度古书。很多书都是印度人和我国人合作译成汉语和西藏语的。这样长期的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不但是中印人民友谊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译成古代汉语和藏语的印度古书中有不少文学作品,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和佛教有关系的宣传佛教的书。佛教在印度只是几种宗教的一种,虽然流行时间很久,影响很大,却并不能代表全部印度文化,而且在将近一千年前佛教在印度迅速衰落,到后来差不多完全灭亡了。印度的最普遍流行而且在近现代还有极大势力的印度教(也叫作婆罗门教)并没有传到我国来。印度文化中没有披上佛教外衣的成分传到我国来的极少。古代印度文学作品,除了佛教方面的以外,我国古代几乎都没有翻译过。现在我们跟印度人民的友好关系日益密切,为了全面了解印度文化,我们首先要介绍现代印度文化,同时也要介绍古代印度文化,尤其是那些在现代印度人民生活和思想中还活着的古代传统文化。介绍印度古代文学也为的是更好地了解现代印度人民。 印度的最古老的书,也是最古老的文学作品集,是叫作《吠陀》的四部经典和跟这些经典有关系的许多书。这是三千几百年以前一直到两千几百年以前的古书。平常称这些书中所表现的时代为“吠陀时代”。这些古书大致是从氏族社会、原始公社到阶级社会开始形成和巩固时期的产物。这个时代早已死亡了。可是这些古书还一直被印度人认为是最神圣的经典,现在还是这样。自然,不信仰印度教的人不承认这些书是神圣的,不过这些人在印度人中不是多数。 《吠陀》经典中最晚出的一些书名为《奥义书》,也称为“吠檀多”。这些书里的哲学思想,后来发展了,在近现代印度很有势力。 “吠陀时代”以后的印度古书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几部史诗。这些书可以叫作史诗,因为它们的体裁是很长的诗歌,而内容又都是以叙述故事为主体。可是它们并不是单纯的叙事诗歌,实际上这些都是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的总结,不过采取了文学的形式罢了。这一类书中主要的是《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还有一些《往世书》,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薄伽梵往世书》。《往世书》产生的时代比较晚,表现了新的综合的倾向,主要思想跟前两部书不相18。平常都只把前两部书叫作古代印度的两大史诗。这两大史诗,尤其是《罗摩衍那)),在近一千年内有了许多现代语言的改写本。现代印度人民中最流行的(《罗摩衍那》,并不是原来的用印度古代语言(梵语)写的旧诗,而是几百年前许多诗人用各种印度语言写的新诗。其实这些都是利用旧传统适应新时代的新书,只有主要故事还是古书原有的。 两部史诗虽然形式相仿,可是性质仍不相同。《罗摩衍那》可以说是一个神化的英雄罗摩的传记,写罗摩的一生事迹,中心故事简单些,人物也少些,比较接近我们通常所谓史诗。梵语的原书在古代印度也被称为“第一部诗”。《摩诃婆罗多》不但故事更复杂,叙述了许多古代氏族、部落、国家的兴亡,而且包括了古代印度文化的各个方面,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种种面貌,容纳了广泛的知识、理论和教训,还带有强烈的政治性。这简直是一部诗体的大百科全书。古代印度人并不把它叫作诗,而是叫作“历史”(原意是“曾经这样发生过”o(《罗-摩衍那》原书到了现代不如后来的用现代语言改写的诗那样流行了。可是《摩诃婆罗多》只是成为无数作品的泉源,枝枝节节地部分供后来人利用,虽然也有不少现代印度语言的翻译本和改写本,但是改'W'W的书没有一部能够代替它。事实上也没有人有过这样的企图,没有人能重现它的全部内容,改写的本子不过是传达一下其中的主要故事,或则利用来宣传自己的观点而已。 《摩诃婆罗多》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印度在摆脱殖民地地位获得独宦后规定国名叫作“婆罗多”。这是“婆罗多族居住的地方”的简称,是印度的传统名称之一,它的来源就是这部史诗。现代印度人认为《摩诃婆罗多》是他们的民族史诗。这部诗里面的许多人物和故事是印度人民非常熟悉的。一般老百姓虽然不能直接读梵语的原书(不过古代人民可能听得懂这样的不太难的文言诗歌),可是从迎神赛会、节日的史诗演唱中,从无数的诗歌、戏剧、舞蹈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中,从现代语言的翻译本、改写本中,仍知道它的内容。其实我们应该说,《摩诃婆罗多》本来是民间文学艺术创作的一个总结,由许多知识分子在古代一个长时期中加上自己的观点写下来的,因此它的内容在人民中间仍然存在着,发展着,而书面的结晶又对口头文学有着影响。这样说大概更加符合事实。现在译的这本书的改写者在英文本第三版的序中说:“一个人旅行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两,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至少是要通过一个好的译本读过),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这话评不完全是夸张的说法。 