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入了范用先生七十余种巧妙多变设计风格的图书装帧设计作品。
本书全面展示了这些作品的封面、扉页、目录页、正文版式乃至书中广告的设计,并对每一本书的内容及相关设计背景做了介绍。这部书可以说是对三联书店老版本的一次有趣的回顾和把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叶雨书衣(自选集) |
分类 |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
作者 | 范用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选入了范用先生七十余种巧妙多变设计风格的图书装帧设计作品。 本书全面展示了这些作品的封面、扉页、目录页、正文版式乃至书中广告的设计,并对每一本书的内容及相关设计背景做了介绍。这部书可以说是对三联书店老版本的一次有趣的回顾和把玩。 内容推荐 上世纪八十年代,三联书店大量出版人文社科类图书,在全国造成深远影响,这些书的装帧大多出于范用先生之手。他那富有书卷气、简洁朴素、高雅大方、巧妙多变的设计风格同样造成深远影响,至今不衰。这里,可说是范用先生的代表作。为了全面展示这些作品的内涵,除封面设计外,还选择了一些扉页、目录页、正文版式乃至书中广告的设计,并对每一本书的内容及相关设计背景做了介绍。所以,这部书也可以说是对三联书店老版本的一次有趣的回顾和把玩。 目录 自序 随想录 懒寻旧梦录 干校六记 将饮茶 雪泥集 高尔基致论杂文集 存在集 柯灵杂文集 胡风杂文集 欧洲文化的起源 番石榴飘香 思想家 读书 翠墨集 书林新话 读书随笔(三册) 西谛书话 天下真小 西窗漫记 未晚斋杂览 十二象 译余废墨 旧学新知集 香港方物志 编辑忆旧 北京乎 文章例话 花萼与三叶 清华园日记 西行日记 皮特斯脱鲁普 阿尔贝·迪布 水泊梁山英雄谱 古趣一百图 阿Q正传漫画 荣格心理学入门 性心理学 为人道主义辩护 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诗论 文化:中国与世界(第一辑) 乡土中国 悲剧哲学家尼采 所思 孩子的心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希腊罗马神话典故 扫叶集 杂格咙咚 诗词存稿 诗人的两翼 香港,香港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留真集影 傅译传记五种 人间的普罗米修斯 智慧的明灯 我当小演员的时候 圆舞曲之王 我的自传 走我自己的路 无鸟的夏天(1938一1948) 我热爱中国 战斗在白区——读书出版社1934——1948 我爱穆源 泥土脚印(续编) 为书籍的一生 附录: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长者(宁成春) 爱书、爱封面设计的痴情人——范用(张慈中) 减法的艺术(晓岚) 范用先生的嘱咐(汪家明) 试读章节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长者 宁成春 1969年我调入人民出版社,从70年代初到1986年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范老退休之前,我一直在他领导下工作。他很关心我,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位长者。我的书装设计的基本风格和理念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形成的。 我们的设计审批是三审制,最后一审是范用同志。凡是他策划或者他喜欢的书稿,设计方案总是很难通过。打倒“四人帮”之后,人民出版社要出版一套外贸知识的丛书,记得董秀玉是责任编辑。当时设计方案都要画成印刷成品的效果。我画了几个方案,“小董”觉得不错,可范老不通过。又画了十几个,总共二十余个方案,最后他才选中一个。