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上下)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俄)谢·赫鲁晓夫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62年10月,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误导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他过高估计了美苏之间的战略平衡,向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隐瞒了古巴岛上的前苏联核弹头,把世界拖入核战争边缘……

本书作者谢尔盖多年跟随父亲身边,曾有幸目睹赫鲁晓夫面临危机时的表现。他又曾直接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是某些国际事件的见证人。他以平实的文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赫鲁晓夫。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谢尔盖多年跟随父亲身边,曾有幸目睹赫鲁晓夫面临危机时的表现。他又曾直接参与导弹的研制工作,也是某些国际事件的见证人。他以平实的文字,如数家珍,娓娓道来,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的赫鲁晓夫。

目录

美国版序

引子

第一章 起步

起步

母亲的回忆

兄长列昂尼德的身世

斯大林之死

柏林骚乱

从基辅到莫斯科

新的气象

参观米亚西谢夫设计局

与马林科夫关系的变化

狠批海军大国梦

初登国际舞台:日内瓦会议

第二章 加速

秘密报告背后的秘闻

访火箭专家科罗廖夫

英国之行:图-104大出风头、“火箭攻势”、丢枪风波、采购趣闻

该死的U-2飞机

铁托——朋友兼对手

第三章 考验

第比利斯街头事件

波兰局势:转危为安

匈牙利事件:苏联出兵内幕

苏伊士运河事件

名将叶列缅科的尴尬

惊心动魄的六月:元老派让父亲下台

罢免朱可夫

第四章 突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响尾蛇式导弹与中苏关系

伊拉克危机

倡议暂停核试验

火箭演习

第一次柏林危机

参观扬格利设计局

尼克松来访:市场风波、厨房辩论

美国之行:图-114飞机、IBM的自助餐厅、农场主加斯特、请柬不翼而飞

艰难的起步

苏联火箭首次登月

切洛梅的太空情结

第五章 竞赛

美国间谍飞机一再侵犯领空

莫斯科苦思良策、严加防范、击落U-2飞机的真相

赫鲁晓夫的外交游戏

与“反党集团”的斗争

巴黎首脑会议不欢而散

加紧导弹研制工作

枕戈待旦,严阵以待

美国的“科隆计划”

俄国农民捡到美国“发现者号”

全力支援古巴

亲自参加联合国大会

皮鞋风波

P-16导弹发射失败,伤亡惨重

肯尼迪入主白宫,苏交还美飞行员

古巴告急

美国人声称将遨游太空;加加林捷足先登

字航英雄凯旋归来,莫斯科夹道欢迎

猪湾事件

父亲致函美国总统,入侵者全军覆没,保卫古巴任重道远

第六章 危机

裁军问题

德国问题

苏美首脑日内瓦会晤失败

恢复核试验

萨哈罗夫院士坚决反对

环球导弹

太空飞行计划

核动力轰炸饥方案被否决

柏林墙危机

美苏对峙,剑拔弩张

苏美首脑建立非官方联系渠道

斯大林遗体迁出陵墓

国防会议——规划火箭研制工作

卡斯特罗号召人民:“祖国或者死亡!”

秘密向古巴部署导弹

新切尔卡斯克工人流血事件

与古巴签订秘密协定,佩尼科夫斯基间谍案

调兵遣将,化装进入古巴

美国连连核爆炸,苏联进行新一轮核试验

阿富汗国王黑海度假

为美国大使回国饯行

苏美部分停止核试验

大批苏联武器运输船抵达古巴

美国发现苏联在古巴的导弹基地

莫斯科和华盛顿的捉迷藏游戏

总统说:“我们遇到大麻烦了。”

