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她所塑造的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在粤剧史上留下绚丽篇章,她所独有的以声带情、炉火纯青的唱腔艺术将长远的流传下去。红线女的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粤剧艺术是她终生的事业,仍然坚持要为粤剧多做点事情,为广大观众服务,为提高粤剧的艺术水平而努力。红线女坚信,只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统粤剧艺术就一定能发扬光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线女粤剧艺术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谢彬筹//谢友良 |
出版社 | 中国戏剧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粤剧艺术大师红线女从艺60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她所塑造的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在粤剧史上留下绚丽篇章,她所独有的以声带情、炉火纯青的唱腔艺术将长远的流传下去。红线女的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粤剧艺术是她终生的事业,仍然坚持要为粤剧多做点事情,为广大观众服务,为提高粤剧的艺术水平而努力。红线女坚信,只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传统粤剧艺术就一定能发扬光大。 内容推荐 红线女,粤剧表演艺术家。原名邝健廉,广东开平人,出生于1927年。1939年开始跟随舅母何芙莲学习粤剧,艺名小燕红,15岁加入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地区崭露头角。粤剧著名小生靓少凤为她改艺名为红线女。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在香港学京剧三年,同时向声乐专家求教,并吸收电影的表现手法,1947年至1956年她一边演粤剧,一边拍电影,主演了七十多部故事片,塑造了众多不同个性的人物,演绎了许多有深度的角色。她于1952年组织真善美剧团。1955年自香港来到广州,加入广东省粤剧团。1991年创建了广州红豆粤剧团。1993年9月在多伦多创办国际粤剧艺术协会并兼任会长。 她在继承粤剧名旦董华唱腔的基础上,吸收京剧、昆曲、歌剧和西洋歌唱技巧,广征博采,集诸家之长,又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大胆革新创造,形成自己发声、呼吸、咬字、共鸣、行腔的一整套独特的演唱风格,称为“红腔”(又称“女腔”),是当代粤剧舞台上流传最广的唱腔流派。代表剧目有:《关汉卿》、《昭君出塞》、《李香君》、《搜书院》、《山乡风云》等。 红线女从艺六十年,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创造了享誉海内外的“红派”艺术,她所塑造的一个个光彩夺目的舞台形象,在粤剧史上留下绚丽篇章,她所独有的以声带情、炉火纯青的唱腔艺术将长远的流传下去。红线女的艺术代表着当代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被誉为岭南文化瑰宝。 红线女为了粤剧事业的兴旺发达,呕心沥血致力于培养粤剧接班人,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她对粤剧艺术的执着追求、精益求精、顽强拼搏的精神,赢得了广大观众、广大艺术同行的尊重和敬佩。她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他们中年青一代学习的典范。 红线女在青年时代曾在香港主演了七十多部电影,表演风格自然,生动,出色地塑造了众多各种类型的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为香港电影史上光彩照人的明星。 几十年来,红线女获奖无数,其中有1957年在莫斯科荣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1985年荣获联合国亚洲表演艺术协会授予的“杰出艺人奖”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授予的“表演艺术奖”、1990年广东省政府通令嘉奖,1998年获“霍英东成就奖”,2001年获纽约文化事务部和美华艺术协会颁发的“粤剧终身成就奖”和广东省政府颁发的唯一“粤剧杰出成就奖”,2002年获国务院文化部颁发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红线女与全国十位文艺界泰斗同获此奖。 红线女历任广东粤剧院副院长,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广州粤剧团艺术总指导,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是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目录 红线女谈艺 回顾我的艺术生涯 从艺六十年有感 谈两个“王昭君” 看戏感言 喜庆马师曾老师百岁诞辰——回忆马师曾艺术创作点滴 粤剧要在创新改革中走向进步——在第三届羊城国际粤剧节理论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红线女谈“红腔”、“红派”和红线女艺术研究 红线女现象 透视红线女现象 “西关女人”红线女 人民艺术家红线女 关于红线女艺术研究的趋想陈天国 链接——红线女艺术研究之我见 红线女的“艺术个性” 红线女的艺术精神 “红腔”探索 红线女唱腔艺术研究 红线女唱腔浅探 为“红腔”艺术立论余亦文 岭南文化的奇葩——“红腔”艺术门外谈 “红腔”的艺术成就 曲曲新声的“红腔”魅力 略谈红线女的唱腔艺术[美国] 红线女唱腔艺术探索 “红腔”[中板]吐字位置的变化 从《香君守楼》看“红腔”的气息运用——略谈曲中“气口”的处理 “红腔”偶得(二题) 晚霞似锦霜叶正红——喜听“红腔”又创新声 “红腔”再度唱新声——试谈粤剧《西关女人》的唱腔设计 旧曲新声唱小青 《胡笳》一曲见风华——看红线女在《蔡文姬》中的表演片断 红线女的艺术成就 红线女表演风格小论 红线女的艺术观 红线女的挑战自我 霜叶红于二月花 贺红线女艺术中心落成暨从艺六十年 永远的红线女 红线女艺术的开放性、超越性和开拓性 重视红线女艺术的文化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女声唱腔 韩江粤海相沾润 传统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和谐——浅论红线女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 从粤剧现代戏的演变谈红线女及其主演的 《祥林嫂》对发展现代戏的贡献 拼将弱质斗西风——记红线女在《搜书院》中演的翠莲 红线女塑造的四个风尘女子 “文约而事丰”——谈红线女在《拾玉镯》中的精美表演 红线女与两个王昭君 白燕,总是迎春 高扬的生命意识和理想精神——试说红线女重塑古代“四大美人”的艺术支点 “红派”表演艺术的新拓展——《祥林嫂》观赏札记 红线女和她的“念白”艺术 学“红”心得录一 严师慈母 珍贵而难忘的一课——《西关女人》演员座谈录 试读章节 1998年12月举行的“红线女从艺六十年庆贺活动”的开幕晚会上,我演唱了新编粤曲《艺海抒怀》,我在曲中咏叹自己从艺的六十年,是“说风唱雨,艺海尽情遨游,红线穿古今,痴情写春秋”的难忘岁月。我从十二岁开始演戏,至今还为推动粤剧艺术的发展而竭尽绵力。喜爱粤剧的观众亲切地称呼我是“女姐”,把我的唱腔和表演艺术叫做“红腔”和“红派”表演艺术。国家领导人也肯定我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成就,甚至夸赞我是“祖国的骄傲”。专家学者则评价“红派表演艺术是名符其实的中国戏曲流派艺术的一种流派”。我把这些厚爱和鼓励,当作推动我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继承传统、改革创新、勇攀高峰的原动力,并以之鞭策自己永不停息地在舞台上追求美、创造美、传播美。时至今日,我仍继续以探索、拼搏、奉献的精神,去争取艺术创造的新成果。 一 我出生在中国南方美丽、可爱的城市——广州,少年时代是在华洋杂处的广州西关度过的,但是熏陶着我年幼身心的精神因素,主要是永生难忘的中国传统文化。两、三岁的时候我就躺在母亲的怀抱里,听她吟唱温馨的儿歌、民谣和迷人的广东大戏。六、七岁时我便对着留声机学唱一些流行的广东大戏唱段,还有机会跟着母亲到戏院去看广东大戏,回到家中就跟着模仿,有时还遵从父亲之命在招待客人时清唱一曲,得到客人的夸赞和父亲的奖赏。也许就是这些儿时的特殊经历和文化濡染,在我的心底里种下了痴迷艺术、热爱粤剧的根苗。 我的家族是同粤剧夙有渊源的演艺家族,堂伯父邝新华、外祖父声架南、舅父靓少佳、舅母何芙莲等,或是德艺双馨的楷模,或是技艺卓绝的高手,或是改革创新的榜样。从他们的言传身教和亲密接触之中,进一步繁育了我的艺术细胞和激发了我的艺术触角。我的父亲虽然不赞成我去演粤剧,但是他很钟爱我这个女儿,当我一旦投身粤剧舞台,他便叫我把师傅所取的艺名小燕红改为邝红棉,当中寄寓着他希望我做人要像红棉树那样正直、学艺要像红棉树那样好胜的期待。 我对艺术创造的毕生追求以及我所取得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家族前辈和慈祥双亲对我哺育、教导和支持。 二 1938年到1949年的十多年,是我从投师学艺到登台演出的艺术生涯的初创期,我通过看、学、练、演四个环节,掌握了一个戏曲演员必须具备的基本功,锤炼了我在舞台演出中的实践能力。 我进班学艺之初是当学徒、演梅香,这时我睁大双眼用心地去看。我看到了靓次伯、靓少凤、白玉堂、马师曾、薛觉先、靓少佳等许多著名演员的异彩纷呈的演出,在看的过程中我还记住了不少剧目的戏文、排场和表演的要领。观赏众多“大老倌”的精彩演出,我看到了他们创作的艰辛和成功的荣耀,冀盼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和他们同台演出并成为同他们一样的“大老倌”。 当我在舞台上扮演有名有姓的角色之后,我不但认真地看同行前辈的演出,还积极地学习他们的演艺功夫和职业道德。我向靓少凤学习他讲究用气发声的功法和行腔吐字的技巧,我向马师曾学习他深入体验角色和独特地创造舞台形象的本领,我向白玉堂学习他在舞台上照应对手和默契交流的功夫。此外,我还从师傅和前辈身上学习他们既重艺术、更重艺德的高风亮节,比如尊师重道的敬业精神,“职份者当为”的行业规范,“救场如救火”的职业道德,勇于变革求新的艺术追求,等等。 我参加马师曾领衔的太平剧团的第二年,开始在演出中担任正印花旦,获得了全面演练各种表演技艺、真正进入表演艺术神圣殿堂的良机。我除了把看来的和学到的戏曲“四功五法”运用于创造舞台角色之外,还初步领会了演戏要投得人,又要跳得出,表演中要有我又要忘我,通过外形节奏表现内心感情,把内心感情化作外形节奏等一些戏曲表演的艺术法则。 抗日战争前后,我经常同马师曾担纲主演当时十分流行的马派剧目,频繁的演出使我能在舞台上大展身手。我努力适应各种不同的表演风格,力求成功地扮演各种不同性格类型的角色,虽然很吃力,但却为我打开了宽广的戏路,并为日后得心应手地塑造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跟随戏班来往香港、澳门和两广各地演出的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我接近了人民群众,亲近了灾难的国土,接触了残酷的现实,这对锤炼我的精神和性格,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