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是《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是该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有关中国的各种报道、通讯、评论的合集,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着实让人吃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帝国的回忆(修订本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郑曦原 |
出版社 | 当代中国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美国人眼中的晚清社会,《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 本书是《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是该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有关中国的各种报道、通讯、评论的合集,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着实让人吃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内容推荐 本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 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 目录 前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引子 晚清史是我心中尘封的痛 第一篇 夕照的社会 1854年的上海:自由港 新闻专稿:清国东段长城观察记 新闻专稿:清国名城广州游历记 述评:英国鸦片贩子力阻清国禁烟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一) 清国社会新闻几则(二) 四川巴塘发生强烈地震,3000人丧生 新闻专稿:广州的一天 1877年的上海:火轮信使——一个美国人的游记 特写:在大清国的心脏旅行——扬子江游记 述评:罪恶的鸦片贸易 清国人口数字引起争论 首家机器棉纺织厂在上海建立 述评:清国苦力价几何? 1886年的上海:租界见闻 特稿:大清国邮政专述 述评:清国的丝绸工业 述评:清国的财税稽征制度 亡命天涯的传教士 述评:一位美国工程师在粤汉铁路沿线的观察笔记 电灯将照亮北京 1906年的上海:会审公廨——一个美国律师的观察 清廷颁诏禁止妇女缠足 述评:沉重负荷下的帝国财政 1908年的上海:对美贸易出口1055万美元 第二篇 蜕变的文化 新闻专稿:清国的官式学堂 大清国将向英美派遣留学生 清国留学生抵达旧金山 一份清国讣告 令人恐怖的考试制度 清国人将一天时间划分为12个单位 清国人发明的“洋泾浜英语” 述评:“四书五经”维系着清国灵魂 中文报纸在上海的发行量稳步上升 5020卷《古今图书集成》被大英博物馆收藏 述评:汉语奇异的表达形式 述评:清国官场腐败危及人类道德 清帝颁诏建立京师大学堂 新闻专稿:清国报业见闻 慈禧皇太后以孔子伦理观反击西方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复制碑私运纽约记 清国特使向美国赠送5000册中华图书 第三篇 诡异的内政 述评:同治皇帝暴卒,北京政局扑朔迷离 新闻特写:清国皇亲国戚多达四万 特稿:清国皇室生活记趣 述评:光绪皇帝学英语 李鸿章会见国际禁烟联盟执行秘书 慈禧召张之洞进京议政 新闻专稿:清国铁腕袁世凯采访录 新闻专稿:光绪皇帝驾崩,曾推动改革功不可没 附:光绪皇帝生平 新闻专稿:清国独裁者慈禧逝世,北京政局令人关注 附:慈禧皇太后生平 新闻专稿:三岁幼童登上清国皇位,改元宣统 新闻专稿:留美学子归国受重用 第四篇 艰难的国防 英国海军进攻广州,攻陷两广总督府 太平军挥师北伐,大清朝摇摇欲坠 