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历史上,诸葛亮不但是忠臣的代表,更是智慧的象征。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有的一个特征。中国文化独有的“诸葛亮现象”,是对忠臣的褒扬,对智慧的推崇,对身处逆境而坚韧不拔精神的肯定。如果说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人们标榜诸葛亮的精神,是为了弘扬一种民族理想、个人信念,那么作为现代人,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这种文化现象,并且超越古人,从诸葛亮的事迹中寻找能够为今天所借鉴的成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诸葛亮十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洪钊 |
出版社 | 哈尔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中国的历史上,诸葛亮不但是忠臣的代表,更是智慧的象征。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有的一个特征。中国文化独有的“诸葛亮现象”,是对忠臣的褒扬,对智慧的推崇,对身处逆境而坚韧不拔精神的肯定。如果说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人们标榜诸葛亮的精神,是为了弘扬一种民族理想、个人信念,那么作为现代人,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这种文化现象,并且超越古人,从诸葛亮的事迹中寻找能够为今天所借鉴的成分。 内容推荐 诸葛亮是三国时代最著名的智者之一,在诸葛亮的一生中,最为出彩的,就是“三顾茅庐”时的“隆中对”。在后世的评价中,“隆中对”被认为是诸葛亮的天才之作,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战略。那么,这个计划究竟是对是错,其实施情况又如何呢?将“诸葛亮资源”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表现作为我们考察历史的事例。从事例中看得失,从得失中读历史。“诸葛亮现象”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和历史性,给我们今天读史提供了有益和多样的思路。 目录 丛书总序 导言 第一讲 走上神坛:诸葛亮何以被神化 如何“近妖”:《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悲剧精神:神化诸葛亮的基调 口碑:对联中的诸葛亮 神化诸葛亮的土壤 第二讲 做个忠臣好不好 千古忠臣的治国方略 忠臣为何大权独揽 廉以尽忠:诸葛亮的自我鞭策 第三讲 隆中对:无法贯彻的“大战略” 战略构想与局势分布 “隆中对”战略布局的得失 “隆中对”执行中的修订问题 第四讲 做官、做人、做事:一代名相的人生准则 垂范后世的为官之道 出将入相的法家风范 治国必先修身 第五讲 北伐:口号还是实干 为何一直要北伐 奇怪战争:蜀汉北伐的军事分析 祁山开发与“六出祁山” 第六讲 “但悲不见九州同”:屡屡失败的统一计划 诸葛亮用兵模式:揭秘第一次北伐 第五次北伐失败的内情 北伐为何屡战屡败 失败不是他的责任 第七讲 接班人培养的误区 参差不齐的十位接班人 破格选拔:接班人选择的唯一亮点 知遇之恩的压力:姜维败局 接班人之死:意料之外的败局 第八讲 反思诸葛亮:现代管理的反面借鉴 管理资源:诸葛亮的现代借鉴 北伐动机:内部管理失败的突破口 治国方略:现代管理的反面典型 第九讲 污点:不为人知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另一面 战略分歧与志趣矛盾:关羽之死 莫名其妙的举动:急于入川 谁“塑造”了诸葛亮 第十讲 扑朔迷离:诸葛亮的人生谜局 大才为何“躬耕南阳” 刘表为何不用孔明 他为何要归葬定军山 开发西南为哪般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借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因此,毛泽东评点时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毛泽东曾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蜀汉政权短命。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想失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则,兴兵作战、攻城略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豪强争战的旋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中对在战略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确保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作出正确的决策,远途作战后续不接难以取胜,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难守就不要争取。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折将;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二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的。“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为使弱势变为相对的强势,要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使敌人的兵力相对分散,我方兵力相对集中,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分散之敌。