当时我想,不管画多少个,都是一种尝试,都是自己的积累。所以每个方案我都认真对待。有的时候我画的方案总是通不过,又急着开印,范老就笑眯眯地,哼着小曲走来,一只手拿着小纸片,纸片上用软的粗铅笔画着他思考的方案,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说:“试着这样画一个”,“把这个(图)改一下”……他并不明确告知怎么改,我只能去揣摩他的意思。 “读书文丛”的标志就是这样,连画了几个方案都没通过,直到画成他提示的“一位裸体少女伴随小鸟的叫声在草地上坐着看书”才让他满意。这个标志现在看来很平常,可是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心有余悸,不敢表达什么情调,何况这种裸体少女的形象!没有范老的启发和支持,我是不敢这么画的。出书后本店的一位编辑就曾笑着说:“小宁,你这是画的什么呀!” 这套书的封面上把作者的书稿手迹断开,倾斜错落着排列,像雨像风,很有动感;下边是少女读书的标志。一动一静,处理得十分大胆、新颖。丛书出版以后,封面设计反映很好,在当时一片“红海洋”里显得格外清新悦目。 三联书店出版的斯诺的(《我热爱中国》,封面是交给美编组长马少展制作的。范老提供了一张斯诺照片的印刷品,组长让我根据照片画了一幅速写。记得是用咖啡色炭精棒画在布纹纸上。我感觉这个设计方案肯定是范老授意的,后来证明的确如此。斯诺肖像大小空问处理得当,最高明的是让斯诺背对书名,加强了他手持香烟思考的感觉。这是违反一般的设计常规的。当时范老不让署他的名字,版权页上设计者的署名是“马少展”,而且范老至今以为速写像是马少展画的。其实,那个年代大家并不在意署名,认为署名只是一种责任,没有什么“利”,也不在乎“名”。即使获了奖也没人在乎是谁的。 那时的美编室我年龄最小,工作比较认真,范老又酷爱装帧设计,所以1984年有了出国进修的机会,他就极力向版协推荐,让我第一批赴日本讲谈社学习。1985年回国,1986年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讲谈社的朋友为我争取到再次留学的机会。刚刚独立,人手不够,我怕不能成行。没想到范老非常支持我再去深造。为了弥补人手不足,他兼职美术编辑,设计出许多好书。 退休以后范老仍然关心三联书店的装帧设计,经常给我写信,直言不讳,语重心长。至今我还保存着1996年9月5日他写给我的信。那时我们四位书装设计师搞了一个展览。范老在信中说: 四人展很成功,使我大开眼界。丁聪说:就是跟过去大不一样,我们中国,善于吸收外来的东西,看汉唐就知道,这是中国的长处。我希望不要忽视民族特点,推陈出新。你们四位如果可以称为一个学派,是否可以说,这一学派,源于东洋。我看过西方如德、法的一些书装,其特点是沉着、简练(无论是用色还是线条),似乎跟中国相近。总之,希望大家都来探索,在实践中更上一层楼。 在三联(书店)展览这么几天,为期太短,很多人都不知道。如果在三联门市(韬奋图书中心)开业之时展出,会有更多的人、爱书的人来参观。去不去上海展出?上海有一支不小的装帧队伍,可以同他们交流经验。 建议与张守义同志商量,由版协装帧(艺)委(会)出面,每年编印一本《中国书籍插图装帧年鉴》,全国出版社赞助,应当容易办到。开会交流经验,散会了事,不及印出一本图册,效果大(好)得多。 《四人说》内容编排、印装都很有特色,只是翻起来比较费劲。 看来,你们跟纸老板关系甚好,所以得到他们赞助。洋纸较贵,影响它的销路,恐怕一时也难以解决。少数精品可以用洋纸,一般书籍尚就所宜。书卖得太贵,不是好事。 后来范老还特意把我和吕敬人叫到他家中,给我俩看他收藏的书。我理解他的苦心,一直牢记他的教诲,默默地尽力认真实践。 转眼问我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 2006年12月6日 P209-214 序言 我每拿到一本新书,先欣赏封面。看设计新颖的封面,是一种享受;我称之为“第一享受”。 1938年在汉口,我到读书生活出版社当练习生,知道了书的封面是怎样产生的。社里派我到胡考先生那里取封面稿,有的封面是当着我的面赶画出来的。