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济南老建筑(民居卷)
分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作者 张润武//薛立//刘颖曦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济南历代老建筑的第一次全面展示——现存的、已消失的、正在消失的;传统的、西式的、中西结合的;远景的、近景的、整体的、细部的;经济的、科技的、人文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多层面、多角度,以图为主、图文结合,讲述建筑本身及其背后的方方面面。

本书为“图说济南老建筑”之民居卷,不仅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堪称是一本极具视觉享受的读物,而且同样也很有历史研究价值,大到中西合壁的基督或天主教建筑、西方国家的富于哥特式风格的领事馆、济南著名的商号银行、还有教会学堂等等,小到私人公馆、特色民居,小营业主的店面,甚至为日本人所开的大烟馆等等,都应有尽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出近代中国的百年沧桑。书中作者不但掌握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而且还翻阅了大量外国学者的原始材料,从而使这部书具有了相当高的学术含量与水准。

内容推荐

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时代信息的载体,忠实地记载着其建造年代的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政治伦理、民俗风情、经济财力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近低建筑所体现的西方文化思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正是定特定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

该书作者历时15年之久,走遍济南的大街小巷,搜寻到110余处风格各异的近代建筑物,收集拍摄了540余幅珍贵图片,结合各种历史文献,力求图文并茂描述、介绍每一个建筑物的建造经过、历史变迁、风格特征及历史文化内涵。通过阅读该书,人们不但可以欣赏到这些近代建筑艺术精品,全面了解认识其历史和价值,从而增强保护这些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而且能真切地贪图到其所体现的世事沧桑和文化变迁,从而激起对过眼烟云的追忆和怀思……

目录

前言\1

济南传统民居\1

万竹园(张怀芝府邸)\28

状元府——鞭指巷陈府\44

鞭指巷某宅\52

高都司巷张家公馆\58

高都司巷黄家老宅\67

高都司巷袁家大院\70

启明街87号\74

王家大院\78

泉城路333号院\82

双忠祠街孙府\85

双忠祠街3号院\93

西公界街6号\96

万家公馆\98

后宰门街某宅\100

辘轳把子街1号\106

西辕门街1号\110

金菊巷5号、7号院\112

芙蓉街一带老房子\118

王府池子周围的民居\129

曲水亭街民居\142

县西巷某宅\147

县学街魏宅\152

苗家大院\156

丁宝桢旧宅\160

旧军门巷张宅\165

老舍故居\169

上新街民居\172

中共山东省委秘书处旧址\176

司里街、所里街一带民居\178

剪子巷、大板桥、小板桥一带的老街\192

普利门、魏家庄一带的老房子\196

经四路341号院\203

经四路某宅院\205

旧军镇孟家宅第遗存\209

明清古村朱家峪\213

附图:济南市传统民居分布示意图\233

附录:本书有关建筑名词浅释\234

后记\238

试读章节

万竹园(张怀芝府邸)

■地点:泺源大街路北趵突泉公园内

■建造年代:万竹园(元朝) 今存府邸(1921~1927年)

■山东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

万竹园坐落在济南泺源大街(原围屏街、西青龙街)路北,今为趵突泉公园的一部分。这里元朝时面积很大,泉水喷涌,竹林成丛,环境优美,称为“万竹园”。明朝时改叫“通乐园”。清康熙年间因这里的望水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的第二十四泉,所以又有“二十四泉草堂”的雅号。历来这里就是一处泉脉丰盛,鸟语花香,景色幽雅的园林。

清光绪年问袁世凯为扩充自己的势力,命东阿人张怀芝前来山东组建新军。同时授意张怀芝为其树碑立传,修建生祠,为他曾任山东巡抚的所谓德政、恩惠歌功颂德。祠是古人祭祀死者的处所,而生祠则是为活人歌功颂德的建筑。张怀芝心领神会,到济南几经选址,最终选定了趵突泉西、剪子巷南端以西万竹园旧址的一片菜地,购地作为袁世凯的祠堂地基。后来因历史上人事关系变化,张怀芝调离了山东,此事搁置下来,场地空置未用。1912年张怀芝另作主张,开始在已购得的古万竹园上营建私宅,作久居之计。由此可见张怀芝原来购地并不是为了建私宅,其初衷是为了讨好他的上司袁世凯,为其建生祠。1916年张怀芝被任命为山东督军(后兼省长),依仗权势,更得以在这片土地上大兴土木,征集大江南北的能工巧匠为其设计施工,还动用士兵和机械为其挖坑填土。用了五年时间,宅院已初具规模,直到1927年,经十年断断续续的施工,万竹园张氏宅始告竣工,建成了这座既有北方王府气魄,又有着江南园林风韵、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群落。

