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哲学经典,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只要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新有所得。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从《论语》中读出自己的新得,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语言和指示。
《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不管你是学生、普通职员、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只要你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在其智慧光辉的沐浴下心有所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语新得(只要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新有所得)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东篱子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哲学经典,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只要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新有所得。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从《论语》中读出自己的新得,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语言和指示。 《论语》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不管你是学生、普通职员、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只要你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在其智慧光辉的沐浴下心有所得。 内容推荐 本书在编写方法上,选取《论语》中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最为权威的译解,和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或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阐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 目录 第一章 读《论语》感悟如何做人的新得 诚信立世前途顺坦 曾参杀猪不欺子 方法要活原则须强 田穰苴的治军之法 重在修为莫患得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建功引退看准时机 谀臣蛮谏臣的裴矩 该智则智当愚则愚 大智惹愚的聪明人 忘记旧仇不惹新怨 释前嫌为自己赢利益 不伪不矫做直爽人 虚伪矫饰的宋襄公 放平心态不怒无过 唾面自干 君子有财施于急困 “涸辙之鲋”最需济助 享受人生不为物累 随遇而安天地宽 口有遮拦妄言得祸 董仲舒妄论惹祸 中庸处世和谐人生 伊尹的中庸之道 言语行为环境为准 萧何与岳飞的不同遭遇 口不妄言远离麻烦 贺氏父子妄言惹祸 私欲太盛必遭祸怨 庆封和晏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文彦博免祸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 出师未捷身先死 谨慎行事回避风险 郭子仪谨慎保平安 积极生活把握此生 “灭神”的范缜 此路_不通另辟蹊径 “另起行”的人生 做人做事莫失偏颇 黄公嫁女的教训 讳疾忌医君子不为 蔡桓公与高汝白的丽种结果 第二章 读《论语》感悟如何与人相处的新得 莫忧己不显先把他人知 荀或为何怀恨而死 全面观察才能知人 王政君错看王莽 君子无争争亦有礼 将相同心为国 择邻择友从善从仁 孟母三迁 忠善待友不可则止 曾国藩主动“送”友 谨慎交友亲益远损 什么样的朋友靠得住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宽容自会得回报 察人须深谨防误识 苻坚错误识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梁楚相睦 不信流言不传蜚语 三人成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为政者“恕”道 不毁不誉直道而行 王安石直道而行 细察人事切忌盲从 周成王和魏文侯察人防失 为人着想仁心无价 袁安和张咏 认清小人谨防上当 春申君之死 君子之问和而不同 赵普为国犯龙颜 君子成人之美 胡话成人之美 第三章 读《论语》感悟修养身心的新得 温良谦恭能得厚报 刘备以德赢人心 贫莫自哀富不忘礼 不遮挡只需要阳光者的“阳光” 真“礼”朴素发自内心 隋炀帝的虚荣排场 恶贯满盈必遭报应 丁戍作恶终自戮 心有仁念必远恶行 舜志于仁不为恶 君子有节贵贱不移 杨震深夜拒金 士志于道不以物移 管宁的高风亮节 见贤思齐不贤为戒 庞涓妒贤自取灭亡 克服私欲方能刚毅 聪明无私的马皇后 心怀他人惠及自己 用恩惠换取恩惠 坦荡为怀人生宽广 坐怀不乱 安贫乐道远离不义 疏广的治家方略 健康生活宁俭不奢 以俭持身立世 欣赏艺术陶冶情操 孔母以音乐教子 饮食得法养生有道 康熙的养生之道 穷见节义松柏后凋 文天祥的气节 忠诚守信有过则改 唐太宗勇于改错 忠信笃敬天下通行 邓训以仁德安边境 自查自省善始善终 谨防“湿鞋” 君子之志,不可更夺 司马迁立志撰《史记》 虽为良医愿人无病 “慰天下之劳人”的郑板桥 君子有义不忘旧情 不忘旧情的义士 士行有耻君命不辱 颜真卿与沈括 第四章 读《论语》感悟如何成事的新得 待人处世心诚则灵 礼不诚反害己 