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明易代之际,传统文人如何在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中安顿自己的身心?如何看待和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代继续执著于自己文化理想的实现?如何回应元明鼎革这一历史事件对学术文化嬗变的影响?本书将带领你领略陶宗仪的传奇一生,他的前半生生活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之下,后半生则在明朝统一寰宇之后度过,可以说是元明鼎革期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南村文儒--陶宗仪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晏选军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元明易代之际,传统文人如何在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中安顿自己的身心?如何看待和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代继续执著于自己文化理想的实现?如何回应元明鼎革这一历史事件对学术文化嬗变的影响?本书将带领你领略陶宗仪的传奇一生,他的前半生生活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之下,后半生则在明朝统一寰宇之后度过,可以说是元明鼎革期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内容推荐 陶宗仪(1312—1403后),字九成,号南村(南邮),祖籍福建长溪,先世徙居浙江永嘉,再徙台州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是14世纪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艺术家。他的前半生生活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之下,后半生则在明朝统一寰宇之后度过,可以说是元明鼎革期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综观陶宗仪的一生,他所走过的人生轨迹,无一不深深打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烙印;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在学术、文学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堪称丰厚的文化遗产。 目录 引言 陶宗仪和他的时代 第一章 家世 先世 家庭 第二章 早年经历 生年问题 求学与早年生活 第三章 战乱之前的生活 应举 游从问学浙东西 第四章 元末战乱时期的生活(上) 时势与时士 战乱初起时的生活 定居松江 第五章 元末战乱时期的生活(下) 张士诚集团统治下的吴中与文人群体 元朝最后十年的时光 三次却聘 第六章 明朝洪武年间的经历 明朝的建立与宗仪的心态 两次却聘与洪武初期的生活 洪武中后期的生活 第七章 最后的岁月 建文年间的生活与心态 卒年及其他问题 结语 陶宗仪文化成就概述 陶宗仪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陶宗仪(1312—1403后),字九成,号南村(南邮),祖籍福建长溪,先世徙居浙江永嘉,再徙台州黄岩(今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是14世纪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艺术家。他的前半生生活在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之下,后半生则在明朝统一寰宇之后度过,可以说是元明鼎革期间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 宗仪生活的时代,恰好是中国历史发生沧桑巨变的时代。少年时代,元朝统治尚属稳定,他的生活也比较安定,凭借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自己的勤勉,得以潜心典籍,涉猎群书,交游名士,为他后来成为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上的大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步入青壮年之后,红巾军兴起,元朝在内忧外患中逐步丧失了对全国疆土的控制,尤其是南方地区,实际上被几个实力较强的武装集团相继控制,疆土犬牙交错,彼此兵戎相向。政治、经济以及军事上的分裂割据,加深了各个军事集团之间的敌对与隔阂,阻碍了各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加上伴随着元王朝的建立就始终存在着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社会充满了兵戈、饥馑等深重灾难。宗仪也在这个时期迭遭家庭变故,被迫辗转流离于东南沿海各地,屡遭险境,他亲身经历了战乱兵燹带来的苦痛,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阶段也是宗仪文化活动的高峰时期,他的代表作如《说郛》、《南村辍耕录》等先后在这一时期完成。宗仪的晚年是在明朝度过的。明王朝的建立,一方面结束了十余年的战乱,天下复归于一统,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另一方面,明太祖为巩固政权,推行了一系列强硬甚至近乎严酷苛刻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像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宗仪也对此持一种复杂的态度,或主动或被动地作了一些回应,真实反映出明初文人的处境和心态。至八九十岁高龄,明廷内部又上演了血腥的权力更迭,宗仪作为易代遗老,再一次目睹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在他的作品中为南方知识分子政治、文化理想的破灭,奏出了一曲深沉的挽歌。 综观宗仪的一生,他所走过的人生轨迹,无一不深深打上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烙印;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在学术、文学等方面,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堪称丰厚的文化遗产。 先 世 陶之为氏,溯其渊源,其说大略有二:一谓以地名为姓氏。据南朝宋何承天《说苑》所载,上古有陶唐氏,即尧帝,居陶邑(今山东定陶),其后乃有陶氏;一谓以官职技艺为姓氏。据《左传·定公四年》记载,周武王册封其弟(周文王第七子)康叔为卫侯,赐“殷民七族”,有陶氏、施氏、繁氏、■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其中“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据《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和《元和姓纂》,西周初年,舜之后裔虞思官至陶正,也就是掌管陶器制作及其工匠的官职,其子虞阏承袭父职,子孙遂以官职为姓氏,故有陶氏。