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人民日报》驻法国记者郑园园对法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予以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对众多新闻人物的采访之后撰写出的新闻作品集。本书所收文章多侧面、多角度地评论法国的左翼和右翼政治力量、法国及其民众对全球化的态度、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和影响、法美间的渊源和关系等。本书文章多是新闻评论,叙议结合、材料翔实、观点鲜明。让普通读者能够对法国有代表性的政治生活、经济活动、宗教问题、移民困境等有所了解;从事新闻工作或教学的读者可在专业知识上得以提升;学者们可以获得一手的资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巴黎时间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郑园园 |
出版社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人民日报》驻法国记者郑园园对法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予以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对众多新闻人物的采访之后撰写出的新闻作品集。本书所收文章多侧面、多角度地评论法国的左翼和右翼政治力量、法国及其民众对全球化的态度、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和影响、法美间的渊源和关系等。本书文章多是新闻评论,叙议结合、材料翔实、观点鲜明。让普通读者能够对法国有代表性的政治生活、经济活动、宗教问题、移民困境等有所了解;从事新闻工作或教学的读者可在专业知识上得以提升;学者们可以获得一手的资料。 内容推荐 这是本新闻评论集,由《人民日报》驻法国记者郑园园所作。书本以社会、政治及外交为主要内容,收录了60篇反映世纪之交法国政治人物浮沉、平民百姓的生态状态,以及法国在欧洲和世界大变局中的地位等的文章。 本书适合从事新闻工作或教学的读者以及广大普通读者阅读。 目录 序(范敬宜)/1 自序/1 风云人物/1 “我表达,我行动” ——法国新总统萨科齐印象/3 罗雅尔挑战党内“大象”/7 勒庞的眼睛及其他/10 密特朗:交待一个真实的自我/12 天生的叛逆者理念的坚守者 一一记法国前内政部长舍韦内芒/14 希拉克夫人谈家庭生活/18 若斯潘的托派问题和法式揭丑/21 一位登高远望者 ——访法国前总统德斯坦/24 另类市长人文巴黎/28 巴黎悲喜剧/37 布洛涅森林的悲哀/39 巴黎:扒手偷走了飞机票/42 巴黎街头沦落人/47 孤独的雅各布太太/54 法国摧毁邪教教主雕像/56 法兰西告别迷你电脑/59 布尔日航展印象/62 卡丹“帝国”出现裂缝/66 农民博韦和法国的全球化观/70 冷酷的杀手,孤独的心灵 ——一个法国青年的毁灭之路/73 西利·科拉之死/77 法国人的经济爱国主义/80 巨大的失望笼罩着巴黎 ——法国申奥失利/83 市长竞选与狗屎污染/87 法国警察起诉痞子歌手/89 《楼厢故事》风波/93 沟通心灵的美丽约会/95 法兰西的市井人生/101 狗狗在巴黎究竟怎么样?/103 自行车运动在法国/105 独具创意的未来园/109 法国总统的中文翻译:吴法儿/113 布洛涅森林里的脚步/116 古堡里的“西红柿王子” ——卢瓦尔河谷见闻/120 法国百年水务/122 法式快餐击败麦当劳/125 法国出版商很苦恼/127 法国的卡通英雄阿斯泰里斯/131 给学生一个聪明脑袋/137 “精英大学”走向平民/140 米老鼠冲击波/144 法国·欧洲·美国/147 法国以国家名义认罪/149 欧元:是男孩,还是女孩?/152 大欧洲的梦想与现实/161 法国的“梅里震荡”/167 口袋里的欧洲/171 法国遭遇一次民主危机 ——极右翼惊醒法国人/173 《马赛曲》不容玷污/179 法国社会党“夏季大学”见闻/182 狂热的五月 ——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始末/186 欧洲面临移民问题挑战/205 盟友的“美国观”/215 老欧洲,有见识/218 法国和美国/221 变“怨恨酵素”为“团结凝固剂”/226 法国捍卫文化多样性/229 把欧洲防务进行到底/235 法国的郊区危机/239 后记/243 试读章节 卡丹“帝国"出现裂缝 法国著名的时装设计大师皮尔·卡丹去年12月9日邀请文化艺术界名流一千人,在“卡丹艺术中心”组织了一场为孤儿义演的慈善音乐会,尔后在附近的马克西姆餐厅举行大型招待晚宴。