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教,清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区)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享年64岁。章学诚生活的时代,正是清代历史上所谓的“乾嘉盛世”。其实,在乾隆、嘉庆两朝,清王朝就已经出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文化畸形发展等种种“盛世”不盛的迹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史学大师--章学诚传/浙江文化名人传记丛书/浙江名人研究大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鲍永军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教,清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区)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享年64岁。章学诚生活的时代,正是清代历史上所谓的“乾嘉盛世”。其实,在乾隆、嘉庆两朝,清王朝就已经出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文化畸形发展等种种“盛世”不盛的迹象。 内容推荐 本书第一次用20余万字的篇幅为章学诚作传,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概述乾嘉时代的政治与学术文化背景;其次详细介绍章学诚的生平事迹,用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钩稽爬梳了章氏一生活动轨迹、师友交游以及学术著述,按年代顺序予以归纳评述;最后,总结了章学诚的治学精神与学术上的突出贡献,并对其历史地位与影响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目录 第一章 乾嘉时代 “盛世不盛 考据学盛极一时 第二章 家世童年 上虞道墟章氏 绍兴府城章宅 湖北应城官舍 第三章 京师求学 顺天乡试落第 国子监肄业 参修《天门县志》 朱筠门生 乡试中副榜 第四章 文史校雠 校编《乐典》 进退国子监志局 始著《文史通义》 与戴震辩论修志 编修《和州志》 第五章 挟策谋生 困居北京 评论戴震 高中进士 无缘四库馆 纂修《永清县志》 第六章 主讲书院 肥乡清漳书院 永平敬胜书院 保定莲池书院 归德文正书院 教学之道 第七章 《校雠通义》 成书波折 校雠心法 第八章 游幕皖鄂 侨寓亳州 编修《亳州志》 编纂《史籍考》 主修《湖北通志》 著述不辍 第九章 垂老归里 定居会稽城 有意修宗谱 第十章 就馆近省 桐城校试卷 扬州投曾燠 杭州纂《史考》 第十一章 针砭时弊 规正孙星衍 反驳洪亮吉 批评汪容甫 抨击袁子才 “好辩”真性情 第十二章 晚年岁月 痛悼邵晋涵 挚友汪辉祖 上书论时政 临终托遗稿 第十三章 《文史通义》 著作目的 主要内容 版本流传 第十四章 治学精神 治学目的 治学经验 独创精神 敬业精神 批判精神 第十五章 史学开山 经世致用论 六经皆史论 史义论 史德论 史书编纂论 第十六章 方志之祖 志属信史说 修志义例论 理论源泉 第十七章 学术地位 杰出的文史理论家 浙东史学殿军 从“异类”到国际文化名人 章学诚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原名文教,清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区)人。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六年(1801),享年64岁。章学诚生活的时代,正是清代历史上所谓的“乾嘉盛世”。其实,在乾隆、嘉庆两朝,清王朝就已经出现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文化畸形发展等种种“盛世”不盛的迹象。 “盛世”不盛 在清朝统治近300年中,出现了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与“乾嘉盛世”。清朝的“盛世”,大致始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嘉庆十八年(1813)止,前后历经130年之久。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国家统一,政局稳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的最后一个高峰。康熙开创了清王朝的盛世局面,雍正继往开来,乾隆集前三代之大成,始成全盛之局。康熙从顺治十八年(1661)继承皇位,到1722年病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康熙帝雄才大略,在文治武功方面成就卓著,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封建帝王之一。在位期间,智擒鳌拜,平定三藩,南收台湾,北拒沙俄,西征蒙古,兴修水利,治理黄河,鼓励垦荒,发展经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的巩固与发展,从而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基业。雍正帝胤稹是康熙的第四子,在位13年。他勤于政事,雷厉风行,实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惩治贪官,清理财政,维持了国家继续繁荣的局面。乾隆帝弘历是雍正的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卒于嘉庆四年(1799),享年89岁。乾隆最崇拜祖父康熙,在文治武功上颇多效法之举。乾隆在位60年后,因为不想超过康熙当皇帝的年数,就让位给儿子颐琰即嘉庆皇帝。