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经典散文。林海音的散文取材广泛,以真实的情感、朴质的语言回忆故乡,记录亲情,怀人忆友等。文章呈现出极强的亲和力与审美趣味。乡情、亲情、友情构筑了林海音的情感世界,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片诗意栖居的精神领地。同时,林海音的散文寓深刻于平凡,浓浓的哲理启人智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家住书坊边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海音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经典散文。林海音的散文取材广泛,以真实的情感、朴质的语言回忆故乡,记录亲情,怀人忆友等。文章呈现出极强的亲和力与审美趣味。乡情、亲情、友情构筑了林海音的情感世界,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片诗意栖居的精神领地。同时,林海音的散文寓深刻于平凡,浓浓的哲理启人智慧。 内容推荐 这里,有优美而浪漫,让人馨香练怀久久不忘的心灵独白;这里,有启迪青春、点缀人生、畅想世纪的人生感悟;这里,有最具有代表性的或伤感或甜蜜或浪漫或纯情的爱的故事;这里,有诗一样的文字,格言一样的论说……美文,尽收“百合文丛”中!本书为系列之一,收录了著名作家林海音的经典散文。 目录 北平忆往 北平漫笔 老北京的生活 虎坊桥 天桥上当记 旧京风俗百图 难忘的两座桥 城墙·天桥·四合院儿 城南旧事 苦念北平 想念北平市井风貌 我的童玩 在胡同里长大 家住书坊边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 英子的乡恋 访母校·忆儿时 我的京味儿回忆录 我的京味儿之旅 冬阳·童年·骆驼队 台北风景 台湾的香花 台北温泉漫写 台南“度小月” 新竹白粉 秋游狮头山 寂寞之友 珊瑚 艋■ 相思仔 竹 高山族少女的恋爱生活 台湾民俗杂辑 生命的风铃 旧时三女子 闲庭寂寂景萧条 婆婆的晨妆 我父亲在新埔那段儿 黄昏对话 平凡之家 教子无方 三只丑小鸭 鸭的喜剧 女子弄文诚可喜 立 漫谈“吃饭” 狗 说猴 看象 灯 书桌 旧雨新雨 友情 敬老四题 永无止境的崇敬心情 略记梁实秋先生的几封信 亮丽且温柔 南十字星下的讯息 亲情·友情·爱情 念远方的沉樱 悼钟理和先生 遥念胡蝶 《落入满天霞——白杨传》 略记吾师金秉英 同情与爱 编后记 试读章节 苦念北平 不能忘怀的北平!那里我住得太久了,像树生了根一样。童年、少女,而妇人,一生的一半生命都在那里度过。快乐与悲哀,欢笑和哭泣,那个古城曾倾泻我所有的感情,春来秋往,我是如何熟悉那里的季节啊! 春光明媚,一骑小驴,把我们带到西山,从香山双清别墅的后面绕出去,往上爬,大家在打赌,能不能爬上“鬼见愁”的那个山头!我常常念叨“鬼见愁”那块地方,可是我从来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里。 春天的下午,有时风沙也很大,风是从哪儿吹来的呢?从蒙古那边吹来的吗?从居庸关外那边吹来的吗?春风发狂,把细砂送进了你的眼睛、鼻子和嘴里。出一趟门,赶上风,回来后,上牙打打下牙试试,咯咯吱吱的,全是砂子,真是牙碜。“牙碜”是北平俗话,它常被用在人们的谈话里。比如说: “瞧,我这两天碰的事儿都别扭,真是,喝凉水都牙碜!”——比喻事不顺心。 “大姑娘哪兴这么说话,也不嫌牙碜!”——比喻言语粗鄙。 “别用手指甲划玻璃好不好,声儿听着牙碜!”——形容令人起寒战的感觉。 “这饭怎么吃着这么牙碜!掺了砂子啦!”——形容咀嚼不适的感觉。 春天看芍药牡丹,是富贵花。中山公园的花事,先是芍药,一池一畦的开,跟着就是牡丹。灯下看牡丹,像灯下观美人一样,可以细细的品赏,或者花前痴望。一株牡丹一个样儿,一个名儿,什么“粉面金刚”、“二乔”、“金盆落月”。牡丹都是土栽,不是盆栽,是露天的,春天无雨不怕,就是怕春风。有时一夜狂风肆虐,把牡丹糟蹋得不成样子。几阵狂风就扫尽了春意,寻春莫迟,春在北平是这样的短促呀! 许多夏季的黄昏,我们都在太庙静穆的松林下消磨,听夏蝉长鸣,懒洋洋地倒在藤椅里。享受安静,并不要多说话,仰望松林上的天空,只要清淡的喝几口香片茶。各人拿一本心爱的书看吧,或者起来走走,去看看那几只随着季节而来的灰鹤。不是故意到太庙来充文雅,实在是比邻中山公园的情调,有时太嫌热闹了,偶然也要躲在太庙里享受清福。但是太庙早早就要关门了,阵地不得不转移到中山公园去,那里有同样的松林,同样的茶座,可以坐到很久,一直到繁星满天,茶房收拾桌椅,我们才做最后离园的客人。 最不能忘怀的是“说时迟,那时快”的暴雨;西北的天空忽然乌云密布,一阵骤雨洗净了世间的污浊,有时不到一小时的工夫,太阳又出来了,土的气息被太阳蒸发出来,那种味道至今还感到熟悉和亲切。我喜欢看雨后的红墙和黄绿琉璃瓦,雨后赶到北海划小船最写意。转过了北池子,经过景山前的文津街,是到北海的必经之路。文津街是北平城里我最喜爱的一条路,走过那里,令人顿生怀古幽情。 北平的春天,虽然稍纵即逝,秋日却长,从树叶转黄,到水面结冰,都是秋的领域。秋的第一个消息,就是水果上市。水果的种类比号称“果之王国”的台湾并不逊色,且犹有过之。比如枣,像这里的桂圆一样普遍,但是花样却多,郎家园、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却不是单调的桂圆可以比的了。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掰两截,水都不流,才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无渣。鸭儿广,赛豆腐。秋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合不上嘴。它们都是秋之果。 北平的水果贩最会吆唤,你看他放下担子,一手叉腰,一手捂着耳朵,仰起头来便是一长串的吆唤。婉转的唤声里,包括名称、产地、味道、价格,真是意味深长。 西来顺门前,如果摆出那两面大镜子的招牌——用红漆一面写着“涮”,一面写着“烤”,便告诉人,秋来了。从那时起,口外的羊,一天不知要运来多少只,才供得上北平人的馋嘴咧! 北平的秋天,说是秋风萧索,未免太凄凉!如果走到熙熙攘攘的西单牌楼,远远地就闻见炒栗子香。向南移步要出宣武门的话,一路上是烤肉香。到了宛老五的门前,不由得你闻香下马。胖胖的老五,早就堵着房门告诉你:“还要等四十多人哪!”羊肉的膻,栗子的香,在我的回忆中,是最足以代表北平季节变换的气味了! 每年的秋天,都要有几次郊游,觅秋的先知先觉者,大半是青年学生,他们带来西山红叶已红透的消息,我们便计划前往。星期天,海淀道上寻秋的人络绎于途。带几片红叶夹在书里,好像成了习惯。看红叶,听松涛,或者把牛肉带到山上去,吃真正的松枝烤肉吧! 结束这一年最后一次的郊游,秋更深了。年轻人又去试探北海漪澜堂阴暗处的冰冻了。如履薄冰吗?不,可以溜喽!于是我们从床底下检出休息了一年的冰鞋,掸去灰尘,擦亮它,静待升火出发,这时洋炉子已经装上了。