法国《费加罗报》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卡丹向文化艺术界的告别活动,因为第二天上午,年届八十的卡丹老人就在办公室着手清理并准备出售他的部分企业。 卡丹是意大利移民的后代,他从裁缝做起,靠着勤奋和天赋在竞争激烈的时装之都巴黎站稳了脚跟,成为时装设计的一代宗师。他的设计属于立体派,风格简约,线条简洁。卡丹设计新潮,思想新潮。他50年代成名,50年代末组织时装表演,60年代将成衣摆上百货商店的柜台。不屑与大众服装为伍的巴黎时装界掀起轩然大波,对他大肆攻击。1992年,卡丹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是时装界步入学术殿堂第一人。 借助在时装业的成功,卡丹迅速扩展事业,建立起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帝国”,这个帝国的结构是金字塔形的,由二十四个公司组成,以时装业和香水业为基础,还包括从旅馆业到餐饮业、从旅行社到房地产业的众多公司。卡丹以他的名字作产品的牌子,产生了神奇的效应,财富因此滚滚而来。据法国经济杂志《挑战》报道,他的资产接近6亿欧元,居法国富人排行榜第44位。卡丹在巴黎的高尚区拥有大量房地产,他的办公室、私宅、艺术中心都设在巴黎第八区,并且与总统府爱丽舍宫隔得不远,他的私宅就和总统府相邻。卡丹曾得意地说:“我的卧室朝着希拉克的卧室,早晨我们可以隔着窗户打招呼。” 近年来,卡丹的“帝国”开始出现一些裂缝,首先是经营业绩不佳。尽管年营业额仍高达15亿欧元,但是,有一些部门出现亏损。让我们看看他几个公司2001年的经营情况:“卡丹假日”亏损3万欧元;“卡丹艺术中心”亏损10万欧元,马克西姆连锁餐厅亏损6007万,卡丹出版社亏损19万……2001年,公司的总负债6900万欧元,公司的自有资产减少了2870万欧元。一位金融专家说,如果公司负了债,其流动资本至少应该与负债额持平,才不至于出现危机。按这一观点分析,卡丹的公司有潜在的危机。 除了负债额外负担上升,卡丹内心还有更深的忧虑,那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品牌效应在下降。欧洲研究市场营销的机构RISC所作的一项研究表明,卡丹品牌的声誉从1999年的62%下降到2001年的55%,两年降了7个百分点。两年前,还有6%的消费者迷恋卡丹这个牌子,2001年下降到了4%。品牌信誉下降,原因在于卡丹的名字过分商业化了,卡丹大量出售经营许可证,世界上有900个转包商在生产“卡丹牌”产品,西服领带、皮鞋皮箱、衬衣汗衫、手表钢笔、家具墙纸……到处都有贴着他的签名的产品。越南、中国、白俄罗斯……全世界150个国家有“卡丹工厂”。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的“卡丹工厂”每年生产100万件“卡丹牌”衬衣。卡丹通过出售经营许可权,收取专利费。以服装许可证为例,每出售一张许可证,他从该转包商的营业额中提取8%—12%的专利权费用。卡丹大概是世界上最充分发掘自己名字价值的企业家。 世界上许多名牌产品的发明者也都采取出让生产许可权的办法获利,但卡丹不一样,他是法国商界最早开拓海外市场的企业家,上个世纪50年代起东西方处于严峻的冷战时期以来,卡丹先后到日本、美国、俄罗斯、中国、越南等国开拓市场,根本不在乎东西方之间的意识形态鸿沟。他在海外市场占了先机,名气远远超过其他企业家,“卡丹”这个牌子也就特别有号召力。卡丹深知卖出了牌子要对产品质量负责,所以他一年四季不停地飞行,在各国的“卡丹工厂”检查质量。他时常组织转包商聚会以联络感情,他也曾为某些产品不达标而大发雷霆,但无奈转包商太多、太分散了,他顾不过来。 在“卡丹帝国”出现裂缝的时候,法国媒体报道了卡丹在经营上一些独特的做法,这些报道有助于我们了解卡丹其人,有助于分析他事业成败得失的原因。 卡丹的公司没有董事会,卡丹是这个集团100%的主人。他掌握着公司的所有机密,他亲自理账,公司的支票只有他本人的签名方能生效。