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复兴中国文化--陈立夫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立夫//陈秀惠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梳理四书五经,解析儒学精髓;阐释传统道德,对比中西文化;回答新世纪人类遇到的困惑,介绍陈立夫的长寿之道。

本书是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同福建社会科学院陈秀惠先生进行了跨越时空的旷世畅谈,展现了陈立夫先生对国学、中医甚至我国古代的科技史通达入微,如数家珍,特别是对孔孟学说意笃情重,直至皓首穷经。他能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剖析义理精要,将经史融会贯通,并一以贯之。其精见卓识,可谓俯拾即是。

内容推荐

梳理四书五经,解析儒学精髓;阐释传统道德,对比中西文化;回答新世纪人类遇到的困惑,介绍陈立夫的长寿之道。

全书立论气势磅礴,意蕴深邃;展望儒学,如临绝顶。对于儒学精髓的缜密梳理,仿佛是一波三折的天际流云,不仅清清晰晰,而且亲亲切切,令人感到缕缕不绝的中华文化又回到了人们的精神家园。在21世纪开春,出版这样重量级的书,应该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东风第一枝”。现在以《中国文化复兴——陈立夫访谈录》的书名再版时,我们特别注意新史料的开拓和新观点的发现。增补了有历史意义的图片30多幅和《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一文,以及由陈秀惠先生补撰的《晚年陈立夫传略》的第四部分,此外还补齐了第一版因种种原因删节和遗漏的段落,现在,尽可窥到本书的全貌了。

目录

再版前言

写在前面的话

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陈立夫空中访谈录之

中国文化:一项更适合人类进化的文化选择——陈立夫空中访谈录之二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再出发——陈立夫空中访谈录之三

陈立夫先生答问录

读书心得

附录

两岸互信合作促进祖国统一——评国民党中评委陈立夫等人的提案

梁肃戎、陈立夫提出国共联手打击“台独”

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

忆往述怀——追思我的父亲

晚年陈立夫传略(节本)

试读章节

中国文化与文化中国——陈立夫空中访谈录①之一(1999年8月)

陈秀惠:尊敬的陈立夫先生,人活百岁身体依然健朗,精神依然矍铄,依然在纵论天下之大本大经而力行不息,应该说人生到此已达极致,怎么形容也不过誉。我想世上最惊心动魄的事莫过于一代历史名人的蓦然回首,所以希望您老能够欣然接受来自海峡西边的空中访谈,我将深感荣幸。

先生生于本世纪的第一年(1900年8月21日,即夏历7月27日),其时船坚炮利动地来,九重城阙烟尘生,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慈禧太后挟持不走运的光绪帝仓皇西逃,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洋人屠城的一把大火。

陈立夫:大火未冷后人出,我属于屠城废墟中诞生的一代人,只要人种在,总有中国人,我们这代人都是从全国鼎沸的年代走过来的,国仇家恨的种子可以说从小就深植在心,溶于民族的血脉之中。

陈秀惠:读中国史最揪心的当属百年近代,西方入侵,列强瓜分,中华民族回应“五千年来一大变局”的惊激具有震撼国本的性质。国家处于危难时节,亡国灭种已经时不我待,绵延民族生命唯有救亡图存。然而救亡图存又要同时否定民族的文化生命,这种二律背反的现象就其激烈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规模而言,在世界各国近现代史上确乎绝无仅有。

陈立夫:中国文化的衰落是近代的事,它与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在总的趋向上是同步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说“以夷制夷”的洋务运动还念念不忘传统的“纲常名教”,如果说“托古改制”的戊戌维新尚需假借孔子的名义,那么喊出“打倒孔家店”的五四运动则完全不同了,成为汉代儒家取得独尊地位以来首次敢向孔子作正面摧毁的千古一变。

说起五四,因为这个运动我是参加了的,我也喜欢民主和科学,以后又怀抱“科学救国”的志向赴美国留学。运动发生时,我在天津北洋大学读书,当年北洋和南开同为天津的两所著名大学,很有几位出名人物,如北洋的孙越琦和谌小岑,南开则有周恩来等。五四时期,我对新文化运动非常有兴趣,很欣赏陈独秀的作品,再如罗家伦和胡适之的作品也很喜欢,《新青年》、《新潮》等刊物,以及有关俄国革命和共产主义的书籍无不爱看,当时一般青年的思想多少有些左倾,我亦不例外。但我觉得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打倒帝国主义,至少运动的发生就是为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才会有“二十一条”要求和山东决议案所燃起的爱国热情,至于种种激进的反传统方式,我甚不以为然,因为我熟读过经书,觉得并不怎样不好,认为旧传统一无是处,应该一起打倒,这毕竟已过分的情绪化,流于偏失了。

