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11日太平军自金田揭竿而起,出广西,入湖南,一路向北、向东进军,所向披靡。清军土崩瓦解,统治者一筹莫展,清王朝岌岌可危。值此危难时刻,满腹经纶的一介书生曾国藩挺身而出,创建了一支新型的军队——湘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湘军从一支民兵武装一跃成为清王朝的中流砥柱,镇压了太平军、捻军等反清武装起义,使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同时它还收复了新疆,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不能不说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奇迹”是怎样发生的?曾国藩又是怎样打造这支新型军队的?湘军的最后归宿怎样?本书将以图文并举的形式一一为你解析。
《历史聚焦》是一套新颖的历史文化小丛书。它受启发于画家与摄影家的取景聚焦。焦点性的历史人物、事件、时段,如同人物瞬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神情,虽然只是历史的瞬间,却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在适宜的景深中,包涵着立体感的深层义蕴。
在体例上,该丛书策划了“焦点回放”、“焦点透析”、“焦点总评”的基本构架,对各焦点的叙评,繁花纷呈,各极其致。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主要回顾、研究了曾国藩组建的湘军的兴衰历史及其历史影响等。
湘军是一支由曾国藩创办的以湖南人为主的武装力量。它之所以会在咸丰年间的湖南应运而生,主要是由太平天国直接促成的。自金田起义后,太平军如猛虎出柙,一路北上,而作为清朝正规军的绿营却节节败退,毫无抵抗能力。面对这种尴尬局面,黔驴技穷的咸丰帝不得已借助团练来济急,他从任命曾国藩帮办团练开始,先后命令10个省份兴办团练,奉旨担任团练大臣的有44人,其中山东一省就有13人。可是在这么多的省份和团练大臣中,只有来自湖南的曾国藩脱颖而出,练成了强悍的湘军,镇压了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挽救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清王朝的统治。为什么一位书生和一个长期默默无闻的内陆省份能力挽狂澜,建此奇功呢?这颇令人感兴趣。
太平天国狂飙突起
山雨欲来风满楼。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为转嫁战费和赔款,加紧对老百姓的盘剥搜刮,而贪官污吏也乘机敲诈勒索,为非作歹,遂使固有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官逼民反,不堪忍受重压的农民被迫揭竿而起,走上反抗的道路。据统计,从1842年到1850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全国发生的反清武装斗争就有90余起之多,遍及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可是,由于它们各自为战,互不统属,力量有限,始终无法汇成冲跨清王朝的巨流。最后,掀起狂飙巨浪的是太平天国起义。
刚开始,新登基的咸丰帝对远在广西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还浑然不知。后来,随着广西地方不靖的奏疏越来越多,他才重视起来,调兵遣将前往镇压。然而撤换了几位领兵大臣,仍未见起色。于是,咸丰帝重拳出击,命大学士、军机大臣赛尚阿为钦差大臣,赴广西督办军务,临行前还特赐予遏必隆神锋必胜刀,希望他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赛尚阿走马上任不久,太平军便给他一个下马威,攻克了永安,这是太平天国起义以来夺取的第一个城市。在永安城里,太平军一边休整,一边开始其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建设,主要就是整顿军纪、分封诸王、肃清内奸、补充供给。趁此难得机会,赛尚阿指挥清军,将永安城团团围住,欲一举歼灭太平军。眼看就要得手了,不料太平军却突然撕开清军的薄弱防线,冲出重围,一路北上,兵锋直指广西省城桂林。
桂林城城高墙厚,加上清军又有所准备,自然是固若金汤,太平军围攻一个多月无果,便撤围北进,克全州。随即向湖南进发,陷道州。在道州,太平军补充军械,扩充队伍。他们征收全城铜铁,铸造300余尊大炮及其他武器。同时,吸收了很多天地会会众,兵力大增。休整了两个月之后,太平军一路攻城略地,并于1852年8月17日破湖南重镇郴州。在这里,成批成批的群众加入进来,使太平军队伍达到10万之众。其中,数千挖煤工人入伍后组成“土营”,凡攻坚战遇到麻烦,他们就挖地道,放地雷,点火线,在战斗中起了很大作用。