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圆明园惨遭洗劫 英国领事巴夏礼被囚记 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 清国接受和议,英法战俘曾受虐 香港卖奇珍,北京战利品令人炫目 太平天国首都“天京”沦陷 清军攻破天王府,忠王李秀成束手就擒 捻军突破清军合围,威胁华北贸易安全 大清帝国军事资源透析 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清关系微妙 清军主力进朝鲜,日军进入临战状态 日军击沉“高升”号,1700名清军英勇殉国 丰岛海战震惊世界 李鸿章黄马褂被清廷褫夺,戴罪领军 清帝下达宣战诏,日清海陆大会战 美海军专家评丰岛海战 黄海大战,“定远”“镇远”姊妹两舰合力御群寇 日军攻入清国本土,威海卫军港危在旦夕 书日盛装的东京欢庆战争胜利 日军前锋直指山海关,威逼北京城 日军准备攻占威海卫,清国首都震动 三名清国海军将领自杀殉国 清国总理大臣恭亲王谈清日战争 德国海军借口教案占领胶东 法国占领海南岛 清帝下诏接受八国联军谈判条件 日本强制奴化台湾,再损兵250人 西藏叛乱平定,清廷诏示十三达赖罪恶 第五篇 酸涩的外交 沙俄外交使团进入大清国境 美使华若翰北京换约记 清英联合舰队计划破产 特写:驻清国的美国领事们 蒲安臣出使美国 拿破仑三世接见清国外交使团 安南国王仍然进贡大清国 清国政府首次要求外国旅行者出示护照 缅甸国王遣使向大清国进贡 格兰特将军访问广州、上海记 美国驻清公使易人 两江总督设官式晚宴招待美国公使 新闻特稿:李鸿章访问纽约记 李鸿章拜谒格兰特将军陵 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录 山东教案了结,德国外交成果丰厚 大清国驻美公使伍廷芳在美亚商会新年宴会上发表演讲 醇亲王将启程赴欧谢罪 英国承认大清对西藏拥有主权 清国欲收回澳门,葡国派军舰遏阻 清国外交使团访问美国 第六篇 革命的抉择 孙逸仙博士被清国驻英使馆绑架 述评:为新中国而呐喊的孙逸仙博士 清国流亡政治家康有为宣示报国理念 述评:缺乏民意支持导致维新运动失败 1500名革命义士惨遭屠杀 革命党在北京车站引爆自杀炸弹 安徽巡抚遭革命党刺杀身亡 社论:觉醒的中国 述评:后慈禧时代的清国政局 清国制宪机关要求组建现代内阁 日本外务省称在武昌的日本人受到优待 武昌爆发反清革命,共和国体有望建立 大清政府紧急调兵支援汉口前线 清国驻美使馆称国内形势非常严峻 述评:清国革命旨在推翻满清三百年统治 孙中山贷款闹革命,秘密计划大曝光 武昌革命发展迅猛,满清统治恐将结束 革命军在武昌宣布成立共和制政府 第七篇 绝境的奋争 述评:契约华工的悲惨境遇 新闻专稿:华人的生活习俗 哈佛大学聘清国教授讲习汉语 特写:唐人街随记 哈佛大学清国教授客死波士顿 快讯:怀俄明石泉城发生排华血案 新闻追踪:驱除华工的一场恶战 清美联合调查石泉城血案 新闻特写:唐人街上的华人孩子 附录:《纽约时报》晚清报道选辑总目录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广州的水上世界 在香港和广州之间,每天有两艘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班轮往返,它们是“维尔拉麦”号和“白云”号。这段水路距离为90英里,单程航行时间约六至七个小时。我们是应“维尔拉麦”号的维尔考特船长之邀来广州的。维尔考特先生先前是美国海军的一名上尉军官。 早上8点钟,我们登上了“维尔拉麦”号。班轮沿海岸破浪前进,穿行在许多碧绿色的小岛之间。上午l l点钟时,我们发现轮船航行到了清国河口堡垒的炮口之下。河流在这里收缩成了一条狭窄的水上航道,而清国的这些防御工事排列在河两岸的山脚下。有一堵坚固的石墙沿河伸延,炮阵横列在石墙上,使得这些堡垒对通过的敌对船只能进行有效的火力攻击。 然而,我们发现这些工事的后部没有设防。设想英国佬从山背后登陆,爬上山顶,居高临下,发挥攻击火力,那么,这些碉堡就毫无价值了。这一点的确很让清国佬伤脑筋。他们很天真地说,如果这样交战就太不公平了。在此,我最好还是说明一下,直到最近的这次战争,清国人从未预料到英国海军能够让一支地面作战部队登陆,他们以为英国人接受的战斗训练完全是水面作战,而只是雇用法国人在岸上作战。 