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土家族/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戴楚洲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之一。该系列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文化知识丛书。本册向你介绍的是土家族。它不仅全面描述了土家族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传承,还详尽介绍了其主要聚居地的风光名胜,并提供了住宿、交通、购物等最新旅游信息。是你了解土家族文化和去土家族特色旅游的必备之书。

内容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文化知识丛书。每一分册介绍一个少数民族,不仅全面描述了该少数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传承,还详尽介绍了其主要聚居地的风光名胜,并提供了住宿、交通、购物等最新旅游信息。本丛书历史文化部分由对该民族非常有研究的学者撰文,旅游信息部分由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提供了全力协助,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方便实用。

目录

土家历史概述

人口分布

土家语言

族称演变

政治简史

经济史略

军事斗争

土家文学艺术

土家民间文学

土家民间艺术

土家生活习俗

服饰

饮食

居住

婚姻

生育

丧葬

节日

土家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寺观教堂

风景名胜

土家地区旅游信息

精品旅游线路

旅游交通

旅游购物

旅游星级饭店

附录一 土家地区旅游宾馆一览表

附录二 土家地区旅行社一览表

后记

试读章节

服饰

男子服饰

据清《乾隆永顺府志》载:土司时期,土家人“服饰不分男女,皆一式头裹刺花巾帕,衣裙尽绣花边”。“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衣跣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 清代“改土归流”后,男女服饰有别。老年男子改“斑斓衣”为“短满襟”,腰系布巾,头蓄发辫,裹青布巾,下穿宽大裤脚而稍短便裤。衣襟边沿缀有彩色梅条,留存“斑斓衣”痕迹。中、青年男子穿缀花边的“琵琶襟”、“对胸襟”衣或穿长衫马褂。民国时期,老年男子仍穿“满襟衣”和稍短便裤及长衫,头裹青丝帕。中、青年男子改穿排扣对襟衣和长裤,头裹青丝帕,手戴戒指。新中国建立后,除部分老年男子穿“满襟衣”外,多数中、青年男子仍穿对襟衣。

妇女服饰

土司时期,土家妇女“喜斑斓色服”。“改土归流”后,改为长衣、长裙。用土家锦制作“八幅罗裙”,长过膝。民国时期,长裙改为中长衣,且有老、中、少之别。老年妇女头包“青布帕”,身穿青、蓝布矮领滚花边“满襟衣”和白布裤腰的青、蓝色裤。中年妇女穿“外托肩”右开襟矮领衣,衣肩、胸襟及袖口缀一道有色布边,缀3条五色梅花条,套绣花围裙。夏天,穿白汗衣套绣花青布夹衣,俗称“喜鹊套白”。裤多青、蓝色,边沿用布缀3条均等的梅花边。穿绣花鞋,缠白色裹脚布。挽粑粑髻,插银簪,戴耳环。春、冬包“青丝帕”;戴银手圈和戒指。喜庆之日,头插银花,胸前挂银质牙签。姑娘梳单长辫,用红头绳扎两端,打花结,头上插花,戴瓜子耳环。喜穿青、蓝、绿、红色外托肩上衣,内着白色汗衣,套绣花围裙。裤子膝部及边沿绣五色花。贵州印江一带的土家妇女裤子为竖条彩布加挑花图案。手腕戴双副或单副银手圈,中指、无名指戴一两枚戒指。脚穿青、蓝、红色布绣花鞋,穿红、白色袜子。

新中国建立后,中、老年妇女服饰仍保持旧款式,青少年女子在喜庆、集会之日穿民族服装,平日皆穿当代服装。

儿童服饰

民国时期,土家儿童皆戴花帽。春为紫荆冠,夏喜圈圈帽,秋多冬瓜帽,冬戴凤尾帽。正面钉“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罗汉”等银质菩萨;左右角钉银蝶和响铃。儿童戴项圈,上系银质响铃和“百家锁”。胸前套绣花围兜,手、脚戴银圈,上系两三颗银质响铃。穿布质猫头鞋、粑粑鞋,绣彩色花草。

饮食

主食、副食

清末、民国时期,土家人的主食是玉米、小米、麦类、豆类、薯类等杂粮,过年过节吃大米饭,用甑子或鼎罐蒸饭。蔬菜有青菜、白菜、葱、蒜、黄瓜、韭菜、豇豆、南瓜、冬瓜、茄子等。新中国建立后,土家人以茶水、油茶场、糊米茶、蜂蜜为饮料,饭食以大米为主食兼食杂粮,有大米饭、小米饭、玉米饭,多用铁鼎罐架在火炕里铁三角架上煮熟。客人多时,就用甑子蒸饭。包谷、薯类等杂粮作为畜、禽饲料。菜肴除蔬菜外,有豆腐、豆豉、豆酱、合渣等豆制品和猪、牛、羊、鸡、鸭、鱼等肉食和禽蛋。招待宾客的菜肴也由腊肉、鸡肉等发展到山珍野味。