“二十四泉清流遍绕亭台楼榭,万千个竹绿意长存春夏秋冬。”(徐北文)府邸原占地近20亩,包括东、西、南(前)院和西花园共13个院落(今存8个庭院、2个泉池院),186间房屋,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20世纪90年代前院拆除后有所减少)。整个府邸房屋鳞次栉比,楼堂层层,曲廊环绕,庭院与泉池交错布置,又有宅、园、三泉、四亭、五桥相衬托,空间丰富多变。

原府邸大门楼面南,南临原围屏街。进门为一南北走向,长度数十米的石板弄道,一直铺到二门前的石桥。桥前左右各有一石狮(以上部分皆已不存)。进二门迎面一座假山矗立正中,山旁广植翠竹,堆石的技艺不高。这座假山将南、东、西三组品字形排列的建筑群有机地联系起来,起着纽带的作用。同时这座假山也应验了“出门见南山”、“抬头见喜”的吉利话,并起着遮挡外界的视线、保障庭院幽静和私密的作用。假山的东南侧是七十二泉之一的“东高泉”。

假山以南与石板弄道平行的是前院,这是一处典型的三进北方四合院,中轴对称布置,布局井然有序。东、西两院竣工后,这里作为外账房和卫兵的住房。前院原临泺源大街的南门,是一座典型的北京垂花门样式,精雕细琢,是济南传统民居的垂花门中最为华贵的一个,可惜20世纪90年代南院连同这个垂花门一并被拆除了。

绕假山左行为西院大门。西院共五进,三进院落和两座泉池院。西院大门坐西面东,进门是宽敞的第一进院落,今称“杏花院”。南北长,东西窄。南房为南客厅,外有游廊与东西厢相通,客厅南北有门,这里是接待一般宾客的场所。院北立一座四角攒尖的方亭,是明代“蒙斋亭”的旧址。亭北是一泉池,为济南七十二泉中的第二十四泉,北池壁上石刻“望水泉”三字。亭子与北庭院有石板桥相连,石桥两侧建有厢房。过石板桥,迎面为一垂花门,门楼上悬“中流砥柱”木匾。进垂花门后的第二进院落,是一所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海棠院)。正房是客厅,今称“万竹堂”,是接待贵客的地方。客厅南北开门,接通前后院。再向北又是一处面积更大的泉池院。池壁四周墙上布满精美的砖雕,图案有鸳鸯戏水、鹿衔灵芝、二龙捧寿、白云飞凤等,无不精巧玲珑。由该泉池院西可通往西花园。泉池的东、西厢均为棂格廊房。泉池上一桥飞架南北,桥的正中仿江南苏州园林的桥亭建“六面亭”。桥亭为单檐攒尖顶,六角形平面,内外两层各有6根红柱。内层原有玻璃门窗,夏日炎炎时可在其中纳凉消暑,冬日里大雪纷飞亭子里仍温暖如春,外层设美人靠坐栏,是张怀芝与家人饮酒、赏月、观鱼的好地方。桥头石刻精美,有耕、读、渔、樵等人物故事,也有虎、象等动物形象。亭上梁枋均绘有江南园林中惯用的苏式彩画,枋柱间的云龙雀替透雕精致,均显得精美华丽。木、石、砖雕样样精彩。过桥又是一个垂花门,门枕石雕有两个小麒麟,是第三进院落的人口。这个院落与前院相似,惟正厅宽大,环廊四周,颇有气势。院东开门通主人楼,西开门往西花园。北房正厅是张家祭祀祖先的祠堂。