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有24个账本,那是小学生的作业本,一个公司一本,每个公司进出的每一笔账都清清楚楚地记在上面。卡丹说:“我对每笔账都极其清楚,我的银行家,就是我自己。” 卡丹坚决抵制自己的公司被收并,坚决反对加盟某个大企业集团。他大量出售生产许可证,扩大自己的品牌效应,虽然造成声誉有所下降的损失,但是卡丹并不特别后悔,他说:“通过将我的名字商业化,我坚持了独立性。你们看看巴黎的时装设计师,有几个保留着自己的时装店,不全给收买了?” 卡丹坚决不花钱做广告,一来是为了“不自降身份”,保全卡丹品牌的地位和价值,二来是为了省钱。他是利用公共关系搞促销的,他的促销术不同寻常,每次都张张扬扬,热热闹闹。他定期到世界大城市作时装展示会,最引人注目的一次是1992年在莫斯科红场举行时装表演,那是苏联解体后举行的首次展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他到那里去做了一次闪电式访问;他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省买下一座古堡,在那里举行一场古典音乐晚会。卡丹得意地说:“媒体对这些活动作了大量的报道,那才是真正的广告。”此外,在转包商较多的国家搞公关活动,活动费用全由转包商承担,卡丹无需自掏腰包。卡丹希望下一个宏大活动在平壤举行,他相信金正日会欢迎他。 法国的媒体是怀着欣赏、宽容的态度,用亲切的笔调描写他的往事,说他重视友情,热衷于工作。1958年帮助他开拓日本市场的是当年日本某报驻巴黎记者吉中女士,她如今已86岁,卡丹厚待她,在卡丹的公司她被称为“皇后”。我在巴黎当记者的时候,曾在爱丽舍宫附近的一条小街上见到这个矮小的妇人,她神情悠然,缓缓行走,想必也是住在这个高尚区,和卡丹为邻。我本人也曾得过卡丹的帮助。1994年9月,江泽民主席访法,我随主席专机从马赛回到巴黎,下了飞机就奔爱丽舍宫附近的国宾馆,因为那里有一个吹风会。而此时,我手中还拿来在飞机上写好的稿子,一时找不到邮局发稿(当时还用传真机发稿)。正在着急,前面走来卡丹,我请他帮忙,他立即带我到他办公室把稿子发走了。 卡丹曾对媒体说,工作是他的“毒品”,他已经上瘾了。卡丹每天8点半到办公室,他永远是第一个到达,亲自收拾办公室。他不设部门领导,也不召集部下开会,有事就找有关的职员直接布置。用现代企业管理者的眼光看,卡丹守旧得可以。 在“卡丹帝国”的光辉消退的时候,法国媒体对他的报道仍带着温情,因为法国真心感谢他。这位“超级行动者”把法国时装和高档消费品规模空前地推向世界。 卡丹将售出那些不再赢利的企业。他坚守一条原则:绝不卖给竞争对手,保留售出企业的监护权。当然,卡丹的“帝国”还不会大规模分拆,更不至于坍塌,还有不少公司赢利很好,卡丹很有信心。 目前卡丹“帝国”的当务之急是清偿负债。据报道,卡丹的做法有二,一是重新估价他的房地产业。因为房地产在升值,重新评估后,公司的自有资产总值就升了,债务额所占资产比例缩小;另外,6900万欧元的债务中,约有4000万是卡丹借给他的下属公司,卡丹有可能在同企业协商之后,放弃自己的债权。 人们还关心一个问题:谁是卡丹“帝国”的接班人?卡丹至今未娶,没有子嗣,家产交给谁才放心?据报道,卡丹已经相中他32岁的侄孙罗德里戈-巴西利卡蒂(Rodrigo Basilicati),卡丹曾这样介绍这个来自威尼斯的侄孙:“他待人处事随和,钢琴弹得很棒。” 2003年 P66-69 序言 《巴黎时间》以社会、政治及外交为主要内容,所收60篇文章反映了世纪之交法国政治人物浮沉、平民百姓的生态状态,以及法国在欧洲和世界大变局中的地位等。 我跟法国打交道,主要是在希拉克时代。从1995年至2007年,希拉克当了12年总统,这一时期的法国政治深深地打上了希拉克的印记。2007年5月,法国选出新总统萨科齐,希拉克时代宣告结束。本书大部分文章是我在希拉克任总统时期写成的,记录了我对希拉克时代的感受。 相比密特朗,中国人肯定更加喜欢希拉克。密特朗当了14年(1981—1995)总统,他任内发生法国向台湾出售军备事件,中法关系跌到冰点,他本人也对中国缺乏兴趣。希拉克任内4次访华,同中法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把中法关系推向高潮,而且,他本人钟情于东方文化。 希拉克中青年时代作风“生猛”,有“掘土机”的绰号,个中隐含着“没文化”的意思。这样的评价其实有欠公允。