进入这条狭窄的河道之后不久,我们就看见了黄埔镇。镇上最高处是座宝塔,塔身的一半爬满了常青藤,整座宝塔显得非常雄伟壮观,令人过目难忘。黄埔镇是航运的起点,中外所有船只都在此装卸货物。来自世界各地的四五十艘船只汇集于此,自然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贸易市场。除这些商船外,还有六七条旧船停泊在河边,用作船商的货仓。从这里到广州的距离大约只有八英里,但这段河流水位浅,不适合货船航行。 我们继续逆流而上,缓缓航行。凭栏远望,河岸上是青青的菜地,繁密的树林和一个接一个的村庄,以及一座座高耸的宝塔。秀丽的风景在正午明亮的阳光中扑面而来,又渐渐远去,令人赏心悦目,无限欣喜。当我们航行到离广州城不到两英里时,轮船不幸搁浅了。我们只好在原地停留一段时间,等河水再次涨潮时轮船能重新浮起来。就这样,当我们终于到达广州城时,已是黄昏时分了。 在接近广州时,我们发现“维尔拉麦”号在一条迷宫般错综复杂的航道上悄无声息地滑行。我们对舵手熟练的操作相当惊讶,他们能在成百上千只停泊在河流中心的帆船和舢板之间,毫无惧色地全速行驶。 在河中首先遇到的是一些体形庞大的船只,样式看起来半像美国式又半像清国式,它们排成一列沿河停泊,有些船的船身已沉入水中。据说建造这些船是用来在战争中对抗英国佬的。因为当这个天朝大国的人们发现他们自己的船只不能应付那些“洋鬼子”时,即考虑仿造对方的船形,并立即动手建造了这些类似英国三帆快速护卫舰的大船。然而,这些船刚建好,就被打进广州的外国军队弄沉了。 稍后,我们又遇到了许多漂浮在水面的建筑,那样子很像高级商店。他们是清国政府用作漕运的官船,负责将南方的粮食调运到帝国的北方。 现在,我们又看到了密密麻麻汇聚到一块儿的小船,它们形状各异,上面永久性地住着广州的水上居民(即俗称的“蛋民”),据说竟有40万人口之多!这个数字是这样推算出来的:约计有8万艘民船,而每艘民船上平均居住5人。这些人出生在水上,嫁娶在水上,最后死也死在水上。总归一句话,他们的生命从水上开始又在水上结束。他们一辈子很少梦想能到陆地上去生活。 这些民船分二三十只不等为一群,沿纵深方向有规律地排列成行,而且在各行之间划分出了一条条的水街,前后约有一英里长。居民们的生活所需都由定时往返于这些水上街道的流动售货船供给。 在这群庞大的水上人口之中,有些人居住在装饰过的内河船上。这些船通常用来满足放纵和奢侈的目的,比如妓院、剧场、杂耍、赌场以及烟馆等等。另一些船则用来运送旅客,它们一直处于忙碌状态。一些船则一直停泊着,这些船的船主们同陆地上的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职业。还有些体形巨大的船,是用来做盐、米仓库的。有一种称为“蜈蚣”的船,船上有上百名桨手,在水面上充当着快船的角色,往来穿梭,滑行如飞。 在这个喧嚣的水上世界,除了形形色色、自得其乐的民船外,还有全副武装的官船、西式三桅船以及小舢板等。有些年老的或年轻的妇女在为这些船拉纤,她们都是为了生计而辛苦地劳碌着。 由于东方人都在傍晚7点钟吃晚餐,我们刚一上岸,主人就宣布要开饭了。我们一行人分别住进了各家美国人的私人住宅。根据邀请,我们在广州逗留期间都将住这里。当我们终于从餐桌旁起身时,已是晚上10点钟了。广州的晚餐可真要命,不到就寝时间你难以离开餐桌,而且在肚子非常饱的情况下,要站起身来也的确是个考验,尤其是当你已经吃了十几道不同的菜,品尝了主人家所有品牌的酒,同时一晚上都在不断吸烟的情况下。对此,广州人取了个很好的名字,叫“消夜”。 我们一直折腾到深夜12点钟才就寝。东方人的床很硬,枕头更硬,据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清醒。但我宁愿睡在软绵绵的床上,那样肯定要舒服得多。 第二天早晨我一睁开眼睛,就发现有一位看上去很懂事的清国男孩一动不动地站在床边。他手上托着一个盘子,有白兰地鸡尾酒、一杯热咖啡和一些土司面包,作为“醒脑”之用。在让我吃了不少这些提神的东西后,这位自称叫“约翰”的男孩又重新整理了一下我的蚊帐,好让我再接着睡个够。他还收拾了我的衣服,拿去清洗。我睡眼惺忪地盯着“约翰先生”,起初很惊讶,但很快地就发现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干什么,于是我翻个身又接着睡去。 