此后,乾隆又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上仍总揽朝政。 在清代帝王中,乾隆也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吸取了康熙、雍正时期治国政策的经验和教训,实行宽严相济的治国之道,经过励精图治,国家进入了最繁荣、最强盛时期。在经济上,乾隆以农为本,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设施,注意减轻农民的租税负担,推行“摊丁入亩”的土地政策。从经济繁荣状况来看,乾隆末年,全国耕地总数已超过10亿亩,人口突破了3亿大关。清代国库存银,康熙时5000余万两,雍正时6000余万两,乾隆时则常年保持在8000万两上下。由于府库充实,乾隆能够施惠于民,先后五次蠲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总额达2亿两之多,相当于全国5年的财赋总收入,堪称中国历代蠲免之最,突出地显示了国家的财力雄厚。在军事上,乾隆晚年自诩有“十全武功”,因而自号“十全老人”。所谓“十全武功”,是指平定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叛乱、降缅甸与安南等10次战役。这些战役性质不一,有的是镇压人民起义,有的是耀武扬威,事实上也有胜有败.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乾隆三次用兵新疆,平息叛乱,两次派兵打败廓尔喀的侵犯,巩固了边防,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经过康、雍、乾三朝的大力开疆拓土,中国的疆域也空前辽阔,东到大海,西达葱岭,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乾隆在文化上也很有建树,重开博学鸿词科,组织大批文人,编纂了不少集大成性质的典籍。“十通”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十部典章制度史书,其中有“六通”即《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就是乾隆下令编纂的。此外,他还组织编撰成《明史》、《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及各省通志。乾隆在文化上最大的成就,是下令对历代书籍作了一次规模宏大的整理,历时十年,编成了《四库全书》,收入图书3461种,79309卷,为学术和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 乾嘉时期虽然号称“盛世”,但是从乾隆中叶起,清王朝就已经出现种种衰败的现象。到乾隆末期,王朝开始由盛转衰。到了嘉庆时,只是延续了一段盛世的尾声,然后国势就每况愈下,政局动荡,日趋衰亡。因此,“乾嘉盛世”又是一个盛极而衰的转折期,许多积贫积弱的弊端和隐患已露端倪。导致清王朝急剧衰落的根本原因,就是政治腐败。 首先,统治阶级曰益奢侈腐化。乾隆帝在国家达到鼎盛之后,志得意满,显露出骄奢淫逸的帝王本色。他大兴土木,大规模扩建承德避暑山庄与圆明园,在江苏、浙江等地名胜建造行宫。修建宫殿、园林耗资巨大,仅修建北京清漪园就花费白银450万两。每逢乾隆与皇太后的寿辰,朝廷都要大搞庆典活动,铺张浪费。乾隆在位期间,巡游无度,有“马上朝廷”之称。他六下江南,五上五台山,七谒三陵,五次告祭曲阜孔庙,至于避暑承德、近游京郊,更是数不胜数。乾隆出游,万人随从,沿途接驾送驾、进贡上奉,极尽奢华之能事,耗费的人力财力无法计算。皇帝带头沉湎于享乐,恣意挥霍国家财富,上行下效,奢侈淫靡之风弥漫朝野上下。王公贵族、官僚地主、商人富豪,讲排场,比阔气,无不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其次,吏治腐败,贪污受贿成风。乾隆帝本人就是贪污的总头目,经常接受朝野上下官员的贡献。他利用母亲孝圣宪皇后和自己的寿辰,大肆聚敛,有一次接受金佛就达万尊之多。六次南巡,又搜刮了大量民间珍玩。在他统治初年,尚能整顿吏治,无论朝廷重臣,还是地方督抚,大多能廉洁奉公,数十年间吏治还比较清明。乾隆中期重用于敏中,贪污之风渐炽。于敏中从乾隆二十五年起出任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参与机要20年,甚得乾隆信任。他久处机要,位高权重,于是勾结外官,收受贿赂。乾隆晚年喜谀恶谏,倚任宠臣和珅,吏治更加败坏,贿赂、贪污风行,大案迭出,屡杀不止。和坤控制朝政长达20余年,贪赃枉法,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和坤创下历史上贪污的新纪录,家产总计约合白银10亿两,相当于当时清政府20年收入的一半,就连他的两个家仆被抄没的财产也多达700多万两。和珅的资财被籍没,没有入国库,而是被嘉庆帝私吞,民间遂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P1-4 序言 浙江这块并不算太广阔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文化名人。他们为文化的传承,更为文化的创新,竭尽了他们的才智,取得了伟大的成果。据我们的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皆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使人瞠目结舌!面对这么一块丰厚的文化宝藏,今天如果不做点什么,岂不愧对先人! 开辟鸿蒙,旧事难具论。但据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约在十万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动。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胜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则透出了文明时代的曙光,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说。