以上二说皆上溯至远古,后世颇感时代邈远难以确考,故南宋郑樵所撰《通志》卷二八《氏族略》“以技为氏”条,干脆综合二说,称:“陶氏,陶唐氏之后,因氏焉。虞思为周陶正,亦为陶氏。” 陶氏一族,历代名人甚多。声名卓著者如晋代陶侃(259—334),以功封长沙郡公,拜大将军,都督八州军事,在军中四十余年,以果毅善断称,为一代名臣。常言:“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吾人,当惜分阴。”其母湛氏,教子有方。侃为浔阳县吏时,以一坩■馈母,湛氏封鲜并附书信切责之。范逵在大雪天拜访陶侃,湛氏锉所卧荐席以喂马,又偷偷剪发卖予邻人,换取招待客人的酒肴,范逵知道后,非常感慨地说:“非此母不生此子。”湛氏也因为其淑德贤行,成为后世文学作品中反复吟诵的典型贤母形象。侃曾孙陶渊明(365—427),世称靖节先生,博学能文,曾为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督邮至县,吏告之应束带相见,渊明慨然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印绶去,赋《归去来辞》,足见其操履高逸。尤以文名著称后世。南朝陶弘景(456—536),自号华阳真逸,辅佐梁武帝萧衍代齐称帝,参赞机密,每有大事,无不咨讲,时谓山中宰相。顾惜光景,老而弥笃,谥贞白先生。又有唐代陶沔,与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等居徂徕山,日沉饮,后世并称“竹溪六逸”。北宋陶令,靖康年间知盱眙,宋徽宗闻其地山水幽胜,欲往,诏所在清道驻跸,令以事出仓促短期内无法办理为由力谏,徽宗嘉赏其直而事遂止等等。陶氏一族,可谓衣冠蝉联,代不乏人,佳士辈出,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陶氏先人在历史上的功勋和名望,宗仪是深为珍惜也颇感自豪的。宗仪晚年定居松江泗泾镇,有《借韵答牧庵上人谦暨无心野人》诗云:“南村差似浣花村,惭愧山中宰相孙。独抱遗经耕垄亩,病辞束币老丘园。此生空忝诸公后,举世何如见佛尊。翠竹黄花真妙理,清风明月不须论。”这是以陶弘景子孙自居。在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卷一四中,又不惜花费大量的篇幅,考证陶弘景的《瘗鹤铭》。至于陶渊明,在宗仪笔下更是多次提及,如“休官彭泽唯陶令,行义安丰有董生”。“田园已遂陶彭泽,乡里争称马少游”。P1-4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赞、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2003年春于杭州 后记 在写作这本书稿的时候,我一直试图通过挖掘分析传主陶宗仪的生平、心态、交游和著述,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在元明易代之际,传统文人如何在波谲云诡、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中安顿自己的身心?如何看待和处理复杂的民族问题?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代继续执著于自己文化理想的实现?如何回应元明鼎革这一历史事件对学术文化嬗变的影响?写作的过程,也就是尝试对这些问题加以探究分析的过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或许还谈不上圆满,如果通过书中的材料和结论,能够让读者对陶宗仪其人有一个较为平实的了解,并把握住约略展现出来的这些问题的冰山一角,进而引发进一步的共同思考,则幸甚。 书稿虽几经修改,其中的不足之处还是较为明显的。比如由于传主生平事迹隐晦不显,有关史料相对较少且存在不少疑点,故花费了大量笔墨进行考证辨析,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传记的可读性;对传主的重要著述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显得较为粗糙,等等。其中有的是因为时间的紧迫,更主要的还是由于自身学养的不足。因此,书稿的完成,对我个人而言并不意味着这一研究课题的结束,希望通过今后的努力,进一步予以充实修订,来减少自己的错误和遗憾。 在书稿基本完成进入修改阶段时,突然得到我的导师徐朔方先生辞世的消息。虽然先生卧病在床已有三年,可是心中总是抱着一份希望。乍闻噩耗,内心的情感实在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用文字来形容。每每在沉静的深夜,对着桌上的青灯黄卷,脑海中兀自一片茫然。我自1999年提前攻博,到2002年毕业,跟随先生问学四年。四年里,先生曾不计辛劳和年事已高,单独为学生开课;四年里,记不清有多少次陪侍先生散步宝石山和黄龙洞,闲庭信步间杂谈天南地北;四年里,先生不弃学生资质驽钝,平等地辩论学术问题……四年里,耳闻,目睹,亲身体会了先生治学的独立不倚,待人的宽厚豁达,见识了先生的博闻强识,真率本色。四年,足够让我深深铭记一辈子的四年,能够从先生学,是我这一生的幸运。从先生那里,我学到的远非“学术”两个字能概括,先生给予我的,也绝非“传授”两个字能够涵盖。在此,我要将这本小书敬献给徐先生,聊以寄托学生不尽的感谢和永远的怀念,但愿恩师一路走好,能够笑在天边。 感谢我的两位导师罗宗强先生和廖可斌先生对我多年的关怀与指导,并对本书颇多建议。正是因了他们的殷勤教诲和提携,才把我领入学术的殿堂。从他们身上,除了学术,我还学到了很多很多。 感谢可斌师的大力引荐,感谢卢敦基先生的信任,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本书幸运地通过了“浙江省文化名人传记”课题的评审,又在他们的敦促下尽快成稿与付梓。感谢徐永明师兄,他不仅时加鞭策鼓励,还仔细审读了书稿并提出了富于建设性的修改建议,使我获益匪浅。同时也要感谢台州市路桥区区委、区政府以及应再泉、邓小阳先生,他们一直热情关注着本书的写作并曾专程示教。责任编辑洪希平先生为书稿的审订倾注了诸多心血,也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在撰写书稿的过程中,小女降临到人世,我的父母、岳父母和妻子王建湘女士承担了孩子的抚育工作和大部分的家务,让我得以安心写作;友人谭国军一家在生活上给我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他们深厚的友情与亲情,时时温暖着我,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晏选军 2007年春记于岳麓山居 书评(媒体评论) 柴桑老孙子,清望独超群。身同鸥鹭侣,心耽科斗文。著书今已就,运甓谁能勤。袁安正高卧,歌罢复思君。 ——袁凯 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凡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人都耳熟能详的书,堪称一部小型的元代社会百科全书,既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强的可读性,不断被后代学者所征引。一个人有一部这样的著作流传后世,就足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长廊中占有一席之地,何况陶宗仪有几部这样的著作呢! ——廖可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