上午10点钟当我再次醒来时,不想喝那鸡尾酒了。我洗漱完后,就自己到餐厅去用早餐。在这里,我们开始谈论一种最豪华的清式大餐,是用牛排做的。先前,我常听人说广州牛排如何如何美味,但从未有幸亲口尝过。 吃完早餐,我们开始为游览这座城市做准备。住宅的主人把他的船只和仆人都好心地借给我们,供我们差遣。广州的洋人都居住在“河南”,也就是广州城的河对岸。在河那边也已备好了轿子供我们使用。安全渡河后,我们这个七人旅行团中的每个人都坐上了一顶软轿,开始了穿越城市街道的观光旅行。英军上校司令官好心地命令两名中士带领我们参观了此处的监狱。 广州的街道只有六到八英尺宽,街上挤满了清国人。然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会给钉着铜钮扣和佩有金饰带的外国人让路。而轿夫们则快步向前,稳稳行进。沿街每个店铺的前面都挂着印有汉字标记的长木牌,密密的,街两边的木牌几乎要碰到一块儿了。我们偶尔会停下来,到铺子里去买些瓷器或清国其他的制品。 在大佛寺里有许多当地人,他们有的在念念有词地祷告着什么,有的在焚香祈福,有的在祭坛面前掷骰子——据说在三次投掷中,谁投出的点数最高谁就会有好运气,而且在今后某个时候,生意会取得成功。我们的到来丝毫没影响到他们,一切都照常进行。偶尔他们的动作引起我们的注意时,这些人就会对我们报以真诚的微笑,仿佛我们看到的也并不是什么很庄严郑重的事。 P11-14 序言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纽约时报》自19世纪中期创刊以来,历经150年仍雄踞美国乃至西方主流媒体的领袖地位,这在世界新闻史上绝无仅有。本人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期间,曾比较系统地查阅了《纽约时报》从1853—1997年的对华报道目录索引,并阅读了其中晚清时期的408篇文电。当我发现《纽约时报》对中国的跨世纪追踪报道,其篇幅是如此之巨大、时间是如此之连续、视角是如此之完整时,内心受到很大震动。 1997年夏季,我向时报提出准备选择该报部分原始报道来编纂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史的著作,期望寻找到《纽约时报》对华报道对美国主流社会形成美式“中国观”的影响线索,同时也以一个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领域的变迁,捕捉到中国积弱而强,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轨迹。这个提议获得时报的重视和响应,并评价为“这是力图以时报原始资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之编年史的伟大尝试”。因此,我们从1997年冬开始着手,首先形成了“纽约时报看中国”三部曲的编纂总纲,然后选择晚清社会为第一部,至1988年秋完成这一时间段的资料选辑工作,以此奠定了本书的原始文献基础。将来如果条件允许,我们还准备着手第二部(民国卷)和第三部(人民中国卷)的编纂工作。 “纽约时报看中国”第一部定名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独立成书。本书全部原始文献均采选自纽约公立图书馆的缩微胶片库,跨越时间从1857年1月至1911年10月,共采用133篇原始文电,皆从我们编制的(((纽约时报>晚清报道总选辑目录(408篇)》中挑选出来。。我们挑选文电的标准,主要依据以下方面:直观反映晚清时期中国社会面貌的文电;直观反映传统中国文化面对西方文明冲击而发生相应变化的文电;描述中国上层社会政治生活的文电;描述中国近代重大外交活动的文电;叙述中国若干重大战争事件的文电;叙述中国近代变法与革命的文电;反映华侨生活习俗的文电。选用文电的形式包括快讯、新闻专稿、特写、述评和社论,力求较真实地再现时报的新闻语言风格和报道特点,既有直观式的描述和观察,也有深入分析和背景报道。由于篇幅有限,本书对重大战争事件的文电选择以中日战争为重点,对重大革命事件的报道以孙中山先生的活动为重点,对重大外交事件的报道以李鸿章访问纽约为重点。