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人文地理丛书以名家的视角,以经典的篇章,站在人文地理的高度,从文化、历史与自然等角度讲述我们生活的大地。
读名家之经典,品天地之大美。本书是《名家人文地理》系列旅游文化书之一,精选老舍、沈从文、汪曾祺、徐迟、冯牧、季羡林、贾平凹、余秋雨、林非、梁衡、黄橙等40多位名家描写滇川的40余篇经典散文,配以精美彩图,以名家的视角,从文化、历史与自然等角度展现滇川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和风俗民情,探寻摄魂夺魄的高山峡谷、灵动温婉的滔滔江河,领略悠然自得的蜀地风情、彩云之南的秀丽风光,体验天堂般的香格里拉、丽江、瑞丽等小城风情。
本书精选老舍、沈从文、汪曾祺、徐迟、冯牧、季羡林、贾平凹、余秋雨、林非、梁衡、黄橙等40多位名家描写滇川的40余篇经典散文,配以精美彩图,以名家的视角,从文化、历史与自然等角度展现滇川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地理和风俗民情,探寻摄魂夺魄的高山峡谷、灵动温婉的滔滔江河,领略悠然自得的蜀地风情、彩云之南的秀丽风光,体验天堂般的香格里拉、丽江、瑞丽等小城风情。
与雪山合影,是一次次朝拜的纪念。它会把你从岁月的尘埃中拉回,让你再一次刻骨铭心。
我与白茫雪山、梅里雪山的见面,就似乎因为照片而得到证实。尽管我的每次朝拜都有故事发生,但连藏族大妈都不得不说我是有福之人,要不怎么神山总是云开雾散,让我在如洗的碧空下目击一组通体透亮,天神般完美的群峰呢?
这次,我要朝拜的是玉龙大雪山。不是在甘海子,在雪山脚下,而是站在海拔4506米的高度,在雪山冰川的边缘,这对我不是一件常有的事情。
我与丽江有约,我与雪山有缘,我在雪山下的草滩上醉云与听风。我说:云是新朋,风为老友,将心放飞,与天共舞。两年前一个春节将至的寒冷冬日,云杉坪变成了晶莹剔透的雪原,我来了,在几乎没有人迹的洁白世界与雪山对视。在蓝天之下,雪原之上,玉龙雪山出奇地秀美。我静静地看着它,直到泪水湿透衣襟。
云重雨繁的7月,我沿着大丽路走进丽江。这是一种全新的角度。让我惊讶的是,玉龙雪山失踪了,天穹下只有一团灰色复杂的云团。之后,玉龙雪山再没有露面。丽江地区接待处的小何,在两天的接触中已成了好友,她告诉我,入6月以来,雪山天天藏匿于云雾中。这是它的休眠期吗?雪山也有自己的脾气。
当我们来到大雪山索道入口时,天开了眼,丝丝缕缕的云雾,从山脚往上聚集,然后在半山停留。只有一些更轻薄的云,悄悄脱离整体,在半裸的山尖上游荡,带着难言的随意与洒脱。等待上缆车的人很多,口音是天南地北。这时的丽江,正是游客熙来攘往的季节。游人都无比勇敢,既不怕早晚的强烈温差,也不怕忽雨忽风的多变气候。人生能得几回游,世界如此大生命何其短,是该珍惜才对。等待的人们,穿着称得上千奇百怪。有的像过冬的猎人,有的像下海的渔夫,热地方来的女人们,干脆是无袖T恤短裤凉鞋。在导游的劝说下,人们才有了统一的趋势,那就是人人一件长及膝盖的防寒服,有的人甚至背上了氧气袋。是的,我们要从眼下的3 000米直达4 500米,只要登上缆车,就能在短时间体验直升1 000多米的刺激。不少人开始有了严肃的神情。雪山用高度堆砌一种精神,想要亲近它,你必须付出。
陡然升起的缆车,将我们忽悠带上了半空。玉龙雪山就在前方。绿色的落叶松、云杉、冷杉、铁杉、伏地杜鹃,把峡谷的大豁口装点得如诗如画。一条仿佛天上来水的溪流,在峡谷暗绿色的底部线一样蜿蜒。原始裸露不带一点温情地出现。赤裸裸的山峰是灰色的,这是那种沉重、纯粹、单调的灰色。风化的岩砂呈放射状布满山头,雪山显露出峥嵘。
我很少用这样的词形容雪山。因终年积雪变得永远美丽永远神圣的雪山,似乎成了我的精神家园,我对它充满敬意。可此时的雪山正用嶙岣参差的岩石切割着蓝天,撕扯着白云,散发着森森的寒意。当赤裸裸的山尖迎面扑来的时候,穿越峡谷的风让我们在空中停留了足足两分钟。坐在缆车里,风被厚厚的玻璃隔在了车外,下面是深深的山谷,中间横着变幻莫测的云雾。它们快速上升又分离,让缆车里的我们感到自己正在激烈地运动中。缆车一个劲地忽悠。我们悬在一个巨大舞台的上空。看着神奇的自然之舞。P2-3
“藏名家之经典,品天地之大美”,《名家人文地理》系列丛书选编近200多位名家关于北京、江南、滇川、藏疆、欧洲等地的人文地理游记散文佳作,配以近千幅精彩的图片,旨在通过名家的文章,展现这些旅游胜地深厚的自然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这些名篇佳作,或激赏山水.或洞幽察微,写山山有容,写水水有意,写景景有情,写物物寓理。在选编的过程中,阅读名家们或浑厚似大江大河,或清丽如踏月吹箫般的文字,我们无数次感动和沉醉。我们力争所选文章能尽量囊括各地重要的自然风光、地理风俗和社会世情,以利于读者洞窥名家笔下清心怡情的山水胜迹之美和风土人情之态,品味名家们游目骋怀的身心乐趣和空明澄澈的心灵境界。
名篇佳作辉煌璀璨,但我们所收入的篇章只能是一鳞半爪,难免遗珠之憾。由于篇幅所限,部分文章采用了节选的方式。袁宏道、袁枚、张岱等古代名家和朱自清、林语堂、张恨水等现当代名家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在部分词语的用法、语句的表达、人名和地名的翻译等多方面可能与我们现在的表达方法不同,在部分异体字、“像、象”、“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等的用法上甚至不符合我们现在的出版规范,但我们基于尊重作者、尊重历史的原则,选编时仍尽可能地忠实于原著,以保证读者读到原汁原味的名家之作.体味名家彼时彼景的游历之趣。
本系列丛书的选编,胡一峰、施云卿、刘刚、熊卫、李冶威等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中国图片网、图说天下等图片网和杨卫东、大炮等人提供图片。
本系列丛书已委托北京版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代为联系版权事宜。在出版之前,已获得郭沫若、叶圣陶、老舍、周作人、俞平伯、沈从文、汪曾祺、萧乾、张中行、王蒙、余秋雨、刘心武、毕淑敏、张抗抗等诸多名家或其权利人的授权,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尽管我们多方联系,但仍有部分文章,尚无法与权利人取得联系,为了尊重著作权,我方特委托北京版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向权利人转付稿酬。请您与北京版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联系并领取稿酬。联系方式如下:
吴文波、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