不过,与后来得到迅猛发展又逐渐被确认为华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势地位明显,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许就是这种弱势地位的原因或者结果。 尽管到西汉,浙江一带仍被视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从较狭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经能够成为那曲多声部合唱中的一个声部了。春秋时期的范蠡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和企业家,同时也是一个洞明世事的经济学家。而王充,则以他的《论衡》震动了汉末的京兆。 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两宋时期的两次从北到南的人口大迁徙,以及吴越钱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后来得以繁茂的关键。这其间的安史之乱,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长的关节点。自此,浙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开始得到大规模和深层次的开发,优美的山水给了艺术家、诗人,乃至高士高僧无尽的灵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国的注意。艺术家王羲之、王献之、曹不兴、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贵,文学家谢灵运、沈约、骆宾王、孟郊、寒山、拾得、罗隐、周邦彦,宗教界的智颉、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毕昇、朱肱,都是对中国文化卓有贡献的人物。 南宋政权定都杭州后,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国文化的舞台中心进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这一表演一直延续到了清代。也就是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后半期,浙江素领风骚,对中国文化贡献卓著:在思想学术领域,涌现出永康学派陈亮、永嘉学派叶适等重事功、重现实的思想巨擘,他们的主张在今天仍然成为浙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资源;王阳明的心学独树一帜,引领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黄宗羲对政治社会的深刻反思,击中了传统中国的根本弊病。而黄氏与章学诚,则为中国史学的重镇。文学领域,则有陆游、朱彝尊、龚自珍等大诗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渔、袁枚等与市民阶层有深刻联系能道时代之先声者,亦有刘基、宋濂、于谦等在政治领域大有建树且文学亦可观者。艺术大师也极多,如马远、夏珪、赵孟頫、黄公望、吴镇、王蒙、陈洪绶等,不仅为一代名家,亦可为后世垂范。诸多的藏书家、刻书家和文献大家如范钦、严可均等为文化之邦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气氛。在与海外文化的交流沟通上,浙江也处于领先地位:陈元赞、朱舜水为中国文化远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而李之藻、杨廷筠、李善兰等则师法西方科技,开中国文化近代化之先声。 西风东渐,古老的中华从沿海泛起新浪。这一次在文化史上几可媲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使浙江有幸再一次位居中国的发展前沿,浙江文化在20世纪再次放射出异彩。转型期的文化大师,浙江有了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而鲁迅更以其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巨人。举凡文学、艺术、教育、出版、学术、新闻,浙江无不人才济济,傲视全国,如茅盾、夏衍、郁达夫、吴昌硕、潘天寿、夏丐尊、张元济、胡愈之、钱玄同、陈望道、邵飘萍、曹聚仁等等,皆可谓自成一家的文化巨擘。在新兴的科学技术界,浙江亦出类拔萃,有竺可桢、金宝善、姜立夫、严济慈、童第周、赵忠尧等著名科学家。20世纪已经逝去,但我们完全可以期望浙江的文化在新千年发扬光大,再放异彩。因为时代需要,因为中国需要,我们更希望因为世界需要!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学术机构,一方面以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也要秉承浙江文化的传统优势,总结浙江文化发展的宝贵经验,为文化的创新发展竭尽绵薄。在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下,我们毅然启动“浙江文化名人传记”系列丛书一百部这个我院建院以来最大的科研项目。通过为浙江文化名人立传,既可借以反映浙江文化发展的总体面貌,也有利于今人见贤思齐,努力进取。目前丛书正在陆续面世,我们一定团结各方力量,坚持学术标准,争取近年内完成这个浩大的学术工程。 本丛书共为一百部,其中古代五十部,20世纪五十部。本丛书中之文化名人,我们一般采取以下准则选取:(1)生在浙江,或其主要文化成就在浙江完成者;(2)卒年在2000年底前者;(3)在某一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在全国有重大影响者。