秋走远了。 这时,正是北平的初冬,围炉夜话,窗外也许下着鹅毛大雪。买一个赛梨的萝卜来消夜吧。“心里美”是一种绿皮红瓤的,清脆可口。有时炉火将尽,夜已深沉,胡同里传出盲者凄凉的笛声。把毛毯裹住腿,呵笔为文,是常有的事。 离开北平的那年,曾赶上最后一次“看红叶”,冰鞋来不及检出,我便离开她了。飞机到了上空,曾在方方的古城绕个圈,协和医院的绿琉璃瓦给了我难忘的最后一瞥,我的心颤抖着,是一种离开多年抚育的乳娘的滋味。 这一切,在这里何处去寻呢?像今夜细雨滴答,更增我苦念北平。不过,今年北平虽然风云依然,景物还在,可是还有几人能有闲情对景述怀呢! P51-54 后记 林海音(1918—2001)原先叫含英,最早叫英子。台湾人,生于日本。英子五岁时妈妈抱着她,与爸爸一道萍飘到北平。爸爸英年早逝。二十五年后(1948)英子与夫君何凡扶着妈妈,携着、背着、抱着三个孩子,又折回台湾。 何凡是北师大毕业,国学功底深厚,在《国语日报》社谋了一个饭碗。林海音则为家所累,不得不围着锅台唱锅碗瓢勺叮当曲。她不是一位懈怠的女性,不久便重操旧业,笔耕墨耨,写些介绍台湾的风物人情短文给报刊,既不至于荒芜了自己,又可赚点稿费,聊补“无米”之炊。旋即,她又戏剧性地与何凡同事,到《国语日报》当编辑。那时,报纸经费捉襟见肘,老板不给周末版发稿费,林海音还得每周尽义务,写三千字填版面。家中惟一的一张旧写字台,还是表哥送的,一用就用了二十年!遑论其他了。夏日一盘蚊香放在脚边驱蚊,冬天一床毛毯盖在膝间取暖,青灯黄卷爬格子,煮字疗饥。 日子就是这样度秒如年般过来的。 岁月终究将把林海音磨炼成一位“多栖动物”:作家、编辑和出版人。 自1957年起,林海音陆续写回忆童年的小说,《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和《爸爸的花儿落了》等五个短篇。故事各自独立,但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连贯,组成了系列。宋妈是贯串其间的主线人物。作品中,英子以一双天真的眼睛,观察20年代北平城南一四合院里发生悲欢离合的故事:小偷、黄板牙、兰姨娘和疯子。高阳评论林海音的小说“不仅故事感人,她的文笔令人击节赞叹:细致而不伤于纤巧,幽微而不伤于晦涩,委婉而不伤于庸弱。对于气氛的渲染,更是她的拿手好戏”。1960年冠《城南旧事》为书名结集出版,并未引起社会关注。二十年后,被大陆引进,拍成电影,一夜誉满天下。《城南旧事》曾在四十七个国家放映,获过多项国际大奖。若干年后,林海音到大陆访问,在公众场合见到导演吴贻弓时说:“我向您鞠躬,因为你使我的名字在大陆变得家喻户晓,所以我得向您脱帽三鞠躬!”并真的弯腰致意。《城南旧事》跨越时代背景,跨越了政治,以委婉温馨的笔触去描写人性和人类的命运,已得到社会一致的认可。 林海音是由编辑起步而“发迹”的作家。作家,对她来说是“业余”,编辑却是终生。“我实在热爱编辑工作。”七十七岁的林海音在关闭她经营二十七年的纯文学出版社时,“忍不住想哭”,对人如是说。她早年在北平编《世界日报》,后来到台湾编《国语日报》、《联合日报·副刊》,继之是《文星》、《纯文学月刊》和纯文学出版社,一直在“为人作嫁”。她在编辑上的建树,绝不亚于其创作。在编“联副”十年期间,她发现、培养了黄春明、林怀民、张系国、七等生等一批新人;重视、支持了钟理和和钟肇政,使一批台湾本土作家在文坛崭露头角。有人评论“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的播种者、培植者,也是一道阳光”。