我看了挺感兴趣。 于是我也学着画封面。并非任务,下了班一个人找乐儿偷着画。一次,出版社黄(洛峰)经理看到了,称赞了几句,我非常开心。以后,有的封面居然叫我设计了。当然,我的作品很幼稚,如小儿学步。 记得我设计的第一个封面是《抗战小学教育)) (1938年)。当时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周立波的一本书,其中照片插图的说明文字是周先生让我写的,他说,手写的比排的字好看。看到自己的字印在书上,我高兴极了。在汉口,读书生活出版社的斜对面,是开明书店,丰子恺先生就住在开明书店的楼上。我设计封面,请丰子恺先生指教,还请他写过封面字。抗战胜利后,李公朴先生交给我一部书稿——《社会大学》,叫我编辑排印并设计封面。为此,我给他写过好几封信。书还未出版,就传来李先生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 1948年我设计《巴黎圣母院》,封面字是请黄炎培先生写的;《有产者》(高尔斯华绥)的封面字,是我从碑帖里集来的。“巴黎圣母院》的43幅插图,是我请当时国民政府驻法国大使馆的朋友买的一本画册的复制品。后来这本画册被译者陈敬容拿去了。 我是1949年到北京来的。5月上海解放,8月就调我到北京。1951年成立人民出版社,三联书店并人人民出版社,保留店名,有一个编辑部。我提出分管三联书店编辑部。我还分管人民出版社的美术组,他们设计了封面,让我审批,有时不满意,反复几次,书等着印,于是我就自己动手设计。可是我自己设计的封面,不能自己审批开发稿单,就请美术组的同志署名,或署两个人的名字。因为是业余做的,后来我就署名“叶雨”。“叶雨”,业余爱好也。 我设计封面从来没拿过稿费,只有一次,为新知书店设计一套夏康农先生主编的书,书店送我一支大号金星钢笔,俗称“大老黑”,很珍贵,是那时中国生产的最好的钢笔。 设计封面,是做自己觉得很愉快的事情,其实并不轻松。设计一个封面,得琢磨好几天,还要找书稿来看。不看书稿,是设计不好封面的。举一个例:有人设计黄裳《银鱼集》的封面,画了六七条活生生的鱼。他不知道这“银鱼”是书蛀虫,即蠹虫、脉望,结果闹了笑话。 我习惯用手工方式制作封面,不用电脑。有的封面用电脑制作,也蛮神气,如科技书、旅游风景书、少儿读物等。学术著作、文学作品,要有书卷气,还是手工制作比较相宜。三联书店出版的“文化生活译丛”,原来的封面用专色,清秀雅致,后来有一段时间改为四色彩印,颜色复杂含糊。不妨比较一下,是简洁的专色好还是复杂的彩印好?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比较。 1991年,我在《世界文学》双月刊里读到一篇文章,讲到外国出版的文学书籍的封面:“严肃文学作品装潢精致,精装本的护封大都取冷色调,十分庄重。通俗文学作品则开本矮小,封皮色彩鲜艳,纸张也比较粗糙。”我赞同这个观点。封面是华丽绚烂好还是朴素淡雅好,得看什么书。文化和学术图书,一般用两色,最多三色为宜,多了,五颜六色,会给人闹哄哄浮躁之感。前些年,装帧界曾讨论过这个问题,提出封面该做“减法”了。有一位先生甚至说,很多书,内容很好,就是因为封面太花哨,我不买。 此外,书籍要整体设计,不仅封面,包括护封、扉页、书脊、底封乃至版式、标题、尾花,都要通盘考虑,这里就不多说了。 1998年,《北京青年报》登过一篇晓岚的《减法的艺术》,提到我对于书籍装帧的一些看法;2002年4月,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汪家明《2001·国外书籍封面226帧》小引,也涉及于此。我把它们附录于本书,供读者参阅。 印在这本书里的,是我设计的一部分封面、扉页和版式。敝帚自珍,诚恳希望得到方家和读者的指教。 本书的说明文字由汪家明同志记录编写,谨此致谢。 2002年4月 北京方庄芳古园 书评(媒体评论) ……美术编辑要读懂书的内容,把握书的性格,这是设计的前提。范用热爱简洁、大方、韵味味深远的设计,他力避繁复,深知“减法”之妙。 ——晓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