我在采写华裔学者程抱一的文章时,了解到希拉克外出旅行时总带着小说或诗歌集,他曾在旅途中读完程抱一的著作《中国诗歌语言》和《虚与实》,并亲笔写信向他致意。我采写《沟通心灵的美丽约会》一文时,文化部长孙家正告诉我,希拉克曾亲口对他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西方国家领导人中最了解中国历史的人,但我可以肯定地说,我是在宋代仕女微笑的注视下、在商代青铜器旁工作的唯一的西方领导人,而这恰是我智慧的源泉。”在希拉克倡导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4年工作,于2005年批准《文化多样性公约》(见本书“法国捍卫文化多样性”一文)。2006年,希拉克的“总统工程”——盖布·朗利博物馆落成。修建此馆的初衷是介绍欧洲以外各大洲的古老文化与文明,开拓欧洲人的视野,有利于树立尊重其他文化的观念。在我看来,希拉克有两个贡献将载入史册。一个是倡导文化多样性,另一个就是顶住了美国的压力,反对美国发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 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希拉克说话时姿态和语调都颇带夸张,接触他本人,感到他亲切随和。巴黎的华人都喜欢希拉克。我曾同法国驻华使馆商务参赞伯努瓦说起对希拉克的感觉,他说,法国人都认为希拉克有亲和力,反对他的人也不否认这一点。他何以具有这样的魅力?希拉克的父亲是银行家,家境富裕,他又是独生子,却善于同老百姓打交道。伯努瓦认为,这可能与他的生长环境有关。希拉克的家乡在中部科雷兹省,那里保持着浓郁的乡村风情,邻里和睦。希拉克的传记作家吉尔斯贝尔写道,在希拉克家中,“老家科雷兹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依然保持”,“希拉克家人像农村人一样推崇友谊、重视乡情”。伯努瓦也认为,“家乡使他具有与人亲和的特质”。 2002年,希拉克成了选举的大赢家。因为担心极右翼候选人勒庞占上风,选民都把票投给了希拉克。高票蝉联总统的当晚,希拉克对着选民激动地说:“我听到了你们的声音。”他听到了什么声音呢,是改革的声音还是守成的声音?他会听从哪一种声音的召唤?在法国,要不要改革战后建立起来的一整套以民族国家为载体的社会结构和政策体系(包含以高税收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同意见激烈交锋。法国在全球化时代所遇到的困惑和矛盾,演化为社会冲突与动荡。希拉克虽有改革的意愿,但下不了决心,他害怕失去平衡,不敢撬动固有的社会结构板块。希拉克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并不漂亮,法国先后出现巴黎郊区移民青年骚乱、法国公投否决欧盟宪法等重大危机,成为改革滞后的国家、对经济全球化有抵触和畏惧情绪国家。 希拉克谢幕了,不少中国人怀着一丝伤感。雄心勃勃的萨科齐挟持着超强人气走来了,他的政府成员年富力强,他宣称要搞自由主义的改革,要一个“不一样的法国”,要为法国找回在欧洲、在世界应有的地位。中国人对萨科齐有一个疑问:他能像希拉克那样重视对华关系吗?法国驻华使馆公使郁白最近在北京举行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上说,他从外交部获得了明确无误的信息:萨科齐不仅会继承希拉克的对华政策,而且将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他的总统任期是值得期待的。 法国是一个政治多元的民主国家。从极左到极右,政治光谱图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经过2002年和2005年两次总统选举的淘汰,小党目益边缘化,法国正走向两党政治,而另一个大党就是如今在野的社会党。社会党有悠久的历史,汇聚着一批英才,有过值得自豪的密特朗时代。这次总统大选,社会党推出了一个女性候选人罗雅尔,她初次参选,便获得47%的得票率,战绩不俗,虽败犹荣。她有没有能力整合社会党,成为该党重新崛起的希望?值得人们拭目以待。 恩格斯曾说过,在巴黎这个城市,“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集了整个欧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段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世界的电击”。