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展示了一个落后的村庄是如何成为革命堡垒的。
该书追述了20世纪30年代十里店的村民们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村庄,协助八路军展开斗争;并讲述了后来他们又如何着手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使土地回到耕者手中。书本内容由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讲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里店(1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加)伊莎白·柯鲁克//(英)大卫·柯鲁克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展示了一个落后的村庄是如何成为革命堡垒的。 该书追述了20世纪30年代十里店的村民们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村庄,协助八路军展开斗争;并讲述了后来他们又如何着手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使土地回到耕者手中。书本内容由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讲述。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不同于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社会史,讲述的是普通民众的事,并且是由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讲述的。本书追述了20世纪30年代十里店的村民们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村庄,协助八路军展开斗争;并讲述了后来他们又如何着手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使土地回到耕者手中。将问题讲得最中肯的是那些有阶级觉悟,敢于同侵略者作斗争,带头推翻旧的地主-雇农制度的贫农和雇农们。这一部分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掌了权,后来被称为“新中农”。他们的成就是了不起的。但还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相当一批人,因生性胆小或无助,未敢投入到这场斗争中,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仍然很贫困。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英文版前言 十里店概况 当地人名单 引子 第一章 日本侵略前夕 土地与农民 理想家庭与实际家庭 村庄:分而治之 第二章 旧社会的支柱与柱基 傅氏家族成员 李氏家族成员 王氏家族成员 村外地主 村子的柱基 第三章 国民党退却,共产党进攻 24个司令官 黄司令官到十里店 “太阳从西边升起” 八路军进入十里店 第四章 抗日前线的十里店 民兵组织 妇女协会 征税——“请富人捐款” 合作社 农会 党支部 第五章 饥荒与抗饥荒 救灾和春耕 挖掘地主藏粮 清偿债务 组织互助组 合作社和妇女生产 开垦荒山 十里店劳动英雄 第六章 新中农 加强组织抵抗力 执政的新中农 “秘密间谍”事件 政治与经济的进步 第七章 新政府领导十里店 丢豆法选举 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 妇女在某些领域进步了 农民妇女协会 第八章 封建主义的瓦解——第一幕 城乡联合斗争 查“黑地” 逃亡在外者 五四指示 割封建尾巴 第九章 封建主义的瓦解——第二幕 苟延残喘的地主领导 划阶级定成分 挖防空洞 洗心革面,去除污垢 第十章 民主改革的成就 新土地制 冬季生产与互助组 社会变化 政治变化 尾声 万里长征第一步 附录一 共产党的政策:一个历史的概略 苏维埃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附录二 毛泽东思想 划分阶级 群众路线 译者的话 试读章节 傅氏家族成员 十里店很早很早以前所有著名人士中最突出的人物是一个富商,他生活在(或人们认为生活在)大约2OOO年以前的汉代。他在当地谓之《七仙女》的戏曲中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此戏将他刻画成出售光泽夺目、图案优雅的缎子布的商人,在整个帝国,任何布匹均无法与之相比。这种高档布料只适合为皇帝做衣服。因而,该知名人物使村子出了名,遂按照他的姓氏,村子的名称最初称作傅庄。虽然傅庄后来被十里店所代替,但是,傅姓仍然是村子中三个最主要的家族之一。 然而,恰巧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一段时期,傅氏家族不再获得为皇帝提供缎子布料的殊荣。傅氏家族成员的大多数实际上是贫苦农民和雇佣劳动者,中农只占很少一部分。惟有极少数是地主和富农,在这极少数中,最富有的就像其祖先一样,也是布匹商,这人就是傅新。他虽然在村里没有受到相当广泛的热爱,可他受到了广泛的尊重。 傅新尚在年少期,就被送到离十里店有20里远的阳邑小镇上做布匹生意。