另外,丧失民族气节者不入选,个别资料奇缺者亦暂不入选。其中选目,若有不甚恰当者,希社会各界批评指正。 本丛书从创意始,就得到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财政厅的正确指导和真诚帮助,得到了诸多学术界前辈的支持,得到了各兄弟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更值得一提的是,得到了众多文化名人的亲属及有关人士的无私协助。在此良好氛围下,我们唯有在今后几年焚膏继晷,埋头苦干,将这项工作尽可能做好,庶几不负社会之公望! 是为序。 后记 我初次接触章学诚这个名字,是在大学三年级上中国史学史课程,因为没有教材,就到图书馆借了仓修良与魏得良两位教授所著《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作参考。这部著作虽然谦称为简编,却足有46万余字,是当时内容最为翔实的中国史学史著作,其中对章学诚的评介,就有专门的一章。章学诚是清代史学大家,思想深邃,贡献卓著,从此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对中国古代史学史很感兴趣,在1994年有幸考上了仓修良教授的研究生。仓先生是学术界公认的章学诚研究专家,著有《章学诚与<文史通义>》以及两种《章学诚评传》,整理出版《文史通义新编》、《文史通义新编新注》,并发表许多研究论文。在仓先生教导下,我开始通读《文史通义》及相关论著。章学诚在考据风靡的乾嘉时代,独树一帜,从事文史评论,针砭学术。因此,他生前备受冷落,始终默默无闻,生活上穷困潦倒。但他不屈不挠,在学术上作出了卓绝的贡献。20世纪以来,国内外学术界逐渐重视对章学诚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时至今日,章学诚研究已成为学界热点,发表的论著可以说是汗牛充栋,研究的深度、广度不断拓展。章氏学术体系的博大精深,在当时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罕有其匹。研读其著述,常使我产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之感,对其治学精神、学术思想更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1997年毕业后,仓先生将我留系任教,使我得以继续追随恩师研习章氏著述,并发表过几篇论文。浙江历史文化名人传记课题启动后,我在浙江省社科院网上看到有关课题招标消息,当时没敢申报。后来,当我看到章学诚传再次招标的信息后,就向仓师作了汇报。仓师认为,浙江的学者理应肩负起为章学诚作传的任务,就与我一起申报丫这项课题。除此以外,仓师还与我共同承担了《章学诚全集》与《浙江史学史》两个省社科规划课题。 写作这部《史学大师——章学诚传》,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提高过程。因此,仓师决定由我执笔撰写。在写作过程中,仓师从写作大纲、文献资料收集、观点论证等多方面给予细心指导;在章学诚的史学、方志学、谱牒学理论等方面,还参考或直接吸收了仓师相关论著成果;书稿完成后,他又仔细审阅,给予热情鼓励,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仓师与我共同的劳动成果,但他执意让我单独署名,在此只能对他老人家奖掖后学、关爱弟子的情怀,表示深深的感谢! 本书第一次用20余万字的篇幅为章学诚作传,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首先是概述乾嘉时代的政治与学术文化背景;其次详细介绍章学诚的生平事迹,用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钩稽爬梳了章氏一生活动轨迹、师友交游以及学术著述,按年代顺序予以归纳评述;最后,总结了章学诚的治学精神与学术上的突出贡献,并对其历史地位与影响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本书挖掘、利用了一些新的史料,纠正了以往研究中的一些失误。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章学诚遗书》,是目前为止搜罗章氏著述最完备的版本,本书则利用了该版本未收的八篇佚文以及《历阳典录》所收《和州志》佚篇。章学诚的生平经历、学术思想与其交游师友密切相关,因此,本书对他们一般予以简要介绍。对于章学诚交往中的一些人物,诸如国子监祭酒陆宗楷、海度、孙香泉、黄大俞、古香等人,首次揭示姓名事迹。此外,对于章学诚晚年归里时间、《文史通义》自刻本刊成时间等问题,也作了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书选配有一些照片,以求图文并茂,雅俗共赏,增进读者对章学诚其人其事其学的了解。 本文参考了前辈学者与当今国内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深表感谢!如果本书有些许可取之处,那也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之上的。此外,浙江省社科院卢敦基研究员与浙江人民出版社责任编辑陈巧丽编审,为本书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本人学力有限,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实斋之于史,盖有天才,而学识又足以副之。其一生工作,全费于手撰各志,随处表现其创造精神,以视刘子玄、郑渔仲,成绩则过之矣……顾吾曹最痛惜者,以清代唯一之史家章实斋,生乾嘉极盛时代,而其学竟不能为斯学界衣被以别开生面,致有清一代史家仅以摭拾丛残自足,谁之罪也? ——梁启超 章学诚是中国第一流的史学天才,他的名字可以与伊本·卡尔顿或欧洲最伟大的史学家们并驾齐驱,用其天才的思想火花,照亮了那个特别黑暗的世界。 ——Paul Demievme(保尔·戴密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