此言并非过誉,确实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本土作家钟理和命途坎坷,贫病交加,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林海音编发的,她着意栽培他。不料,钟理和突然病故。林海音闻讯后,挥泪赶写《悼钟理和先生》介绍其苦难的一生,发表在次日的报纸上,不期收到众多的读者的悼文和捐款。林海音不分昼夜地为钟理和编书、联系印刷厂,请人设计封面。借款印书,赶在钟理和百日祭时放在供桌上,了却心愿。后来,电影界根据钟理和的人生遭际改编成电影《原乡人》,由名演员秦汉、林凤娇主演,风靡一时,使全社会认识了钟理和。为纪念这位杰出的台湾本土作家,林海音出面并主持在钟的家乡美浓建立“钟理和纪念馆”。这是台湾第一个作家纪念馆。林海音不仅出钱、出力,为丰富馆藏,她还把当年办《纯文学月刊》时珍藏的海内外一百六十六位作家二百四十二篇手稿捐给纪念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之间,只有信件交往,却从未谋过面!君子之交淡如水。 1984年,《香港文学》采访林海音,记者提到是她提携了黄春明、钟理和等作家时,林海音说:“不能说是我提拔了他们,这未免太过分了”,“既然许多作家这么表示,我多少能使他们走上文学道路,我也很高兴。”谦逊、平实得令人咋舌。青年作家黄春明的作品,时常“玩火”,他的《把瓶子升上去》,写学校升国旗被升上两只空酒瓶,随风叮当响。这种苦闷的象征,内涵太丰了,很容易惹祸。林海音觉得这篇作品有新意,考虑再三还是采用了。以致产生后怕,发出“稿子一发排,回家就睡不着觉”的感叹。 在如履薄冰的文学航道上,林海音终于难逃“翻船”的厄运。那是1963年震惊台湾文坛的“船长事件”。是年4月23日,林海音在“联副”版上发了一首名叫《故事》的小诗。叙述了一位船长漂流到一座小岛,被岛上的美女吸引,而流连忘返。当局见之,龙颜大怒,认为这是“影射总统愚昧无知”。面对汹汹来势,林海音怕牵累报社及他人,面对来者,她立即表示引咎辞职,砸了端了十年的饭碗,这才避免一场祸及他人的灾难。而作者风迟(被认为是“讽刺”的谐音)被当局判为“叛乱嫌疑”罪,蹲了三年大牢。风迟觉得对不起林海音,深怀“百身莫赎”之恨;而林海音本人把此事看得很淡:“这种事遇上了就算遇上了。”因此钟肇政说“林海音是个自由派”,“她不搞政治挂帅”,“不管白色恐怖”,“因为她认为自己是很纯洁的,很纯正的”。 林海音在文学上有自己的追求。面对通俗低级,充满色情暴力的读物充斥坊间,而真正的文学园地却一片荒芜时,她坐不住了。时已年过半百的她,与丈夫何凡及友人不计风险和利弊,毅然创办了《纯文学月刊》,为台湾的纯文学发展鸣锣开道。所谓的编辑部,就设在自家加盖的一间小木屋内。为表诚意,她亲笔一一给梁实秋、余光中和海外的夏志清、於梨华等名家写信,一边自己跑纸厂、印刷厂、编稿。三个人三条枪,三个月内把一本风格清新、高品位的杂志奉献给读者。那时,台湾对二三十年代作品控制出版,几乎绝迹,读者见不到。《纯文学月刊》除了发表浓厚文学味的原创作品外,还辟专栏大胆引介30年代的作家和作品,传承五四,弥补当代读者对现代文学脱节的不正常现象。“那时气氛有异,我是硬着胆子找材料发排。‘管’我们的地方,瞪眼每期都看着。”林海音没有消极地接受“翻船”(船长事件)的教训,但她学乖了,“技巧”也越发高明。每刊一篇旧文,请相关的著名作家写评介同时推出。为刊凌叔华的《绣枕》,她请凌叔华的老友苏雪林写《凌叔华其人其事》,为发老舍的《月牙儿》,她请梁实秋写《忆老舍》;为发周作人的《乌啼》,她请洪炎秋写《我所认识的周作人》……此举使沉闷的台湾文坛顿时活跃起来。