起初他在店子里当帮手,由于超人的精明,40岁时,他就向商店经理方面发展了。从那时起,他的财富迅速增长,因为他不断地把他的生意收入投入到高利贷中。 傅新常用的办法是在春季把布料赊给农民,春季常常是做新衣服的季节,他要求农民在秋季用原棉偿还,秋季是庄稼收割季节,棉花的价格最低廉。利息异常之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看,在棉花对布匹的比率方面,这是通过隐形地榨取无文化的借用者而获得高利。除此之外,如果借用人在秋季不能按照已约定的数额偿付,那么,一种非隐形的额外的利息负担也加了上去。 通过采取这些手段,傅新最终成了商行的股东之一,不久,他就以现款的形式积累了大量的资本。 大约在1937年,他努力实现最宏大的交易,亦即接下石洞村一个地主的债权,按一笔总额的优惠权予以全部购买。这个地主很早就想勾销这些旧账,因此,就把此账很便宜地转交给了傅新。 在做布匹生意和放高利贷的那几年,追讨债款使傅新获得了很多经验。除此而外,他不光靠自己,还设法得到族中年轻小伙子傅守良的帮助,这人在十里店被保长雇用为办事员。这样的安排使傅新保持着小心从事的状态,避免追讨债款时有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一切事情都落在了年轻人傅守良的肩上,年轻人可以把保长职务的权力用来威胁债务人。如此这般,两个债款追讨人都感到很满意。为了圆满完成这个任务,傅守良有必要显示出他的精明和无情。除了获得他的雇主的赞扬外,他在村子社交活动中还引起了其他人物的高度注意。就傅新而言,他能够在十里店将他的土地所有权从60亩迅速增加到100多亩,而且土地很肥沃。 不久之后,他就在十里店建起了让人感到十分羡慕的住房,围起了一个铺石的大院子。北端是庄严的大厅,到大厅有一段短而宽的台阶,台阶面朝南面迎阳光。这是为刚富裕起来而又十分古老的傅氏家族后裔而建造的祖传大厅,其建筑能与时代相称。(然而,仅在10年之内,这座房子就变成了召开土地再分配会议的地方,作者与它成了熟友,其中包括傅新自己的那个厅在内。) 作为傅氏家族最富的成员,傅新建立了自己的地位之后,担任了保长职务。可他仍然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他在阳邑市场上有利可图的生意上。偶尔只是为了拜访才返回家乡。因此,他安排当时经过考验和忠实可靠的傅守良担任他的秘书并履行行政职责。 傅新有一个同族人,名叫傅培银,和他一样,既是保长又是地主。虽然傅培银土地的占有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但是,他也是十里店极富的一个人。不过,土地并不是他富有的主要来源,因为他是十里店最大的商业企业——新雄商店的经理和最大的股东。 虽然在新雄商店陈列最突出的商品是食盐、火柴、食用油和布匹,但是,最有利的生意却是海洛因和货币。这最后一项货币生意是傅培银从邻村很富的地主那里把钱借进来,目的是为了再把它转借给别人从中榨取利润。有时,海洛因的出售和货币的借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受到别人怂恿赊购货物的那些吸毒成癖者,被要求以土地作为抵押。关于抵押财产的赎回权的取消是经常发生的,因为通常的利率是每20天为100%。 只有通过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这样的高利率才能够弄到手。除了傅培银本人之外,商店大部分股东是村里的保长,由于存在这种情况,高利率的获取才成为可能。若有一个主顾不能按规定结算其账目,那么,必要的时候,股东们就使一切法律产生效力,对主顾实行毒打或没收财产。 其中有位股东担任傅培银手下的副经理。此人就是富农傅义的。 傅义的是一个日趋衰落家庭的第二个儿子。他在学校念书比他的哥哥和弟弟要胜过一筹,因此,他的父亲让他在学校里念书,而把另外两个孩子带在身边干农活。当时,由于他受过更高等的教育,让他做笨重的农活觉得有些不适合,傅义的的父亲因与一些权贵有联系便安排他到一家商店当学徒。 傅义的像傅新一样,干得也不错,通过利用商店的名义进行一些额外的私人交易,为他自己赚得了一大笔金钱。这种方法是雇员促进自身利益采取的惯常手腕,也是店主人经常引起警戒的一个方面。惟有最精明的人像傅义的那样,总是想方设法不让主人发觉。傅义的利用这样的手段挣来的金钱偿付了家庭的一些欠款,并重新购买了一部分土地。 1928年,他们的父亲去世后,傅义的坚决主张分家。由于通过他的努力,家庭的财产才获得增多,因而他要求并且确实得到了一半的土地,而两位在家耕种土地且无文化的兄弟只好分得其余的一半。 分家之后不久,傅义的离开了阳邑镇商店,把他的资金投入到新雄借贷商店,成为傅培银手下的副经理,同时也成了傅培银手下的副保长。 虽然傅义的现在住在家里,但他并没有多少时间耕作他的土地,为此,他雇请了他哥哥的一个儿子作为劳动力。他哥哥有四个儿子,土地极少。因此,傅义的考虑到雇请他的侄子是一个慈善的行动,这样可把年轻人从饥饿中拯救出来。 但另一方面,哥哥对傅义的却持有怀恨之心,其根源可追溯到童年时期,当傅义的也被认为是干农活的好劳力时,他却受到了更好的教育。 傅义的坚持要双份土地时,仇恨的火焰上升了。傅义的富起来了而哥哥却更加贫困,因而,关系就变得越发紧张。哥哥贫困的程度,通过这样的事实即可看出:他没有能力为他四个儿子中的任何一个娶到童养媳。 当哥哥被迫向新雄商店要求贷款遭到碰壁时,这种仇恨就达到了新的高峰。倘若借贷的人不能还贷,将会引起大家的愤慨,那么,借出者就要取消他哥哥的抵押财产赎回权。 傅氏大家族另一个最重要的成员和旧社会一个突出的支柱就是讼师或称律师,名谓傅培俭。 