决定对古巴进行海上封锁

为小说《伊万·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开绿灯

佩尼科夫斯基的最后一个情报

苏联政府发布备战命令

卡斯特罗紧急要求安理会讨论所发生的危机

苏美海上对峙,战争一触即发

苏船队奉命停止前进

赫鲁晓夫答应从古巴撤出导弹

美国许诺保证古巴安全

危机期间的克格勃与中央情报局

赫鲁晓夫与肯尼迪的来往信函

莫斯科对驻古苏军的行动严加控制

卡斯特罗要求对美实行核打击

卡斯特罗拒绝会见苏联大使

卡斯特罗致信赫鲁晓夫

美国同意撤消土耳其基地

卡斯特罗认为赫鲁晓夫是个叛徒

米高扬专程去古巴游说

美国舰只频频向苏联潜艇挑衅

伊尔-28轰炸机与美国关塔那摩海军基地

米高扬受到冷遇,卡斯特罗大发雷霆

美国要求实地检查导弹撤离现场,卡斯特罗断然拒绝

美国坚持在公海上进行检查

苏联同意敞开甲板,让美国人拍照清点

卡斯特罗怒不可遏,中断和米高扬的谈判

苏联再撤出伊尔-28轰炸机

美国解除海上封锁

根据生产原则改组党的机构

危机结束,米高扬返回莫斯科

世人评说

卡斯特罗对苏联的35天访问

卡斯特罗怒斥赫鲁晓夫等人

卡斯特罗在瞄准美国的导弹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第七章 结局

重提柏林问题

国防会议决定大批生产洲际弹道导弹

关于兵役制的争论

赫鲁晓夫大谈军队体制改革

中央的人事变化:勃列日涅夫任中央第二书记

五一节口号风波

苏美限制核试验协议

苏美建立热线电话

对越南战争隔岸观火

与美国联合登月的设想

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

国内问题积重难返。人们要摆脱父亲

勃列日涅夫主张从肉体上消灭赫鲁晓夫

别墅里的风波

走漏风声,勃列日涅夫举止失常

帽子的故事

一个时代结束了:“老爷子该休息了!”

为什么父亲不采取行动,进行斗争?

第八章 尾声

对父亲的批判:唯意志论和主观主义

停止改革,恢复旧体制

编造谎言,为斯大林招魂

关于父亲销毁自己档案的传说

我的辩白

反导弹防御系统搁浅

登月计划受挫,H-1寿终正寝

译后记

试读章节

1962年10月28日的那个星期日的黄昏时分,是平常的秋天天气,夏日的炎热已无可奈何地逝去,而冬天则刚刚临近。

莫斯科的人行道上人流如潮,个个行色匆匆。大街上汽车稀少,噪音不大。不久前市内已禁止鸣笛。因此,那辆很不耐烦地冲着红灯狂叫不止的海鸥车就格外引人注目。这早已不是第一个十字路口。海鸥车在莫斯科大街上疾驶了整整半个小时,仿佛是漫无头绪地往胡同的狭窄间隙里乱钻乱跑。要去的胡同怎么也找不着,司机好不急躁,政府专用警报器那低沉的吼声简直像是绝望的喊叫。

着急是有缘由的。车上坐着一位负责同志,矮小敦实,头部较大。几根稀疏的棕发勉强遮住光溜溜的秃顶。

粗壮短小的手指痉挛地抓住盖有五个火漆印的红色公文袋。公文袋上赫然印着一串大黑字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其余空白,无任何地址。

海鸥车里坐着的这位负责同志非同小可,全国上下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无不唯他的马首是瞻。

公文袋里,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致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的复函的打字稿。

世界濒临灾难的边缘,无可挽回的事情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因此这一次决定不通过各国首脑的正常通信渠道传递信件,而是在莫斯科电台立即广播。这一举措在国际生活中非同寻常,却十分奏效,几分钟后我国的复函即可放在收信人的桌上。众所周知,美国的无线电截听部门名不虚传。

事由为在古巴部署带核弹头的苏联中程弹道导弹。苏联领导人认为,只有这样孤注一掷,方可防止美国重演去年4月吉隆滩伞兵登陆的冒险游戏。

然而,无论赫鲁晓夫还是他在中央主席团的同僚都无法预言,美国将对此番举动作出何种反应。部署导弹一事是古巴和苏联这两个盟国相互同意的,似乎不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很难想像一个小小的古巴,就算有几十枚停放在棕榈林中的导弹,居然会使它那强大的邻国胆战心惊。

但美国人的思维依据的是另外的原则,苏联与古巴共和国之间的协议被看成是对西半球的不能容许的入侵。美国对此无法容忍,风暴乍起。海上检疫,空袭威胁,侦察机在岛国上空不断盘旋,最后是宣布军队进入一级战备,世界正面临战争一触即发的危险。

大洋两岸都十分了解核冲突的致命后果。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美国总统都认为决不可兵戎相见。然而单单不想打仗还不行,必须找到防止战争爆发的唯一正确的措施。两位领导人都意识到,一旦局势失控,冲突势所难免。

信件往来十分频繁。提出的方案一一被否决。苏联的建议美国人无法接受,美国的建议我们也无法接受。

紧张气氛日甚一日。美国有人力主惩罚固执任性的古巴人,以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摧毁导弹基地。总统不同意急躁者的意见,他知道此类举动必将招致反击。至于此后会发生什么事,连想都不愿去想……

就在似乎感情已极度白热化之时,总统之弟、美国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与苏联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举行会见。谈话具有非正式性质。罗伯特疲惫不堪,发红的双眼说明他已度过好几个不眠之夜。  罗伯特认为情势极为险恶。他说,总统面对要求在古巴登陆的军界人士的猛攻有些招架不住。他认为局势随时可能失控。因此,他代表总统要求克里姆林宫对美国领导人的信件立即作出肯定答复。

否则我们就无法使军界人士悬崖勒马,总统之弟最后大致这样说道。

但事情并未到此为止。克里姆林宫的信息来源不仅限于外交部。克格勃和军事情报机关报告说,对古巴的干涉已准备停当,部队已开到出发阵地,进攻信号迫在眉睫。报告一份接一份地放到赫鲁晓夫的桌上。