绕假山右行,正北是东院,共四进,由两进方形四合院、两进横向狭长的院落和一个夹过道组成。南门门楼高起,正脊飞翘,做法与济南常见的门楼相似,但高大气派。门枕石雕浮云麒麟、苍松翠柏。门墩石左右各立一石狮,西为母狮幼狮嬉戏,东是昂首开口的雄狮戏绣球。大门与二门间有清溪穿流,水从西面穿屋而入,向东透墙而出。水来自西花园和西院的泉脉,东与趵突泉水系相连。溪边修竹青翠,景色秀雅。临溪有平桥横卧,石桥柱,石栏板,南桥头刻八仙人物,北桥头雕姒蝮,姿态憨厚可爱,像一方宝印压在桥头上。这一狭长的空间由于巧妙地引进了泉流,波光云影,潺潺水声,生动活泼,起到了小中见大、简中有繁的作用,并不显得空间过于闭塞。东院的二门是一个过厅的门洞,门下的门枕石雕刻精美,文房四宝、家具陈设跃然石上,洋溢着一股书香气。门墩石石刻竹节镶边,顶面上刻包袱下垂,旋子花卉。穿过二门,进入一个方形的四合院,空间顿感开阔,与狭窄的第一进院落形成强烈的对比,是前宅院,为石榴院。坐北面南的正房是中厅,五开间加一设有前廊的西耳房,门窗宽敞,南北开门,连通前后,是张氏平时主要的活动场所。东、西厢和南倒座皆有游廊相连,成为一个完整的四合院。中厅与后宅之间有一狭长的夹过道,绕行东过道或直接由中厅北门均可以抵达。后宅人口是一精雕细刻的垂花门,门内是南北略长的纵深大院——玉兰院。院内空间更为开阔明亮。东、西厢是五开间的平房,临院一侧游廊连通,门窗敞亮。北屋正房是五开间雕琢精细的二层主人楼,东端的尽间是木楼梯间,房正中悬“恒明”木匾,为后来赵朴初先生的手迹。院内百子石榴,枝杈苍劲,花繁叶茂,果实累累。这里是张怀芝及其眷属起居的后宅主人院。西绕向北一夹道,左有门可通西院祠堂,右为一横向狭长的院落。院北一座二层楼房,与主人楼前后并列,其间有一空中廊桥相通,尤其别致新颖。后楼底层为佣人用房,上层是张家小姐的绣楼。墙体下砖上木,上层木地板、木梁,并设有南廊。梁下置青石梁垫,既防潮气对木梁的浸透,又传力至下层的砖墙,受力合理,用料得当。后楼无楼梯可攀登,欲进出后楼,必须经过空中廊桥和前楼东头的楼梯。为方便日常生活,在后楼上西间地面上留有方孔,零碎物品可由孔上下提取。小姐们进出绣楼都要从主人眼皮底下通过,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禁锢生活可想而知。院内高墙耸立,防范严密。

西院西邻为西花园,内有七十二名泉之一的白云泉,旧时园内空间开朗,泉溪相连,竹木繁茂,怪石嶙峋。园内原有南花厅、北花厅、西花厅和方亭、游廊等建筑散布其间,景色宜人,是一座仿江南园林风格的宅旁私家园林。后几次遭破坏殆尽。今日虽已修复,但已非原貌。

万竹园张氏府邸的东院中轴对称,布局严谨。若将宅院中轴线上的房门全部打开,可以形成一贯到底的透视线;关门闭户,各院自成一体,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既有完整的统一氛围,层层院落又各具特色。厅堂层层,墙高院深,颇有北方王府的气魄。而西院则布局灵活,运用亭、泉、桥、池加以点缀,南北轴线时隐时现,空间有开有合,景观环境多有变换,富有江南园林那种步移景异的风韵。

万竹园张氏府邸可以说是集中国传统民居装修之大成。整个建筑群石刻、木雕、砖雕皆有,尤以石刻技艺最为高超。刀法流畅,造型生动,题材广泛,有武有文,丰富多彩。武者,刀枪剑戟,象狮虎豹;文者,琴棋书画,文房四宝。还有王羲之爱鹅、朱元璋喜石、陶渊明隐居等历史故事,也有反映劳动人民耕读渔樵生活的内容。木雕、镂刻更是遍布各个建筑,垂花门上有丹凤朝阳,喜鹊登梅;六面亭上有云龙吐水,八仙过海。侧墙和山墙的墀头是砖雕的主要场所,个个都十分精细,精巧玲珑,细腻逼真。

万竹园除建筑有其独特的特色外,对水系的运营也独具匠心,灵活多变。院内东高泉、望水泉、白云泉三泉为源,使泉水穿厅入院,环绕于建筑之中,时隐时现,流水潺潺,泉池静静,有动有静,多姿多态。张家宅院内的三泉均属济南七十二名泉之列,以人工疏导,组织不同的水景,最后三泉汇流,东流汇入趵突泉水系,是万竹园建筑的一大特色,也是济南传统民居与泉水紧密关联的一个典型实例。