如此选辑,难免挂一漏万,为此我们特将《<纽约时报>晚清报道总选辑目录》的英文索引附于书后,供有更多兴趣的读者参考。在此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由于年代久远,纽约公立图书馆保存的缩微胶片显示效果很不稳定,有不少我们自认为应该选入的文电实在无法辨识,只好忍痛割爱。 本书在编辑顺序上一共安排为七篇,首先以社会、文化等较轻松的内容为开端,力图先引起和保持住读者的兴趣,再随之以内政、战争和革命等沉重的内容,供读者思考。许多众所周知的事件,以及大量涉及教案的内容,本书没有收录。为了帮助年轻读者阅读,本书在每篇之前加了一段“篇首语”,再在若干涉及近代史的人名、地名和事件背景等处撰写了译注,希望能对这一部分读者起导读的作用;本书在对国名的表述上,大量使用了“清国”、“大清国”、“大清帝国”等字样,是有意识地将近代中国与当代中国在时间上作清楚的划分,以帮助读者在阅读时保持相对超脱的心境,以利较为理性和冷静的思考。在整个编译过程中,我负责文稿的选编、分类和注释工作,并起草了所有的自撰文字。翻译工作则由李方惠、胡书源和我三人共同完成。 本书在起步阶段即获得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同志的支持,并蒙他亲笔赐函指教,获益匪浅;在与《纽约时报》的接洽过程中,承蒙时报亚洲事务顾问刘仕诚先生的多方周旋和鼎力帮助;在制作文献拷贝的工作中得到了纽约公立图书馆的热情帮助;在书稿草成后,又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审左步青先生的垂教和指正,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郑曦原 2000年4月 后记 我出生的城市内江地处四川盆地。沱江为长江支流,像一条蜿蜒的玉带,环抱着这个川中小城。李白诗赞为“青山横北郭,绿水绕东城。”我家伯父郑拾风少年出川,参加抗战,当过((大公报》的战地记者,后定居上海。他返乡探亲时,总要为我带回几期《儿童时代》杂志。扑面而来的书香,闻所未闻的故事,送来大上海那遥远而神秘的气息。拾风伯父还喜欢拉着我的手,一起吟唱宋代诗人李之仪的词:“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受他的影响,我对上海也有了一种天然的情感。 近年来,我多次行走沪上。坐在金茂大厦的顶楼喝茶,外滩梦幻般的景象,总让我回想起童年的往事,也感觉到《帝国的回忆》原版在反映中国社会演变的方面,似乎缺了上海这个主角。上海是牵引中国脱离封建帝制社会的火车头。上海的变迁,不仅牵动整个长江流域,而且对于全中国的改变,都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利用去年赴美进修的机会,对《纽约时报》报道上海的电稿,有意识地截取了1854年、1877年、1886年、1906年、1908年五个时间断面,组成一个专题序列,编入新版,供读者观察、剖析。 驱使我编纂(《帝国的回忆》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生长的城市与清末那段历史有很深的牵连。内江地处成瀹铁路中段,是辛亥年间四川保路同志会斗争最尖锐的地区。1911年8月,革命党人会聚内江,召开了著名的“罗泉井会议”,共商起义大计。9月,他们把暴动日期刻上木牌,投入江中,做成了俗称的“水电报”,召集各路英雄会攻成都。朝廷震动,急调“督办川汉粤汉铁路大臣”端方率领湖北新军精锐进川镇压,致使汉口兵力空虚,造成调虎离山之势,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端方行军入川后,也在内江境内被刺死。如果说武昌首义成功是果,而革命之花却开在内江。这一点也获得了中山先生的肯定。 另外,内江还是黄花岗烈士,民国大将军喻培伦的家乡。喻培伦19岁离开内江,东渡日本留学,是革命党中最有名的“爆破大王”。1911年4月27日,喻培伦参加广州起义。他在胸前挂满炸弹,率先冲进总督衙门,炸死、炸伤清兵无数。他为建立民权的中国流完了最后的血。民国政府为纪念他建立的“喻大将军祠”,就坐落在我幼时居住的文英街上。我曾无数次怀着敬肃的心情走过将军祠堂,对这位精忠报国的乡党充满敬佩。