五四运动是促使中国转变的阵痛,其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这么多年过去了,功过是非自有评说。我认为就“功”而言,当时人民觉醒,固然是继承国民革命争国家自由平等的遗绪,而且汇为洪流,造成大的冲击,其后不平等条约之废除,都是这次运动开始的。在“过”的方面,那些大力提倡西方民主科学的人总以为自己百事不如人,结果既没有把别人的长处学得,又把自己固有的丢弃了,甚至认为“两千年来的中国历史都是一个儒家的圈套”,扬言要把线装书扔进茅屎坑。这些人大凡都从线装书中钻出来,扔不扔无所谓,因为经过比较和鉴别总有一天他们还会捡回来。真正受害者是今天的年轻人,读古书本来就不多,偶有所窥,则欲废先儒之说驾其上,全盘西化的遗风流毒至今未消。

陈秀惠:如今称为新人类的年轻人,他们或许数典忘祖了,也有人以“翻脸不认古人”为时髦,这一新传统对炎黄子孙未必是福,追根溯源五四运动大概难辞其咎。

孔子成为箭垛式人物始于五四,中国历史的一切苦难和不幸,甚至为西方文化开路的鸦片烟都栽赃到孔子头上,博大精深的文化贡献突然在2500年后被宣布为政治责任予以追究,孔子哪能承受得起呢?事实上,近代中国的落伍原因很多,其中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无疑是国家的痛点,从《南京条约》签订到大清王朝崩溃的70年间,仅清廷对外赔款一项几达13亿两白银之巨,这一天文数字像一道枷锁足令任何一个大国窒息而死,让孔子为之陪绑殉葬岂止冤屈,而且荒谬。

陈立夫:孔子是人而非宗教的神,为全世界四分之一的人类所尊敬,誉为大成至圣先师,继续享受两千年的普遍追祀,这一历史文化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考察世界各国,凡有诞生圣哲豪杰者,其后人莫不引以为荣,崇敬之,宣扬之,保护之,唯恐不及。美国历史虽短,其珍视历史之心理极为普遍,华盛顿、杰弗逊、林肯等先人之遗物及其片言只字,也必引为国宝,设馆陈列,供人瞻仰。以前曾有人问英国首相丘吉尔:“如果印度和莎士比亚二者供你选择,你选何者?”丘答:“莎士比亚。”为什么呢?他知道印度是他们用武力征服来的,迟早会独立而去,莎翁是英国的文化巨擘,谁也抢不走。独我国五四运动时的一些人则不然,因为国家沦为次殖民地不知自责而归咎于孔子,怀疑之,诋毁之,破坏之,无所不用其极,似乎认为自己有光荣之历史为可耻,有伟大之祖先为不足道,此种民族虚无主义立场与救亡图存相悖,难道救亡图存非要打倒孔子不可?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在那时候以前我国的典章文物已蔚然齐备,及周公乃达最高峰,奠定中国大一统的基础。到孔子的时候已王室式微,礼崩乐坏,诸侯相攻,统一局面仅存形式。孔子志欲行道于天下,周游列国凡14年,无奈不受重用,既无机会立功,只能改作立言,于是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广收生徒,有教无类,弘扬学说。近人不察,以为有孔子乃有中国文化,其实有中国文化乃有孔子。孔子学说何以能成为中国文化之主流呢?其深奥不如老子,其智慧也不如老子,但是适合最大多数人民日常生活之用,合理(中)而平凡(庸),易知而易行,简言之“顺乎天理,应乎人情”。以此顺乎天理应乎人情之道,用之于身则身修,用之于家则家齐,用之于国则国治,用之于天下则天下平,像这样精致推展的系统理论乃我国独有之宝贝。P1-5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

任何一种学术思想能否推动历史前进、造福人类,绝不是一代或两代人所能盖棺论定的,它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检验。我们正在反思这一哲学课题时,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同福建社会科学院陈秀惠先生进行了跨越时空的旷世畅谈。我们惊奇地发现,就是这位在历史记忆中已被人们淡忘的陈立夫,竟然对国学、中医甚至我国古代的科技史通达入微,如数家珍,特别是对孔孟学说意笃情重,直至皓首穷经。他能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剖析义理精要,将经史融会贯通,并一以贯之。其精见卓识,可谓俯拾即是。在他手里,“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已不是曾被讥为的“死书”,而是生命盎然的活书,简直就是一位有血有肉的历史巨人,站在我们面前,宽厚仁爱地同历史对话,同全人类对话……令人感奋无似。

我们生活在知识飞速增长和扩展的时代,唯物主义者当直面社会,既要汲取外来的一切有益的知识,又不能排除本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文如其人”,是我们国人惯常的逻辑思维。对于陈立夫,以往我们只知其一,其二、其三则不甚了了。为了从深层面窥探这一《访谈录》的“文心”和“文德”,兹特赘《附录》,略介陈立夫晚年的境况等篇,以供读者鉴别其文的社会价值。

历来人们盛赞孔子实事求是的《春秋》笔法,这一笔法亦当为本书风格的滥觞。但愿这本书为中国特色的心仪花园,增添一息生机。

懋昌谨识于新华园

2001年8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