法庭和律师的腐化败坏在整个国家成了如此肮脏龌龊之地和卑鄙恶劣之人,以致没文化的农民尽量躲避法庭,仅仅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去打官司。不过,他们常常是被某个地主或富农硬拉进法庭的。由于他们自己是文盲,处处受孤立,因而几乎总是遭到一些讼师的无耻坑害。 傅培俭是整个十里店最成功的一个律师,因为他善于无定期地拖延诉讼案件,并且巧妙地从双方收取贿赂。 由于具有这些特性,傅培俭很自然地适合担任村里的领导职务。他在青帮里尤其突出,成为正式资产的管理员。这就为他在村里成为国民党支部关键成员铺了道路。 当日本人入侵中国威胁到武安时,他的政治权力仍在扩大。地主傅新害怕担任十里店保长有可能会卷入某些纠葛,便辞去了他的职务。而傅培俭却并不像傅新那样因辞去职务而感到慰藉,他乐意有任何机会赚钱,哪怕是冒点风险。因此,他接替了傅新辞去的保长职务,同时,保留傅新的助手傅守良作为自己的助手。 小心谨慎地辞去职务是傅新的特性。在十里店傅氏家族四个最突出的成员中,在剥削人民方面他做得最隐蔽,人们看不见,摸不着。当傅新在阳邑继续处于隐蔽地位,小心翼翼经营他的生意时,他的代理人傅守良,由于无情地追讨傅新的债款,人们对他产生了恐惧和憎恨。傅培银作为新雄商店经理,他进行敲诈勒索的活动时,人们也总是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傅培俭作为一名律师,仅根据其工作的本质特征,就必定是一个社会突出人物。于是,他们三个不仅在自己的家族而且在整个村子里,受到人们的唾弃,妇孺老少将其恨入骨髓。 而傅新因其相当稳重的处事,人们都羡慕他那值得效仿的家庭生活,羡慕他很有成效地发展其家庭财产。他看上去既不像讽刺画中的地主神态,也没有讽刺画中所描绘的地主那种恶劣行为。傅新从未像店主人傅培银所干的那样,亲自对他的借债人直接施行暴力行为;更不用说像律师、保长傅培俭多次所干的那样,在贫苦农民妇女面前过分放肆。至少表面说来,他的手始终是清白干净的,而他的代理人傅守良和傅氏家族其他几名主要成员,都落得了人们的痛恨仇视。 P26-31 序言 欣悉《十里店》(一、二)中文译本即将出版,同新一代读者见面。 这是一部不同于经济史和政治史的社会史,讲述的是普通民众的事,并且是由亲身经历过这些事件的人讲述的。《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追述了20世纪30年代十里店的村民们如何抵抗日本侵略者,保卫自己的村庄,协助八路军展开斗争;并讲述了后来他们又如何着手推翻旧的地主一雇农制度,使土地回到耕者手中。将问题讲得最中肯的是那些有阶级觉悟,敢于同侵略者作斗争,带头推翻旧是地主一雇农制度的贫农和雇农们。这一部分贫农和雇农分得了土地,掌了权,后来被称为“新中农”。他们的成就是了不起的。但还有一个基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相当一批人,因生性胆小或无助,未敢投入到这场斗争中,所以没有得到足够的土地,仍然很贫困。 《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是其续篇,记述了由《人民日报》年轻的新闻记者组成的一支共产党工作队的经历(《人民日报》的印刷厂当时就在邻村的一些窑洞里)。他们在十里店带领村民们开展两项群众运动。土改复查旨在解决一些人仍缺少土地的问题;整党工作则旨在改进十里店党支部的党风。书中记录了该工作队的苦和乐,挫折和胜利,艰辛和喜悦;也描述了男女老少村民们是如何响应这场运动的。他们中有犹豫不定的,也有满腔热情的。书中也提到了在那风云变化的1948年他们自己给十里店带来的种种变化。 十里店的读者,在读到自己的祖辈曾经参与过的一些事件时,也许会感到不安。我们希望他们能认识到,虽然人们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但是人毕竟是特定社会的产物。干革命靠的并不是完美无缺的男男女女,而是那些在寻求更好的社会制度,力图创建更美好生活的普通老百姓。 从我们当年所做的这项调查研究至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社会继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经历了整个毛泽东时代,然后是邓小平时代,一直到现在。我们非常高兴当今有一些中国学者在继续记录并分析十里店发生的飞速变化。这些还在进行的研究,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是如何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打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愿十里店乡亲们的后代为他们的历史感到自豪!祝他们在今后的岁月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全家都要感谢李维新,许多年来他一直帮助我们与他的家乡十里店保持联系;也要感谢梅仁毅教授,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认识了十里店,并且帮助我们维持友情。 在此,谨向《十里店(一)——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的译者龚厚军、《十里店(二)——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的译者安强和高建,以及上海人民出版社表示衷心的谢意。 