土家族人的传统副食有糍粑、粉粑、荞粑、团馓、炒米、米豆腐、油炸粑、甜酒糟等。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除传统副食外,还增加面食、米粉、糕点、糖果等。

饮食习惯

土家族人喜辣、酸,爱凉、热。

辣味。辣味是土家族人的一种嗜好。夏秋吃鲜辣椒,冬春食干辣椒。男女老少喜吃辣椒,有“无辣不出味”之说。  酸味。土家族人家家户户都有数个酸菜坛子,常年做豇豆酸、野葱酸、萝卜丝酸、大蔸菜酸等各种酸菜。每到酷暑季节,打酸菜汤,清凉可口。

凉食。土家男女老幼喝山泉水,开水也要放凉后才喝。热天以凉水冲甜酒糟、凉水泡酸菜饭。

热食。土家族人不论肉食、素菜,一般都用火锅热食,热天吃牛肉、羊肉和鱼、鳅、鳝时也用火锅炖菜。土家名菜有:岩耳炖鸡肉、板栗炖鸭肉和泥鳅钻豆腐等。

居住

村寨

土家族人聚族而居,数十户或数百户结为村寨。土家山寨以本民族同姓、同宗为基础,杂有少数异姓。清代“改土归流”后,废除土司时期“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禁令,土家人同各族人密切交往,且有联姻。土家村寨地势较高,依山临水,坐南朝北,面对青山,左右栽以竹木。

房屋

土司时期,“土官衙署,绮柱雕梁,砖瓦鳞砌。百姓则又木架屋,编竹为墙。”“改土归流”后,废除土司陋规,建造房屋,听民自便。土家人住宅多为木房,以正屋、偏房、转角楼和朝门四部分组成。豪门大户修四合大院,砌以院墙,四门封砖,俗叫封火桶子,个别户还修有冲天楼。木屋瓦房结构以每排落地梁柱和排扇棋筒计算,有3柱4棋、5柱8棋和7柱12棋之分,多为4排3间,也有6排5间的。有单一正屋、正屋配偏屋、正屋配单转角楼、正屋配双转角楼和偏屋、朝门等建筑。单一正屋是4排3间,正屋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是居室。房屋周围和各问之间装以板壁。堂屋正面2扇或4扇大门及居室的前后窗户用雕花板或木格子装饰。堂屋正上方装板壁安神龛,供祖先神位,系宴请宾客和祭祀祖先场所。神龛后面1间作放物或老人用房。3柱4棋房屋的居室用木板隔为前后两间,分别做火场和卧房。5柱以上房屋的居室隔为3间,中间1间做火场,前后2间做卧房。偏屋称磨角,作灶房或碓房、磨房。富有特色的土家族转角楼分为上下两层,各分两间。楼上两间分别作儿女书房和姑娘织锦、绣花房或客房;楼下两间分别做碓房、磨房和厢房、仓库,有的也用1问做猪栏、厕所。转角楼正屋的左右两端向前延伸。楼上有伸出的悬空走廊,下有雕刻的悬空柱脚,称为“吊脚楼”。走廊外沿两边檐角翘起。土家族转角楼建筑工艺奇特,故有“山歌好唱难起头,木匠难起转角楼,岩匠难打岩狮子,铁匠难打铁锈球”之说。

P35-40

序言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众多少数民族因地域分布和文化发展的差异,在劳作方式、饮食起居、服饰特点、婚丧习俗、节日庆典、建筑风格、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共同构成了一幅五彩缤纷、璀璨绚烂的民族风情画卷。

“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是一套集历史、文化、地理于一体的旅游文化知识丛书。每一分册介绍一个少数民族,不仅全面描述了该少数民族的文化渊源和历史传承,还详尽介绍了其主要聚居地的风光名胜,并提供了住宿、交通、购物等最新旅游信息。本丛书历史文化部分由对该民族非常有研究的学者撰文,旅游信息部分由当地旅游管理部门提供了全力协助,内容新颖独特,信息丰富完整,文笔生动流畅,图文并茂,方便实用。是一套了解我国民族文化和特色旅游的必备丛书。

后记

湘鄂渝黔土家地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土家祖先巴人活动。秦统一中国后,历代封建王朝先后在此设置郡、县。元明清时期,同属土司地区。建国前,贺龙率领土家等各族人民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建国后,武陵地区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根据党的民族识别政策,恢复了802万多人的土家族成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陵地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十八大贫困地区之一,并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范围。自党的十六大制定西部大开发政策来,为了开发利用土家地区旅游资源,保护土家地区文化遗产,我综合自己二十多年来发表的四百篇民族文化旅游研究文章,编著了全国第一本系统推介土家地区历史文化和景区景点的旅游书籍。2004年,根据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决定,打算出版《中国少数民族风情游丛书·土家族》一书。在拙著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胡昌支、葛恒等领导、编辑指导,采用了湖北民族学院史江洪、张家界市旅游局唐植欣、张家界市农村办赵子华、张家界市方志办宋国庆等人拍摄的照片,参考了全国部分土家研究著作,在此一并致谢!

作者 戴楚洲

2005年书于湖南张家界风景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6: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