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休闲度假最喜欢去哪里?
吕建军:度假就是去美国小镇,欧洲的小镇也非常棒,到那些地方会很放松。美国也有很多有意思的小镇。因为到欧洲的话,还得专门去,在这儿的话,星期天就可以去了,可以随时去,开车几个小时就到了,当天就可以回来,特别方便,小镇的老房子、老街道让人流连忘返。
美国有很多小镇没有红绿灯,没有邮局,很多的公共设施都没有,它保持着100多年前最简单的那种生活。大家过马路靠的还是自觉,没有收费停车场,没有公车,汽车能开进去,小镇那些老房子不能改不能修,保持那种古朴,而且里面以画廊和手工艺品的小店为主,有酒吧,有小餐馆,特别美。
美国的小镇和欧洲小镇不太一样,建筑上不一样,因为美国的房子有很浓的美国的风格,而且美国人比较大气,精神上比较放松,和那种欧洲那很紧,注重小细节,雕琢特别下功夫的生活不一样。
去玩的时候能感觉到,欧洲人比较拘束,生活有点偏累,在美国的小镇上看到的人,是真正的悠闲,在欧洲的小镇上,看到那些人是挺辛苦的,他坐在酒吧里玩也是挺辛苦的,不是那么放松。
15、最震撼心灵的艺术品是什么?
吕建军:我看过很多次印刷的《蒙娜丽莎》,说实话,我一直不是特别有感觉,但是我2004年去卢浮宫看原作,我真没想到,我觉得《蒙娜丽莎》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艺术作品,把我震撼了一下。我看了以后,最深的感觉,这张作品绝对是达芬奇创作这张画过程中,他的技巧、他的艺术感受,他对人生的看法、他的经历,他的状态,一切一切都达到了最好的时候,如果早一会或者晚一会,这张作品永远就没有了。
而且那个脸,看印刷品的话感觉不出来,看原作以后就发现,很多书上说画的是他的情人、他的太太、他的表妹,或者某某大公爵夫人,或者某某阔太太或小姐,实际上,我看完了以后,感觉全不是。这就是他梦里的一个人,他自己创造的一个形象,生活里绝不可能有这个形象。或者说他把很多人的优点集合在一块儿了,他想要的东西集合在一块儿了,放在这个人身上,我认为是这样的。
16、作为艺术家应当最推崇什么?
吕建军:特别真实对待自己的生活和艺术。在生活中真实的东西太少了,可能聊天有时候都不真实,有时候吃饭喝酒可能都带有目的,我就想,真实是生活中最重要的,包括在创作中也是最重要的。
17、作为艺术家应当最反对什么?
吕建军:最反对的就是一切为了钱,为了名。这是最让人烦的事情,我经常跟我的朋友说,我真希望回到马车时代,慢慢地生活,慢慢地画画,那种感觉是最舒服的。
尤其是现在的电脑,我看了以后特别烦。因为过去写信的时候,都是情感在里面,一个字一个字地写,感觉很舒服,尽管有时候要一个月才能收到信,但是你收到信的时候,你会很激动,现在呢,一秒钟可以来回在电脑上发信息,相互之间可以聊天,我觉得那什么都没有了,一点乐趣都没有。
所以,我感到马车、写信,所有这些东西都是最有意思的,我特别怀旧,所以那些老旧破房子我就看着特舒服。对那些大楼特别反感,我现在住的地方离硅谷特别近,但是我一点儿也不喜欢高科技的东西。可能我就是全硅谷唯一一个不会电脑的人。
二、一幅画和一个故事
1、《寞儿》:勾起故乡点点情
吕建军:我有一张画叫《寞儿》,是1994年第二届中国油画大赛获奖的一幅画。画这幅画让我发现了该如何画梳妆台,我画的很多画都是以梳妆台为中心展开的,因为我认为每个梳妆台上都有一个女人的故事。在这之前我画沂蒙山题材的比较多。那年我和单位的四个同事一起去南方,他们是去南方找灵感的,而我等于是重回故地。
我们到了周庄以后,又去另外一个小镇,这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南方那种破木头房子里,破的木板地,破家具,让我感觉特别亲切。在我的情感里面,我喜欢南方秀气的感觉,古家具、古宅这种,虽然我没画过,但是我从小在那种环境中长大,我对这种东西从骨子里面就难割难舍。
我在南方的时候,每次暑假和寒假,我都要到姨妈那里,姨妈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我到她那里玩的时候,那种在女孩堆里面的感觉,特别的舒服,所以每次我都喜欢到那儿去玩。
这次我和几个同事一块儿去南方,在那种古宅子里面,就找到了那种小的时候曾经生活过的痕迹,而且外婆家里,那种老房子,里面有很多老家具,我看到那些就特别激动。
我们在那个破宅子里面玩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女孩,特别像我表妹,长长的头发,长期不见阳光的脸,白白的,是不健康的白,光着脚在脏乎乎的破地板上走,穿一个破裙子,像母亲穿过的裙子,洗得已经掉颜色了,一下给我一个灵感,我觉得应该表现这幅画面。
这样,我就在那里一直找这种感觉,女孩提着水在木板地上走,干活的时候那种神态,我是发自内心喜欢,所以我使尽浑身解数,以这个女孩为蓝本,画得最到位的一张就是《寞儿》。
这张画一路顺利,在山东被选上以后,又到了北京,在北京获奖了以后,又来了几个收藏家,把那次展览几幅获奖作品都买走了,我的画是最高价。从这张画激发了灵感,我的梳妆台系列就应运而生了。
2、《大红袍》:老北京怀想
吕建军:还有一幅我最喜欢的画是《大红袍》,它是我1995年在中央美院上学的时候画的。当时我住在一个部队大院,那个时候中央美院还在王府井大街,每天我骑自行车去上学,路过天安门。不在北京的时候想,要是每天去天安门看看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后来上学的时候,每天路过天安门,就特别的激动。
那时候在班画画一点心情都没有,总想着出来玩,下午下了课以后,就骑着自行车,从王府井骑车沿着护城河到午门,几乎每天下课我都路过那里。
最舒服的时候就是下着雨的时候,人不多,把自行车一扔,坐在那里看午门的大门和大城墙,当时我就想,这里面的皇帝是怎么生活的?后妃们是怎么生活的?我一直很好奇。
“我一定要表现故宫。”当时心中的愿望特别强烈。我觉得,没有一个地方比故宫更壮观、更震撼人心。
但是实际上那个时候也不知道要怎么画,每天路过,后来我就想,我要把故宫的精神画出来,但是如果画一个城墙,或者是像别人那样画一个大门,我觉得不会有什么震撼人的地方,我想,要震撼人还得用人。
这样,我就想通过一个人把故宫的这种庄重感、这种庞大的感觉表现出来,用了很长时间进行构思。其实原型应该是慈禧和吕后,我想画她们的时候,可能能把这些东西表现出来。我就画了这个《大红袍》,画的过程中,我也是边画边去故宫。
我在构思上喜欢简单,我觉得,找到一种自己的思维方式,自己的表达方式,然后创作,画出来感觉还挺让自己满意。P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