有错即改勇于自讼 敢于认错是大智勇 灵活有方不认死理 苏武的气节 勤奋上进乐在其中 乐在其中的劳动者 做人做事持之以恒 耿■与司马迁 托孤忠臣寄命义士 刘备托孤诸葛亮 君子显德不逞其力 强项令董宣 谋事手段惟德可取 “德”是最长远的家业 君子所为谋道行道 范仲淹先忧天下 治学做人不可分离 韩愈的两面¨ 辨巧言远令色 糊涂的宋康王 言行适宜必得“人气” 刘秀和祢衡 君子重质不以貌取 韦诜择婿 第五章 读《论语》感悟如何学习的新得 为学常温为人宽心 康熙读书治盛世 勤勉好学不贪安逸 赵匡胤自律治国“ 进德修业终生不辍 司马光、王安石的学习生活 边学边思不罔不殆 孔子诫弟子学思结合 不懂就问精益求精 虚心求教益处多“ 有学有识方成大器 至圣生的修为 传授知识重在启发 孔子的教学方法 勤学好问扬长弃短 陆九渊疑问“圣书” 知其心性因材施教 古代名人的因材施教法 学而不厌默而识之 诸葛亮的求学历程 博闻多识择善取之 李时珍修《本草》 有教无类视同仁 孔子的教育实践 多师前人完善自己 “老马”识涂 第六章 读《论语》感悟伦理纲常的新得 以“仁”做人孝悌为本 王祥至孝感继母 恪操守道不渝其志 胡文虎子还父债成大业 君子笃亲以礼兴仁 康熙以孝治天下 既养且敬方为真孝 赵善应孝母 父母在不远游 李密为尽孝辞官 尊老敬老不违礼数 张良与陶侃 生死患难责无旁贷 齐貌辨和范式 第七章 读《论语》感悟领导智慧的新得 守信节用惠己及人 黄霸勤政爱民传美名 以德为政四方皆敬 金世宗仁政兴国” 以德以礼天下自治 汉文帝德礼创治世’ 专业要精百事要通 通才诸葛亮。 举直抑枉民心顺服 金世宗的用人之道 使人以礼换得忠效 诸葛亮鞠躬尽瘁报刘备 认识自我切忌虚夸 鲍叔牙让相于管仲 英雄不问出处 不甘自弃的苏秦 信而不迷知难而上 孙权决策 行藏有度顺势随缘 诸葛亮与苏东坡 为政治国人才第 曹操为何能成就霸业 各司其职不出其位 陈平的为政原则 以道为政不可则止 孔子的从政生涯 参政议政言必有中 诸葛亮说孙权 顺应规律通识时务 李世民不逆流而动 言兴邦言丧邦 贞观之兴与乌江之败 顾全大局怀德身退 鳌拜跋扈终被诛 欲速则不达小利败大事 刘备欲速反败 君子使人量器而用 孟尝君脱险 名正言顺百事通达, 挟天子以令诸侯 品行端正自有威仪 “正”与“不正”的两种后果 身先士卒全心敬业 唐太宗勤政治国 志存高远不恋“小家” 齐姜助夫成大业 欲先正人必先正己 李广和庾冰 先做贡献后谈收获 于谦两袖清风l 小事忍耐以成大业 刘邦和项羽l 成败进退皆在自己 陶渊明以“法”授后学 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诸葛亮的“利器”手段 胸宽志坚以成大业 范睢忍辱成大业 以天下为己任 周公吐哺治国 水勿至清人勿过苛 吕蒙正不计人小过 试读章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现代社会的现实竞争和快节奏的变化,让许多人不再在坚定自己的修为方面下功夫了。他们认为,事情的关键在于谋求一个好的职位,把自己的名头做大做响。 这种观点和行为也许很合乎时宜,而且也有那么一点道理。但是,墙上芦苇终究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与其成为一个名不符实的自己,还不如先苦练内功,充实自己更实在些。无论别人知不知道自己,了不了解自己,对于一个真正有品位、有内涵的人来讲,都是次要的,因为外界仅仅是一个所处的场所,不能让它主宰人的内心及各种行为。诚然,社会并不是一个安详纯净的虚幻世界,生存环境也不是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引起了各种意外伤害的日趋增多;社会文化的多元开放,带来了不良思想的负面影响。 “船到桥头自然直”,但事物的法则,永远是勇进废退。如果缺乏生存的技能和智慧,也许船还没有到码头,就已经折戟水中。更何况,码头上的人生是竞争更加激烈的人生,如果不想被淘汰,多一点生存的技能和智慧,也就有能力把握更多的机会。 其实,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存环境,每一个时代的人也都有各自的生存方式。目前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知识经济的社会,在这样一种高科技的生存环境中,与远古时代相比生存技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人需要掌握的生存技能也在变化。 总之,生存需要智慧,充分运用智慧而谋求生存之道乃生存的最高境界。 有一个伐树的工人,身体非常强壮,而且勤劳工作,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可是,他发觉自己的伐树数目却日渐减少。他开始忧心自己到底有何问题? 他想,一定是自己的工作时间不够长,所以伐树的数目才会减少,于是他除了睡觉和吃饭,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伐树,但是似乎于事无补,他这样做,每天伐树的数目反而有减无增。他更怀疑自已的工作能力了。 一天,他的管工看见他满脸愁容,便关心地问:“你为何愁眉苦脸呢?”这个伐树工人回答说:“我对自己失去信心了,我以前每天伐树十多棵,现在每天在减少,但我真的没有偷懒,而且还增加工作时间,我真不明白为什么?” 管工看一看他,再看看他手中的斧头,心有所悟地说:“你是否每天用这斧头伐树呢?”工人认真地说:“当然啦!这是我从开始做伐树工作以来,一直不离手的工具呢!”管工关心地问他:“你有没有磨利这把斧头再使用它呢?”工人回答他:“我每天勤劳工作,伐树的时间都不够用,哪有时间去磨利这把斧头?” 那个管工向他解释说:“你可知道,这就是你伐树数目每天递减的原因?你没有先磨利自己的工具,又如何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呢?”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磨斧头一开始牺牲的不仅仅是时间,还有金钱。这过程可能代表了买书本、录音带、设备、上课以及学习。但是,当你前期的准备基础工作做扎实后,你后面的工作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你所有的损失将会迅速补回。 机会给了我们,只要练就了真本领,总会被人赏识的,当今社会,不看你的档案,不看你的文凭,全看你有没有真本事。 