本书收入篇幅较长的《狂热的五月》一文,介绍法国1968年五月学生运动的始末。我认为,这个事件就是“震动世界的电击”,它对法国乃至欧洲的社会进程产生了影响,影响了那一代以及以后几代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了解这个事件的由来有助于我们了解今天的法国。 当今世界的信息传播极不均衡,美国的新闻瞬间传向世界,无远弗届,欧洲国家信息的覆盖面就小得多。如果这本小书,能加深读者对法国的了解,有益于信息的传播平衡,我将感到欣慰。 郑园园 2007年6月30日于北京 后记 《哦,香榭丽舍》、《巴黎时间》两本小书终于面世了。我是一个能力十分有限的人,两书所收120多篇,从写作到结集,得到诸多帮助,我从来没有把它们视为个人成果。在两本书面世之际,我要在这里向支持我、帮助我、鼓励我的领导同事、至爱亲朋表示感激之心。 《人民日报》原总编范敬宜百忙中为小书作序。他在序文中对我的表扬,我更将它看成是一个新闻界前辈对后来者的勉励和鞭策。蔡方柏、吴建民两位驻法大使是我驻法期间的直接领导,他们关心我的工作,对我做过及时、具体的指导。《人民日报》副总编于宁、江绍高对国际部的工作提出过许多建设性意见,鼓励我多出好文章。国际部原主任黄晴,现主任吴长生,副主任刘水明、温宪等鼓励记者发现题目,对写作不预设条条框框,在宽松的气氛中,我写出一些耐看的文章。还要感谢《环球时报》文化版原编辑周晓萍,她锲而不舍地向我约稿,促使我加班加点完成了收入本书一些文化题材的文章。 我的亲人一直毫无保留地支持我的工作,希望我有所作为。我的父亲郑心永是老报人。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到泰国谋生,走上新闻工作之路。抗战爆发,爱国之心驱使他回国,最终加入了革命队伍。解放后他一直在编报,虽环境窘迫,却孜孜以求,力图把报纸编得更好看些,直到“文革”靠边站。“文革”结束后,他创办了《民主与法制》、《中国老年》等广受欢迎的杂志。在他的影响和鼓励下,我从小就喜好美文,对读书、写作充满热情。他在88岁的高龄因病截肢,如今住院躺在病床上还看了这两本小书的清样,对我勉励有加,并谆谆告诫说,要好好校对,消灭错别字。还有我的大哥郑伯怀,“文革”中在父亲工资被扣发的艰难岁月,是他承担起我上大学的生活费。如今,也是他在沪代替弟妹承担着照顾老父亲的责任。我的丈夫胡平生是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古文字和古文献的整理研究。他兴趣广泛,博识多闻。我第一次常驻法国期间,他带着所承担的出土简牍的整理研究项目,到巴黎当了两年家属,帮助我渡过驻外生活中的难关。他对文字有着十分严苛的要求,常常是我的文章的第一读者和评审人。《哦,香榭丽舍》一书中,有4篇文章是我们俩合作完成的。 在各国驻华使馆的新闻处中,法国驻华使馆新闻处工作之出色有口皆碑。我接触过的两任新闻参赞张泰年、贵永华都有很深的中国情结,他们汉语讲得很流利,乐于为我提供采访便利。新闻处的工作人员朱祥英、陈宇非常敬业,工作效率很高。本书中一些文章的线索、图片都是新闻处提供的。 我与大学同班同学何三雅、叶葳葳、杨本儒、冀良、武小立等人的友谊保持至今。我们经常聚会交流,青春时代建立的友谊,使我们保持年轻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他们都十分关心我的工作,并以不同的方式对我提供过帮助。 我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第一次合作,但他们的好名声却早如雷贯耳。社长兼总编张晓敏,是一位具有很强的事业心、非常专业的出版人,慨允将我的作品结集出版。总编室主任秦志华、责任编辑金柯在本书编辑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仅为小书配图一事,就花费了很大的功夫。 没有亲人和友人的关爱和支持,我不可能在国际报道领域坚持将近三十年的“长跑”,写出见诸报端的数百篇文章,也不会有这两本小书。谨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说一声:“谢谢!” 郑园园 2007年7月2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