大史诗里广泛宣传了“正法”的思想。这个词佛教也用,从前只译成“法”,或译音作“达摩”。现在印度往往把这个词当作宗教的同义语。大史诗中的“正法”思想却是另外一回事。它所指的是当时社会制度所规定的每一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和职责,首先是本“种姓”的职责。这是企图使社会制度永久巩固的统治阶级的理论。大史诗的故事里有一些表现社会制度变革时期新旧“正法”矛盾冲突的情况,有一些是个人要求和社会规定相矛盾冲突的情况,也有一些是符合原来的“正法”而为后来另一社会制度下的人认为不合后来的“正法”的情况。大史诗的编纂者、加工者都用“正法”理论加以解释,并宣传自己的“正法”观点。改写的人又用自己的观点使古代的“正法”理论符合于他所认为合理的现代的要求。改写本中除“正法”这一词外,还用了“天职”、“职责”、“责任”、“正义”、“道德”这一类的词来表达古代的“正法”。我们知道,社会的道德标准是随时代、阶级而不同的。“正法”的理论是抽象的、空洞的;问题在于具体的内容和实质。本书是现代印度人改写的,这里面的“正法”已经有些现代化,从这里看不清楚原书所宣传的“正法”的矛盾冲突了。可是,企图永久巩固阶级社会制度这一根本思想还是在改写本中继承了下来。 “摩诃婆罗多”的时代离我们太远了。它本是许多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的故事结集,后来经过更发展了的社会中的文人的编纂加工,现在我们看到的又是现代印度人改写的故事提要。书中的许多情况是古代的,但又跟现代印度社会生活气息相通。我们要记住这些,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才能正确欣赏它,而又不为其中的矛盾所迷惑,更不致陷入其中所宣传的思想而不自觉。 这一改写本的作者拉贾戈帕拉查理,在印度通称为“拉贾先生”,是南印度人,生于1879年,于1970年逝世。他本是律师,1919年起参加甘地领导的反殖民主义的不合作运动,多次入狱,成为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甘地的亲密的战友。1937至1939年印度国大党在许多邦组织政府的时候,他是南印度马德拉斯邦的总理。1947年8月印度获得独立,但是到1950年1月才根据新宪法成立共和国。在这期间,他做了印度总督,是第一个印度人做总督,也是英帝国主义统治印度以后的最后一个总督。印度共和国成立以后,他担任过马德拉斯邦的总理。他又是哲学家,写过哲学论文。他也从事文学活动,是南印度的泰米尔语的作家。 大史诗的印度现代语和英语的改写本很多;拉贾先生的改写本是比较好的一部。它的优点是把大史诗的故事写得很生动,涉及的方面较广,有些地方直接用了原书的词句和笔法,多少反映了一些原书的风格。当然,在故事情节的选择和表达方面,改写者不能不受到自己的观点的限制,随时流露出自己的思想。这是读者应该注意的。此外,还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有一些现在已经证明是很晚才加入的成分,在改写本中还保留了,例如“缘起”中的群主故事和第四十章中的黑天故事。 这一改写本原来是用南印度的泰米尔语写的。英文本是作者自己和他的朋友翻译的。英文第一版在1951年出版。1952年作者又作了不少的修改,刊行了英文本第二版。现在翻译的是1955年的英文本第四版。 本书的翻译体例是我和译者商定的,专名是我译的,关于这些,下面作一点说明。 …… 大史诗中有不少人名、地名、种族名和其他专名。这个改写本里虽然已经大大减少了,但我国读者仍然会感觉到很复杂。特别是印度人的称号很多,忽而这样称呼,忽而那样称呼,有时叫这个名字,有时叫那个名字。这些名字又很长,无论是用我国古代译印度书的译音,或用我国现代语译音,都会使读者看起来很不方便。因此采取了译意和译音兼用的办法。(有的译音有的译意的办法其实是我国古代译印度书的传统。例如“菩萨”、“罗汉”等都是译音的;而“观世音”、“如来”等都是译意的。)为了保持印度古书的色彩和我国的传统用语,译文中采取了一些古代翻译印度书用的译音的字如“毗”、“伽”、“迦”、“陀”等;但也考虑到读者的方便,这一类的字用得不多。至于种种不同的别名,改写本中还留下了一些,翻译时除几处留下了很容易看出的称号_夕h,都统一为一个名字,没有一一照译。书中脚注尽量减少。读者只要看了这篇序言中的说明,就可以顺利地看下去。有的称呼没有一律,如“国王”、“王子”、“太子”,以及“老族长”、“老太公”、“老祖宗”,有时称“王”,有时不称,有时还保留“某某的儿子”这样的称呼。这些一则是为了留下一点原书的体例,二则也是照顾了各处不同的口气。 这本书不是现代小说,所以译文中多少有点我国旧小说的笔调。书中有些故事也会使我们想到旧小说。 改写本中原有不少片段是改写者的议论,和原书情节没有关系,译文中都删去了。改写者的几篇序也没有译。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人旅行了全印度,看到了一切东西,可是除非他读了《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他不能了解印度的生活方式。 ——拉贾戈帕拉查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