有的人常常感叹,认为自己空有一身本事,却没有施展才华的舞台。与其发牢骚,我们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怀才不遇”的凉因,是否在于你根本就没有把“才”当成做事的本领,而把它一直看作向上攀升的资本。 靠本事吃饭,这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但要有一身真本事并不容易。只有脚踏实地,静下心来勤学苦钻,才能参与竞争迎接挑战。能力大小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每个人都应该时常充实自己,改善自己的工具,增长自己的才干,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美国南北战争时,北军格兰特将军和南军李将军率部交锋,经过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战后,南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李将军还被送到爱浦麦特城去受审,签订降约。 格兰特将军立了大功后,是否就骄奢放肆、目中无人起来了呢?没有!他是一个胸襟开阔、头脑清醒的大人物,他绝不会做出这种丧失理智的行为来! 他很谦恭地说:“李将军是一位值得我们敬佩的人物。他虽然战败被擒,但态度仍旧镇定异常。像我这种矮个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较起来,真有些相形见绌,他仍是穿着全新的、完整的军服,腰间佩着政府奖赐他的名贵宝剑。而我却只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装,只是衣服上比士兵多了一条代表中将官衔的条纹罢了。” 这一番谦虚的话听在人家耳里,远比数次的自吹自擂好得多。 对于任何人来说,不管他现在如何,都要时刻为将来竞争更加激烈的人生做准备。如果不想被淘汰,就必须从眼下起就开始学习更多的生存技能和智慧,而不再被鸡毛蒜皮的事情给束缚住,甚至连心智也断送在上面。 P6-7 序言 《论语》离我们似乎很遥远,但其实《论语》离我们很近。因为它不仅是一部哲学经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导书,所以,它能够跨越时空,仍可以给我们的心灵注入鲜活的生命力。不管你是学生、普通职员、企业家还是政府官员,只要你进入《论语》的世界,就必能在其智慧光辉的沐浴下心有所得。 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它变换不定的节奏和规律,在物质飞速更新和精神停滞摇摆的矛盾中无所适从,因而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不安和焦虑。这也许正是当前个体的人和整体时代所共有的精神状态。 其实这种状况,与其说是因为现代人的精神资源枯竭了,不如说症结在于人们汲取精神营养的纽带,被各种原因阻塞和隔断了。事实上,我们拥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矿藏”,只不过它被“开发”和利用的,仅仅是占极少量的表层的一部分。因此,有必要重新打开“经典”,静心细致地去阅读品味,让自己的心胸和头脑变得清新而丰盈起来。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在此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成果硕大丰富,而其核心就是绵延旺盛的儒学,儒学的经典又首推《论语》。古人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要充分开发利用自己的精神资源,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的坚实基础和为人处世的价值依据,就绝对不能忽略《论语》这部经典中的经典。 诚然,自《论语》成书之后,解读研究它的著作已汗牛充栋,但大部分都局限于学术的范围内。其实《论语》作为一部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著作,所蕴含的现实功效也极为丰富,但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这方面对它的开发却又非常有限。虽然,进入经典的角度多种多样,然而从我们当前生活现实出发,应该有一种更为平易同时又不失深刻阅读方法。 本书的编写目的,即在于为人们寻找一种文化经典和现实生活的“交点”,在碰撞和融合中生发出直接而又深邃的道理和智慧。我们以最大努力,迂回穿越覆盖在《论语》上已嫌太多的附加物,而直抵经典的本真。其实《论语》自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实践体验和理性思考的结果。因此,我们此番努力的意义,即在于对《论语》本真面目的复原,向其朴素意义的回归。相信读者能够通过这种途径,重新感受到至圣先哲们清晰而生动的面目,亲切而感人的态度风貌;并且从他们积极人世的精神和挥洒自如的处世方法中,为自己确立一种聪慧而理智的做人做事之道。 本书在编写方法上,选取《论语》中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章节,以最为权威的译解,和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或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阐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这样,读者就能够从多方面去理解把握这些先哲们充满睿智的言行。 阅读经典似乎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潮流。这既是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预言和指示。 编者 2006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