隆中对指出,天下有变则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合击,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阳是袭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成算。历史上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这即是毛泽东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 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 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宋时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上,一语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独步古今。我们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并不是否定他在历史上的贡献,而是以此探讨治乱兴亡中的道理。 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过于保守了。 中国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难中日积月累,才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 从“隆中对”的战略构想来看,其确定的目标并非三国割据,而是要一统天下,这个战略意图是以失败告终。 “隆中对”中主要的战术思维是避强击虚,为古今战略家共识。诸葛亮主张实力弱小的刘备不要与北方强敌曹操争锋,亦不可向江东地头蛇孙吴三代盘踞的老巢发展,体现了真知灼见。不过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却考虑不周,第一步夺取荆州的选择便违反了避强击虚的原则。荆襄九郡位于国内腹心地带,又地处江汉平原且河流交错,以骑兵为核心的曹军和以水军为主力的东吴都势在必争,陆战不如曹、水战不如孙的刘备集团在此与强手角逐显然处于弱势。赤壁之战后,刘备利用曹、孙矛盾,以政治联姻和“暂借”方式控制了荆州中心,而北部襄樊由曹军占领,江夏(今武汉)被迫让给东吴,一个荆州实际也是三分。其后刘备向四川发展时,也需留下关羽率重兵留守。 诸葛亮在隆中建议先取荆州为家,其次攻占四川,“一旦天下有变”再从荆襄和四川分兵两路以钳形攻势北伐。这一战略计划的致命缺陷,又使兵力本来不足的刘备犯了两线作战之兵家大忌。加上古代蜀道之难如上青天,与荆州千里之遥救援不易。留守的关羽在曹、孙之间两面受敌,失败势在必然。刘备反攻荆州又遭夷陵大败,蜀汉从此走向衰落。(P174-177) 序言 从“诸葛亮现象”说起 中国历史上有几个最著名的偶像:孔子、关羽、岳飞、诸葛亮。 这几个人恰恰构成了中国文化中价值观的最主要内容:仁、义、忠、勇、信。 孔子倡导仁政,而且身体力行,一生奔波,是为仁;关羽义薄云天、重诺守信,是为义、信;岳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直捣黄龙”而征战,是为“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忠。 在这几个偶像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诸葛亮。在后人的追忆中,他不但是忠臣的代表,更是智慧的象征。有关他智慧过人的描述,集中在对“隆中对”、“火烧赤壁”和“八阵图”、“七擒孟获”等著名事件之中。 诚然,这些事件中,有些是后人夸大其辞或者张冠李戴的,比如“火烧赤壁”和“八阵图”;有些则是可以进一步探讨是否高明的,比如“隆中对”和“七擒孟获”: 无论如何,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独有的一个特征,就像纳斯雷金(阿凡提)之于阿拉伯文化一样,人们不会因为他们事迹的非真实性而减少对他们的兴趣。 这就是中国文化独有的“诸葛亮现象”,简言之,就是对忠臣的褒扬,对智慧的推崇,对身处逆境而坚韧不拔精神的肯定。 如果说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人们标榜诸葛亮的精神,是为了弘扬一种民族理想、个人信念,那么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就应该充分重视这种文化现象,并且超越古人,从诸葛亮的事迹中寻找能够在今天作为借鉴的成分。 辩证地认识诸葛亮 首先应该为我们重视的,就是诸葛亮的“忠”和“智”。这是他最突出的两个特点,也是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精神。 为什么在三国纷争的时候,诸葛亮能够尽忠于并不强大的蜀汉政权,并且为了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奉献一生? 为什么在群雄并起的时候,他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投靠一个强大的靠山,相反却“躬耕于南阳”,宁愿做一个隐居的山人? 为什么他能够在没有正式出山的时候,就对天下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和规划,并且提出了为后人争论不休的“隆中对”? 为什么他殚精竭虑,以毕生的精力与智慧进行北伐,却一次次无功而返? 可以说,这些问题,都是与诸葛亮的“忠”与“智”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和传统文化中他的智慧形象存在若干矛盾的。