王拓当时刚刚在文坛崭露头角,他的小说《吊人树》,由于主题太敏感,屡投屡退。最后投到林海音门下,林海音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将其发表,受到一致的好评。林海音“浴血奋战”了四年,杂志销路却始终打不开,期期赔本。不得已,于四年后停刊。然而,林海音不死心,稍稍调整身心后,她专心投入经营纯文学出版社,为纯文学作家开辟一块绿洲。 1995年,林海音七十七岁,何凡(《国语日报》社长兼发行人)八十五岁。四个儿女全在国外。她已无力继续经营出版社了。当时有人建议,把这块金字招牌转让、出售。林海音顾虑续办者难以坚持原来风格,不一定能善终,毅然决定停业。她把库存的二十万册图书全部捐给图书馆、学校。把所有作品的版权全部归还作者。凡库内有少量存书的,全部送作者。有的作者过意不去,坚持要买。她坚决不肯,“出版社结束了,不是营业,只送不卖。”善始又善终,为纯文学出版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林海音是个“比北平人还要北平”的老北京。一口京片儿。她深切地眷恋她的第二故乡北京。她非但自己把纯文学出版社的全套样书捐给北京现代文学馆,还动员其他兄弟出版社也捐,大大地丰富了现代文学馆馆藏。此外,她又提议并牵头,在国内出版《台湾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来回奔波,乐此不疲。 林海音的著作中有一本名日《生活者·林海音》,她是以生活者为荣。生活者,北京话过日子的人。对外,她是女强人形象;对内,她是贤妻良母。早年学缝纫,打毛衣,学书法,学画画,学电子琴,学开车……她爱何凡,自己病了,要住院,她第一个反应是何凡怎么办。有些话,她想与母亲说,要给母亲打电话,一拿起话机才醒悟母亲过世多年了。刚到台湾时,家境不好,女儿裤子破了,她在洞上缝上小动物图案,惹得邻居孩子们眼红…… 社务家事,亲朋故旧的事太多,难免有烦的时候,一烦她就给朋友打电话:“实在受不了了,玩两圈吧。”一声令下,牌友蜂至,连不喜欢打的也来看热闹,自动侍奉茶水。她打麻将,不会算计,十打九输。有朋友给她取了外号“林大输”。要是某日手气好,赢了钱,就会说:“今儿打折,给一半算了。”她喜欢照相,爱给朋友们照,照完立即就洗,分送大家。她不乏幽默,在何凡与儿子合影背后题字是:“凡夫俗子”。作家罗兰与她比邻而居,两人在后阳台上时而见面,因楼层不一,一个要低头,一个要抬头。有一年过年,罗兰把一张“恭贺新禧”字幅贴在后阳台上,打电话叫林海音去看,说“我给你拜年啦!”林海音一看十分高兴,隔一会儿打电话给罗兰:“罗兰,你也出来看啊!”罗兰抬头一瞥,林海音写了“抬头见喜”四个字贴在墙上。 林海音像经营出版社一样,精心用心去经营友情。世界各国作家常来此聚会。改革开放后,大陆许多作家都去过。国内外客人留言虽是吉光片羽,但韵味悠长: “字字珠玑自生光,深情至性入文章。信手拈来皆佳作,不拘一格尽流芳。” “这是台北最有人情味的地方。” “好像到了夏府,才回到台湾,向文坛报到。” “闹中取静,安稳清吉,岁月悠悠,亦大隐之趣。” “新房、新家、新气象,好吃、好谈、好朋友。” “千仞洒来寒碎玉,一泓深去碧涵天。” “海音先生,您拿起相机是记者的本色;您整理书信、照片,是一流的编辑能力;您亲切自然地接待宾客,是上等的公关;您的生活,便是一篇又一篇的散文佳作了。” “这是我们一生乐观奋斗的最佳酬报。”面对朋友们的友情,林海音如是说。 林海音,台湾文学的一道阳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