克郴州后,西王萧朝贵亲率2000名精锐之师从小道直趋长沙,途中连下永兴、安仁、茶陵等城,队伍不断壮大,接近长沙时,已有6000人左右。当太平军旌旗蔽日,兵临长沙城下时,湖南巡抚骆秉章、提督鲍起豹惊慌失措,临时布防。鲍起豹情急之下,还命人抬出城隍庙神像,置之城头,相与对坐,以资“镇压”。萧朝贵因不熟悉地形,误把长沙东南角的魁星楼当做城楼猛攻,而长沙城反倒安然无恙。战斗中,萧朝贵在城下督战指挥。他衣着鲜艳,结果成了清军的射击目标,中炮负伤,不治身亡。洪秀全闻讯后,亲率大军围攻长沙。可是,久攻不下,乃移营北上,克益阳,取岳州。太平军在两地获得几千条民船,编成“水营”,从此拥有了一支庞大的水师,大大增强了进军长江流域地区的能力。另外,在岳州,太平军还意外得到一大于比200年前吴三桂留下的武器弹药,充实了自己的力量。
1852年底,太平军水陆两路齐头并进,由岳州进入湖北,连破湖北重镇汉阳、汉口,围攻省城武昌。1853年1月12日,武昌被攻陷,湖北巡抚常大淳等文武官员殉命。这是太平军首次攻占省城,军威大振。在此度过天历的新年后,太平军作出了沿江东下的战略决策,浩浩荡荡,直奔他们心目中的“小天堂”南京而去。
距金田起义仅2年,太平军就高歌猛进,取得如此重大进展。这令咸丰帝既震惊,又愤怒,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兴师动众、挥金如土,却落得这般下场?他只能怪自己所用非人,于是频频走马换将,可仍无济于事。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其实就出在被他倚为干城的清军——八旗、绿营身上。
八旗、绿营向以剽悍和勇武著称,曾经四处征伐,所向披靡,是清廷底定中原、戡平动乱的劲旅。可是,前者入关以后,养尊处优,逐渐开始腐化,战斗力大为削弱,后者则后来居上,取代前者,成为清军的主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乾隆末期,后者也营务废弛,勇猛不再了。据载,1784年,乾隆在杭州检阅绿营,居然看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这样令他龙颜大怒的一幕。绿营军事技能的低劣马上在战场上显现出来,嘉庆初年,面对爆发于湖北、四川、陕西交界的白莲教起义,绿营已力不从心,难以镇压,清廷只得命川、陕、楚各地兴办团练协助作战。到了中英鸦片战争之时,绿营的腐败无能更加显露无遗,远远地望见夷船,急发空炮数声,转身就逃。许多人看清了绿营的丑恶嘴脸,均无情地予以揭露,并大加鞭挞,说绿营兵“全无技艺,临阵唯恃炮火”,“能披坚执锐者绝无其人”。但是,本身也已衰微颓败、昏庸颟顸的清廷哪里意识得到呢,即使意识到,也不知道该如何整顿呀!于是,绿营越来越积重难返,孱弱不堪。因而,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初,势力还不算大的时候,兵力占压倒性优势的绿营便弹压不住,甚至还闹出了“千兵不敌七贼”的大笑话。1851年6月,在广西象州战役中,7名太平军进攻绿营威宁营,该营千名清兵竟吓破了胆,集体弃营而逃。事后,广州副都统乌兰泰也无奈地承认“实出情理之外”,不得不向咸丰帝自请治罪。
而当太平军杀出广西、挺进湖南之后,那就犹如蛟龙人海,畅游无阻,绿营更加对付不了。事实也正是如此,太平军一路突进,势如破竹,力量越来越壮大,而绿营不敢撄其锋,所能做的只是远远地尾随在后。倘若照此下去,太平军很难扑灭,所以清朝方面亟需一支能够取代绿营的新的军事力量,这就为湘军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P7-12
《历史聚焦》,是一套新颖的历史文化小丛书。顾名思义,她受启发于画家与摄影家的取景聚焦。焦点性的历史人物、事件、时段,如同人物瞬间最富于表现力的神情,虽然只是历史的瞬间,却犹如“蒙娜丽莎的微笑”,在适宜的景深中,包涵着立体感的深层义蕴。也因此,《历史聚焦》的根本追求,就是透过“蒙娜丽莎的微笑”,去探究深层次的“达·芬奇密码”。
由是,《历史聚焦》的叙述方式,也必不雷同于读者熟悉,却不免厌薄的传统历史课本与历史知识读物。她自然要求在学术上有所创新,然而这“学术”,却要通过浅切可读、生动可感的叙述,画龙点睛、一针见血的评析来传达。她具有一肩双挑的功能:是历史通俗读物,更是准学术性的历史通俗读物。
所谓历史的焦点,其实是诸多历史文化因素,在特定人物、事件、时段上的“纠结”;因此通过现代性的多元化视角,在“世界的中国”之视域下,将“沉潜”史料的功夫与独断别裁的“高明”结合起来,将“历史的知性”与“哲理的知性”统一起来,从纠结的历史“形”态之合力中,揭示其内在的走“势”,而拒斥各种教条化、规范化的先验框架,便成为本丛书的首务。于是,从材料的开掘与审度,焦点的发现与提炼,直到文章的布局与组织,文笔的清通与切要上,《历史聚焦》都对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十分感谢加盟《历史聚焦》的第一批作者,尽管编者在丛书体例上,策划了“焦点回放”、“焦点透析”、“焦点总评”的基本构架,然而作者们的功底与史识,却使得对各焦点的叙评,繁花纷呈,各极其致。太史公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我们曾要求,《史记》应是《历史聚焦》作法上的参考系;我们更希望,通过《历史聚焦》,能团结一批既能得中国史学传统精髓,又富于现代意识的中青年史学家,以提升“历史文化走向大众”的品格。
赵昌平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