哈瓦那的密码电报几乎同时到达。菲德尔·卡斯特罗警告说:根据古巴侦察机关的情报,入侵将在几个小时之后开始。

在接到大使们令人惊慌的情报和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那封将我国导弹撤离古巴与美国保证古巴不受侵犯结合起来的信件之后,中央主席团成员、中央书记和赫鲁晓夫的亲密助手全都会集到莫斯科近郊的一所别墅里。

眼下,千百万人的命运、人类的生活全都取决于这些人的决定,取决于他们的智慧和毅力。什么会占上风呢?是野心还是理智?毫无疑问,有人会说撤出导弹是在美国人的压力下让步,甚至是一种失败。理智获得了胜利。P1-3

序言

1953—1964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关键时期,是从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转向和平共处的时期,是苏联大裁军、军队几乎裁减一半的时期,又是美国通过其总统约翰·肯尼迪之口正式承认双方军事实力旗鼓相当、已具备消灭对方的能力的时期。正是在那个时期,苏联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同时又大大削减了本国的军事开支。这能够做到吗?答案是肯定的。只需放弃职业军人对于安全概念的刻板看法,放弃那种建立在各个方面都保持均势基础上的刻板看法。这种均势就是:对于潜在敌甚至非潜在敌的每辆坦克、每架飞机,我们都要有相应的坦克和飞机与之抗衡,而且还要有富余。我国当时的力量和资源均无法满足这个要求。“你们会搞得我们倾家荡产,连裤子也没得穿,”面对来自总参谋部和国防部的论敌,父亲这样说道。

当时,父亲在军事学说上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转向不对称安全保障,其基础是只优先发展那些使得敌方对我国的袭击变得毫无意义的武器。之所以变得毫无意义,是因为要获得假定的胜利,必须付出一个文明国家所无法接受的代价。

新的战略使我们可以不再投资发展诸如水面舰队和远程空军之类耗费巨资的武装力量,当务之急是不再投资发展坦克以及进一步裁减兵员:同斯大林时期相比减少90%。

腾出的资源用于粮食生产和住宅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是个激烈对抗的时代,一切都得自己生产。同外部世界的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粮食、肉类和设备都不卖给我们。

本书无意阐述当年发生的一切事件。我只写我曾亲眼目睹的我国生活中的若干片段。我尽量不作结论,对自己的父亲进行评判,并不是儿子应做的事情。然而我很希望我所写的东西能够恢复各个时代之间的联系,因为我国也应在不对称战略中探寻摆脱目前困境的出路。分散使用力量只会造成新的灾难。

细心的读者定会发现他看到的这个版本同1994年出版的两卷本《尼基塔·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之间有着许多相同之处。本书是对那个两卷本进行加工之后的产物。内容有所增删,讹误和不确之处作了订正。换了个书名,原来的书名不大合适。看到那个书名,有的人只联想到加勒比海危机,有的人则联想到军事设备以及导弹的历史。我认为新的书名更加符合书的内容。

最后我想感谢所有在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曾经帮助过我的人,首先是我的儿媳瓦连京娜·尼古拉耶夫娜,我原来所在的“机械制造科研生产联合企业”的同仁,尤其是现已故去、主动承担了手稿审阅工作的马尔克·本杰托维奇·古列维奇,对许多事实作了确切说明的谢尔盖·叶夫根尼耶维奇·索科洛夫斯基上校。我想特别感谢布朗大学托马斯·沃特森国际问题研究所的诸位同仁,是他们让我可以专心致志、不受干扰地为本书出版作准备。

谨向所有我没有提及,但没有他们就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人致以深深的谢意。

谢尔盖·赫鲁晓夫

后记

20世纪90年代初,译者有幸前往俄罗斯进行学术访问。正赶上该国实行“休克疗法”,物资匮乏,百业萧条,图书出版业也走入低谷。

我们乘地铁来到闻名遐迩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在一条小胡同很不起眼的个体小书店里,蓦然发现谢尔盖·赫鲁晓夫的新作,名为《导弹与危机》。该书分上下两册,平装本,从装帧设计、印制到用纸,都显得有点寒酸。但我们对书的内容很感兴趣。

卖书的是个小伙子。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好像是花五个美元买下了这本书。此后又去过莫斯科市内的大小书店,却再也见不到这本书的踪影。

回国后,我们将这本书译成中文,后又几经周折,中译本终于在2000年与读者见面。

碰巧的是,也在2000年,俄罗斯那边又出现了这本书的最新版本。书名已改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崛起》。作者对旧版本作了修订。这个版本同旧版本相比,那真是“鸟枪换炮”,无论装帧、印刷和用纸,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此次出版,我们根据2000年的最新版本,对原来的译文作了增删和修改。

本书出版过程中,在联系版权、确定选题、译文审校、中文输入等方面曾得到张洪波、杨忠诚、王尊贤、刘燕明、刘彦章、王善忠、庄慧君、郭肖谆、宁华、郭建凝等人的帮助和支持。谨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6: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