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解开这些矛盾背后的真相,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诸葛亮,从而让现代人明白为何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会变成我们的偶像,又是什么人、什么样的文化氛围把他造就成了一个偶像。 将诸葛亮“偶像化”的后果是,严重的“主题先行”原则,破坏了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所具有的多彩人生,也忽略了诸葛亮与他所生活的汉未三国时代的复杂多变性。这样一来,渚葛亮的形象变得“纯粹”而简单,“光辉”而干瘪. 我们要让充满矛盾的“诸葛亮”形象真实化、历史化,就必须辩证地认识诸葛亮,把后人强加给他的概念从他的身上去除掉。因此,必然会出现如下的情况:对历史上真实的渚葛亮的认识,往往会和后人强加给他的种种头衔与美誉相冲突,甚至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看法。然而,这正是对诸葛亮的辩证认识。 解读“诸葛亮资源” 当我们还偶像以真实之后,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中国文化中对诸葛亮的推崇这种精神资源现代化,如何让这种文化成为现代人的智慧财富,而不是迷信。 将“诸葛亮资源”现代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表现作为我们考察历史的事例,从事例看得失,从得失读历史,从历史求智慧,从智慧论现代。 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我们解渎“诸葛亮资源”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目标。 诸葛亮是一个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但是他并不是和今天毫无关系的,从他的行为、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巾同人的共性,而这种共性是否适合现代?这种共性是否能够促进现代人为个人的成功与幸福发挥作用?这就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我们不县要颠覆历史,也不是要戏说历史,而是要从身为历史人物的诸葛亮身上,找到现代人某些行为与思路上的问题的症结所在。找到了症结所在,我们就能够反思诸葛亮,反思诸葛亮所代表的文化,并在反思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诸葛亮是古代中国的一座文化丰碑,也是现代人了解中国传统的一面镜子,只有反思诸葛亮、读懂诸葛亮,才能超越诸葛亮,将诸葛亮的人生经验与智慧精髓作为现代人的财富。这笔财富,也许是我们一生都享用不尽的。 作者 后记 诸葛亮是一个永远都说不完的话题,更是一个让人高山仰止而又为之叹息的人物。他的忠诚,他的勤奋,他的亲民,都是中国古代绝无仅有的,而他的个人修养与道德风采,更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算不上一个优秀的军事家,甚至不能算一个成功的宰相。他的缺陷十分明显:谋略与实际存在脱节、用兵过于谨慎,是他在军事上的弱点;事必躬亲、操劳过度,而又没有可靠的、合适的助手与接班人,是他在治国上的短处。 对一个政治人物来说,有什么样的具体举措,往往比发表什么样的言论要重要得多。诸葛亮是一个忠臣、一个贤臣,这是通过他说过的话和对他一生的观察得出的结论;然而,从他的执政风格、军事和政治举措,我们却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看法,认为他短视、专权、独裁,甚至对皇帝不尊重,有“不忠”的表现。 为什么在诸葛亮这个人的身上,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评论?这就是“言”、“行”之间的差异,以及因为这种差异引起的后人对这个人物的不同理解。事实上,后人对诸葛亮的理解,都是基于后人自身的立场,所以才会出现互相冲突、截然对立的不同看法。 因此,我们对诸葛亮、对有关诸葛亮的各种评论,都应该持辩证的观点,认识他的全面特征,也要认识到他在细节上的表现,将这些对诸葛亮的不同看法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诸葛亮形象。 正所谓“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非常明显,每个人都能看得到,因为他是了不起的人物,是君子,是贤臣,是智者,所以我们才会对他的不足之处都了如指掌。他的缺陷,与他的伟大又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 正因为他是一个功过、长短都十分突出的人物,所以他才会成为一个“话题人物”,才会被争论不休。求全责备也好,文过饰非也好,都是在后人出于对他一生成就的肯定这一前提下的。不过,简单地讨论他成功或者失败、出色或者平庸,对现代人来讲,是没有意义的,完全是看三国落泪,为古人担忧。今天我们关注诸葛亮,更多地是要解释为什么他会有如此鲜明而独特的功过,有如此令人费解的长短。 这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因此,本书对诸葛亮的一些“过人表现”,比如“三顾茅庐”、“借东风”、“舌战群儒”、“七擒孟获”、“卧龙吊孝”的情节没有涉及,因为那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内容,我们所关心的,是他“隆中对”、“六出祁山”、“挥泪斩马谡”、“收姜维”这一类与人、与实干有关的内容。 在品读诸葛亮为人、处世、为政、用兵等方面的行为时,笔者希望与读者就这些突出他个人能力与智慧的问题交流。其实,这个解读与反思诸葛亮的过程,也就是笔者感受诸葛亮的智慧、转化其智慧成为现代资源的努力。读者如果能从中有所领悟,或者从中产生更高明的见解,也许会是一笔意外的收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