那些做出惊天大事改变中国的人,常常不是什么神仙皇帝,也不是装模作样的军机大臣,倒可能就是一名排长,或一位怒发冲冠的少年。 《帝国的回忆》自2001年由三联书店首发后,获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同时也有各种建议和批评。该书于2002年由台湾远流出版社在台北出版,也获得台湾学界的关注与评论。这次再版,我们吸收和采纳了各方面的意见,力求改进。为此,新版参考台湾版注释内容,对旧版进行了修订与补充。另外,按照北京大学历史系王晓秋教授的意见,追加了一篇反映蒲安臣外交活动的电稿。再者,追补了一篇记叙“大秦景教碑”的特稿。为核实细节,我还专程访问了西安碑林。驻足碑前,仍能强烈感受到贞观年间那“盛唐巨光,景风东扇”的宏大气象,禁不住为我汉家文化之辉煌壮美而感慨万千。最后,原版关于李鸿章在纽约接受记者采访的内容,针对部分读者的疑惑,拷贝了《纽约时报》原始片断影印刊出,供读者研究。这次再版,共删减旧版8篇电稿,新增11篇,同时与出版社编辑一起选配了更多图片。这些照片和图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出自西方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该书的历史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同一口硕大无比的“销金锅”。任何从外部世界传来的东西,一倒进锅里,都会有化学蚀变发生。1000年前,基督教来到长安,变成了景教;1000年后,英语进入上海,也被改造成洋泾浜,而西式法院则变成了会审公廨,甚至连美国公使也变成了大清皇上的钦差。中华文明5000年薪火相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有大海一样宽阔而包容的胸怀。这样的特质,对于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无疑具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借再版之机,谨向台湾远流出版社的陈穗铮女士表示特别的感谢。陈女士治学严谨,为责任编辑期间,曾与我反复讨论、印证有关译文和史实,令我深受教益。同时,向支持本书再版的当代中国出版社周五一社长和张永副总编辑,向为本书撰写书评的陈克艰、周振鹤等前辈,向特别推荐本书的《南方周末》等报刊和赵启正、段永基、池莉、徐静蕾、赵原、陈文茜(台湾)、叶国华(香港)等先生、女士,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另外,外交部同事蒋书婉女士参与了部分新增电文的翻译,也一并致谢。 2006年8月9日,记于北京海淀寓中 书评(媒体评论) 《帝国的回忆》是《纽约时报》版的“晚清史”,是该报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有关中国的各种报道、通讯、评论的合集,内容之丰富,涉及面之广,系列报道之深入,着实让人吃惊。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南方周末》 当我们看到别人眼里的自己时,除了好玩,更多的感觉是惊讶,居然有那么多自己未曾察觉到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 本书也算是历史,谁在史料上作功夫谁就是准史家。 ——《中国时报》(台北) 获读这本《帝国的回忆》竟好象白内障动了手术,觉得眼目一清亮。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陈克艰 该书的编辑意义在于给我们送来了一面来自美国的镜子。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周振鹤 我翻阅此书时极为感动。有很多事物我们要重新思考。 ——前香港特首特别顾问、香港政策研究所主席 叶国华 读了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再读《帝国的回忆》,实在有趣。 ——作家 池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