万竹园张氏府邸整个宅院空间层次主次分明,井然有序。建筑多为平房,只有主人楼和小姐的绣楼是二层楼房,高耸于宅院之中。在主人楼上可环顾整个宅院的景色,尤显尊严。每个小四合院的主体北房均布置在中轴线上,为四级台阶,条石基础,前厦木柱石墩,高度与做法均高于厢房和配屋。院与院之间多用垂花门相通,后门有木屏门封闭,日常人们只能左右通行,只有贵宾上客来临,才屏门大开,迎客亲临。室内空间多采用“扇、花格墙、屏风分间,隔而不断,互相渗透。院内四周皆游廊相连,风雨无阻,使用方便。

张怀芝府邸是一座具有北方特色并独具一格的传统宅第。它充分利用水源丰富的优势,在北方典型住宅四合院的基础上,继承我国园林艺术的传统,又吸取了江南造园的技巧和构思,把全园划分为具有不同主题和特色的若干个小景区。在空间构图上,突出对比效果,组合成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高有低,有暗有明,丰富多彩的空间图像。景与景之间互相穿插、渗透,运用借景和对景的造园手法,丰富空间,增加景色的层次。对水的运用更是灵活多变,将三名泉巧妙地嵌在建筑群之中,将房屋、花木、泉水融为一体,使院院相通,泉泉相连,从而使万竹园成为既有着居住性能又有着艺术魅力的宅第,达到身居闹市仍可得到山林之乐的目的。万竹园张氏府邸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建筑技艺、造园理水技巧上,都是济南传统民居的精华所在,是研究中国南北方之间过渡地区民居的一个很好的实物资料。现辟为我国著名国画家李苦禅先生的纪念馆并陈列李老的遗作供人们观摩瞻仰。已并入济南三大名胜之一趵突泉公园内,是公园文化底蕴最深的景区之一。

P28-43

序言

民居是人们对传统的民间居住建筑的称谓。中国传统民居以其类型多样、形态各异、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中华建筑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方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传统民居深深扎根于民间,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民居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中最具人民性的艺术瑰宝,是人民智慧的结晶。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古城,南依五岳之首泰山,北傍有中华民族摇篮之称的黄河,山水相依,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山水城市。古城内散布的大街小巷、深宅大院、普通民居,都是百姓生息繁衍的建筑环境。这些传统民居以与泉城的泉水水系紧密结合而见长,以朴素无华的装饰和不南不北“潇洒似江南”的风格为特征,是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最重要的构成内容,是济南城市历史的忠实记录和写照。古城的老街老巷皆历史,一宅一院有文化,认识这些民居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民居往往难以印证房屋的确切建造年代,所以我们在《图说济南老建筑·民居卷》中所描述的内容,不着重于对历史的印证,也不去论证建造年代的先后,凡是那些建国前采用中国传统居住形式,以传统的建造手法为主的民间居住建筑均在介绍之列。济南现存的传统民居日渐消失,但要在这本书中囊括整个济南府的传统民居是难以做到的,本书所介绍的只能说是九牛一毛,肯定有很多现存的优秀传统民居没有被我们发现而被遗漏,有待读者补遗完善。愿济南现存的传统民居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整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后记

作为从事建筑专业工作的齐鲁学人,编著一套较详细、系统的关于济南城市和建筑发展活动的书,是责无旁贷的。出于专业的本性,为生活工作过的泉城济南留下有价值的建筑历史书籍,是我们多年来共同的愿望。为此,在多年日常积累的基础上,首先于2001年出版了《图说济南老建筑·近代卷》,然后又付出了四五年的精力来写这套书,今日终于如愿以偿。这套书的出版,靠的是对专业的热衷、对泉城的热爱和为完成这一工作不懈的努力,靠的是朋友们的热情支持。在《图说济南老建筑·民居卷》的写作中,济南市政府副秘书长、原济南市规划局局长曹桦先生和济南市建委副主任贾玉良总工程师怀着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几次安排传统民居的调查测绘,为民居卷的写作完成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在此一并致谢。书中有关济南传统民居的测绘图片,是与同仁王德华副教授和姜波老师一起,带领同学们在暑天酷日里,顶着似火骄阳,冒着危险爬上爬下,在一片隆隆拆除声中抢拍下来的珍贵资料。工作的艰辛,收获的欣慰,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里。借此机会,对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更要感谢济南出版社的同志,是他们的辛勤劳动才得以使这本书问世。在写作过程中,张潍、李鑫调查时为司机,写作中为秘书,都付出了心血。

编者

2006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