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制度背景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与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市场化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经济转型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制度的变迁,而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为分析思路的传统二元经济理论恰恰忽视了制度因素在转换二元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践绩效。基于上述认识,本书试图响应新兴古典经济学回归分工的古典传统,从分工演进的视角构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理论框架,为中国转换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能的理论思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制度分析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
作者 | 郭少新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制度背景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与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市场化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经济转型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制度的变迁,而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为分析思路的传统二元经济理论恰恰忽视了制度因素在转换二元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践绩效。基于上述认识,本书试图响应新兴古典经济学回归分工的古典传统,从分工演进的视角构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理论框架,为中国转换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能的理论思路。 内容推荐 传统二元经济理论的制度背景是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与发展中国家较低的市场化发育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经济转型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适应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制度的变迁,而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为分析思路的传统二元经济理论恰恰忽视了制度因素在转换二元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因而在指导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实践绩效。基于上述认识,本书试图响应新兴古典经济学回归分工的古典传统,从分工演进的视角构建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理论框架,为中国转换二元经济结构和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可能的理论思路。 新中国成立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迟缓的实证分析表明,对于正处在市场化制度变迁和工业化结构调整中的中国而言,以资源配置为导向的传统二元经济理论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相对于资源配置,分工演进是促进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新视角。本书提出了以分工演进和交易费用为分析视角,以“分工演进一制度变迁一结构转换”为分析脉络,包含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和转换途径为主要内容的理论框架:劳动分工存在社会分工与组织内分工两种形式,市场和组织分别是协调两种分工形式的制度基础;由于分工组织能够通过两种分工形式的对接而实现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统一,从而能够促进分工深化,因此分工组织成为实现分工深化的制度基础。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是不同部门分工演进存在差异的结果,分工演进差异的根源在于分工组织和交易费用的影响,而分工组织的演进与交易费用的高低均取决于制度,即不同的制度通过分工组织和交易费用的传导作用,最终导致在现代部门形成分工深化,在传统部门形成分工抑制。因此,分工组织、交易费用、制度就成为影响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关键因素。如果制度能够推动分工组织形成和演进并且有效降低交易费用,那么具有自我累积繁殖机制的劳动分工就会在分工深化的基础上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反之就会形成分工抑制进而延缓经济协调发展。 渐进的市场化改革分别在市场制度和组织制度两个层面上为分工组织的形成和交易费用的降低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在以工业为主体的现代部门中,从单纯的生产单位向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市场主体的转变,使得作为典型分工组织的企业为实现分工深化奠定了制度基础,因而交易费用成为制约现代部门分工深化演进的主要因素。由于国有企业产权残缺和委托代理关系中机会主义倾向而产生的内生交易费用难以彻底消除,包括转变政府职能、提供公共物品、改善基础设施、健全市场体系在内的能够有效降低外生交易费用的制度创新,就成为推进现代部门分工深化演进的理性选择。在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传统部门中,农业生产的综合特性决定了不可能在农产品生产领域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分工组织,加之分散农户在参与社会分工时会面临高昂的交易费用,导致以农业为代表的传统部门的分工演进被锁定在抑制状态。因此,转换二元经济结构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总体目标,在继续推进现代部门分工深化的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催生传统部门特别是农业的新型分工组织,降低农产品生产加工全过程的交易费用并提高农民参与社会分工的自生能力,以消除传统部门的分工抑制,实现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协调发展。不同部门的制度创新,应该是宏观注重“理性构建”、微观注重“自发秩序”的结果。 目录 序言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问题的提出 1.2选题的意义 1.2.1现实背景及意义 1.2.2理论背景及意义 1.3核心概念 1.3.1二元经济 1.3.2分工演进 1.3.3交易费用 1.3.4制度与组织 1.4研究方法 1.4.1制度分析法 1.4.2结构分析法 1.4.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1.4.4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5结构安排 2.二元经济理论的文献回顾与评析 2.1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2新古典二元经济理论 2.3凯恩斯主义二元经济理论 2.4二元经济理论的简要评析 2.5国内学界对二元经济理论研究的述评 3.改革前后的二元经济结构 3.1计划经济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3.2体制转轨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3.3如何认识二元经济结构 3.3.1形成与演化 3.3.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3.3思路的转变 4.分工、市场与组织 4.1分工理论的演变 4.1.1理论先驱:斯密和马克思 4.1.2转折与深化:马歇尔与杨格 4.1.3拓展与补充:贝克尔、杨小凯与新制度学派 4.1.4简要的结论 4.2市场与组织 4.2.1市场:协调社会分工的基础 4.2.2组织:协调内部分工的基础 4.3分工演进及其差异 4.3.1二元经济的对立:基于分工组织的视角 4.3.2交易费用:分工演进差异的影响因素 5.现代部门中的制度与组织 5.1市场制度的演变 5.1.1理论的束缚 5.1.2禁锢的突破 5.2组织制度的演变 5.2.1国家与企业的对立 5.2.2组织制度的变革路径 5.3制度演变中的权利 5.3.1企业的经济权利及其结构 5.3.2传统国有企业的权利缺失 5.3.3制度变迁与分工深化 6.传统部门中的制度与组织 6.1农地制度 6.1.1农地制度的变迁 6.1.2农地制度改革的框架设计 6.2政府意志与农业制度非均衡 6.2.1农业发展中的制度非均衡 6.2.2中央政府实施农业制度创新的意愿 6.2.3地方政府实施农业制度创新的意愿 6.3组织变迁与分工演进 6.3.1农业生产组织的特性 6.3.2农业生产组织变迁 6.3.3组织变迁中的交易费用 6.4农民的权利及其保护 7.制度变迁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7.1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7.1.1马克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7.1.2哈耶克的制度变迁理论 7.1.3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 7.2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趋势 7.2.1现代部门的发展趋势 7.2.2传统部门的发展趋势 7.3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主要途径 7.3.1基本原则 7.3.2现代部门分工演进的制度支持 7.3.3传统部门分工演进的制度支持 8.创新与不足 8.1创新点 8.2缺陷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