伊莎白·柯鲁克 2005年6月10日 后记 本书作者伊莎白·柯鲁克1915年12月15日出生于中国四川成都一个加拿大传教士家庭,她年轻时就冲破旧势力,追求进步思想,是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学者。1938年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硕士。1948年在中央成立的外事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任教,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安度晚年。 大卫·柯鲁克1910年8月1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28年赴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36年加入英国共产党。参加过国际纵队,投身反法西斯斗争。在这期间,他偶然读到了埃德加·斯诺写的《西行漫记》一书(该书另一译名为《红星照耀中国》)。书中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领导下,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并经过长征胜利北上抗日的史诗般的奇迹。这些英勇的斗争业绩鼓舞了他,从而使他萌发了到延安实地看一看中国解放区情况的愿望,同时还想参加中共的抗日战争。恰巧共产国际也想派他到中国从事政治工作,于是,1938年他离开西班牙到达了上海。当时,日本早已侵占了上海,因经济条件所限,大卫·柯鲁克先在圣约翰大学任教,后转移到成都金陵大学,在那里,他很幸运地结识了加拿大姑娘伊莎白,由此产生的友谊使他们后来结成了伉俪。不过,这次他未能实现进入解放区的夙愿。 由于德国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向苏联进攻,而且英、美、苏签订了同盟条约,他俩决定去英国。结婚后大卫加入了英国皇家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卫始终在南亚各国中做空军情报工作;伊莎白在某兵工厂工作,并JJnAT英国共产党。随后她加入了加拿大妇女军。他们既保卫祖国,同时又站在世界反法西斯正义斗争的前列。大战结束后,柯鲁克夫妇仍向往着中国,经英国共产党领导的介绍,1947年11月,他们带着英共介绍信辗转进入晋冀鲁豫解放区,住进了太行山深处的一个村庄,即现在的河北省武安县十里店村。柯鲁克夫妇参加了当地的土改运动,收集了大量的资料,随后出版了《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9(1959年在伦敦出版,本译稿即以此书为依据)和《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1948年夏,正当柯鲁克夫妇准备启程回国时,中央外事组副组长王炳南请他们留下帮助培养未来新中国的外事干部,于是,他们欣然答应了这个请求,并开始在上述曾提到的外事学校任教。后来,他们又多次访问了十里店,并出版了《阳邑公社的第一年》。他们夫妇在中国生活、工作和奋斗了半个多世纪,向世界各地人民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宣传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变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教过的学生分布在中国的外交、新闻出版、经贸、文化、教育、体育等各条战线,遍布世界五大洲,可谓名副其实的“桃李满天下”。 大卫·柯鲁克因病于2000年11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翻译此书,以示纪念。 该书引用了许多领袖人物的文章和讲话。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参阅了《毛泽东选集》、《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凡能找到中文原始资料可考的,均用脚注加以注明,反之,有的引文对于译者来说,无法找到中文原始资料可考(例如,任弼时或赖若愚的有关讲话材料),则不予注明,直接从英文原著中译出,这是大家需注意的。 书中涉及许多人名、地名和其他专用名词,另外还有少量的方言土语,为了尽量将这些名词回译准确,译者请柯马凯先生与当地人联系,将它们作了核实。因发生的事件在20世纪30—40年代,时间比较长,可能还有不太准确的地方。 因译者绠短汲深,才疏学浅,加之初次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书中必定存在许多错误。恳请有关专家和读者赐教。 非常感谢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始终对此书给予的关心和重视,同时还要感谢北京外国语大学柯马凯先生和已到美国留学的胡宗泽同志的鼎力帮助,特别要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编辑同志,他们对译稿的审阅、校订、修改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代价,没有他们的热情指导和艰苦工作,此书是不可能出版的。 2003年9月于湖北随州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